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1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张灵秀 吕国庆 朱璐瑶 刘宪凯 郭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36,共6页
目的:研究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RRM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采用PDD方案(泊马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45例采... 目的:研究泊马度胺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RRM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采用PDD方案(泊马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45例采用PCD方案(泊马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观察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位疗程5(2-11)个,总体反应率(ORR)为75.0%;采用PDD方案的患者ORR为73.3%,采用PCD方案的患者ORR为75.6%。46例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ORR为86.9%,显著高于14例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35.7%(χ^(2)=15.031,P<0.05)。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8.0(95%CI:6.8-9.1)个月,中位OS为14.0(95%CI:11.3-16.7)个月。PDD方案中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和OS均显著高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PFS:7.0(95%CI:4.6-9.3)个月vs 4.0(95%CI:3.1-4.8)个月,χ^(2)=5.120,P<0.05;OS:未达到vs 6.0(95%CI:1.1-10.9)个月,χ^(2)=9.870,P<0.05];PCD方案中非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和OS也均显著高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PFS:9.0(95%CI:6.2-11.8)个月vs 6.0(95%CI:5.4-6.6)个月,χ^(2)=14.396,P<0.05;OS:未达到vs 11.0(95%CI:6.4-15.6)个月,χ^(2)=7.471,P<0.05]。结论:泊马度胺为主的方案治疗RRMM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复发难治 泊马度胺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王国蓉 杨光忠 +3 位作者 冷芸 吴垠 刘爱军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2,共8页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动员采集前的治疗因素、采集情况、采集后的治疗概况进行分析。结果:269例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动员采集前32例有新冠感染史(简称“新冠组”),237例无新冠感染史(简称“无新冠组”)。新冠组:17例采用化疗(依托泊苷)+G-CSF,15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无新冠组:214例采用化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或E-CHOP)+G-CSF,17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6例采用化疗+普乐沙福+G-CSF。采集情况:新冠组与无新冠组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5.52(0.94-26.87)对4.80(0.53-37.20)]×10^(6)/kg(P=0.610)、(93.8%对85.2%)(P=0.275)、(62.5%对49.4%)(P=0.190)。采用依托泊苷+G-CSF动员的113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7例)与无新冠感染(96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7.78(2.26-37.20)]×10^(6)/kg(P=0.847)、(100.0%对100.0%)(无P值)、(82.4%对86.5%)(P=0.655)。采用普乐沙福+G-CSF动员的32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5例)与无新冠感染(17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3.82(0.94-7.27)对4.11(0.53-9.05)]×10^(6)/kg(P=0.821)、(86.7%对88.2%)(P=0.893)、(40.0%对35.3%)(P=0.784)。新冠感染的32例患者中,采用依托泊苷+G-CSF(17例)与普乐沙福+G-CSF(15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3.82(0.94-7.27)]×10^(6)/kg(P=0.004)、(100.0%对86.7%)(P=0.120)、(82.4%对40.0%)(P=0.014)。截至2023年7月31日,完成干细胞采集的患者有232例(86.2%)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冠组24例,无新冠感染组208例。两组的中位回输CD34^(+)细胞数分别为3.67(2.50-13.44)×10^(6)/kg、3.11(1.12-19.89)×10^(6)/kg(P=0.058),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9-13)、11(9-17)(P=0.674),血小板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0-23)、12(0-43)(P=0.279)。结论:新冠感染史未影响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在新冠感染患者中,依托泊苷化疗动员采集结果似乎优于普乐沙福动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感染 多发性骨髓 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L-2R联合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林萍 张雅兰 +1 位作者 谢若腾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最终确定符合诊断标准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MM复发为研究终点事件,随访至终点事件的发生或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根据是否复发,将MM分为复发组(RG)和非复发组(NRG)。在初诊时和随访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或研究终止时)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sIL-2R和TNF-α水平;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IgG、IgA水平;比较两组之间各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初诊时和随访后sIL-2R与TNF-α、IgG、IgA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治疗完全缓解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IL-2R水平,比较初诊时、完全缓解时和复发时sIL-2R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血清sIL-2R、TNF-α、IgG、IgA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L-2R、TNF-α、IgG、IgA在MM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MM患者初诊时和复发时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时(P<0.05)。复发组初诊时的血红蛋白(Hb)含量低于未复发组,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高于未复发组(P<0.001),两组间的其他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初诊时和随访后的sIL-2R、TNF-α、IgG、IgA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sIL-2R与TNF-α、IgG和IgA在初诊时和随访后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sIL-2R、TNF-α、IgG和IgA预测MM的AUC分别为0.919、0.850、0.766和0.795,随访后预测MM的AUC分别为0.890、0.815、0.760和0.794(P<0.001)。结论:血清sIL-2R对MM复发的预测价值最高,可在特定的时间检测TNF-α、IgG和IgA水平来推断sIL-2R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坏死因子-α IGG IGA 多发性骨髓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癌毒理论的多发性骨髓瘤病机本质探源及方药体系构建
4
作者 倪海雯 凌冰莹 +4 位作者 薄毅文 冯小苏 孔祥图 孙善亮 杨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理论为指导,吸纳仝小林院士态靶学说思想,总结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机为正气亏虚,蚀骨伤髓,癌毒蓄积,痰瘀互结,正邪交争,动态演变;提出将补虚扶正、抗癌解毒、化痰祛瘀的思路贯穿治疗全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抗癌解毒... 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理论为指导,吸纳仝小林院士态靶学说思想,总结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机为正气亏虚,蚀骨伤髓,癌毒蓄积,痰瘀互结,正邪交争,动态演变;提出将补虚扶正、抗癌解毒、化痰祛瘀的思路贯穿治疗全程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抗癌解毒全周期防治策略。并从蛋白质过载、肿瘤微环境等多环节阐释多发性骨髓瘤“正虚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构建以宣痹消瘤方为核心的方药体系,为多发性骨髓瘤中西结合临床诊疗方案和全周期防控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癌毒理论 病机本质 方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疗前外周血的HALP评分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陈敏 安礼影 +4 位作者 林晓静 赵攀 邹兴立 魏锦 倪勋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1期61-67,72,共8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HALP评分对MM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首次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HALP评分对MM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首次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并计算HALP评分,采用X-tile软件计算HALP最佳截断值,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高HALP组及低HALP组进行生存分析,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绘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的森林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HALP评分及其联合β2-微球蛋白及ECOG评分对MM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203例MM患者,HALP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29.15(P<0.05),其中低HALP评分组101例,高HALP评分组102例。Cox回归模型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HALP评分<29.15是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HALP联合β2-微球蛋白及ECOG评分在预测MM患者预后比单独使用HALP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HALP评分与NDMM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低HALP评分提示患者预后较差,而HALP评分联合β2-微球蛋白及ECOG评分在联合评估时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预后 血红蛋白 淋巴细胞 白蛋白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真实世界研究
6
作者 代明辉 帅晓 +3 位作者 吴俣 况小红 李秋玲 王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98-205,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硼替佐米给药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维持治疗的疗效、副作用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和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未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 目的分析不同硼替佐米给药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维持治疗的疗效、副作用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和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未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维持治疗方案分为A组(每3个月进行4次给药,共66例)和B组(每3个月进行6次给药,共1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共2年,疗效评估分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trictly complete remission,s CR)及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随访时间为3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随访2年后,A组与B组疗效评估为PD的分别有22例(33.3%)和43例(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A组和B组3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57.6%和67.6%,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70.2%和7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5,P=0.232)。标危患者PFS和OS优于高危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高ECOG评分、高球蛋白水平和治疗期间停药为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25.8%和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危险分层及维持治疗后的疗效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P<0.05);年龄、危险分层、ECOG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危险分层是影响PFS和OS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在不同危险分层和年龄组MM患者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A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硼替佐米 维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检测方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价值比较
7
作者 陈恺 何媛媛 《贵州医药》 2025年第2期273-274,共2页
目的 探讨两种检测方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价值。方法 将60例MM患者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所检测的浆细胞比例分为三组,A组浆细胞比例≥30%(n=32),B组<30%浆细胞比例≥10%(n=18),C组浆细胞比例<10%(n=10)。均进行骨髓细胞形... 目的 探讨两种检测方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价值。方法 将60例MM患者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所检测的浆细胞比例分为三组,A组浆细胞比例≥30%(n=32),B组<30%浆细胞比例≥10%(n=18),C组浆细胞比例<10%(n=10)。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检查,分析这两种检查方式检测MM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所选取60例患者中,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比例具有相关性(r=0.775,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的比例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浆细胞比例对比具有差异(P<0.05);两种检测方法在A、B、C组中浆细胞比例的检测值均存在差异性(P<0.0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浆细胞比例≥10%的比例明显多于流式细胞术(P<0.05)。在A、B、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满足浆细胞≥10%的例数分别28例(87.5%)、9例(50.00%)、2例(11.11%)。结论 两种检查方法在MM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诊断价值更高,且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MM的临床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形态学 流式细胞术 多发性骨髓 浆细胞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424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8
作者 张振江 李志春 李晓宁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71-47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424(miR-424)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周期的含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化疗方案,于化疗...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424(miR-424)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周期的含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化疗方案,于化疗结束后评定化疗敏感性,并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不敏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miR-424水平和其他实验室指标。通过点二列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miR-424水平与MM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入组的102例MM患者中,化疗敏感81例(79.41%),化疗不敏感21例(20.59%)。化疗不敏感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小于化疗敏感组,血清miR-424水平高于化疗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424与MM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呈负相关(r=0.304,P=0.00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424会对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产生影响(P<0.05)。结论 血清miR-424与MM患者硼替佐米化疗敏感性有关,其值越高,化疗不敏感发生可能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微小RNA-424 硼替佐米 化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为何又叫“沉默的血液肿瘤”
9
作者 李小妮 《漫科学(新健康)》 2025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属于血液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因其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常被称为“沉默的血液肿瘤”。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知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帮助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属于血液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因其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常被称为“沉默的血液肿瘤”。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知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浆细胞 骨髓浆细胞 血液肿 恶性肿 血液系统 治疗和预防 基本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凝集素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困难
10
作者 赵晓明 袁茜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4-17,共4页
冷凝集素是存在人体内的少量自身抗体,通常效价较低,在室温或体温条件是不凝集的,只有在4℃条件下可见凝集,不会影响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通常无临床意义,但如果在室温下即出现凝集,则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1]。冷凝集素主... 冷凝集素是存在人体内的少量自身抗体,通常效价较低,在室温或体温条件是不凝集的,只有在4℃条件下可见凝集,不会影响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通常无临床意义,但如果在室温下即出现凝集,则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1]。冷凝集素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M类抗体,在温度较低时能作用于自身红细胞抗原,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凝集。临床上很多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支原体肺炎、肝硬化等,这些患者皮肤温度较低时,凝集的红细胞会阻塞微循环而引起发绀,常伴有轻微的溶血[2-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血清中出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也会干扰输血相容性试验的结果[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集素 多发性骨髓 抗-I抗体 ABO血型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p53缺失/突变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患者预后风险评分模型与验证
11
作者 陈平 环亚红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7-23,29,共8页
目的分析伴p53缺失/突变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2017年6月~2023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染色体变化,基因测序检测p53基因突... 目的分析伴p53缺失/突变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2017年6月~2023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染色体变化,基因测序检测p53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检测结果选择p53缺失或突变患者共180例,将这180例患者分为仅p53缺失/突变组(对照组,n=73)和伴p53缺失/突变双打击组(研究组,n=107)。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进行比较,分析M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建立评估MM患者预后的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研究组髓外病变(46.73%)、骨病变(42.06%)、处于DSⅢ期(70.09%)、ISSⅢ期(64.49%)、R-ISS Ⅲ期(59.8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8.77%,19.18%,45.21%,39.73%,3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12.600,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OR)为52.34%,低于对照组的65.7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2,P=0.074)。研究组M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522,16.973,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浆细胞比例≥30%,β2-MG≥5.5mg/L,PLT<125×109/L,LDH≥240U/L和伴p53缺失/突变双打击是MM患者PFS率的危险因素(Wald χ^(2)=2.983~3.942,均P<0.05)。R-ISS分期Ⅲ期、骨髓浆细胞比例≥30%,β2-MG≥5.5mg/L,LDH≥240U/L和伴p53缺失/突变双打击是MM患者OS率的危险因素(Wald χ^(2)=3.389~3.971,均P<0.05)。建立评估MM患者预后的风险评分模型,并且ROC曲线结果显示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年PFS,OS在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中依次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29,17.664,均P<0.05)。结论伴p53缺失/突变的双打击MM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髓外病变、骨病变、处于DSⅢ期、ISSⅢ期、R-ISSⅢ期居多。伴p53缺失/突变双打击是MM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缺失/突变 双打击 多发性骨髓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张小丽 李样 高慧娟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2期337-340,344,共5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0例M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n=68例)和不良组(n=2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CD3^(+)、CD4^(+)、CD8^... 目的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0例M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n=68例)和不良组(n=2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对MM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M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不良组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显著低于良好组(t=3.276,P=0.002、t=6.635,P=0.000、t=2.242,P=0.028、t=6.271,P=0.000),CD8^(+)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表达水平在MM患儿预后的评估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AUC分别为0.701、0.880、0.711、0.621、0.860、0.959,上述指标联合应用对MM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最高,AUC最大,为0.959,灵敏度为0.935,特异度为0.921。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预测阈值分别为57.252%、34.255%、42.241%、0.847、22.144%。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MM患儿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作为临床上MM患儿预后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多发性骨髓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雷妥尤单抗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余燕 《大医生》 2025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RRM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联合... 目的观察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RRM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联合地塞米松(BCD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BCD方案联合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骨髓异常浆细胞含量、M蛋白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疾病控制率更高(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异常浆细胞含量和M蛋白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均更优(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RMM患者的治疗中采用BCD方案联合达雷妥尤单抗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调节骨髓异常浆细胞和M蛋白含量,提高免疫功能,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雷妥尤单抗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伟正基于祛毒生新理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并发症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铭 王金环 +4 位作者 金川皓 杨岩 孟凡顺 于孙婉琪 孙伟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5期144-147,154,共5页
孙伟正教授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应以“祛毒生新”为理论依据,紧抓“毒邪阻滞、脏腑虚损”的基本病机,强调治疗中需重视对毒邪的清除,将在固护正气前提下攻毒以“祛毒”总结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补肾基础上使用血... 孙伟正教授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应以“祛毒生新”为理论依据,紧抓“毒邪阻滞、脏腑虚损”的基本病机,强调治疗中需重视对毒邪的清除,将在固护正气前提下攻毒以“祛毒”总结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补肾基础上使用血肉有情药品以补虚培元、益精填髓。孙教授基于“祛毒生新”理论自拟方药天赐复元丹以解毒祛邪、补肾填精,并对毒邪侵袭骨骼、肾脏等所致并发症,随证灵活加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伟正 多发性骨髓 名医经验 解毒祛邪 补肾填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miRNA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与机制
15
作者 赵艺涵 孙旭杭 +1 位作者 赵琳 蒋士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6743-6752,共10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难治疗、易复发、易耐药的特点,至今仍无法治愈。外泌体的内源性转运系统通过影响细胞间功能成分的交换而发挥通讯作用,其中miRNA因尺寸微小更容易被包装在外泌体内,故影响细胞功能的...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难治疗、易复发、易耐药的特点,至今仍无法治愈。外泌体的内源性转运系统通过影响细胞间功能成分的交换而发挥通讯作用,其中miRNA因尺寸微小更容易被包装在外泌体内,故影响细胞功能的途径多、范围广。目的:归纳并总结多发性骨髓瘤中外泌体miRNA发挥作用的机制,提出潜在靶点。方法:以“multiple myeloma,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fibroblasts,peripheral blood,complication,progression,drug resistance,exosomal miRNA”为英文关键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6月。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无关或内容重复或无参考意义的文献,最后纳入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各种miRNA介导的外泌体调节成骨和破骨功能平衡参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变、调控红细胞钙离子外排通道参与高钙血症的发生、促进肾上皮-间充质转化引发肾纤维化和肾功能不全、上调骨髓来源的单核抑制细胞促进免疫微环境的抑制;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外泌体miRNA还参与了免疫治疗耐药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及细胞衰老等病理过程。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均可通过外泌体miRNA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凋亡,干预血管生成,调控化疗药物的耐药性。③外周血循环外泌体miRNA作为前沿的无创生物标志物,可发挥判断多发性骨髓瘤病程分期和进展,预测患者生存及预后,评估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等关键作用。④多发性骨髓瘤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miRNA及mRNA,靶基因多种研究因素可形成不同的组合,灵活地构建新型生物轴和生物分子网络,符合整体医学的发展理念。⑤外泌体miRNA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及新药研发的治疗靶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外泌体miRNA,如何加快相关科研结果的临床转化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进展 耐药 并发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外周血 外泌体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比例和幼浆细胞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16
作者 张媛媛 张启科 +7 位作者 魏小芳 冯友繁 伏媛 刘菲 陈巧琳 赵阳阳 黄秀娟 陈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比例和幼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11月12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浆细胞比例中位数(33.5%)将入组患者划分为高浆细胞比例组(A组)和低浆细胞比例... 目的:探讨浆细胞比例和幼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11月12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浆细胞比例中位数(33.5%)将入组患者划分为高浆细胞比例组(A组)和低浆细胞比例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浆细胞比例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是否含有幼浆细胞,将A组和B组分别划分为有幼浆细胞组(A1组,B1组)和无幼浆细胞组(A2组,B2组),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幼浆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126例MM患者中,A组的国际分期体系(ISS)III期患者比例、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的患者比例和有幼浆细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15,P=0.028,P=0.010)。A组的中位OS为32个月,中位PFS为10个月,B组中位OS未达到,中位PFS为32个月,A组和B组患者3年的OS率分别为46.7%和62.2%(P=0.021),3年PFS分别为29.2%和42.5%(P=0.033)。A1组和A2组之间、B1组和B2组之间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表明,浆细胞比例≥33.5%(HR=1.253, 95%CI:0.580-2.889,P=0.018)、年龄≥65岁(HR=2.206, 95%CI:1.170-3.510,P=0.012)、乳酸脱氢酶(LDH)≥250 U/L(HR=1.180, 95%CI:0.621-2.398,P=0.048)及β2-MG≥3.5 mg/L(HR=1.507, 95%CI:0.823-3.657,P=0.036)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浆细胞比例高(≥33.5%)的MM患者较浆细胞比例低(<33.5%)的患者疾病分期晚,PFS及OS差;有无幼浆细胞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浆细胞比例 幼浆细胞 生存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7
作者 张永前 赵继胜 +4 位作者 魏小芳 冯友繁 伏媛 陈巧琳 张启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23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23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0(44-74)岁;所有患者均有肾功能不全、贫血症状,骨侵犯3例,脾肿大3例,IgD-λ型7例,IgD-κ型1例。7例行FISH检查,6例1q21阳性。DS分期Ⅲ期6例,Ⅱ期2例;ISS分期Ⅲ期6例,Ⅱ期1例,Ⅰ期1例;R-ISS分期Ⅲ期5例,Ⅱ期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其中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联合达雷妥尤单抗。中位治疗6(1-15)个周期,4-6周期后评估近期疗效,在可评估疗效的6例患者中,1例PD,5例CR。中位随访26(11-33)个月,患者的中位PFS为11.25(3-26)个月,中位OS为18.5(4-33)个月。8例患者中,4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3例R-ISS分期Ⅲ期,3例1q21阳性;5例早期达CR的患者中2例疾病进展死亡。结论: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低,早期肾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骨侵蚀症状明显,中位生存期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或达雷妥尤单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持久缓解,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D型多发性骨髓 IgD-λ IgD-κ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LP评分作为初诊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标志指标的意义
18
作者 张宽顺 吕殿亮 石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HALP评分作为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标志指标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就诊的6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低HALP评分组与高HALP评分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DS分期、R-ISS分期、... 目的:探讨HALP评分作为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标志指标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就诊的6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低HALP评分组与高HALP评分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DS分期、R-ISS分期、M蛋白类型、肌酐(Scr)、β_(2)-MG、血钙、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ALC)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经X-tile软件确定HALP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41,据此将62例患者分为高HALP组(HALP>41,n=25)和低HALP组(HALP≤41,n=37)。高HALP组Hb≥100 g/L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低HALP组(P<0.05)。高HALP组与低HALP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9(9-39)个月和20(4-29)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ISS分期、ALB、Hb、ALC、HALP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ISS分期Ⅲ期(HR=4.443,95%CI:1.480-13.343,P=0.008)、HALP≤41(HR=8.823,95%CI:1.858-41.910,P=0.006)是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R-ISS分期Ⅲ期中,高HALP组患者的中位OS明显高于低HAL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LP评分可作为初诊MM患者的预后标志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P评分 多发性骨髓 预后 R-ISS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骨改良药物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9
作者 胡玉婷 严颖 +2 位作者 祁力文 王惠君 王新春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3-386,共14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网状Meta分析,旨在比较不同骨改良药物(bone-modifying agents,BMAs)对实体瘤骨转移癌症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总不良反应、颌骨坏死、肾功能损伤和低钙血症)发生率。方法:由两名研究员按照检索策略独立检索... 目的:本研究基于网状Meta分析,旨在比较不同骨改良药物(bone-modifying agents,BMAs)对实体瘤骨转移癌症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总不良反应、颌骨坏死、肾功能损伤和低钙血症)发生率。方法:由两名研究员按照检索策略独立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 Trial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Zhi.com)、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维普数据库(Wipu)中骨改良药物治疗实体瘤骨转移癌症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1月。并对不同用药频率(标准给药组和长间隔给药组)的不良事件结局进行亚组分析。利用R 4.3.3软件和STATA17.0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8项RCT,包含25489例患者,涉及11种干预措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累积排序概率(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probabilities,SUCRA)显示氯膦酸标准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在颌骨坏死发生率方面,SUCRA显示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标准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但与原研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方面,SUCRA显示唑来膦酸标准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低钙血症发生率方面,SUCRA显示利赛膦酸标准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但与排名第二的地舒单抗原研药标准给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标准给药组与长间隔给药组相比,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不同骨改良药物具有自身特异的不良反应。其中,由于纳入亚组分析的研究数量较少导致存在患者健康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和个体差异等问题。因此,延长BMAs给药频率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能够降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但需更多的RCTs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改良药物 实体骨转移 多发性骨髓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1q21获得/扩增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镜铂 于丽明 +1 位作者 郑伟 崔思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2,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肿瘤,其特点之一是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1q21的额外拷贝(1q21+)被认为是MM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会出现在约40%的新诊断MM患者中。尽管多项研究表明1q21+是MM一项独立的...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肿瘤,其特点之一是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1q21的额外拷贝(1q21+)被认为是MM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会出现在约40%的新诊断MM患者中。尽管多项研究表明1q21+是MM一项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MM预后评估系统将1q21+视作高危因素,但其预后价值仍存争议。1q21不同拷贝数之间的差异在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耐药性和疾病的早期进展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临床治疗中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已应用的多种治疗方案也无法完全克服1q21+的不良预后效果。本文将从发生机制、预后意义、临床治疗等方面对1q21+型M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核型 染色体1q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