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腾冲火山壳幔过渡带分析及岩浆上涌通道初探
1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4 位作者 谢军 程智伟 凌媛 李雪垒 刘益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空山-燃灯寺和南侧沙坝台区域具有比周边区域更低的振幅比,约有2 km地壳厚度差异。将该观测结果与前人获得的这两个区域相对薄的地壳厚度与高的V_(P)/V_(S)比值相结合,表明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区域具有厚的壳幔过渡带,推测其是地幔物质涌入地壳的通道。结合前人获得的该区上、中、下地壳都存在大片低速体的特征,推测来自地幔的岩浆很可能沿着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这两个区域上涌到地壳,并依次在下、中和上地壳富集和横向展布,最终沿多个通道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振幅比 厚度 壳幔过渡带 上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化学不均一性──河北汉诺坝地区深源捕虏体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国辉 周新华 +2 位作者 孙敏 陈绍海 冯家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麻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MgO与不相容元素无或仅有...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麻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MgO与不相容元素无或仅有很弱的相关性,与相容元素的相关性则相对较明显。这些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存在较强和多元的混合作用。捕虏体的加权平均值比基于麻粒岩地体资料估算的下地壳平均组成偏基性,揭示了二者可能的成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 壳幔过渡带 元素地球化学 麻粒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比隆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3
3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李永飞 刘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9,共6页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异常,δEu=0.71~0.89。Mg#与SiO2的相关关系和La/Sm-La、Cr-Tb等亲岩浆元素与超亲岩浆元素协变关系表明,该套岩石为共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岩石组合类型和低的Sm/Yb值(3.23~3.97)表明,它们应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局部熔融;弱的负Eu异常和Nb、Ta、Ti的相对亏损,又反映了陆源岩浆的特征,可见,比隆错新近纪碱性火山岩应为青藏高原特殊的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和微量元素 新生代火山岩 壳幔过渡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壳幔过渡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鸿翔 林中洋 +2 位作者 边银菊 王椿镛 朱良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4-450,共7页
根据滇西86-87工程的M面反射波波形资料,对该区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作了分析与探讨.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在景谷炮北侧27.64km与支梯炮南侧58.74km二处得到含速度逆转的薄层组过渡带.该二处的反射点都位于上地幔... 根据滇西86-87工程的M面反射波波形资料,对该区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作了分析与探讨.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在景谷炮北侧27.64km与支梯炮南侧58.74km二处得到含速度逆转的薄层组过渡带.该二处的反射点都位于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度异常区,且壳内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估计壳幔过渡带的这种特殊结构与地区的特点存在内在联系.本文讨论了这种壳幔过渡带可能的地质解释模型,认为它可能是由深部高速固体透镜状物质与局部熔融状的塑性低速物质交替成层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结构 频谱分析 壳幔过渡带 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中生代的壳幔过渡带的形成、破坏与改造 被引量:7
5
作者 邵济安 卢造勋 +1 位作者 路凤香 袁学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25-2832,共8页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理研究显示辽西的莫霍面是清晰的间断面,其上、下地震波速变化从6.5~6.7km/s 截然变成8.0~8.1 km/s。壳幔过渡带到那里去了?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依据火山岩及其捕虏晶的研究,探讨了在软流圈底辟体上涌背景下,壳幔过渡带被破坏和改造的原因。最后从演化角度将辽西与张家口和西藏高原的壳-幔边界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壳幔过渡带 底侵作用 捕虏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方盛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 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 ,总厚度达到 2 0多千米 .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 ;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壳幔过渡带 构造单元 海原地震区 玛沁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地区莫霍面附近的高导层及壳幔过渡带 被引量:14
7
作者 林长佑 武玉霞 杨长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在天水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测深(MTS)和深人工地震测深(DSS)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天水地区深部结构轮廓,本区内莫霍面附近高导层的区域性分布成为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高导层与该区莫霍面附近剪切波低... 在天水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测深(MTS)和深人工地震测深(DSS)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天水地区深部结构轮廓,本区内莫霍面附近高导层的区域性分布成为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高导层与该区莫霍面附近剪切波低速槽相应,被推测为该区壳幔的过渡带。本文着重论述了莫霍面附近的高导-低剪切波速度层介质的性态特征及热力学环境,并从天水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深部结构特征出发,对其成因机理作了粗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地区 高导层 莫霍间断面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赖晓玲 孙译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不同构造单元的地震测深资料Pm波形的复杂性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深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波的瞬时特性和波列长度,给出一种地震波形复杂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古老稳定的地块的Moho复杂性系数小,反映一级间断面的特征;反之对于... 不同构造单元的地震测深资料Pm波形的复杂性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深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波的瞬时特性和波列长度,给出一种地震波形复杂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古老稳定的地块的Moho复杂性系数小,反映一级间断面的特征;反之对于活动性强烈地块,Moho复杂性系数大,反映壳幔过渡带的特征。处理了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地震测深剖面,并对结果进行了动力学意义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过渡带 Pm波形 复杂性系数 动力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9
作者 戴强 王夫运 赵延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3-728,共6页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的壳幔过渡带结构,得到3个不同构造块体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和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南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1.79~3.4km,速度结构为高低速相间结构,该块体壳幔过渡带不断变厚,...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的壳幔过渡带结构,得到3个不同构造块体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和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南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1.79~3.4km,速度结构为高低速相间结构,该块体壳幔过渡带不断变厚,改变了原有的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且东南东北向都有剧烈的构造活动,产生高、低速相间的速度结构;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2.22~3.72km,该块体受到持续挤压,壳幔过渡带逐渐变厚,逐渐改变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形成速度渐变结构;扬子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0.86~1.58km,扬子块体四川盆地有坚硬的岩石圈,壳幔过渡带没有遭受破坏,为完好的一级间断面,过渡带厚度较薄,结构为速度突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GT BY-SG YZB 壳幔过渡带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38
10
作者 赵俊猛 刘国栋 +2 位作者 卢造勋 张先康 赵国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2-282,共11页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壳幔过渡带比较简单,主要由一级间断面构成;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也比较简单,除个别地段外皆以一级速度间断面过渡;天山造山带(尤其是北天山)的壳幔过渡带十分复杂,它由7~8个薄层叠合而成,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近20km.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结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特征是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天山造山 准噶尔盆地 壳幔过渡带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结构 一级速度间断面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捕虏体岩石高温高压下弹性波速度实验证据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邵济安 韩庆军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B12期154-160,共7页
对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麻粒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进行了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高的纵波速度(6.5-7.4 km/s),它们是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的组成部分.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 对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麻粒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进行了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高的纵波速度(6.5-7.4 km/s),它们是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的组成部分.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建立了研究区早中生代陆壳波速结构剖面.与现今地壳及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典型地壳波速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区与大陆伸展区的波速结构比较相近.研究结果为恢复华北中生代地壳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早中生代 壳幔过渡带 高温高压 弹性波速度 捕虏体岩石
全文增补中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俊猛 张先康 +2 位作者 赵国泽 刘国栋 卢造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 盆岭构造 -过渡 辽东台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2 位作者 魏伟 林羿 唐清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5-855,共11页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震P波速度变化范围为6.8~7.5km·s-1.在克拉通等构造活动稳定地区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强且壳-幔过渡带厚度薄,而在造山带等构造活动区域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弱且壳-幔过渡带厚.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约为5~10km,在四川盆地下方最薄(<5km),而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下方的壳-幔过渡带最厚(~30km).综合地球化学结果,华北中部巨厚壳-幔过渡带主要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和堆晶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 地震波传播 层析反演 地震光照成像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诺坝地区下地壳与壳-幔过渡带岩石波速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2 位作者 张宏福 翟明国 谢鸿森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94-1097,共4页
通过对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镁铁质麻粒岩相斜长辉石岩、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和辉石岩捕虏体,以及普通的太古代地体麻粒岩,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波速测定和研究表明:高V_p(7.0~8.0km/s)镁铁质捕虏体揭示现今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组成特征,为... 通过对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镁铁质麻粒岩相斜长辉石岩、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和辉石岩捕虏体,以及普通的太古代地体麻粒岩,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波速测定和研究表明:高V_p(7.0~8.0km/s)镁铁质捕虏体揭示现今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组成特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地壳垂向增生和壳-幔过渡带形成提供了新证据;低V_p(<7.0km/s)太古代地体麻粒岩,乃早期下地壳或上部下地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波速 实验研究 下地 -过渡 镁铁质捕虏体 汉诺贝地区 麻粒岩相 榴辉岩相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过渡带首波传播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永锋 赵克常 +2 位作者 张献兵 陈晓非 靳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93-1098,共6页
上地幔速度结构是影响Pn波几何衰减特征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壳-幔过渡带速度梯度对Pn波几何衰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n波的衰减特征对上地幔的速度梯度十分敏感,如:1000 km处Pn波的振幅,在相当于将均匀上地... 上地幔速度结构是影响Pn波几何衰减特征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壳-幔过渡带速度梯度对Pn波几何衰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n波的衰减特征对上地幔的速度梯度十分敏感,如:1000 km处Pn波的振幅,在相当于将均匀上地幔经展平变换后的等效速度梯度(0.0013 s-1)模型下,约为在半无限空间上叠加一层的简单模型下的10倍;当震中距大于某一距离后,具有速度梯度模型下的Pn波振幅随震中距衰减的速度明显小于无速度梯度的半无限空间模型下Pn波振幅的衰减速度,速度梯度越大,衰减速度越慢,在某一距离范围内,振幅甚至有增大的趋势;当存在速度梯度时,Pn波的几何衰减随频率而变化.上述结果对深入理解Pn波在区域震中距范围内的衰减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波 衰减 -过渡 速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利用地震深反射与折射资料研究延怀盆地壳幔过渡带的性质 被引量:2
16
作者 成瑾 李清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5,共8页
根据1992年延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共中心点(CDP)叠加剖面图,提出了延怀盆地的壳幔过渡带初始模型.对于1993年通过延怀盆地的北京—怀来—丰镇剖面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在一维模型基础上进行走时反... 根据1992年延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共中心点(CDP)叠加剖面图,提出了延怀盆地的壳幔过渡带初始模型.对于1993年通过延怀盆地的北京—怀来—丰镇剖面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在一维模型基础上进行走时反演和二维射线追踪.最后,采用反射率法对延怀盆地壳—幔过渡带的上下界面的反射波PM′和PM进行了波形拟合,证明了其存在;同时明确了延怀盆地莫霍不连续面是高低速相间的薄层组成的过渡带性质.这一结构与邢台地震区壳幔过渡带结构相似.这一特征说明由于延怀盆地莫霍面附近存在深大断裂,有可能从地幔中“贯入”熔体或流体的透镜体,从而形成低速层多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庆-怀来盆地 地震反射 盆地 -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南天山北缘出露地表的古生代大陆壳-幔过渡带 被引量:5
17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5 位作者 邵同宾 孙圣思 李阿伟 道林克祯 近藤洋裕 李建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3-494,共22页
对于大陆造山带内部的超基性岩体,除了蛇绿岩成因之外还有其他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位于新疆托克逊库米什地区南天山北缘的榆树沟麻粒岩和橄榄岩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莫霍面附近的下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的岩... 对于大陆造山带内部的超基性岩体,除了蛇绿岩成因之外还有其他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位于新疆托克逊库米什地区南天山北缘的榆树沟麻粒岩和橄榄岩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莫霍面附近的下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由于应变的局部化,被剪切分割成两个透镜状冲断岩片,顺着切割整个地壳直达上地幔顶部的韧性剪切带被挤出,最终呈固态挤侵到中地壳内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沉积岩(构造片岩、长英质糜棱岩)之中。最后,两个构造透镜体被剪切叠合到一起。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为研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古莫霍面及其附近的岩石流变学与地球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基地,因为大陆古莫霍面很少直接出露地表。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组合的地体的大地构造意义与蛇绿岩所代表的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莫霍面 -过渡 构造挤出体 麻粒岩-橄榄岩地体 新疆榆树沟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巴尼亚布尔齐泽壳-幔过渡带豆荚状铬铁矿成因及其对富Ti熔体交代作用的记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添 杨经绥 +3 位作者 吴魏伟 熊发挥 芮会超 蒋久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504,共20页
豆荚状铬铁矿是关键金属铬的重要来源之一,尽管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对于发育于蛇绿岩壳-幔过渡带的铬铁矿成因却涉及较少。阿尔巴尼亚布尔齐泽岩体壳-幔过渡带中产出的Cerruja豆荚状铬铁矿矿床,其矿体及纯橄岩围岩普遍... 豆荚状铬铁矿是关键金属铬的重要来源之一,尽管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对于发育于蛇绿岩壳-幔过渡带的铬铁矿成因却涉及较少。阿尔巴尼亚布尔齐泽岩体壳-幔过渡带中产出的Cerruja豆荚状铬铁矿矿床,其矿体及纯橄岩围岩普遍被辉石岩脉穿切,辉石岩脉与矿体接触带以及辉石岩脉中的铬尖晶石强烈破碎,在铬尖晶石的裂隙和包裹体中发育大量富Ti矿物相,如金红石、钛铁矿和榍石等,是研究壳-幔过渡带铬铁矿成因的理想对象。Cerruja豆荚状铬铁矿及纯橄岩围岩中铬尖晶石Cr#分别为0.56~0.58和0.52~0.55,属于高铝型铬铁矿。接触带及辉石岩脉中的铬尖晶石Cr#明显升高(分别为0.57~0.67和0.72~0.83),且Ti、V、Mn、Sc、Co、Zn和Ga含量也升高。本文依据铬尖晶石的结构及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特征,提出布尔齐泽壳-幔过渡带铬铁矿经历多阶段演化叠加:首先,Mirdita-Pindos洋盆在侏罗纪(约165 Ma)发生洋内初始俯冲,软流圈物质上涌生成的MORB-like弧前玄武质熔体随着俯冲的进行逐渐向玻安质熔体演变,期间产生的过渡型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生成高铝型铬铁矿;然后,部分MORB-like弧前玄武质熔体随着堆晶间隙分离结晶往富Fe和Ti的方向演化,改造早期形成的高铝型铬铁矿并结晶高铬型铬铁矿,同时生成金红石、钛铁矿和榍石等富Ti矿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齐泽岩体 -过渡 豆荚状铬铁矿 熔体交代 金红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云深源岩石包体计算波速与地震波速共同约束西南天山壳-幔过渡带
19
作者 焦淑娟 郑建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3-319,共7页
对我国西部新疆托云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岩石包体进行了波速计算,并与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相结合,共同限定了西南天山深部壳-幔过渡带的组成和性质.托云地区麻粒岩、橄榄岩的计算波速分别是6.98~7.36km/s、7.96~8.47km/s.这... 对我国西部新疆托云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岩石包体进行了波速计算,并与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相结合,共同限定了西南天山深部壳-幔过渡带的组成和性质.托云地区麻粒岩、橄榄岩的计算波速分别是6.98~7.36km/s、7.96~8.47km/s.这些结果与地震反射探测地震波速的对比,说明在西南天山岩石圈剖面中的40~48km处存在较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过渡带自上而下主要由石英麻粒岩、辉石麻粒岩和橄榄石/石榴石麻粒岩组成,然后进入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组成的上地幔.这样的岩石圈壳-幔结构可以用岩浆底侵-变质作用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包体 波速 -过渡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多分辨分析在壳幔非均匀尺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1 位作者 李松林 方盛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53,共7页
利用小波的“变焦距”多分辨功能 ,提出了针对壳幔过渡带复杂波形的变尺度震相分析方法 ,将它与壳幔过渡带非均匀尺度的研究相联系 ,使得传统的震相识别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对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 利用小波的“变焦距”多分辨功能 ,提出了针对壳幔过渡带复杂波形的变尺度震相分析方法 ,将它与壳幔过渡带非均匀尺度的研究相联系 ,使得传统的震相识别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对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壳幔过渡带的Pm波形 ,利用复杂性系数法获得了沿剖面的 2个陆 -陆碰撞带 ,它们分别对应玛沁断裂和海原 8 5级强震区的位置 .利用变尺度震相分析方法得到了玛沁断裂和海原地震下方壳幔过渡带的多层Pm震相 .结果表明 ,海原地震下方的壳幔过渡带厚度约有 2 0km ,层状清晰 ,它至少由 3个高低速相间的层组成 ;玛沁断裂所对应的壳幔过渡带大约由 2个较薄的层组成 .这种分层和厚度的不同表明了鄂尔多斯地块和祁连地块的接触带、巴颜喀拉地块和柴达木地块的接触带由于陆 -陆碰撞的时期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 ,因此在现今可分辨的壳幔过渡带结构非均匀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分辨分析 变尺度震相分析 复杂性系数 壳幔过渡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