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联合EBV-DNA载量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少霞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0期142-144,155,共4页
目的 探讨在实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期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的查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期选取该院收治的50... 目的 探讨在实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期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的查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期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其他发热患儿作为参照组;针对两组患儿合理展开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对比两组单核细胞(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结果 研究组M(18.25±3.22)%、EBV-DNA(7.32±2.25)×10^(7)copies/mL、异型淋巴细胞(29.25±5.52)%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2、18.210、34.868,P<0.05)。结论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联合应用,可通过对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加以明确,显著提高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准确性,为疾病早期确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DNA载量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 EBV-DNA 异型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值的临床意义研究
2
作者 李昌生 寇晨光 张晶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4期21-24,共4页
研究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值[Lymphocyte(/μL)/C-reactive protein(mg/dL)ratio,LCR]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意义。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RC根治术患者为对象行回顾性研究,比... 研究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值[Lymphocyte(/μL)/C-reactive protein(mg/dL)ratio,LCR]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意义。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RC根治术患者为对象行回顾性研究,比较炎症标志物对CRC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生存期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CRP比率(lymphocyte count/CRP ratio,LCR)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LCR≤12450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LCR≤12450、CRP/白蛋白比率(CRP/albumin ratio,CAR)>0.27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较差的独立风险因素;N分期阳性是RFS较差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术前外周血LCR是预测CRC根治术后并发症、OS和RFS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根治术 外周血 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值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肝素结合蛋白、CD64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检测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蒋逸 沈佳丽 王超萍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肝素结合蛋白(HBP)、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D6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检测在血流感染(BS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01-2021-12血培养阳性患者108例为感染组,同期血培养阴性患者152例为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外周血肝素结合蛋白(HBP)、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D6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检测在血流感染(BS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01-2021-12血培养阳性患者108例为感染组,同期血培养阴性患者1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HBP、CD64和NLR水平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HBP、CD64和NLR对BSI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HBP、CD64、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P、CD64和NLR对BSI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ROC曲线的AUC(95%CI)、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2(0.803,0.893),80.56%、83.55%;0.740(0.683,0.793),75.00%、65.79%;0.787(0.732,0.835),72.22%、76.97%;三项指标联合应用的AUC为0.917(0.877,0.948),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9%、86.84%。结论:HBP、CD64、NLR在BSI的快速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肝素结合蛋白 中性粒细胞指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流感染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融 殷国进 潘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泰州妇产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外周血EOS、NLR水...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泰州妇产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外周血EOS、NLR水平,根据患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分为未感染组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外周血EOS、NLR及联合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结果:144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发现,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106例,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其余38例未感染,作为未感染组。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NLR、EOS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OS、NLR均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EOS、NLR单一及联合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AUC为0.716、0.703、0.809,联合诊断AUC高于单一诊断。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EOS、NLR水平异常,血EOS、NLR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且两者在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刘芳 曾国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0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8例N...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8例NAFL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以及罹患高血压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AMC)、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水平及MLR、PLR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MI、LYM、AMC、TG水平及MLR、PLR升高是NAF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LR、PLR水平对NAFLD病情评估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具有获得简便、经济、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外周血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联合EB病毒DNA载量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沈肖明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ALY)联合EB病毒DNA载量(EBV-DNA)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IM患儿作为IM组,另外选择同期在龙岩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2例健...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ALY)联合EB病毒DNA载量(EBV-DNA)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IM患儿作为IM组,另外选择同期在龙岩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显微镜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ALY、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比例(LY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组EBV-DNA;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LYM、LYM%、外周血ALY与EBV-DNA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考察外周血ALY联合EBV-DNA检测对IM的诊断价值。结果IM组患儿的外周血ALY、LYM、LYM%以及EBV-D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ALY:(25.62±8.31)%比(18.01±4.62)%;LYM(×10~7/mL):8.35±2.61比5.54±0.34;LYM%:(50.35±10.36)%比(37.69±6.31)%;EBV-DNA(拷贝/mL):7.85±2.64比5.31±1.10;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组患儿的LYM、LYM%、外周血ALY与EBV-DN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4、0.490、0.632,P值分别为0.016、0.010、0.008)。外周血ALY诊断小儿IM的AUC为0.773,95%可信区间(95%CI)为0.680~0.866,敏感度为48.00%,特异度为72.00%;EBV-DNA诊断小儿IM的AUC为0.810,95%CI为0.718~0.902,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96.00%;外周血ALY与EBV-DNA联合检测诊断小儿IM的AUC最高,为0.904,95%CI为0.843~0.964,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2.00%。结论IM患儿外周血ALY和EBV-DNA均显著增高,二者联合检测能够辅助诊断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DNA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汤俊峰 余喜然 +1 位作者 郑水娥 朱虹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722-724,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8月-2017年1月,选择我院儿科208例发热患者,其中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发热病人166例对照组。对两组... 目的研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8月-2017年1月,选择我院儿科208例发热患者,其中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发热病人166例对照组。对两组使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对比两组不同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单核细胞%(M%)以及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项指标的灵敏度:M%>异型淋巴细胞%>EBV DNA,特异度: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M%。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大于各个单项检测。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及EBV DNA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EBV DN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初治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术后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史敬东 钟志强 +1 位作者 李有国 白日星 《癌症进展》 2017年第8期960-962,966,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胃癌初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胃癌初治患者186例,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记录患者的NLR值、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及生存情...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胃癌初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胃癌初治患者186例,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记录患者的NLR值、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及生存情况,并对不同NLR值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NLR升高组与NLR降低组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病理分级、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升高组与NLR降低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得,NLR值与胃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可得,NLR值、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均为影响胃癌初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LR与胃癌初治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呈正相关,且为影响胃癌初治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初治患者预后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临床病理 预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与精神分裂症 被引量:2
9
作者 阎金松 姜潮 林肇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 目的 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神分裂症)26例,年龄(49.0±12.84)岁,正常对照组14例,年龄(29.9±3.21)岁。应用May Guunwal-Giemsa染色法,研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应激淋巴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性别之间无差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P细胞比末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抗精神病药物对应激淋巴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中P细胞和应激淋巴细胞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中始终存在高比例的P细胞及低比例的应激淋巴细胞,P细胞并非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P细胞有可能作为一个生物学的标记,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异型淋巴细胞 形态学 P淋巴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荣 丁轶 +4 位作者 胡珍琼 叶方斌 刘昌晟 胡殿波 刘思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1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20 mg/d连续静脉注射,治疗14 d。结果与...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20 mg/d连续静脉注射,治疗14 d。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1周和治疗2周的外周血NL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降低(P<0.05);患者28 d病死率为9.30%(8/86);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NLR,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降低(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外周血NLR与其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872,0.921,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外周血NLR与其28 d病死率亦呈正相关(r=0.886,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外周血病情和神经损伤,且其病情、神经损伤及预后均与外周血NLR相关,外周血NLR可能作为其病情、神经损伤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病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非转移性肾癌中预后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邵渊 吴波 +1 位作者 陈骞 王东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76-68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非转移性肾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关于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非转移性肾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非转移性肾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关于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非转移性肾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合适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和数据。使用Stata 12.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回顾性研究,涉及4544例接受部分性或根治性肾切除术的非转移性肾癌患者。与术前外周血较高NLR相比,相对较低NLR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HR=2.00,95%CI:1.41~2.82,P<0.001)、无复发生存率(HR=2.05,95%CI:1.61~2.61,P<0.001)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2.33,95%CI:1.65~3.31,P<0.001)较高。结论作为一项简单且有效的指标,NLR能够较好地预测非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但仍需更多前瞻性、大样本的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肾肿瘤 炎症 预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小兰 苏乌云 呼群 《癌症进展》 2017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16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NLR值情况,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60,n=52)及低NLR组(...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16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NLR值情况,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60,n=52)及低NLR组(NLR﹤2.60,n=109)。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果161例HCC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高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6%、70.8%、41.1%,中位肿瘤复发时间14.9个月;低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4%、79.6%、48.7%,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20.1个月,高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低于低NLR组(P﹤0.05),中位肿瘤复发时间短于低NLR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TNM分期、术前AFP、术前高NLR、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与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生存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Ⅳ期、术前AFP﹤400 ng/ml、术前NLR≥2.60、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10 mm为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术前NLR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高NLR者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蕾 吴春怡 任涛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2830-2832,共3页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市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确定为原发性高血压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市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确定为原发性高血压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口服复方降压片对血压进行控制,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服用剂量为100 mg/d,连续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NLR比值、血压、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LR比值、血压、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NLR比值为(1.26±0.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0.48),收缩压为(132.06±8.66) mmHg,舒张压为(82.20±6.14)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8.53±7.12) mmHg和(87.89±4.4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160.32±21.06)×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为(8.45±0.74) 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4.41±0.75),低于对照组的(183.16±16.46)×109/L、(9.32±0.36) fl、(15.37±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切血黏度为(4.37±0.26) m Pa·s,低切血黏度为(9.66±1.43) mPa·s,血液黏度为(1.32±0.08) mP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0±0.21) m Pa·s、(12.17±1.63) m Pa·s、(1.48±0.02) 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的NLR比值,控制血压,调节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原发性高血压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在各种疾病出现比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琳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在各种疾病出现比例的临床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纳入至本研究中,运用光学显示镜对入选患者的血涂片上的异型淋巴细胞分型进行统计、观察与记录。结果入选患...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在各种疾病出现比例的临床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纳入至本研究中,运用光学显示镜对入选患者的血涂片上的异型淋巴细胞分型进行统计、观察与记录。结果入选患者中,有53例患者检出I型异型淋巴细胞,共计32例患者检出II型异型淋巴细胞,共计检出13例III型异型淋巴细胞,此外,我们还发现54例异型淋巴细胞检出在5%-10%之间,在总入选患者中的占比为55.1%,而有44例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检出情况大于10%,在总入选患者中的占比为44.9%。结论为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进行检测,检测患者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检出率最高的是I型异型淋巴细胞,为病毒感染性传染患者进行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有效提升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尽早诊断疾病及早期干预治疗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性感染疾病 出现比例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参数及CA125在宫颈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振平 丁凤华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3年第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参数及CA125在宫颈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罹患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110例和盆腔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110例,并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参数及CA125在宫颈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罹患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110例和盆腔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110例,并回顾性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大血小板比例(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PLT)及CA125水平,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受试者各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PDW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PLT、PCT、PLR、NL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MPV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CA125含量以及阳性率均明显增高(P<0.05)。CA125在腺癌中的含量和阳性率均高于鳞癌(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从低到高依次为PCT(0.631)、PLR(0.643)、PLCR(0.656)、MPV(0.667)、NLR(0.671)、PLT(0.688);NLR诊断灵敏度为44.58%,特异度为86.32%;PLR诊断灵敏度为43.88%,特异度为83.29%。结论:NLR、PLR、PLT、PCT、MPV、PLCR以及CA125水平对诊断宫颈癌的诊断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参数 CA125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周庆 吴又明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7期743-744,共2页
小儿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多种小儿疾病。最常见于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次部份病毒感染性疾病,另外还可见于小儿淋巴细胞增多症,细菌、支原体、原虫,以及某些药物反应均可引起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除传染性单... 小儿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多种小儿疾病。最常见于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次部份病毒感染性疾病,另外还可见于小儿淋巴细胞增多症,细菌、支原体、原虫,以及某些药物反应均可引起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支原体肺炎外,其他几种小儿疾病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但大约在3%~8%范围内波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初期部分还达不到〉10%的标准,而支原体肺炎部分超过10%的标准。因此,对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患儿应结合临床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定论,现将110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小儿疾病 外周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分析 支原体肺炎 病毒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17
作者 吴为强 周敏榆 +4 位作者 陆丹倩 吕蓉 彭明 丘利玲 顾向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11期1858-1859,共2页
婴幼儿肺炎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进行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起到关键作用。大量文献指出异型淋巴为病毒性感染的良好诊断指标。正常人外周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为... 婴幼儿肺炎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进行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起到关键作用。大量文献指出异型淋巴为病毒性感染的良好诊断指标。正常人外周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为0-2%。只有在病毒感染或外源性的刺激时其比例才会升高,故本文旨在探讨异型淋巴细胞在肺炎感染时进行感染类别鉴别诊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淋巴细胞 婴幼儿肺炎 诊断指标 外周血 细胞检测 病毒性感染 应用 儿科常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18
作者 孙晓星 石亿 +1 位作者 葛洪峰 李淑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727-73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血栓相关疾病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1,发生血栓相关疾...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血栓相关疾病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1,发生血栓相关疾病)和无血栓组(n=55,未发生血栓相关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NLR、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分析NLR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NLR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NLR对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的APTT、PT、TT均长于无血栓组患者,NLR、PLT、Fib水平、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PLT、APTT、PT、Fib水平、TT、D-D水平均是ET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对ET患者血栓形成的最佳诊断值为3.09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91%。NLR与PLT、APTT、PT、Fib水平、TT、D-D水平分别呈正相关(P<0.01)。结论ET患者的外周血NLR升高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血栓形成患者,应及时给予正规治疗,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形成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石晓娟 闫贵国 陈庆华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9年第5期51-52,共2页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3月347例T2DM尿病肾病患者,分别检测其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分析其与T2DM微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血小板、淋巴细胞上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但在舒张压、空腹血糖...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3月347例T2DM尿病肾病患者,分别检测其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分析其与T2DM微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血小板、淋巴细胞上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但在舒张压、空腹血糖、血小板/淋巴细胞、血肌酐上存在一定差异(P <0. 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舒张压、空腹血糖、血小板/淋巴细胞、血肌酐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是T2DM微血管病产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病 外周血 2型糖尿病(T2DM) 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秀红 霍晓赛 +2 位作者 贾克然 王宪灵 贺政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10期1746-1748,共3页
脑炎/脑膜炎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螺旋体等侵犯脑部或脊髓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和颈项强直等[1]。根据引发脑炎病原体的不同,脑炎/脑膜炎主要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两种。据Hasbun[2]等的研究,引发中枢... 脑炎/脑膜炎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螺旋体等侵犯脑部或脊髓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和颈项强直等[1]。根据引发脑炎病原体的不同,脑炎/脑膜炎主要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两种。据Hasbun[2]等的研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有肠病毒(51.6%)、细菌(14.1%)和单纯疱疹病毒(8.3%)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细菌性脑膜炎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