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植被类型对煤矿区复垦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厚春
李君剑
张红
张秀娟
宁岳伟
刘勇
-
机构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5-1465,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10207、U22A20557)资助。
-
文摘
煤矿开采改变了矿区土壤条件、地表植被覆盖和微生物生存环境。植被由于生长条件和根际分泌物的不同,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以山西省晋华宫煤矿复垦区侧柏、云杉、樟子松、油松、桧柏5种复垦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计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以反映不同复垦植被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樟子松林具有最高的全碳、全氮含量,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碳氮等养分,导致其具有显著高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不同植被类型间微生物群落差异性显著,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优势菌门,全硫、容重和碱性蛋白酶是影响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明樟子松林和云杉林优于其他植被。综上,不同植被对矿区生态恢复的效果具有一定差异,樟子松林和云杉林有助于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研究可为半干旱区煤矿复垦区生态恢复的植被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矿区复垦
复垦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根际微生物群落
-
Keywords
Mining reclamati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Soil enzyme activity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
分类号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半干旱地区矿区废弃地植被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张晓薇
马云东
-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处
《能源与环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
文摘
调查国内外矿区复垦的概况,根据我国国情及矿区开采现状提出矿区废弃地治理的必要性,对阜新矿区废弃地破坏状况进行分析,并按停止排矸年限对立地类型进行划分。在矿区废弃地植被生长状况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各立地类型的植被分布规律。通过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确定出各立地类型的复垦植被类型。
-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复垦植被类型
立地类型
植被演替规律
植被恢复措施
-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 3
-
-
作者
熊姝臻
吕刚
-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
基金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辽东水源涵养林区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XLYC2007046)。
-
文摘
为揭示春季解冻期冻融循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机理,选取海州露天煤矿西排土场内不同人工复垦植被类型(榆树林地、火炬树林地、耕地、荒草地)和0~60 cm土层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春季解冻期环境温度条件,采用室内环刀渗透实验,测定冻融循环前后排土场土壤密度、含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土体水分物理参数,探讨冻融循环对排土场不同复垦植被类型土体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后不同复垦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土壤密度、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较冻融作用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各复垦植被类型0~20 cm土层密度冻融前后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榆树林地、火炬树林地、耕地、荒草地0~60 cm土层平均密度依次增加0.07、0.06、0.06和0.06 g/cm^(3);平均含水率依次减少1.59%、2.40%、1.81%和1.74%;平均非毛管孔隙度依次减少1.44%、1.99%、1.54%和1.45%,而平均毛管孔隙度依次减少3.87%、6.04%、4.44%和4.38%。冻融循环后各复垦植被类型土壤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呈下降变化趋势,且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不可逆的破坏性。
-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
复垦植被类型
冻融循环
土体水分物理性质
-
Keywords
open-pit coal mine
dump
reclaimed vegetation types
freeze-thaw cycl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moisture
-
分类号
TD88
[矿业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