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及CD34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静 武昕 +1 位作者 李威 赵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中VEGF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LS和VIN中MVD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上皮内样病 外阴上皮内瘤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顾依群 高子芬 +4 位作者 王振清 孙笑非 卢利娟 王荔 汪颖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HPV6/11、16/18、31/33型在55例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Ki-67蛋白...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HPV6/11、16/18、31/33型在55例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HPV16/18、31/33、6/11在V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10)、20%(2/10)和0%(0/10);在VINⅡ中为53.57%(15/28)、39.28%(11/28)和10.71%(3/28);在VINⅠ中为17.65%(3/17)、5.88%(1/17)和29.41%(5/17);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p53、Ki-67蛋白在V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10)和90%(9/10);在VINⅡ中为78.57%(22/28)和78.57%(22/28);在VINⅠ中为64.71%(11/17)和35.29%(6/17);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经统计学分析,VINⅢ、Ⅱ组中的HPV16/18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Ⅱ组的HPV31/33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Ⅲ、Ⅱ组p53、Ki-67及VINⅠ组p53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Ⅰ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VIN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IN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尤其与HPV16/18、31/33型感染密切相关。VIN与外阴癌感染的HPV型别相同。在VIN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以及p53突变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状病毒 P53蛋白 KI-67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阴道炎并发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金钰铌 刘菀 +2 位作者 许静 鲁潇凝 李亚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发生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368例慢性阴道炎且疑似VIN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发生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368例慢性阴道炎且疑似VI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组织检查确诊是否发生VIN分为VIN组(n=46)和非VIN组(n=322)。对2组来院诊时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用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及预测正确率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VIN组与非VIN组的年龄、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V感染(OR=29.254,95%CI=4.124~153.574)、IL-17(OR=4.604,95%CI=2.209~97.683)、NLR(OR=2.835,95%CI=1.357~5.405)、M-CSF(OR=2.361,95%CI=1.135~3.975)和Alb(OR=1.099,95%CI=1.015~1.263)均是慢性阴道炎并发VIN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得出预测模型的表达方程:Prob=1/(e^(-Y)),Y=40.507-3.376×HPV感染-1.527×IL-17-1.042×NLR-0.859×M-CSF-0.095×Alb。验证得出模型的灵敏度为86.90%,特异度为85.70%,正确率为85.90%。结论:慢性阴道炎患者发生VIN的危险因素有HPV感染、IL-17高表达、NLR高表达、M-CSF高表达、Alb低表达,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能力良好,能有效评估阴道炎发生VIN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炎 外阴上皮内瘤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镜检查在34例外阴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梁开如 徐基成 +2 位作者 王小银 赵清平 张琴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宫颈门诊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VIN患者34例,分析其临床及诊断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妇科检查异常17例,有明显临床症状12例,细胞学...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宫颈门诊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VIN患者34例,分析其临床及诊断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妇科检查异常17例,有明显临床症状12例,细胞学异常10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为VIN合并CIN7例均有细胞学异常;单一VIN27例中3例有细胞学异常。阴道镜下见6例有色素改变,余28例均为醋白上皮。病理检查结果经典型VIN29例,单纯型VIN5例。结论:阴道镜检查时在色素改变及醋白区域多点活检,可以提高VIN检出率,减少漏诊。阴道镜检查在VIN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镜 细胞学检查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和平 陈先侠 +3 位作者 解正新 赵彩霞 汪勤 刘婷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80岁,平均62岁,临床特点大多表现为外阴白斑、激惹、瘙痒、疼痛、溃疡、触血。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基底与副基底层显著增生,上皮角下延、吻合,细胞显著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伴异常角化;中、表层细胞高度分化,细胞间桥显著,伴明显的胞质嗜酸性改变,表层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邻近上皮真皮水肿与胶原化,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增生与角化过度。免疫表型:p53在dVIN中的阳性率为83.3%(5/6),p16不表达(0/6),dVIN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Ki-67增殖指数〉90%。4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和死亡的2例同时或异时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其余2例术后分别随访18个月和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dVIN是一种少见的高级别外阴上皮内病变,具有高的、潜在进展危险性,p53、p16及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dVIN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分化型 P5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感染与肛门及外阴上皮内瘤变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晶晶 隋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6,共3页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是一组体积较小、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可引起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研究表明,HPV感染是宫颈、阴道、外阴和肛门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等共同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HPV感染 肛门 人乳头病毒 上皮细胞增殖 human DNA病毒 双链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治疗129/J小鼠外阴上皮内瘤变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丽萍 刘毅 +1 位作者 范秀芳 李成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38,共5页
为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对小鼠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影响,研究治疗前后VEGF表达变化,采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入40只129/J型鼠腹部皮下,7周时建立外阴上皮内瘤变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VulvarInteraepithelialNeoplasia,VINI~II)小鼠模型。随机分为聚... 为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对小鼠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影响,研究治疗前后VEGF表达变化,采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入40只129/J型鼠腹部皮下,7周时建立外阴上皮内瘤变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VulvarInteraepithelialNeoplasia,VINI~II)小鼠模型。随机分为聚焦超声治疗组和假照组,治疗前后检测皮肤病理及VEGF表达变化。建立VINI~II小鼠模型16例,结果显示聚焦超声治疗组7例皮肤基本恢复正常,VEGF表达降低,与假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聚焦超声治疗小鼠外阴内上皮瘤样病变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聚焦超声疗法 129/J型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IT蛋白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范余娟 罗雪慧 +3 位作者 杨开选 徐红 李雷 刘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FHIT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Vulvar condyloma acuminatum,VCA)、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VIN)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VCA,39例VIN及20例正常外阴... 目的:探讨FHIT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Vulvar condyloma acuminatum,VCA)、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VIN)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VCA,39例VIN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p21的表达。结果:FHIT在VCA组和VINI-Ⅱ,VINⅢ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01);FHIT在VCA组和VINⅢ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592);p21在正常外阴、VIN和VCA组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21在正常外阴、VIN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793),而在VIN和VCA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1)FHIT和p21基因异常表达与VCA和VIN的发生发展有关。(2)FHIT基因异常是外阴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外阴上皮内瘤变 FHIT P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外阴上皮内瘤变危险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金钰铌 李亚敏 +2 位作者 刘菀 许静 鲁潇凝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6-41,共6页
目的应用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建立外阴上皮内瘤变危险度评价模型。方法模型样本为10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134例外阴良性病变者及150例外阴完全正常者。对其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 目的应用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建立外阴上皮内瘤变危险度评价模型。方法模型样本为10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134例外阴良性病变者及150例外阴完全正常者。对其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影响因素的截断值,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混淆矩阵回代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率。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阴瘙痒、外阴触血、外阴肿物、外阴疼痛、绝经与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最大似然比(LR)检验具有差异(P<0.05)。混淆矩阵回代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型总体预测正确率为78.44%(302/385)。结论应用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构建外阴上皮内瘤变危险度评价模型,能有效提高外阴上皮内瘤变正确筛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早期筛查 LOGISTIC回归 危险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的外阴上皮内瘤变3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兰 郎景和 +3 位作者 赵学英 沈铿 陈杰 龚晓明 《疑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0-111,共2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主要为外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鲍温病(Bowen disease)、鲍温样丘疹病、疣状癌及乳房外Paget病也归位外阴上皮内瘤变之列.其临床表现和发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有特点...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主要为外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鲍温病(Bowen disease)、鲍温样丘疹病、疣状癌及乳房外Paget病也归位外阴上皮内瘤变之列.其临床表现和发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有特点,故诊断、处理和预后差别很大,对该4种疾病结合本院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乳房PAGET病 disease) 罕见 鲍温样丘疹病 临床表现 文献综述 原位癌 鲍温病 疣状癌 分析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品南 夏作利 郑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330-3331,共2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途径和伴随分化性VIN的非HPV相关性途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状病毒 前驱病 相关性 HPV 分化性 普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君 单学敏 朱丽荣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近20年来,VIN的发病率从1.1/lO万上升至7/10万,尤其是在35-4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1]。VIN有一...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近20年来,VIN的发病率从1.1/lO万上升至7/10万,尤其是在35-4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1]。VIN有一定的恶变潜能,据统计,VIN进展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几率约为15%~25%[2]。由于VIN和SCC的发病率较低,国内尚无常规的筛查策略。本文就ⅥN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及预后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 癌前病 不典型增生 发病率 细胞构成 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艾丽 曹碧兰 +2 位作者 袁伟 熊琦 黄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8-399,共2页
患者女,64岁。左侧腹股沟赘生物6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腹股沟见一约4cm×3cm大小肉红色赘生物,呈菜花状隆起,边界清楚,有蒂,表面粗糙,湿润,质脆,赘生物周围有暗红色斑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乳头瘤样增生,表皮... 患者女,64岁。左侧腹股沟赘生物6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腹股沟见一约4cm×3cm大小肉红色赘生物,呈菜花状隆起,边界清楚,有蒂,表面粗糙,湿润,质脆,赘生物周围有暗红色斑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乳头瘤样增生,表皮颗粒层及棘层上部见多量凹空细胞,棘层内见多量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可见病理核分裂相。真皮浅层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行HPV分型检查示:高危型HPV病毒51亚型。诊断:疣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型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彦 孙丽娟 +2 位作者 回允中 李蔚范 陈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6-687,共2页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妇科检查见外阴斑片疣状突起,多位于会阴联合或小阴唇内侧。病变部位活检,病理诊断均为uVIN,有7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对P16表达阳性。10例患者同时检测宫颈HPV,其中8例高危型HPV阳性,1例低危型HPV阳性,另1例阴性。有6例接受了外阴高频电熨治疗,1例行外阴切除术,2例阴道上药治疗宫颈HPV感染,1例未治疗失访。随访9例无复发和癌变。结论:uVIN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提高对年轻患者容易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病变的认识,积极正确地诊断uVIN,采用局部治疗,定期随访,预防复发,对于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病毒 免疫组化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航 武昕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21-1222,共2页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VEGF在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组...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VEGF在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上皮内样病 外阴上皮内瘤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玲 《西部医学》 2009年第6期948-949,共2页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早期发现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冰醋酸湿敷外阴后行阴道镜检查,以出现污浊白上皮为异常,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阴道镜检查中以外阴出现污浊醋酸白上皮诊断VIN的敏感性为72.7%(8/11)...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早期发现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冰醋酸湿敷外阴后行阴道镜检查,以出现污浊白上皮为异常,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阴道镜检查中以外阴出现污浊醋酸白上皮诊断VIN的敏感性为72.7%(8/11),特异性为84.2%(16/19),准确性为80.0%(24/30),假阳性率为15.8%(3/19),假阴性率为27.3%(3/11)。结论冰醋酸湿敷外阴后行阴道镜检查,观察是否出现污浊白上皮,对早期检出VIN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镜检查 图像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华 章文华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较少见,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其生物学行为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VIN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临床处理趋于保守,但必须强调长期随访。对VIN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研究、治疗进展及预后等...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较少见,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其生物学行为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VIN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临床处理趋于保守,但必须强调长期随访。对VIN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研究、治疗进展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癌前病 临床表现 病理诊断 人类乳头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类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18
作者 周兰英 周立 +2 位作者 张铭艳 满淑红 吕秀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BOWEN 鲍温样丘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外阴鳞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熊巍 王丹 +2 位作者 王瑾晖 张颖 曹冬焱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外阴病变活检病理的关系,并探讨NLR能否作为鉴别外阴鳞癌与其癌前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炎症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20年6月386例因外阴病变进行活检的患者,评估术...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外阴病变活检病理的关系,并探讨NLR能否作为鉴别外阴鳞癌与其癌前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炎症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20年6月386例因外阴病变进行活检的患者,评估术前NLR与外阴病变的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外阴鳞癌组的平均NLR明显高于外阴上皮内瘤变组。多因素分析表明,NLR升高、年龄和肿瘤大小与外阴鳞癌密切相关,其中NLR升高病理活检为外阴鳞癌的风险最高(OR=4.84,95%CI4.17~7.14,P<0.001)。ROC曲线提示,从外阴上皮内瘤变检测出外阴鳞癌的NLR分界值为3.01,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67.8%。结论NLR有望作为鉴别外阴鳞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生物学标志物,并有助于外阴病变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 鳞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I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桂娟 肖松舒 邓新粮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857-859,共3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局限于外阴表皮内,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20年VIN的发病率从1.1/10万上升至7/10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传统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普遍存在疗程...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局限于外阴表皮内,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20年VIN的发病率从1.1/10万上升至7/10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传统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普遍存在疗程长,药物反应重,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等问题;而手术治疗创伤大,使外阴解剖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性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临床分析 非典型增生 性功能障碍 鳞状上皮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