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性迷走神经刺激对外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
作者 梁勇 石佐林 +1 位作者 郇宇 金海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性迷走神经刺激(nVN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侧位液压冲击法制备可控性皮质损伤(CCI)大鼠模型,进行nVNS治疗,利用平衡木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通过大鼠脑组织的干湿比评估大鼠含水量,利用商品化... 目的:探讨无创性迷走神经刺激(nVN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侧位液压冲击法制备可控性皮质损伤(CCI)大鼠模型,进行nVNS治疗,利用平衡木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通过大鼠脑组织的干湿比评估大鼠含水量,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利用RT-qPCR检测大鼠脑皮质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的表达。结果:经过nVNS刺激,CCI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脑含水量减少,脑脊液中LDH水平降低,同时脑皮质中BDNF和NGF mRNA表达上调。结论:nVNS通过对TBI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BDNF和N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nVNS) 创伤损伤(tbi) 可控皮质损伤(CCI) 水肿 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胶质淋巴阻滞性脑水肿
2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71,共1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结局明显受到脑水肿的影响。Hussain等人最近的一份报告揭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胶质淋巴阻滞(glia-lymphatic)性脑水肿,它源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激活引起的胶质淋巴分泌和淋巴引流受损。因此,泛...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结局明显受到脑水肿的影响。Hussain等人最近的一份报告揭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胶质淋巴阻滞(glia-lymphatic)性脑水肿,它源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激活引起的胶质淋巴分泌和淋巴引流受损。因此,泛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相关脑水肿的创新性治疗方法,挑战了传统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损伤 创伤损伤 水肿 去甲肾上腺素能 tbi 阻滞 淋巴引流 治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在外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3
作者 许珍珍 赵威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14-119,共6页
目的观察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对外伤性脑损伤术后吞咽困难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训练组实施吞咽摄食训练,联合组采用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比较两组的颏下肌... 目的观察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对外伤性脑损伤术后吞咽困难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训练组实施吞咽摄食训练,联合组采用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比较两组的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值,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预后情况。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的空咽时颏下肌群最大振幅、平均振幅、吞咽时限均低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反复唾液吞咽功能(RSST)评分均低于训练组(P<0.05);联合组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RF)均高于训练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K点刺激辅助吞咽摄食训练,能改善外伤性脑损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的颏下肌群功能,对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及预后情况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点刺激 吞咽摄食训练 外伤损伤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血清S100B和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袁雪松 卞晓星 戚传平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血必净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伤后第6小时、第24小时、...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血必净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伤后第6小时、第24小时、第3天、第5天、第7天断尾采血,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 in-6,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1);与胞二磷胆碱治疗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可能通过抑制脑外伤后S100B和IL-6的合成与分泌,降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 大鼠 外伤损伤 S100B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外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白玉 张圣塨 +2 位作者 王良荣 赵喜悦 林丽娜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0,共4页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外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麦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Freeney法制作外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单纯开骨窗不损伤脑组织.参麦治疗组于伤后1 h单...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外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麦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Freeney法制作外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单纯开骨窗不损伤脑组织.参麦治疗组于伤后1 h单次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15 ml/kg;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6、10、24及72 h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同时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于24 h观察大鼠平衡木实验(BBT)评分.结果 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结构正常,无出血、水肿及损伤;与模型组相比,参麦治疗组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细胞缺氧、水肿损伤程度及损伤范围均有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参麦治疗组早期NSE含量显著升高,均于伤后6 h达峰值[(51.33±5.70) μg/L、(43.41±5.21) μg/L比(14.33±3.26) μg/L,均P【0.01],72 h基本恢复;SOD活性显著下降,均于伤后24 h达谷值[(179.34±5.14) kU/L、(192.60±6.57) kU/L比(205.23±8.08) kU/L,P【0.01和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麦治疗组各时间点NSE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P【0.05或P【0.01).各组各时间点间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参麦治疗组BBT评分较模型组增高[(2.250±0.420)分比(1.875±0.44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SOD活性、减少NSE产生、保护神经元细胞可能是参麦注射液保护外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外伤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参麦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莉 张国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5-720,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TBI)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浓度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在TBI患者早期诊断、分型、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区医院收治的... 目的通过检测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TBI)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浓度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在TBI患者早期诊断、分型、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区医院收治的TBI患者106例为病例组,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诊断的损伤类型将其分为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简称血肿出血肿组)、脑挫裂伤组、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及未见明显异常组;通过3个月的回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病例组第1、3、5天血清NSE的浓度,分析血清NSE浓度与外伤性脑损伤及其主要临床特征的关系;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NSE浓度作为患者预后评估标准的诊断效能。结果TBI各组患者血清NSE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NSE的浓度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组动态水平呈下降趋势,而重度组是先升高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CT诊断的损伤类型分组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组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且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NSE动态浓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入院时血清NSE浓度与其GCS、GO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评价显示,对TBI患者伤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效果以第3天血清NSE浓度最佳,此时预测结果与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漏诊率较高(30%)。结论血清NSE作为一种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客观、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在TBI的诊断分型和病情进展以及预后评估方面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漏诊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损伤 损伤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预防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 被引量:6
7
作者 彭涛 李定君 +3 位作者 徐宏 邹兴军 唐渊 张袁汇翼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512-1514,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248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采用依达拉奉30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7d...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248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采用依达拉奉30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7d;对照组128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对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和3个月后的GOS评价,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3%(10/120)和18.8%(24/1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可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损伤 外伤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下丘脑损伤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非 施金龙 +1 位作者 顾志恺 陈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3-533,共1页
关键词 下丘损伤 外伤 临床分析 损伤 损伤患者 病情危重 临床诊断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丁忠阳 张家明 +1 位作者 黄国荣 季冬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22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 目的探讨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于手术后第1天即开始接受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先给予丙泊酚1.5 mg·kg^-1静推作为镇静诱导,再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输注0.3-0.4 mg·kg^-1·h^-1,用药时间至少持续到手术后第3天。使用CT检查术后患者脑水肿的动态变化情况,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使用MMSE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3-4天及第7-8天脑水肿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1);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观察组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可有效减轻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程度,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外伤性颅脑损伤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损伤 丙泊酚 持续静脉输注 水肿 颅内压(ICP) MMSE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ogo-A基因、IL-1β及IL-6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雪松 朱国 +3 位作者 卞晓星 魏文峰 候小山 包卿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1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ogo-A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及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TBI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ogo-A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及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TBI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将其为轻度组(n=26)、中度组(n=21)及重度组(n=23),分别于入院第1、4、7、10天采集其脑脊液及静脉血,比较各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Nogo-A m RNA、Nogo-A蛋白、IL-1β及IL-6表达的差异。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及时间的增加,TBI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Nogo-A m RNA表达水平、NogoA蛋白浓度、IL-1β、IL-6均呈现上升趋势,伤后第4天达到峰值,并于受伤7 d后逐步下降(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脑脊液和血清中上述因子水平与患者的预后质量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TBI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脑脊液、血清Nogo-A基因、IL-1β、IL-6表达均显著增加,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脑脊液内Nogo-A、IL-1β、IL-6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变化更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损伤 脊液 血清 Nogo-A基因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整体护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牟淑玲 潘春梅 王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9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进行整体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21例作为整体护理组;选取2007年以前进行常规护理的21例重型颅脑继发外伤性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进行整体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21例作为整体护理组;选取2007年以前进行常规护理的21例重型颅脑继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类型、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护理组治疗良好率为47.61%,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3.33%(P<0.05);重残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4.28%、14.28%,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3.81%、23.81%(均P<0.05)。结论:积极、正确的整体护理措施是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外伤梗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干损伤的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飚 周顺平 +3 位作者 黄进 许象成 汤晓蕙 顾晓生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06-407,F0003,共3页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用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护理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娥 杨燕 陆宝荣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9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用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术后外伤性脑梗死(PTCI)护理评估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82例加以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严重程度(I... 目的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用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术后外伤性脑梗死(PTCI)护理评估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82例加以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体温、血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加以调查,建立主成分分析回归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模型对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观察。结果PTCI组患者年龄、既往高血压、低血压、交通伤、重击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多发伤、MEWS评分、ICDSC评分均高于TB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672%,最终确定MEWS评分、ICDSC评分为发生PTCI的主要危险因素(OR=1.916、5.271,P<0.05),构建PTCI风险模型=0.650×(MEWS评分)+1.662×(ICDSC评分),PTCI风险模型用于PTCI患者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40.63%,约登指数为0.406,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42,相关标准为>7分。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用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可作为术后外伤性脑梗死的风险评估工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特异性较差,仍需结合其他筛查手段加以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重型创伤损伤 外伤梗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仁政 曹守明 闫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究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开右侧顶部骨窗而无脑损伤)、脑损伤组(TBI组;开右侧顶部骨窗,且参照Freeney自由落体撞击致伤方法建造... 目的探究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开右侧顶部骨窗而无脑损伤)、脑损伤组(TBI组;开右侧顶部骨窗,且参照Freeney自由落体撞击致伤方法建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脑损伤后接受黄体酮治疗组(P-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黄体酮)、脑损伤后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组(D-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 DMSO),每组24只,再将其分为损伤后1 d、3 d、5 d、7 d组,各6只。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环氧化物水解酶-2(COX-2)表达量,脑组织含水量、Bcl-2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利用m NS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结果随着损伤时间延长,Sham组大鼠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均高于Sham组(P<0.05)。D-TBI组及P-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P-TBI组高于TBI组(P<0.05)。损伤后7 d,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阳性细胞数均高于Sham组(P<0.05);且P-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高于TBI组,Bax阳性细胞数低于TBI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有效缓解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情况、抑制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对其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外伤损伤 黄体酮 水肿 细胞凋亡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的时间窗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英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1期95-96,共2页
1956年美国学者Harman首先提出了脑外伤后自由基损伤的理论,认为需氧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具有毒害效应,可造成生物损害。自由基与脑外伤密切相关,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存在有效的抗氧化体系,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 1956年美国学者Harman首先提出了脑外伤后自由基损伤的理论,认为需氧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具有毒害效应,可造成生物损害。自由基与脑外伤密切相关,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存在有效的抗氧化体系,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生理水平的自由基浓度[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损伤 疗效观察 时间窗 川芎嗪 自由基损伤 治疗 外伤 超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脑损伤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光宇 安振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14-217,共4页
脑外伤可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可以是单一激素缺乏,亦可多个功能轴同时受累;可发生在急性期,亦可发生于康复期。虽诸多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存在差异,但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发生都相当普遍,严重影响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进程。... 脑外伤可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可以是单一激素缺乏,亦可多个功能轴同时受累;可发生在急性期,亦可发生于康复期。虽诸多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存在差异,但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发生都相当普遍,严重影响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进程。中重度外伤性脑损伤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更高,而轻者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时也应进行垂体前叶功能的评估,且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检测必不可少。外伤性脑损伤急性期内基础血浆皮质醇<200nmol/L提示皮质功能减退,应予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若基础血浆皮质醇大于200nmol/L而低于400nmol/L且合并低血压、低血钠和低血糖时,考虑临床诊断皮质功能减退并予适当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急性期后则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外伤损伤 临床诊断 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压对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文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11期2427-2432,共6页
目的:探索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对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南部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g... 目的:探索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对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南部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grading,GO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74)和预后不良组(n=58)。收集患者ICP相关参数包括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ICP均值、ICP波幅、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sponse index,PRx)、ICP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相关系数(ICP-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ave amplitude correlation,IAAC)、ICP相关系数(regression of amplitude and pressure,RAP)等临床资料,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GP 6.0软件计算ICP,PRx在不同阈值基线之上的曲线下面积。结果:预后不良组ICP,PRx,IAAC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PP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入院时GOS评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时间、RA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P和PRx是影响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DICP20曲线下面积为0.69,DICP22曲线下面积为0.72。DPRx0.25曲线下面积为0.98,DPRx0.05曲线下面积为0.95。两组患者均进行大骨瓣减压,预后良好组术后发现再出血1例(1.35%),预后不良组6例(10.34%);预后良好组术后发现脑积水2例(2.70%),预后不良组9例(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和PRx是影响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对ICP和PRx不同阈值进行ROC曲线下面积计算可以作为判断外伤性脑损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参数,且PRx作为参数计算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外伤损伤 生存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阚培林 枝正富 +1 位作者 陶元丰 鲁国星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8期114-116,128,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3年8月间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治疗,对照组患...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3年8月间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然后两组患者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CS)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6.67%,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外伤性脑梗死,其患者病死率较高,如果及时发现该病症,应及采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去骨瓣减压对其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外伤梗死 治疗 开颅手术 去骨瓣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锐 张高炼 张晓宁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第11期973-97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方法早期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期间检测血生化、血常规指标、...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方法早期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期间检测血生化、血常规指标、炎症指标,并观察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重度致残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早期给予胃肠道营养支持的治疗组患者,在血红蛋白浓度、重度致残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在人血白蛋白、GCS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及出院GO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济、有效,符合生理结构,能更好地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明显降低炎症指标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外伤损伤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亚群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5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疝、手术、颅底骨折、低血压...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5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疝、手术、颅底骨折、低血压和脱水剂使用等因素对发生TCI的影响。结果低血压、t-SAH、脑疝、GCS评分3~8分、年龄<14岁或>60岁和脱水剂的过量使用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TC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应关注中重型颅脑伤患者继发TCI的危险因素,通过预见性的病情观察、保持正确体位、有效控制血压、缩短手术准备时间和保持出入量等护理措施,维持有效脑灌注压,避免血液高黏状态,尽量减少T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型颅损伤 外伤梗死 危险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