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和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董静 顾华丽 +3 位作者 马承泰 张芙蓉 陈志红 张源潮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2-875,共4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为树突状细胞(DC)及对DC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分为黄芪组与对照组,黄芪组20例,对照组24例.黄芪组于常规化疗同时应用大剂量黄芪(90g/d)1... 目的观察大剂量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为树突状细胞(DC)及对DC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患儿分为黄芪组与对照组,黄芪组20例,对照组24例.黄芪组于常规化疗同时应用大剂量黄芪(90g/d)1个月,对照组仅常规化疗.提取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白细胞介素-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培养7~8天,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的表型鉴定,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DC的抗原呈递能力.结果黄芪组与对照组从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生成的DC形态学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组DC的细胞数量平均为4.4×106/2.5×106MNC,对照组DC的数量平均为2.6×106/2.5×106MN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黄芪组DC可较强地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大剂量黄芪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生成DC的数量并增强DC的抗原呈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树突状细胞 急性白血病 抗原呈递细胞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急性白血病患者 抗原呈递功能 白血病患儿 大剂量 细胞介素-4(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苗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扩增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静 孙立荣 +3 位作者 庞秀英 卢愿 李学荣 宋爱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40-1243,共4页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卡介苗组)。培养至第9天,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其中BCG组DC数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4.20,6.36,p均<0.01),GTI组DC数与GTIB组DC数比较无显著差异(t=2.25;p>0.05);②BCG组CD1 a+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p<0.05),但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2.79,6.41,p均<0.05);GTI组与GTIB组CD1 a+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5,p>0.05)。BCG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7,4.15;p<0.05),而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6.65,3.19;p均<0.05),GTI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低于GTIB组(t分别为5.64,2.98;p均<0.05)。结论:BCG不仅能促进白血病患儿外周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白血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体外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吗啡肽-1对高糖诱导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成熟和TLR4表达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传苗 杨天华 +3 位作者 黄敏 周诚 李永海 李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6-893,共8页
目的:探讨内吗啡肽-1(EM-1)对高糖诱导的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PBDC)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T细胞增殖和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EM-1对DC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外周血样品取自18-20岁学生志愿者,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 目的:探讨内吗啡肽-1(EM-1)对高糖诱导的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PBDC)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T细胞增殖和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EM-1对DC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外周血样品取自18-20岁学生志愿者,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成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DC)。使用高浓度葡萄糖作为刺激因素,EM-1作为干预因素,将实验分为正常葡萄糖(NG)、高糖(HG)、加入EM-1的高葡萄糖(EM)、加入EM-1和纳洛酮的高葡萄糖(Nal)共5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DC表型变化,ELISA检测PBDC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培养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变化,CFSE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PBDC表面TLR4的表达。结果:与HG组比较,EM组PBDC表面分子CD86、CCR7和CD36表达上调(P<0.01),而CD83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EM组PBDC分泌的IL-12,IL-10和PBDCs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下降。与EM组比较,Nal组CD86,CCR7,CD36表达降低(P<0.01),而CD83表达几乎没有变化(P>0.05)。Nal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HG组TLR4灰度比值高于NG组,EM组明显低于HG组(P<0.01)。结果表明,高葡萄糖可以促进PBDC TLR4的表达,而EM-1抑制TLR4的表达。结论:EM-1上调高糖诱导的PBDC表面分子CD86,CCR7和CD36的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P BDC成熟。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IL-12和IL-10抑制来自PBDC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纳洛酮抑制EM-1的作用。EM-1抑制高糖诱导的PBDC表面TLR4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高糖 内吗啡肽-1(EM-1) Toll样受体4(TL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ODN联合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向晓星 周霞秋 +4 位作者 王俊学 谢青 蔡雄 俞红 周惠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以CpG ODN和HBsAg单独或联合刺激DC ,并与TNF α比较 ,评价其对DC表达表面分子HLA DR、CD86、CD1a ,分泌IL 12p70以及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同时检测血浆TGF- β、IFN- γ含量。 结果 与PBS组比 ,CpG- ODN单用或联合HBsAg均能明显提高CHB患者DC表面分子HLA DR的表达 ,使IL- 12分泌增加 ,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增强 ,CpG ODN联合HBsAg尚能明显提高CD1a的表达 ;CpG- ODN的上述刺激作用类似于TNF α ;CHB患者血浆TGF- β、IFN -γ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结论 CpG -ODN与TNF α一样能够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成熟 ;CpG- ODN与HBsAg联合刺激能协同增强DC的特异性抗原递呈作用 ;CHB患者的细胞因子环境可能是DC功能沉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ODN CHB 联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DC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TNF-α 分泌 表型 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健 张葵 +3 位作者 吴超 陈军浩 孙雪梅 王念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但高表达HLA-DR及CD11c;DC2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高表达HLA-DR及CD123。结果健康人组外周血DC1为(0.28±0.07)%,绝对计数为(18.6±5.3)×106/L,DC2为(0.22±0.09)%,绝对计数为(14.4±5.8)×106/L。慢性肝炎组DC1变化不明显(P>0.05),DC2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下降(P<0.005),DC1/DC2升高(P<0.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组DC1、DC2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简便、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DC1、DC2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机体免疫状况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仪检测 树突状细胞亚群 HLA-DR 肝硬化患者 DC2亚群 DC1 CD20 CD56 CD14 绝对计数 CD11C 检测方法 慢性肝炎 临床常规 临床价值 免疫状况 疾病进程 健康人 高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东侠 林海荣 +3 位作者 王亚哲 常艳 郝乐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55-1260,共6页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两种四色抗体组合检测并计数国内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检测35例健康骨髓中Lin-HLA-DR+CD11chiBDCA1+的mDC和Lin-HLA-DR+CD123hiBDCA2+的pDC数量,并与普遍采用的Lin-HLA-DR+CD11chi的mDC和Lin...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两种四色抗体组合检测并计数国内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检测35例健康骨髓中Lin-HLA-DR+CD11chiBDCA1+的mDC和Lin-HLA-DR+CD123hiBDCA2+的pDC数量,并与普遍采用的Lin-HLA-DR+CD11chi的mDC和Lin-HLA-DR+CD123hipDC的三色设门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骨髓中DC亚群的绝对计数和pDC的相对计数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DC亚群的绝对计数值高于女性(p<0.05)。三色和四色设门方法均显示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DC亚群的分布不同(p<0.05)。外周血中mDC含量较高,两种方法检测的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2.70和2.31;骨髓与外周血截然不同,骨髓中含有大量pDC,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0.90和0.71。三色和四色的流式分析方法显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计数mDCr=0.86;pDCr=0.96,绝对计数mDCr=0.95;pDCr=0.98)。两种方法检测的DC亚群计数除在外周血pDC检测无明显差异外,外周血中的mDC和骨髓中mDC与pDC计数均明显不同(p<0.001),三色方法确定的值明显高于四色方法,因三色方法确定的mDC与pDC中分别存在一定比例的Lin-HLA-DR+CD11chiBDCA1-细胞和Lin-HLA-DR+CD123hiBDCA2dim/-细胞,在骨髓中这些细胞比例较高。结论:标本来源,性别,年龄和有核细胞计数是健康人DC绝对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四色抗体组合可以界定更加严格意义的骨髓DC亚型。骨髓和外周血的DC分布不同,外周血含有大量的mDC,而骨髓中以pDC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BDCA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PDC M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钱峰 贺永文 +3 位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吴妹英 李明 《肝脏》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集 2 3例CHB患者和 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集 2 3例CHB患者和 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 ,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 DR及ICAM 1的表达 ;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 ,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 ,在培养结束前 12h加入3H TDR ,收集细胞 ,以 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 ;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 患者DCs表面CD86、HLA DR和ICAM 1的表达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CD80、CD86、HLA DR及ICAM 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P <0 .0 1,P <0 .0 1,P <0 .0 0 1和P <0 .0 0 1) ;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 (为P <0 .0 0 1)。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 ,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提呈能力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树突状细胞表型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载量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 ICAM-1 HLA-DR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3H-TDR 流式细胞技术 间接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立航 钱起丰 +1 位作者 张明霞 吴志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43-444,共2页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比对照组0.79%±0.25%明显增高(P<0.01),CD11c+DC百分率为2.94%±1.48%,与对照组的2.36%±0.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者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AD患者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树突状细胞亚群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术检测 AD患者 疾病严重程度 DC2亚群 DC亚群 免疫荧光 免疫反应 Th2样 百分率 对照组 其意义 正常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9
作者 罗姝 曹小平 邱里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3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三组,检测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水平,同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析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三组不同程度中毒患者第1天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后第3天,轻度中毒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水平恢复正常,而中度中毒患者上述指标逐渐下降,重度中毒患者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中毒后第5天,中度中毒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水平接近正常水平,重度中毒患者上述指标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中毒后第7天,重度中毒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中毒程度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检测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对病情判断以及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
10
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6 位作者 钱峰 李明 吴建鸿 童福易 费晓峰 阮翠娟 许克玲 《苏州医学》 200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23例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23例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增殖、成熟,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3h,再分别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72h,培养结束前12h加入2μCi^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个月时DC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2.8倍;干扰素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均为P<0.001),治疗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以完全应答组显著强于无应答组(分别为P<0.01和P<0.001),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干扰素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似乎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提呈 干扰素治疗 DC 患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CHB 作用 增加 总量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
11
作者 万军梅 熊文 《深圳医学》 2000年第4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培养 IL-4 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12
作者 邓小玲 张兵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经体外诱导培养获取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 ,经贴壁 2h后加入GM CSF、IL 4诱导 7天 ,观察细胞形态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 ,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 目的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经体外诱导培养获取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 ,经贴壁 2h后加入GM CSF、IL 4诱导 7天 ,观察细胞形态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 ,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经诱导生成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特征 ,高表达CD83 、CD86和MHCⅠ、Ⅱ类分子 ,在体外能诱导强烈的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经济、简便的从外周血获取大量成熟DCs的方法 ,为DCs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_S)疫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3
作者 姚勤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第9期79-80,共2页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它具有独特的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能力,体外肿瘤抗原冲击的DCS用作"疫苗"回输肿瘤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实,DCS可由造血干细胞及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它具有独特的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能力,体外肿瘤抗原冲击的DCS用作"疫苗"回输肿瘤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实,DCS可由造血干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诱导而来,我们将分离妇科肿瘤患者外周血得到的单核细胞在白介素4、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用下于体外诱导DCS的生成和向成熟分化,以此制成疫苗给患者行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后患者肿瘤的情况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在体外观察DCS激活淋巴细胞产生CTL及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疫苗 妇科 恶性肿瘤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蛋白成分筛选及鉴定
14
作者 董晓微 郭东 +2 位作者 董育清 柳斌 樊瑞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73-577,F0003,共6页
目的肝癌患者外周血中靶向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蛋白成分筛选及鉴定。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DCs),进一步诱导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DCs),鉴定iDCs纯度。酶切健康人... 目的肝癌患者外周血中靶向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蛋白成分筛选及鉴定。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DCs),进一步诱导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DCs),鉴定iDCs纯度。酶切健康人和肝癌患者血清孵育的iDCs的结合蛋白,回收酶切后的多肽,筛选对iDCs分化成熟有潜在调控作用的互作候选蛋白。靶向鉴定差异候选蛋白。构建过表达蛋白质粒,转染至正常肝细胞(HL7702),将细胞培养上清液与iDCs共同培养,诱导iDCs成熟,对特异性抑制iDCs成熟的肝癌源性血清蛋白进行特异性筛选和鉴定。结果TNF-α诱导前抗原标志物阳性细胞表达CD86^(+)比例为79.2%、黏附分子CD40^(+)比例为83.3%、MHC-Ⅱ抗原分子HLA-DR^(+)比例为67.6%、CD83^(+)比例为5.5%以及CD1a^(+)比例为13.7%,符合iDCs的抗原表型特征;TNF-α诱导后抗原标志物阳性细胞表达CD86^(+)比例为92.0%、CD40^(+)比例为89.0%、HLA-DR^(+)比例为68.3%、CD83^(+)比例为37%、CD1a^(+)比例为48.3%,提示iDCs已迅速分化成熟为mDCs,符合mDCs的抗原表型特征。初步确认40多种对iDCs分化成熟有潜在调控作用的互作候选蛋白。选择10种差异候选蛋白,对其过表达进行验证,显示AFP蛋白、AGXT蛋白、ATP1A1蛋白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iDCs分化成熟为mDCs。结论共筛选出10种靶向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肝癌外周血清蛋白,其中AFP蛋白、AGXT蛋白、ATP1A1蛋白能够显著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抑制蛋白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疗效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闫涛 王慧芬 +4 位作者 季伟 张爱民 张政 张辉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疗效关系 干扰素Α IFN-α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技术 DNA阴转率 经统计学处理 α-干扰素 干扰素治疗 HBeAg 绝对数 pDC mDC 百分比 治疗后 临床疗效 随访观察 下降趋势 方差分析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人脐血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亚群的设门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敦云 汪明春 +1 位作者 张琼丽 许蕴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49,共2页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细胞亚群 荧光分析 前体细胞 人脐血 流式细胞 CD34^-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功能状态 DC亚群
原文传递
HBsAg负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华生 张一 +2 位作者 袁铿 胡银英 袁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HB 表型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抗原提呈功能 DC 程度 激活 障碍
原文传递
α干扰素联合GM-CSF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振刚 侯健 +1 位作者 张玲珍 丁思奇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Α干扰素 GM-CSF 治疗 体外培养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4 位作者 张丽欣 陶其强 郭立杰 张丽丽 刘影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9-372,共4页
大量研究证实,HBV并不直接导致肝细胞发生病变,而是因为其在体内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引发了T淋巴细胞介导的HBV病理效应。树突状细胞(DC)作为肿瘤疫苗,可以通过DC递呈抗原并激活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成为针对肿瘤的特异... 大量研究证实,HBV并不直接导致肝细胞发生病变,而是因为其在体内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引发了T淋巴细胞介导的HBV病理效应。树突状细胞(DC)作为肿瘤疫苗,可以通过DC递呈抗原并激活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成为针对肿瘤的特异性CTL,这显示了DC在抗肿瘤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广泛的应用价值。DC分化发育过程存在2个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体外抗病毒作用 T淋巴细胞 特异性CTL 肿瘤疫苗 细胞发生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
20
作者 刘树人 张雁 +5 位作者 陈汉生 谢庆 曾水娣 王添章 李灼亮 孔祥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16-618,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SARSV)感染对树突状细胞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发病期患者 (9例 )和正常人 (7例 )DC的表型 ;分离培养DC和T淋巴细胞 ,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SARS患者和正常人DC对T...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SARSV)感染对树突状细胞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发病期患者 (9例 )和正常人 (7例 )DC的表型 ;分离培养DC和T淋巴细胞 ,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SARS患者和正常人DC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诱导作用。结果 SARSV感染抑制了DC类刺激分子CD80、CD86和HLAⅡ类分子HLA DR以及与DC成熟有关的分子CD83的表达 ;抑制DC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SARSV可抑制DC的分化成熟和抗原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表型 患者 T淋巴细胞增殖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正常人 急性呼吸综合征 成熟 发病期 分离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