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宽度动态分析
1
作者 刘笑笑 缑倩倩 王国华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4-544,共11页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120 m)上,绿洲边缘的NDVI呈现出两条线性变化趋势,这两条趋势线的交汇点与绿洲边界之间的距离被确定为过渡带的宽度,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尺度的焦点分析方法对1994—2020年塔里木盆地北缘过渡带的宽度、尺度依赖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NDVI线性变化趋势均极显著(P<0.01),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1994—2020年稳定在540 m;而绿洲-砾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在逐年减少,1994年为540 m,2009年下降到420 m,2020年为360 m;绿洲-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也在显著减少,1994年为600 m,2009年减少为420 m,2020年缩减为300 m。这主要是由于近30 a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边缘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减少,人为活动和自然气候两者变化导致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逐渐萎缩;然而,裸岩石质地面积未发生变化,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稳定。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化进程显著加速,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减小趋势明显。因此,该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宽度 缓冲分析 焦点分析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雪梅 曹丽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48-2855,共8页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粒度特征 典型植物群落 绿洲-荒漠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黄晔 王雪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5-610,共6页
【目的】本文探索了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土壤环境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保证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 【目的】本文探索了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土壤环境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保证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运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对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区域上,按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的顺序依次递减。(2)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等乔灌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高于芦苇、骆驼刺等草本植物群落;对于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群落在不同区域上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而芦苇和骆驼刺群落在不同区域上的变化较为复杂。这一现象说明乔、灌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稳定,草本群落则受生境的影响显著。(3)柽柳、盐穗木与盐节木植物群落是该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原生植物群落,芦苇、骆驼刺为次生植物群落,另外还伴有少量的白刺、花柴等物种。【结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受研究区域土壤含盐量、含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乔灌木特征较稳定,草本群落易受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绿洲-荒漠过渡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边慧芹 王雪梅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3期80-87,共8页
基于2001、2007、2013和2017年的ETM/OLI遥感影像,使用复合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覆盖度模型与目视解译相结合提取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并对其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为推动干旱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区域生... 基于2001、2007、2013和2017年的ETM/OLI遥感影像,使用复合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覆盖度模型与目视解译相结合提取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并对其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为推动干旱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001—2017年间研究区绿洲面积呈扩增趋势,荒漠面积呈下降趋势;过渡带面积先减少后趋于稳定,年均扩增速率为-0.264%。(2)近16年来绿洲面积沿其边缘向外有不同程度的扩增,过渡带扩张面积主要由荒漠变化而来,缩小面积主要变化为绿洲,未变化面积趋于稳定,年均变化面积为-0.058×10^4 hm^2;(3)研究时段内受人为因素影响,绿洲面积迅速扩张,过渡带内侧的荒漠植被被开垦为耕地;位于区域东部和南部的地带,由于受地形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过渡带面积扩增,荒漠面积缩减。近16年来塔里木盆地北缘加快了绿洲化进程,较为有效的控制了荒漠化;但过渡带空间变动较大,绿洲扩张过快且普遍存在环境恶化现象,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模型 叠加分析 绿洲-荒漠过渡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估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殿岱 王雪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11-3220,共10页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典型植物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典型植物的冠幅和株高等单一...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典型植物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典型植物的冠幅和株高等单一因子及其派生因子为自变量,构建典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冠幅与株高相比,对其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更大,芦苇则相反;复合变量相对于单一变量而言,其地上生物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P<0.01);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S型曲线模型,芦苇的地上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三次曲线模型,拟合指数(R2)分别为0.591、0.623、0.754和0.640;估测模型的回归效果均达到极显著(P<0.001)。构建典型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对准确估算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为其他荒漠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以及塔里木盆地北缘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和碳储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曲线模型 三次曲线模型 植物地上生物量 绿洲-荒漠过渡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6
作者 杨鹏华 胡广录 +1 位作者 李昊辰 樊亚仑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特征参数,选取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均方决策法探明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恢复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存在土壤优先流现象,且主要类型为孔隙流,固沙植物种类不同,其根区优先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也不同,但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流均发生侧向入渗。(2)在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曲线变化呈“S”型,且水分呈非均匀下渗现象。(3)优先流评价指数P_(FI)由大到小为梭梭(0.685)、泡泡刺(0.543)、沙拐枣(0.502),梭梭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固沙植物 土壤优先流 染色示踪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机制与适应对策
7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在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2008CB417216)资助下,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态调查与现代先进仪器分析相结合进行多年、多点监测研究,该项目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上游的阿瓦提县、... 在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2008CB417216)资助下,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态调查与现代先进仪器分析相结合进行多年、多点监测研究,该项目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上游的阿瓦提县、阿拉尔市、沙雅县、中游的轮台县以及西南缘的墨玉县荒漠一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时空跨度大,试验难度高,试验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生态系统 过渡 塔里木盆地 环境变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 机制 塔里木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机制与适应对策
8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由于近些年环境变化和人为原因导致了绿洲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衰退。对绿洲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本项目拟通过研究环境变化(水分、高温、盐碱、风沙)对过渡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由于近些年环境变化和人为原因导致了绿洲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衰退。对绿洲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本项目拟通过研究环境变化(水分、高温、盐碱、风沙)对过渡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过渡带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退化 塔里木盆地 环境变化 荒漠绿洲 过渡 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系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估测 被引量:8
9
作者 玉米提·买明 王雪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8-326,共9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指导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采集的80个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在原始...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指导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采集的80个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在原始反射率R的基础上,进行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R′、倒数对数lg(1/R)、倒数对数的一阶微分[lg(1/R)]′以及去除包络线C(R)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光谱数据与土壤有机质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选取568、578、803、806、845、955 nm等敏感波段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反射率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2)光谱变换处理可有效提升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性,其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654(P<0.001)。(3)比较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3种建模方法发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精度较高,稳定性更好,且以倒数对数的一阶微分[lg(1/R)]′为自变量的模型最优,决定系数为0.864,均方根误差为1.86,这表明[lg(1/R)]′-BPNN模型相较于其它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荒漠区土壤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变换 高光谱估测模型 土壤有机质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振锡 潘存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9-458,共10页
为探讨生境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边缘至英苏荒漠-绿洲过渡带进行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空间位置特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wm... 为探讨生境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边缘至英苏荒漠-绿洲过渡带进行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空间位置特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wm姻PAN)划分植物群落类型,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OCCA)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并对环境空间变量进行定量分离。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2)0—180cm的土层是与植被群落分布相关紧密的土壤层次。为开展植被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关键层次;(3)过渡带以水盐耦合为主导的环境梯度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起主导作用,其中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以电导率、Cl-为代表的土壤盐分因子和土壤养分中的速效K;(4)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格局变异的52.08%,其中土壤盐分因子、土壤养分因子、水分因子、空间因子和四者的交互作用分别解释了16.589%、11.104%、9.940%、7.148%和7.247%。在对过渡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采取分区治理,重点考虑土壤盐分因子,保持水盐动态平衡,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植物群落分布 环境解释 DCCA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NDVI演变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琪 王琳 +3 位作者 潘世兵 熊伟 左芸 达朝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9,共11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规律,确定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范围;利用2000—2020年内最大NDVI数据及降水、温度、日照时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在像元尺度采用偏相关及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边界外5000 m范围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范围,其中绿洲外0~300 m为过渡带核心区,300~2000 m为过渡带交错区,2000~5000 m范围为过渡带缓冲区。自2000年以来,过渡带区域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明显改善和稳定不变的面积占比较高,分别为47.8%和42.2%,其他占比较小,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在靠近绿洲的过渡带核心区。降水增加对过渡带南部地带性植被的改善起主导作用,温度的上升对过渡带东部及西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对过渡带西部及东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大,土壤水分的增加对过渡带整体NDVI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土壤水分和降水是促进过渡带NDVI改善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NDVI 影响因子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嘉楠 周成乾 +2 位作者 胡广录 杨鹏华 李昊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5-2026,共12页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分析了土壤大孔隙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孔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大孔隙半径范围在0.5~1.6 mm,大于最小通气孔隙半径0.3 mm,土壤水分运动主要以重力水为驱动力,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小半径孔隙多,大半径孔隙少的特点。(2)土壤容重与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饱和含水率与除土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各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饱和导水率在2.32~3.79 mm·min^(-1),且土壤大孔隙体积比、大孔隙面积比、大孔隙平均半径的4次方和大孔隙总数量分别决定了饱和导水率82%、68%、79%和43%的变异。(4)在研究区相同生境条件下,与裸地相比,固沙植物的栽植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水分的渗透能力,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水分渗透能力从强到弱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固沙植物 水分穿透曲线 土壤大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种间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王家强 郝文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2-937,共6页
采用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种间关联指标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种间关系,测定了8个主要种群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柽柳和甘草、骆驼刺重要值... 采用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种间关联指标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种间关系,测定了8个主要种群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胡杨、柽柳和甘草、骆驼刺重要值较大(49.78%、31.21%、11.99%、11.86%),它们是构成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植物群落大多数种对(78.57%)呈中性关联,负关联的种对数(6)多于正关联(0),种间联结松散,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为显著负关联(0.568 8),不同检验方法对种对间的检验结果均为正负关联比<1,反映出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正处于不稳定的演替前期阶段,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演替。乔灌木层为不显著的正关联,而乔灌木-草本层和草本-草本主要物种间呈显著负关联。因此,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应选择乔灌木作为恢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荒漠绿洲过渡 种群 种间关联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14
作者 周成乾 胡广录 +2 位作者 李嘉楠 刘鹏 陶虎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并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结果显示: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的颗粒以中砂粒(0.25~0.5 mm)和细砂粒(0.1~0.25 mm)为主,占比75%以上,除中砂粒和细砂粒外,不同粒级土壤颗粒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为极细砂粒>粗砂粒>粉粒>黏粒;3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沙拐枣根区土壤细砂粒和极细砂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梭梭,泡泡刺根区土壤中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泡泡刺(2.00)>梭梭(1.94)>沙拐枣(1.91),且浅层(0~60 cm)土壤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变化幅度较大;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颗粒中的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颗粒的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较好地体现研究区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提高固沙植物数量和覆盖率对于沙化土壤固定,改善土壤质量,防止风蚀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固沙植物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74
15
作者 陈鹏 初雨 +2 位作者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04-908,共5页
采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比较 ,研究了阜康绿洲 荒漠过渡带景观中的植被盖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关系 .在此基础上 ,应用Kriging局部块段插值法 ,以三维图形显示出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 .... 采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比较 ,研究了阜康绿洲 荒漠过渡带景观中的植被盖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关系 .在此基础上 ,应用Kriging局部块段插值法 ,以三维图形显示出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除土壤全盐量空间相关性较弱外 ,其他各要素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空间相关性 ,且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尺度上 .其中 ,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 ,在 3km的尺度内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 .从空间分布格局看 ,植被盖度、土壤表层含水量和土壤 pH值沿样带相邻点差异对比明显 ,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错 .草本盖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土壤 pH间有相关关系 ,灌木平均盖度主要依靠深层次地下水维系 .灌木和草本盖度的块金值具有明显差异 ,可能因为二者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 植被盖度 土壤因子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四种植物光合及生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利刚 曾凡江 +4 位作者 刘波 刘镇 安桂香 李海峰 袁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在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枝柽柳,梭梭,头状沙拐枣和沙枣的光合特性、水势(ψ)以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随着光合...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在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枝柽柳,梭梭,头状沙拐枣和沙枣的光合特性、水势(ψ)以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迅速增大,当PAR达到了植物的光饱和点之后,A出现下降的趋势;作为C4植物的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都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体现出了C4植物特有的高光合的优势,而其他一些光合参数K,Amax,Rday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2)4种植物中,梭梭具有较低的清晨和正午水势,说明梭梭主要依靠夜间水分恢复能力来应对干旱环境;清晨水势除头状沙拐枣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正午水势除多枝柽柳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3)4种植物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较为一致,头状沙拐枣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P<0.05);而丙二醛含量最高的是沙枣,最低的为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除头状沙拐枣和梭梭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对这4种植物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是梭梭>多枝柽柳>沙枣>头状沙拐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 生理指标 渗透物质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灌丛土壤属性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许文强 罗格平 陈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3-586,共4页
以天山北坡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选择3种类型的灌丛并采集不同位置和深度的灌丛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类型灌丛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以砂和粉砂为主,红柳+裸... 以天山北坡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选择3种类型的灌丛并采集不同位置和深度的灌丛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类型灌丛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以砂和粉砂为主,红柳+裸地灌丛土壤粒度分布的聚集效应明显;灌丛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冠幅下最高,其次为灌丛间低矮植物下,灌丛间裸地最低,呈现出明显的“肥岛”现象;不同灌丛类型和采样位置对土壤盐分离子和总盐含量的变化影响显著,且不同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各异;导致不同类型灌丛土壤资源富集率不同的原因有气候因素、灌木分布的土壤环境、灌丛高度和冠幅、灌丛间有无低矮植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 肥岛 土壤资源 土壤粒度 土壤养分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SPAC系统蒸散与①多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2 位作者 冯振华 张芳 瞿秀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896,共8页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序为:净辐射(R n)>土壤热通量(G)>空气温度(T气)>空气相对湿度(RH)>5 cm土壤温度(T土-5 cm)>实际水汽压(e a)>风速(Vwind)>5 cm土壤含水率(S土-5 cm);(2)各因子通过R n对蒸散产生的间接作用都大于其自身直接作用,反映出净辐射是制约蒸散大小的主导因子,是决定干旱区蒸散量的关键;(3)土壤热通量对蒸散的直接负效应远小于通过其他因子的间接正效应,出现其直接负效应与综合效应相反的结果;(4)建立并经过检验的蒸散预测模型表明:与温暖湿润区蒸散依靠水、热并重情况不同的是,极端干旱区主要依靠热量因子强度的增加,才能有较大的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系统 绿洲-荒漠过渡 蒸散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种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一之 朱宗元 +5 位作者 刘钟龄 梁存柱 王炜 宝日娜 张韬 裴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 9990 4 35 - 3)的研究中 ,为了探索绿洲环境的特征 ,对新疆北部进行了植被生态学考察 ,比较分析了北疆的绿洲与荒漠、山地生物多样性之中的优势植物和特征植物。在考察中 ,采集植物标本 1 5 4...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 9990 4 35 - 3)的研究中 ,为了探索绿洲环境的特征 ,对新疆北部进行了植被生态学考察 ,比较分析了北疆的绿洲与荒漠、山地生物多样性之中的优势植物和特征植物。在考察中 ,采集植物标本 1 5 4种 ,隶属 34科 ,1 0 0属 ,其中发现1个新种 ,有中国新分布 3种 ,有 1 0 2种增添了在新疆的新分布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 植物种类 新疆北部 生物多样性 植物分布 植被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0-1358,共9页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 波文比法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