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治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逯秀玲 孙菲菲 +1 位作者 姜恩海 王桂林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2期3108-3110,共3页
介绍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定义、分度、治疗、护理,提出规范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分度 治疗 规范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旭 刘玉龙 《辐射防护通讯》 2016年第1期28-32,共5页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是严重感染,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救治急性放射病的关键。本文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合并感染的防治方面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救治措施以及其预后转归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感染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用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治疗的研究现状
3
作者 王睿昊 刘玉龙 《辐射防护通讯》 2016年第5期26-28,32,共4页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有效的促进造血系统恢复的细胞因子,可用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本文介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指征,以及该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用于治疗辐射事故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有效的促进造血系统恢复的细胞因子,可用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本文介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指征,以及该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用于治疗辐射事故病人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辐射事故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特点与诊治研究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云轩 刘玉龙 《辐射防护通讯》 2019年第2期34-42,共9页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临床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本文介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临床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本文介绍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临床特点 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192)Ir源致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观察与随访 被引量:4
5
作者 卞晓璐 韩贞琳 +1 位作者 张晓强 杨奕 《中国辐射卫生》 2018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对2005年哈尔滨"7. 13"^(192)Ir源放射事故受照者1例进行临床观察与12年的医学随访,探讨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治疗及远后效应。方法详细采集患者病史,收集临床资料,从血液系统改变、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 目的对2005年哈尔滨"7. 13"^(192)Ir源放射事故受照者1例进行临床观察与12年的医学随访,探讨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治疗及远后效应。方法详细采集患者病史,收集临床资料,从血液系统改变、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治疗效果,观察远后效应。结果早期治疗后,患者造血系统改变、心理创伤、无力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均有所改善,受照后第10年患者开始出现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同时减少,受照后第13年被诊断患有分离转换障碍,病程中还伴有心力衰竭、肝功异常、免疫力低下、神经衰弱等疾病。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易反复。结论本例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临床表现与远后效应上有其独特的疾病特点,并发症较多,为今后此类疾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造血系统 精神系统 远期效应
原文传递
急性放射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雷 徐辉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86-988,共3页
急性放射病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机体因大剂量(剂量≥1.0 Gy)电离辐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外照射导致的急性放射病的原因有:(1)医疗照射,对于多数人来说,医疗照射是目前最常见的放射源,过度照射会导致急性放射病[2-3];(2)核武器辐射,最... 急性放射病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机体因大剂量(剂量≥1.0 Gy)电离辐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外照射导致的急性放射病的原因有:(1)医疗照射,对于多数人来说,医疗照射是目前最常见的放射源,过度照射会导致急性放射病[2-3];(2)核武器辐射,最严重的一种照射。现就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的研究现状作以综述。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特点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具有阶段性、临床症状复杂、病变范围广等特点。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临床特点 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8Gy、10Gy与15Gy照射小鼠救治方案的差别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武书 唐菲 +3 位作者 陈秋 夏小春 张学光 曹建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方案差别。方法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对接受8 Gy、10 Gy、15 Gy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J小鼠进行救治,并对比其骨髓、胃肠受损程度。结果 rhG-CSF对8 Gy照射组救治作用良... 目的探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方案差别。方法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对接受8 Gy、10 Gy、15 Gy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J小鼠进行救治,并对比其骨髓、胃肠受损程度。结果 rhG-CSF对8 Gy照射组救治作用良好(P<0.05),而对10 Gy、15 Gy照射组则不能起作用(P>0.05)。结论rhG-CSF单独用药适用于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损伤,而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原文传递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玉龙 王优优 +14 位作者 余道江 戴宏 卞华慧 陈炜博 李元 陈学英 冯骏超 邱梦悦 郑旭 包明月 郭凯琳 刘松涛 刘华江 张玉松 蒲汪旸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4-330,共7页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临床救治
原文传递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营养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学英 刘玉龙 +4 位作者 王优优 蔡梅芝 黄威威 洪秀秀 赵斯迪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全程救治中的营养治疗,探讨放射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方法 在不同救治阶段,对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和监测相关营养指标包括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并使用代谢车测定...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全程救治中的营养治疗,探讨放射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方法 在不同救治阶段,对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和监测相关营养指标包括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并使用代谢车测定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值,为患者制订不同的营养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入院时(受照后第5天)体重42.5 kg,受照后第172天(首次植皮术后)下降至最低为36 kg,此后逐渐回升,出院时(受照后第383天)体重基本恢复。血红蛋白入院时正常为135 g/L,受照后第172天降至最低为54 g/L,出院时恢复正常;淋巴细胞入院时偏低为0.5×10^9/L,受照后第58天恢复正常,受照后第172天降至最低为0.4×10^9/L,出院时恢复正常。血清白蛋白入院时正常为41.2 g/L,受照后第172天降到最低为25.3 g/L,出院时恢复正常;血清前白蛋白入院时正常为0.22 g/L,受照第248天降至最低为0.04 g/L,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为0.17 g/L。肝功能指标入院时正常,胆红素指标略偏高,进行"全合一"肠外营养后约2.5个月后,肝功能指标和胆红素指标均逐渐升高,经调整营养治疗方案及保肝利胆等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受照后第294、308和342天使用代谢车测得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值,据此确定患者当日热能需要量。结论合理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放射损伤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及临床疗效,是放射损伤临床救治的关键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营养治疗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局部伤口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包明月 刘玉龙 +6 位作者 王优优 余道江 卞华慧 陈炜博 李元 郑旭 郭凯琳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 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hUC-MSCs,输注前进行病原学检测,于第2次肌皮瓣移植术后的... 目的 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hUC-MSCs,输注前进行病原学检测,于第2次肌皮瓣移植术后的第8、15天对患者进行了hUC-MSCs静脉输注,每次剂量10.1×10^6 U,并3次通过外周血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复合扩增方法(STR-PCR)检测在不同时期创面愈合过程中hUC-MSCs的植入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第1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以及第2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7 d后患者的外周血及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患者手术创面愈合良好;STR-PCR结果显示, 3次均未检测到hUC-MSCs植入;ELISA分析显示,在输注hUC-MSCs 1 d后,两次输注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分别由输注前的100.9、128.1 ng/ml上升至895.9、931.4 ng/ml,而在创面组织中则分别由122.2、138.6 ng/ml上升至850.8、978.6 ng/ml,升高明显,但是在输注hUC-MSCs 1周后,患者血清中及创面组织中的VEGF浓度与输注前相比变化不大。结论 hUC-MSCs可增强血液及局部创面中VEGF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