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_S)疫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
作者 姚勤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第9期79-80,共2页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它具有独特的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能力,体外肿瘤抗原冲击的DCS用作"疫苗"回输肿瘤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实,DCS可由造血干细胞及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S),它具有独特的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能力,体外肿瘤抗原冲击的DCS用作"疫苗"回输肿瘤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实,DCS可由造血干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诱导而来,我们将分离妇科肿瘤患者外周血得到的单核细胞在白介素4、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用下于体外诱导DCS的生成和向成熟分化,以此制成疫苗给患者行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后患者肿瘤的情况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在体外观察DCS激活淋巴细胞产生CTL及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疫苗 妇科 恶性肿瘤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媛 杨爱珍 +2 位作者 陈惠英 乐美兆 秦叔逵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597-600,共4页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 ,经三种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 (rhIL 4 )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rhTN...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 ,经三种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 (rhIL 4 )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 ,10天后收获细胞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抗原 ,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培养收获了高纯度的DC ,这些细胞表面有大量的不规则突起 ,核也呈不规则状 ,核仁小 ,核膜异染色质聚集 ,含有丰富的细胞器 ,如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细胞表面高水平表达HLA DR、CD1α、CD80、CD83和CD86 ;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表明诱导所得的DC具有很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体外诱导 树突状细胞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细胞表面 dc 自体 CD83 CD86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术联合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效应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涂松林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9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微波消融术联合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66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 目的:研究采用微波消融术联合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66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行微波消融术。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效应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完全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相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水平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波消融术联合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效果显著,可抑制肿瘤生长,调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术 树突状细胞疫苗 效应细胞过继免疫 肝癌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ODN联合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向晓星 周霞秋 +4 位作者 王俊学 谢青 蔡雄 俞红 周惠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免疫刺激寡核苷酸 (CpG- ODN)与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 ,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人GM CSF、IL 4自CHB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DC ;以CpG ODN和HBsAg单独或联合刺激DC ,并与TNF α比较 ,评价其对DC表达表面分子HLA DR、CD86、CD1a ,分泌IL 12p70以及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同时检测血浆TGF- β、IFN- γ含量。 结果 与PBS组比 ,CpG- ODN单用或联合HBsAg均能明显提高CHB患者DC表面分子HLA DR的表达 ,使IL- 12分泌增加 ,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增强 ,CpG ODN联合HBsAg尚能明显提高CD1a的表达 ;CpG- ODN的上述刺激作用类似于TNF α ;CHB患者血浆TGF- β、IFN -γ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结论 CpG -ODN与TNF α一样能够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成熟 ;CpG- ODN与HBsAg联合刺激能协同增强DC的特异性抗原递呈作用 ;CHB患者的细胞因子环境可能是DC功能沉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ODN CHB 联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dc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TNF-α 分泌 表型 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健 张葵 +3 位作者 吴超 陈军浩 孙雪梅 王念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但高表达HLA-DR及CD11c;DC2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高表达HLA-DR及CD123。结果健康人组外周血DC1为(0.28±0.07)%,绝对计数为(18.6±5.3)×106/L,DC2为(0.22±0.09)%,绝对计数为(14.4±5.8)×106/L。慢性肝炎组DC1变化不明显(P>0.05),DC2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下降(P<0.005),DC1/DC2升高(P<0.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组DC1、DC2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简便、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DC1、DC2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机体免疫状况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仪检测 树突状细胞亚群 HLA-DR 肝硬化患者 dc2亚群 dc1 CD20 CD56 CD14 绝对计数 CD11C 检测方法 慢性肝炎 临床常规 临床价值 免疫状况 疾病进程 健康人 高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史毓杰 江振友 董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6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诱导培...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6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诱导培养7d,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结果:培养1周即可得到大量DC,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大量突起,为典型的DC特征,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D1a阳性表达率达80%~95%,并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经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抗原呈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观察 dc GM-CSF IL-4 体外诱导 能力 结论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辐射凋亡MB49肿瘤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小鼠膀胱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谢雪锋 侯剑刚 +1 位作者 陈刚 丁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研究辐射凋亡MB49肿瘤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的制备及对C57BL/6小鼠体内膀胱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方法采用辐射法获取MB49细胞抗原并用其致敏骨髓来源的DC来制备DC疫苗。用MB49小鼠膀胱癌细胞建立荷瘤动物模型... 目的研究辐射凋亡MB49肿瘤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的制备及对C57BL/6小鼠体内膀胱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方法采用辐射法获取MB49细胞抗原并用其致敏骨髓来源的DC来制备DC疫苗。用MB49小鼠膀胱癌细胞建立荷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14天给予相应DC疫苗治疗或者PBS,每组分为2个亚组,分别用于测量瘤质量、体积及用于观察荷瘤小鼠存活情况。结果负载辐射凋亡肿瘤细胞DC疫苗的实验组荷瘤小鼠,其肿瘤的平均体积和平均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存期长于对照组。DC疫苗实验组中有2只小鼠30天内无肿瘤生长,再次皮下接种MB49细胞观察30天仍无肿瘤发生。结论负载辐射凋亡肿瘤细胞的DC疫苗对膀胱肿瘤荷瘤小鼠具有抑瘤效应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dc) 膀胱肿瘤 疫苗 MB49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段学章 庄辉 《传染病信息》 2003年第4期163-165,共3页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并可诱导免疫耐受,因此研究者们利用其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特点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利用...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并可诱导免疫耐受,因此研究者们利用其能诱导免疫反应的特点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利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特点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DC疫苗作为天然佐剂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是目前免疫治疗的热点,用DC疫苗治疗淋巴瘤、黑色素瘤和前列腺癌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最令人关注的手段是利用DC细胞的功能,诱导出机体针对HBV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目的。 1 慢乙肝治疗的现状尽管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大大减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dc 疫苗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鉴定及内吞能力的测定 被引量:6
9
作者 吴雨岗 汪良 张雁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 在体外从人外周血中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Cs)。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NCs) ,在rhGM CSF、IL 4和TNF α的诱导下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 ,流式细胞仪 (FACS)分析其... 目的 在体外从人外周血中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Cs)。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NCs) ,在rhGM CSF、IL 4和TNF α的诱导下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 ,流式细胞仪 (FACS)分析其表型特征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其功能 ,辣根过氧化酶 (HRP)内吞实验检测其群体内吞能力。结果 PBMNCs经过rhGM CSF、IL 4和TNF α诱导培养 12d后 ,具典型的DCs形态 ,细胞表型为MHCⅡ类分子 (HLA DR) 93.5 %、CD80 96 %、CD86 92 .6 %、CD1a 6 0 .4 %、CD8382 .6 %和CD14 10 .5 % ,具有极强的激发MLR的能力 ,显示成熟DCs的特征。DCs群体的内吞能力约在培养第 6d达高峰 ,之后有明显下降。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诱导、扩增DCs的方法 ,为DC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dc RHGM-CSF 诱导 扩增 IL-4 能力 培养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体龙 马勇 +2 位作者 陆美芳 邢玉梅 于莉 《世界感染杂志》 200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及功能上的差异。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及功能上的差异。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NFFα)的无血清培养基AVI-M中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并采用MLR方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可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但CD80表达较正常人低,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较正常人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传染病 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立航 钱起丰 +1 位作者 张明霞 吴志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43-444,共2页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比对照组0.79%±0.25%明显增高(P<0.01),CD11c+DC百分率为2.94%±1.48%,与对照组的2.36%±0.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者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AD患者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树突状细胞亚群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术检测 AD患者 疾病严重程度 dc2亚群 dc亚群 免疫荧光 免疫反应 Th2样 百分率 对照组 其意义 正常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
12
作者 李曼 陈宝安 +6 位作者 孙载阳 李翠萍 高冲 王骏 孙耘玉 傅强 陈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高纯度树突状细胞 (DC)。方法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贴壁法分离出单核细胞 ,经多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出DC。结果 :培养 8~ 9d后即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成熟DC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所得细胞中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和... 目的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高纯度树突状细胞 (DC)。方法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贴壁法分离出单核细胞 ,经多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出DC。结果 :培养 8~ 9d后即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成熟DC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所得细胞中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 ,表现为成熟DC的特征。结论 :利用多细胞因子组合可从外周血诱导大量成熟DC ,为D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dc 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 临床应用 细胞因子 联合诱导 培养 结论 中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与关节积液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变化
13
作者 邓新立 杨宏伟 +2 位作者 丛玉隆 朱剑 艾红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关节积液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变化及成熟度。方法利用组合性荧光抗体(CD3,CD14,CD16,CD19,CD20,CD56)设门从白细胞中选定树突状细胞,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AS患者病变关节积液...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关节积液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变化及成熟度。方法利用组合性荧光抗体(CD3,CD14,CD16,CD19,CD20,CD56)设门从白细胞中选定树突状细胞,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AS患者病变关节积液和外周血CD123+、CD11c+的树突状细胞的数量。结果AS静脉血CD11c+DC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为(0.30±0.09)%,比健康人静脉血中CD11c+DC所占比例(0.18±0.08)%,高(t=5.459,P<0.001);AS关节积液CD11c+DC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0.45±0.11)%,比AS静脉血CD11c+DC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高(t=5.781,P<0.001);AS静脉血CD123+DC在白细胞所占比例(0.15±0.08)%,与健康人静脉血CD123+DC所占比例(0.12±0.07)%无显著差异(t=1.546,P>0.05);AS关节积液CD123+DC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0.23±0.08)%,比AS静脉血CD123+DC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高(t=3.874,P<0.001)。结论AS患者病变关节局部高、低成熟度的DC数量均有明显增多,而静脉血中主要表现为高成熟度DC增多,这可能反映AS患者尤其病变局部抗原提呈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DC与AS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关节积液 数量变化 患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 细胞 静脉血 健康人 成熟度 荧光抗体 CD14 CD16 CD19 CD20 主要表现 抗原提呈 AS 比例 组合性 病变 dc 局部 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
14
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6 位作者 钱峰 李明 吴建鸿 童福易 费晓峰 阮翠娟 许克玲 《苏州医学》 200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23例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23例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增殖、成熟,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3h,再分别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72h,培养结束前12h加入2μCi^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个月时DC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2.8倍;干扰素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均为P<0.001),治疗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以完全应答组显著强于无应答组(分别为P<0.01和P<0.001),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干扰素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似乎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提呈 干扰素治疗 dc 患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CHB 作用 增加 总量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秋 李锦添 +2 位作者 王思愚 陈诗萍 吴一龙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方法 ,并进一步鉴定DC的形态及表型 ,为开展肿瘤临床生物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取肺癌患者外周血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DC前体细胞 ,加入生长因子DCGF诱导DC生成 ,并加入自...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方法 ,并进一步鉴定DC的形态及表型 ,为开展肿瘤临床生物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取肺癌患者外周血 ,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DC前体细胞 ,加入生长因子DCGF诱导DC生成 ,并加入自体肿瘤相关抗原刺激。收集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 ,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结果 应用该法扩增细胞可以得到大量成熟DC。电镜观察DC具有典型的形态。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测定CD80为 81.8% ,HLA DR为 98.3% ,CD86为 69.8% ,CD1a为 19.7% ,CD14为 66.9.1% ,CD80和HLA DR较未成熟DC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可成功地获得成熟的D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dc 肺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全球临床试验巡礼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虎 唐晓义 张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自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以来,全球范围的DC肿瘤疫苗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一系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有3种DC肿... 自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以来,全球范围的DC肿瘤疫苗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一系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有3种DC肿瘤疫苗获得了上市批准:Sipuleucel-T、CreaVax RCC和Hybricell,但基于DC的免疫治疗方法尚未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标准方法。为了让国内同行深入了解全球范围内开展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的现状,本文基于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认可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和PubMed网站数据库对全球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概况(地区和国家分布、涉及的肿瘤类型、开展年份和试验分期)作了介绍,重点对43项已经有论文发表的临床试验情况(受试者选择、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疗效评估方法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当前DC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工作的若干建议:健全我国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相关的监管政策;密切关注国际"体内DC靶向"策略的新动向;抓紧建立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和疗效评估的标准;加强对DC肿瘤疫苗的质量监控;重视DC肿瘤疫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注册;提高临床试验方案的质量;慎重选择受试患者和疗效评估时间点;治疗时应同步开展免疫监测等。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和讨论,并尽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临床试验 体内dc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灏 郝群 余佩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01-904,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疫苗 肿瘤 治疗 dc 抗原提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效应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完晓菊 王保龙 +6 位作者 上官志敏 叶书来 陈家萍 应美爱 梁晓浏 金娟 王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血细胞分离机新鲜采集的外周富集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血细胞分离机新鲜采集的外周富集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进一步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s),同时利用提取的A549细胞总RNA转染DCs来制备疫苗,并与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实验分为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DC组、未转染DC组和转染空脂质体DC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FCM)鉴定DCs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IFN-γ分泌水平、3H-TdR掺入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杀伤肿瘤活性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1)转染总RNA组DCs表面CD40、CD80、CD83、HLA-DR的表达较未转染组DCs和转染空脂质体组DCs均有升高,CD4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9.01±7.67)%、(19.28±3.51)%和(39.62±2.72)%;CD8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4.39±6.46)%、(15.48±3.03)%和(25.70±2.92)%;CD83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1.79±4.61)%、(13.29±2.34)%和(31.42±1.97)%;HLA-DR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6.53±5.13)%、(49.23±4.05)%和(29.9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总RNA组DCs的IL-12和IFN-γ分泌水平较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脂质体组明显升高(P<0.05),3组IL-12分别为(543.24±68.33)、(77.11±27.65)和(167.78±31.84)pg/ml;3组IFN-γ分别为:(122.95±32.84)、(41.06±10.97)和(56.08±15.96)pg/ml;3)3H-TdR掺入试验所得的cpm,3组分别为(7437±720)、(3 807±476)和(4 543±719),阳性对照组为:16 73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DH释放法可见转染A549总RNA的DC组的特异性杀瘤活性(58.54±8.27)%,明显高于未转染组(36.03±4.03)%和转染空脂质体组(33.47±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肺腺癌细胞A549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显著增强,有望为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肺腺癌细胞(A549) 树突状细胞(dcs) RNA 转染 体外诱导 抗肿瘤疫苗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峰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45-248,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生物学 dc 抗原递呈细胞 APC 肿瘤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蛋白1(MUC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富 谢映红 +5 位作者 杨翔云 刘云 郑晓华 吴炎 张昊 徐路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2期36-39,共4页
目的研究以Cp G作为免疫佐剂,应用黏蛋白1(MUC1)致敏树突状细胞(DC)制备疫苗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应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DC,观察细... 目的研究以Cp G作为免疫佐剂,应用黏蛋白1(MUC1)致敏树突状细胞(DC)制备疫苗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应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DC,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细胞标志物CD80、CD86。再应用Cp G作为免疫佐剂,MUC1作为抗原致敏DC制备疫苗,致敏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观察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肿瘤靶细胞以5∶1、10∶1、20∶1的效靶比共孵育,MTT法检测CTL杀伤活性。结果 DC表型检测结果为CD80+细胞占70.4%,CD86+细胞占72.0%,呈现成熟DC表型。MUC1致敏的DC疫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显示,DC疫苗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其中DC+Cp G+MUC1组明显高于MUC1+DC或Cp G+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单独T细胞组或DC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效靶比增大,其杀伤作用呈逐渐增强。结论经Cp G和MUC1致敏的DC疫苗在体外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1(MUC1) 树突状细胞(dc) CpG(CpG ODN2006)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