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合砂体构型样式的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 被引量:24
1
作者 胡光义 陈飞 +1 位作者 范廷恩 胡宇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8,共7页
根据"依据标志、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地震约束"的储层细分和对比方法,可以对含油储集层逐级细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等4个级次。由于河流相沉积储层缺少可依据的细分和对比标志层,从而导致了细分对比的不确... 根据"依据标志、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地震约束"的储层细分和对比方法,可以对含油储集层逐级细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等4个级次。由于河流相沉积储层缺少可依据的细分和对比标志层,从而导致了细分对比的不确定性。根据复合砂体构型分类体系将河流相砂体构型样式细分为4大类7亚类,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构型 样式 分类 储层细分 储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及其生产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胡光义 范廷恩 +4 位作者 陈飞 井涌泉 宋来明 梁旭 肖大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元往往是点坝复合体,当达到地震可分辨尺度时,一般对应于单一河道带或复合河道带,相当于小层或砂层组级别,这个级次的砂体定义为"复合砂体",在油田开发中作为一个独立开发单元。复合砂体是由于河谷盆地构造变化从而造成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之间突变而引起的,地貌学上的阶地地貌证明了沉积作用和复合砂体构型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复合砂体构型界面、构型单元、构型模式、规模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明确了构型界面的现代沉积地貌标志。如何进行精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关系到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量化开发指标,进而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加密调整井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级次 表征方法 复合砂体构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9
3
作者 袁丙龙 张辉 +5 位作者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3-1263,共11页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布,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断层等地质因素对油田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并深入分析了调整井水淹层的水淹特征,总结出了受流动单元主控的“差异驱替控油模式”、受流动单元与隔夹层共控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和受流动单元与断层共控的“断储联合控油模式”3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成果为油田挖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浅水三角洲 复合砂体构型 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识别复合砂体构型地质模型的剩余油开发井网井距规律——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R13油层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海峰 范廷恩 +2 位作者 胡光义 徐云贵 胡叶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0,I0004,共11页
曲流河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级次和中低渗透性构型界面影响储层流体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R13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研究方法,建立构型界面地质模型,分析构型界面特征,研究曲流河复合点坝级别构型界... 曲流河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级次和中低渗透性构型界面影响储层流体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R13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研究方法,建立构型界面地质模型,分析构型界面特征,研究曲流河复合点坝级别构型界面的渗透率与几何形态对注采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识别复合砂体构型地质模型能够反映物源变化和构型界面分布特征,砂体构型界面渗透率权重接近0时,阻隔作用显现;单河道级别界面长度超过3倍井距时,阻隔作用影响显著;界面纵向完全隔断整个油层时,有阻隔作用。该结果对河流相砂体特征研究及剩余油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构型 级次 界面 剩余油 井网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梦怡 胡光义 +1 位作者 范廷恩 范洪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通过测井、优势地震属性融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NmⅡ)复合砂体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厘清了基准面旋回对复合砂体构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 通过测井、优势地震属性融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NmⅡ)复合砂体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厘清了基准面旋回对复合砂体构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主要为点坝-决口扇沉积,渗流屏障主要为河漫滩-废弃河道沉积,按测井相和砂体结构韵律划分内部结构,点坝砂体头部—中部为箱形,点坝尾部砂体为钟形,决口扇砂体主要为漏斗形,河漫滩和废弃河道主要表现为尖峰形和低幅齿形;复合砂体外部叠置样式包括孤立型、紧密侧叠型、疏散侧叠型和堆叠型。(2)研究区NmⅡ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呈交织条带状分布,主要沉积点坝与决口扇,堆叠式和紧密侧叠型复合砂体广泛发育;沉积晚期河道演化为单一条带状,决口扇零星分布于河道凸岸,复合砂体规模变小,主要为疏散侧叠型和孤立型,河漫滩和废弃河道规模变大,成为复合砂体间的渗流屏障。(3)研究区长期—中期旋回中,构造活动等异旋回因素通过调整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影响复合砂体外部形态和叠置样式;短期旋回通过控制沉积物类型和水动力等自旋回因素影响复合砂体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构型 点坝 决口扇 废弃河道 曲流河沉积 基准面旋回 明化镇组 新近系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的海上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海峰 胡光义 +2 位作者 范廷恩 徐云贵 胡叶正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将平面属性转换成二维图形,利用数学形态学将条状的构型界面转化成线状界面,再通过人工或霍夫变换方法拾取线段性界面,实现界面的数字化,然后将这些二维线段插入到油藏模型中,最终建立含构型界面模型。海上高品质地震资料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所构建的构型界面为垂直界面,简化了实际界面的空间产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思路。以渤海Q油田为例,详细阐述了构型界面建模的过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构型界面建模方法为非均质复合砂体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构型 界面 剩余油 地震属性 数学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构型研究发展历程与趋势思考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2 位作者 胡宇霆 解超 王海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共14页
构型研究是目前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之一。分阶段论述了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和实际需求,总结了储层构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储层构型研究手段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分析向3D地震、探地雷达、水槽实验、数值模拟等新技术... 构型研究是目前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之一。分阶段论述了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和实际需求,总结了储层构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储层构型研究手段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分析向3D地震、探地雷达、水槽实验、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和地震沉积学等方法进一步加强,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曲流河沉积向三角洲、深水沉积和碳酸盐岩储层转变。储层构型研究向着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同时,针对当前储层构型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如地下构型分析、构型地震响应及解释方法、复合砂体构型与井网井距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发展历程 探地雷达测量方法 复合砂体构型 井网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