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回击地闪特征参数及其对直流线路故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胡杨 赵淳 +3 位作者 雷梦飞 卢泽军 王宇 龚慧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412,共9页
基于浙江和西藏两地区的地闪活动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两地地闪参数的特征,并建立了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地闪特征参数对线路动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地区的多回击地闪百分比、地闪回击次数、地闪持续时间、回... 基于浙江和西藏两地区的地闪活动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两地地闪参数的特征,并建立了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地闪特征参数对线路动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地区的多回击地闪百分比、地闪回击次数、地闪持续时间、回击时间间隔和地闪回击强度等参数均要大于西藏地区,两地多回击地闪的地闪持续时间大于500ms的比例和后续回击大于首次回击的比例均不可忽视;多回击地闪作用下的线路耐雷水平与单次回击作用下的线路耐雷水平相等,线路的重启失败率随着多回击地闪的地闪回击次数增大和地闪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适当延长线路重启过程的去游离时间以及增加线路重启次数,有助于提高多回击地闪作用下线路的重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特征参数 输电线路 线路动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击地闪下变电站雷电侵入波的仿真建模及防护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健宁 韩永霞 +4 位作者 廖志铭 赵晓凤 李谦 颜旭 杜赛 《广东电力》 2022年第12期66-75,共10页
雷击是造成输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回击地闪占总雷击地闪的30%~50%,多回击地闪下可能出现连续多个雷电流侵入线路,造成变电站设备损坏,因此有必要开展雷电多回击地闪参数及波形研究,以及连续雷击下变电站设备雷电侵入波建模及防... 雷击是造成输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回击地闪占总雷击地闪的30%~50%,多回击地闪下可能出现连续多个雷电流侵入线路,造成变电站设备损坏,因此有必要开展雷电多回击地闪参数及波形研究,以及连续雷击下变电站设备雷电侵入波建模及防护方法研究。首先,搭建考虑沿线电压、电流传播特性的人工引雷试验平台,进行人工引雷试验,测量引流杆多回击地闪雷电流波形参数和引出线的电压、电流分布;然后,基于实测多回击地闪雷电流波形,开展线路遭受连续雷击下变电站设备过电压等参数的电磁暂态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范围及原因;基于实测后续回击雷电流波形,针对某220 kV变电站开展多回击地闪雷击下站内设备电压、电流及避雷器能量的仿真分析,研究多回击地闪参数对站内设备绝缘设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人工引雷 雷电侵入波 电磁暂态 避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和实测的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晓凤 杨雷 +5 位作者 李谦 廖志铭 李昭廷 黄健宁 杨贤 韩永霞 《广东电力》 2023年第8期97-103,共7页
多回击地闪可能造成同一输电线路连续遭受多次雷电冲击,进而引起线路重合闸失败,以及变电站内断路器和避雷器等设备事故。传统以单次雷击设计线路和变电站雷电防护的方法已不足以对现有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进行很好的防护。为此,依据广东省... 多回击地闪可能造成同一输电线路连续遭受多次雷电冲击,进而引起线路重合闸失败,以及变电站内断路器和避雷器等设备事故。传统以单次雷击设计线路和变电站雷电防护的方法已不足以对现有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进行很好的防护。为此,依据广东省内12年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及人工引雷数据,研究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为线路和变电站的雷电防护提供基础参数和模型。广东地区12年内雷电定位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多回击地闪占比为52.58%,而负地闪占多回击地闪的96.84%;正负极性多回击地闪平均频次为2.2和4.1次,时间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140 ms和103 ms;对此提出负极性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最后,结合人工引雷试验的后续雷击雷电流波形参数及拟合函数、IEEE和GB 50057—2010标准等推荐的首次回击的波形参数,提出可以应用于防雷设计的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参数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雷电流参数 雷电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多回击地闪参数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杨雷 韩永霞 +6 位作者 廖志铭 李谦 赵晓凤 李志峰 黄健宁 张杰 刘柏炫 《广东电力》 2023年第7期115-123,共9页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及占比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2,避免大部分小雷被忽略;开展雷电流幅值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3,确保雷电流幅值精度。对比分析人工引雷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差异,发现雷电流幅值越大,LLS中能监测到雷电流的定位站数越多,此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与人工引雷测量结果的偏差越小。选取定位站数S≥3,统计分析多回击地闪中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与后续回击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发现首次至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中值依次递减、回击时间间隔依次递增,但随着回击次数的增加,所有后续回击的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概率呈现先增大后略减小的趋势,由此提出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的概率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定位站数 回击次数 雷电流峰值 时间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多回击闪电过程的物理特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瞿海燕 袁萍 +3 位作者 张廷龙 郄秀书 张义军 张广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8-222,共5页
利用西藏那曲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获得的一次多回击云对地闪电光谱,研究了各放电通道的温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一次闪电不同回击过程的通道温度有明显差异,闪电前期的温度通常较高,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将闪电光谱与同步电学观测资料相结... 利用西藏那曲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获得的一次多回击云对地闪电光谱,研究了各放电通道的温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一次闪电不同回击过程的通道温度有明显差异,闪电前期的温度通常较高,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将闪电光谱与同步电学观测资料相结合,讨论了光谱特征、通道温度与闪电放电特性、电流热效应的相关性。数据分析显示,光谱总强度与辐射电场的变化幅度成正比;光谱总强度与放电电流的大小成正比;通道温度与回击过程传输的能量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光谱 通道温度 同步电学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击负地闪先导通道的辐射和光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海 张广庶 +4 位作者 李亚珺 王彦辉 武斌 张荣 吕伟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4-903,共10页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定位弥补了光学设备拍摄弱放电和云内流光通道的不足;在通道分枝结构上,干涉仪定位的通道和光学通道呈现出很好对应。干涉仪定位分枝通道的辐射源点较明显,但分枝光学通道的出现明显落后于干涉仪定位辐射源通道。对用两种不同观测手段探测的先导通道进行速度计算,发现两者计算的直窜先导和直窜梯级先导速度量级一致,均为106 m·s-1,但干涉仪在时间的获取及精确量化上有优势,干涉仪定位计算先导速度的精确度高于光学通道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VHF干涉仪定位 高速摄像 直窜先导 辐射和光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