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艳秋 高鸿 +2 位作者 龙娟 李惠 张凯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芬太尼组( R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的K-H液60 min;瑞芬太尼+氨茶碱组( RA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30 mg/L氨茶碱的K-H液60 min。记录平衡灌注15 min ( T0)、继续灌注15 min ( T1)、30 min ( T2)和60 min ( T3)时心率( HR)和左心室前壁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 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R组T1~T3时HR减慢,MAPD90延长,TDR增大( P<0.05)。与C组和RA组比较,R组HR减慢时,MAPD90延长,TDR增大(P<0.05)。结论:瑞芬太尼减慢HR时,MAPD90延长,TDR增大,折返激动易于发生;氨茶碱增快HR,缩短MAPD90,从而使TDR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单相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琦 吴尚勤 姚青海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未能接受成功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129例(STEMI组)和正常对照36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未能接受成功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129例(STEMI组)和正常对照36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以及STEMI组入院即刻、第2天、第3天校正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值(TDRc);分析STEMI组24h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值和入院即刻TDRc的相关性;将STEMI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组和非MVA组,比较2组入院即刻的TDRc值。结果:(1)STEMI组的TDRc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TEMI组上述3个时段的TDR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TDRc值和SDNN呈负相关(r=-0.258,P<0.05)。(3)MVA组TDRc显著大于非MVA组(P<0.01)。(4)2例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于心室纤颤,且均发生于MVA组。结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参与了ST段抬高的AMI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扩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病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 心性 跨壁复极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凯强 高鸿 +3 位作者 刘军 刘艳秋 龙娟 李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组):持续平衡灌注37℃K-H液15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继续灌注15min后停止,注射Thomas液(4℃,1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30min半量复灌Thomas液(4℃,5ml/kg),60min时复灌K-H液;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于K-H液及Thomas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25ng/ml),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平衡30min(T1)、复灌30min/平衡120min(T2)、复灌60min/平衡150min(T3)的HR及三层心肌[内膜(Endo)、中膜(Mid)、外膜(Epi)]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MAPA),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观察心脏复灌时心律失常、复跳时间,均不使用药物恢复心律。结果 DEX组心脏复跳时间(16.67±3.78)s明显短于IR组(46.33±7.29)s(P〈0.05);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2例恢复正常节律;DEX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1例恢复正常节律。与T0时比较,T2、T3时IR组,T1-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1时比较,T2、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2时和C组比较,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T1-T3时DEX组HR明显慢于IR组(P〈0.05)。与T0时比较,T1时DEX组Mid部位,T2、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与T1时比较,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T3时DEX组Mid部位的MAPD90明显长于C组(P〈0.05);T2、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长于IR组(P〈0.05)。与T0时和C组比较,T2、T3时IR组,T1-T3时DEX组TDR明显增大(P〈0.05);T2、T3时DEX组TDR明显小于I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延长MAPD、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具有稳定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损伤 离体心脏 单相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波峰-末间期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度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燕 夏云龙 +2 位作者 张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e)的特点,探讨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21例及正常人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e)的特点,探讨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21例及正常人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 interval,QTd),T波低平的导联除外,计算Tpe平均值校正值(Tpe-AVEC)、Tpe最大值校正值(Tpe-MAXC)、V1导联Tpe校正值(Tpe-V1C)、V5导联Tpe校正值(Tpe-V5C)、Ⅱ导Tpe校正值(Tpe-ⅡC)。比较上述各参数在肥厚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pe-AVEC(91.3±13.1)vs(2.7±10.0),P=0.026、Tpe-MAXC(154.7±31.5)vs(19.2±11.6),P=0、Tpe-ⅡC(93.6±34.1)vs(2.5±13.5),P=0.017、QTd(59.1±21.3)vs(9.7±17.0),P=0.003、Tpe-V1C(94.6±26.2)vs(7.2±21.2),P=0.382、Tpe-V5C(89.0±20.9)vs(6.9±12.7),P=0.704。肥厚型心肌病组Tpe-AVEC、Tpe-MAXC、Tpe-ⅡC、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Tpe-V1C、Tpe-V5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Tpe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的可能性大。在Tpe测量中建议选用Tpe-AVE、Tpe-MAX和Tpe-Ⅱ,可能更适用于评价该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峰-末间期 心室复极离散度 肥厚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对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重构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连东 张存泰 +4 位作者 阮磊 倪明科 方雁 王国强 王杏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9-434,共6页
目的建立心肌梗死兔左室心肌块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研究胺碘酮对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重构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日本长耳白兔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20只,心肌梗死组(B组)45只,心肌梗死胺碘酮干预组(C组)45只。B组及C组采取... 目的建立心肌梗死兔左室心肌块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研究胺碘酮对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重构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日本长耳白兔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20只,心肌梗死组(B组)45只,心肌梗死胺碘酮干预组(C组)45只。B组及C组采取开胸结扎冠脉左室支的方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术后9周开始,A组及B组口饲生理盐水2 mL,1次/d,C组口饲含胺碘酮的生理盐水2 mL,1次/d,胺碘酮用量100 mg/(kg.d)。术后12周末A组存活20只,B组存活24只,C组存活26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取左室心肌块离体灌流,同时记录容积心电图及QT间期(QT)、T波波峰至T波终末间期(Tp-e)、有效不应期(ERP)、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等电生理参数。灌流完成后分别取左室心肌组织,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3。结果超声检测显示B组、C组较之A组左室射血分数减低。B组较之A组Tp-e增大,Tp-e/QT增大,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明显增加,心肌Cx43重构明显。而C组与B组相比,QT延长同时Tp-e不增加,Tp-e/QT缩小,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心肌Cx43重构减轻。结论陈旧心肌梗死兔离体心肌块模型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胺碘酮可以改善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重构,缩小Tp-e/QT,减少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改善缝隙连接重构是胺碘酮不增加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复极离散度 缝隙连接 Tp-e/QT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庞明 李维 +2 位作者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401-402,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电图 复极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邢俊武 苏晓叶 +2 位作者 鞠娟 钱春发 吴定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20期2247-2248,共2页
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度,用以评估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方法测量和比较5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健康人体表心电图上Tp-Te及QT间期离散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心... 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度,用以评估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方法测量和比较5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健康人体表心电图上Tp-Te及QT间期离散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Tp-Te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12导联体表心电图Tp-Te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预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跨壁复极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QT间期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早期预测化疗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毒性反应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瑞华 李艳芬 +4 位作者 李美凤 孙海楠 王保和 徐强 黄宇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4期2517-252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形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心脏毒性化疗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使用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紫杉醇、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等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各类肿瘤病人64例... 目的探讨心电图形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心脏毒性化疗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使用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紫杉醇、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等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各类肿瘤病人64例,根据化疗后3周期(63 d)内病人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正常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采集两组化疗前后心电图形和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浓度,比较两组化疗前后QT、校正后QT间期(QTc)、T波峰末间期(Tp-e)、校正后Tp-e间期(Tp-ec)、Tp-e/QT、JT、QT离散度(QTd)数值和cTnT、CK-MB、MYO浓度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QTc、Tp-e、Tp-ec、Tp-e/QT、JT、QTd对化疗后病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化疗前后Tp-e、Tp-ec、Tp-e/QT、QTd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QTc、JT没有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化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浓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T、MYO浓度没有明显改变(P>0.05),但化疗后数值均较本组化疗前有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化疗后两组QTd与cTnT浓度呈正相关(r=0.249,P<0.05);Tp-e、QTd与CK-MB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8,0.343,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T、QTc、Tp-e、Tp-ec、JT、QTd对化疗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8,0.687,0.719,0.675,0.718,0.97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9.33 ms,441.00 ms,101.00 ms,106.84 ms,296.50 ms,19.50 ms;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8.75%,68.75%,70.31%,65.63%,73.44%,90.63%。结论在应用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心电图形中某些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数值的变化,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助于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心血管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毒性反应 心室复极离散度 心肌损伤标志物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对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涛 张煜 +1 位作者 王昊 廖德宁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916-918,共3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兔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为阐述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机制以及药物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只兔随机分为2组,参松养心组(予参松养心胶囊1g/kg,n=10)和健康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n=10),2周后均建立冠...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兔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为阐述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机制以及药物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只兔随机分为2组,参松养心组(予参松养心胶囊1g/kg,n=10)和健康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n=10),2周后均建立冠脉灌注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在不同基础刺激周长(BCL)下,记录2组兔TDR的变化。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参松养心组兔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当BCL分别为500 ms、1000 ms、2000 ms、4000 ms时,心内、外膜APD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参松养心组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参松养心组TDR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延长心肌内、外膜细胞APD,有效减小TDR,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跨壁复极离散度 参松养心胶囊 动作电位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跨壁复极离散度和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若琦 张赢予 +4 位作者 梁亚军 蓝景生 陆克兴 黄照河 潘兴寿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平板试验(TET)诱导的心肌急性缺血前后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改变和室性期前收缩(VP)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观察心肌缺血和非缺血、出现和没... 目的研究运动平板试验(TET)诱导的心肌急性缺血前后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改变和室性期前收缩(VP)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观察心肌缺血和非缺血、出现和没有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受检者TET前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QT间期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指标间相互关系并且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运动前QT间期在缺血组和非缺血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运动后Tp—Te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的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中有VP的运动后Tp—Te改变较其他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心肌TDR增大,当合并VP时,TDR增大更加明显,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壁复极离散度(TDR) 运动平板试验(TET) 心肌缺血 室性期前收缩(VP) T波峰末间期(Tp—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培根 董国峰 +2 位作者 杨琦 陈炳伟 吴尚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551-4554,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住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他汀组80例和非他...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住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他汀组80例和非他汀组81例,另设对照组75例。他汀组在入院后即刻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急诊PCI术后3 d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即刻、第2天、第3天校正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并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3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正常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P<0.0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1)。(2)他汀组较非他汀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明显减小(P<0.05),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尚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小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 心肌梗死 急诊PCI 跨壁复极离散度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琳娜 郭存霞 陈小永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透析低血压及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符合DCM诊断标准。观察全部8例患者12...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透析低血压及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符合DCM诊断标准。观察全部8例患者12周血液透析,前4周以恒定钠浓度透析,中间4周以可调钠曲线透析,后4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透析,观察每次透析时血压、脱水量、平均动脉压、透后血糖,每次透析结束时心电图检测Tp-Te和校正TDR(TDRc)。结果前、中、后4周透析前患者血压、每次透析脱水量和透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后4周透析中患者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前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4周,患者在上机后1.5 h易于发生透析低血压反应,中、后4周透析中,在透析进行1.5 h后患者血压较前4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4周透析后患者Tp-Te、TDRc较前4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4周比较,上机后1.5 h平均动脉压较中4周明显升高,Tp-Te和TDRc较中4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透析能改善糖尿病患者透析低血压,减少Tp-Te和TDRc;联合应用效果强于单独可调钠曲线透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心肌病 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 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 当归补血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英 徐蓉 +1 位作者 叶明浩 廖德宁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心电学指标特点并探讨其与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5例(C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心电学指标特点并探讨其与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5例(C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63例(A组),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校正QT间期(QTc)、QT间期离散度(QTd)、Tp-e/QTc;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不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Tp-e、QTc、QTd、Tp-e/QTc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延长(P<0.01);与B组比较,C组患者各项指标亦显著延长(P<0.05,P<0.01)。(2)A、B、C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6%(1/63)、5.0%(4/80)和18.7%(14/7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3)B组及C组的Tp-e、QTd、Tp-e/QTc与不良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B组:r=0.478、r=0.386、r=0.584;C组:r=0.557、r=0.498、r=0.586)。结论 Tp-e、QTc、QTd、Tp-e/QTc增大可能是合并冠心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脏复极离散度与肺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峰 魏龙 秦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59-1861,1865,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脏复极离散度与肺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156例COPD患者(COPD组)和64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脏复极离散度与肺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156例COPD患者(COPD组)和64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右房内径(RAD)、肺动脉压(PAP)〕,计算复极离散度〔包括空间离散度(QTd)和短时程离散度(STVQT)〕,并行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和呼吸困难指数评级,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复极离散度和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的复极离散度较大:QTd〔(63±15)ms比(45±15)ms〕和STVQT〔(7.5±3.2)ms比(3.3±0.6)ms〕;心功能较差:LVEF〔(52±7)%比(58±9)%〕、RVD〔(31±6)mm比(23±5)mm〕和PAP〔(33±12)mm Hg比(24±7)mm Hg〕;肺功能较差:FVC〔(62±15)%比(95±5)%〕、FEV1〔(47±16)%比(98±8)%〕和FEV1/FVC〔(59±9)%比(80±10)%〕;呼吸困难指数较高:〔(2.6±1.6)级比(1.3±0.5)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复极离散度与FEV1/FVC呈负相关:QTd(r=-0.52)和STVQT(r=-0.68)。结论 COPD患者心脏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与肺功能相关,可能是患者心脏并发症增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心脏复极离散度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时瞬时外向钾电流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东琦 舒娟 +6 位作者 金印彬 苏显明 马奕 于忠祥 杨琳 严干新 崔长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对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Ito、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并结合急性心肌缺血Ito离子流和TDR的变化,应用修正Luo-Rody参数进行计算机仿真。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的Ito离子流增大,APD缩短,均以心外膜层细胞最明显,TDR增加,诱发R-on-T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并经计算机仿真可以证实与临床一致的心电图特点。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Ito离子流增大,TDR增加,产生2位相折返,是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机制,计算机仿真可以显示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肌缺血 瞬时外向钾电流 跨壁复极离散度 心律失常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东芬 周艳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540-3541,共2页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P-TE间期 Tp-Te/QT比值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英 俞正霞 +2 位作者 蒋世峰 林琳 曲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年第12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心脏超声心功能参数联合BNP定量评定心功能分级方程进行心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心脏超声心功能参数联合BNP定量评定心功能分级方程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亚组68例,Ⅲ级亚组55例,Ⅳ级亚组36例;以上病例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心电图上分别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QTc、QTd、Tp-e/QTc,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各亚组的Tp-e、QTc、QTd、Tp-e/QTc;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各病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心电图上各项指标与试验组各指标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P<0.05),Tp-e、QTd、Tp-e/QTc也显著延长(P<0.01);(2)心功能Ⅳ级组与Ⅰ-Ⅱ级组比较、Ⅳ级组与Ⅲ级组比较、Ⅲ级组与Ⅰ-Ⅱ级组比较,两者各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高(15.7%vs 0.6%,P<0.05);试验组的Tp-e、QTd、Tp-e/QTc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的各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相关。结论(1)老年缺血性心脏病TDR增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2)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对TDR有显著影响,随着心功能减退,TDR逐渐增大;TDR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缺血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和丙泊酚对成人心电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志俊 沈亮 +3 位作者 徐敏 郑慧敏 严瑾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比较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和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成人心电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根据性别随机分为四组:女性七氟醚组(FS组),女性丙泊酚组(FP组),男性七氟醚组(MS组),男性丙泊酚组... 目的比较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和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成人心电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根据性别随机分为四组:女性七氟醚组(FS组),女性丙泊酚组(FP组),男性七氟醚组(MS组),男性丙泊酚组(MP组),每组患者均为15例,随机接受七氟醚或丙泊酚的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前行12导联同步ECG检查为对照。FS、MS组采用8%七氟醚,氧气流量4L/min诱导,七氟醚浓度以呼出浓度为准,入睡后七氟醚呼出浓度改为3%维持;FP、MP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血浆浓度3.5μg/ml。每组均采用BIS监测,以BIS值达45~50后维持15min为观察终点,并获取麻醉诱导后12导联同步ECG。测量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后ECG的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HR、MAP、SpO2。结果七氟醚组(FS、MS组)麻醉诱导后QTc间期比诱导前延长(P<0.05),Tp-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丙泊酚组(FP、MP组)麻醉诱导前、诱导后QTc间期、Tp-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延长患者QTc间期,但七氟醚和丙泊酚诱导对跨壁复极离散度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壁复极离散度 QTC间期 七氟醚 丙泊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春燕 陈霞 +1 位作者 侯明桥 甘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 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在我院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住院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碎裂QRS的患者75例为fQRS组,无碎裂QRS的患者81例为对照... 目的 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复极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在我院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住院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碎裂QRS的患者75例为fQRS组,无碎裂QRS的患者81例为对照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复极离散度进行检测,使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值。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两组年龄、性别、伴有疾病、舒张压、收缩压等基本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QRS组患者QT间期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QRS组患者QTc、QTd、心率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均比对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左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和E值分别为36.38±3.16、50.27±3.34和66.20±18.53,均高于对照组的35.31±2.71、45.35±3.07和63.77±16.35,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4.08±6.11,高于fQRS组的51.11±6.31,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碎裂QRS波时,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复极离散度显著失常,左心功能不佳,可能导致这类患者预后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碎裂QRS波 心率变异性 复极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左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峰 周筠 +4 位作者 孙小霞 兰燕平 杜克莘 于晓江 崔长琮 《心脏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家兔急性缺血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电生理特性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及其抗缺血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家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家兔急性缺血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电生理特性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及其抗缺血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家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时,胺碘酮对内外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①左心室楔形组织块停止灌注后,胺碘酮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28±19)ms vs.(212±6)ms,P<0.05],且外膜APD的延长更明显[(203±15)ms vs.(180±5)ms,P<0.05]。②急性缺血各时间段,APD较缺血前均缩短,以外膜APD缩短更明显,导致TDR增大。用药后TDR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胺碘酮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且外膜APD的延长明显,并可减小急性缺血心肌的TDR,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细胞电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动作电位时程 跨壁复极离散度 心律失常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