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世纪西南边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司徒班钦三赴丽江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石硕 姚婧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5,共10页
西藏噶玛噶举派高僧司徒班钦曾于公元1729至1759年间三次前往丽江地区。虽然噶玛噶举派在丽江传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至司徒班钦时期,由于蒙古势力南下、甘丹颇章政权崛起、改土归流等原因,噶玛噶举派在该区域的发展已大不如前。在此历... 西藏噶玛噶举派高僧司徒班钦曾于公元1729至1759年间三次前往丽江地区。虽然噶玛噶举派在丽江传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至司徒班钦时期,由于蒙古势力南下、甘丹颇章政权崛起、改土归流等原因,噶玛噶举派在该区域的发展已大不如前。在此历史背景下,司徒班钦应邀南下,于沿途建寺传法,同上至云南提督、丽江知府,下至把总、木瓜、班色、头人等大小官员及信众频繁交往,构建起了多民族的社会关系网络。司徒班钦接触和学习了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并将其引介到藏族社会,同时也将藏族文化进一步传播至兄弟民族地区,为18世纪我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文章以司徒班钦三赴丽江为切入点,对18世纪我国西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特征及影响,乃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班钦 丽江 纳西族 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四川方志中的西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书写
2
作者 成飞 《上海地方志》 2024年第4期45-51,95,共8页
自古以来,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四川与周边地区形成广泛又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互动,推动四川及周边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发展变化。清代四川省府州县乡方志保存大量汉藏羌彝苗等多民族互动文献和第一手资料,记载四川多... 自古以来,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四川与周边地区形成广泛又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互动,推动四川及周边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发展变化。清代四川省府州县乡方志保存大量汉藏羌彝苗等多民族互动文献和第一手资料,记载四川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形成清代四川方志书写四川多民族关系的独特编纂体例、书写模式和文献系统,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西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故事宣传提供丰富的史料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四川方志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世武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7,共15页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蕴含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互鉴的记忆、共享母题的记忆、共有家园的记忆、共享历法的记忆、族际互惠的记忆。多民族的智者在语言文字互鉴中,创作、演述创世史诗,增强凝聚力。母题共享表明,多民族...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蕴含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互鉴的记忆、共享母题的记忆、共有家园的记忆、共享历法的记忆、族际互惠的记忆。多民族的智者在语言文字互鉴中,创作、演述创世史诗,增强凝聚力。母题共享表明,多民族拥有共通的思维机制、价值观念和审美偏好,又能在同一母题之下展开多样化的艺术创造。共有家园,意味着多民族和谐相处、一体共生。历法的族际传播与共享,提升了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进步的能力。族际互惠,是增进多民族文化亲密性的有效手段。与阿斯曼所关注的神话动力不同,中国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内含的诗性动力具有如下功能:树立多民族和谐共生群像并引导多民族凝聚为一。中国南方创世史诗在讲述生命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诗性历史时,普遍认为生命同源、人类同根、民族共祖。多,意味着繁荣;一,意味着同源。多由一生,多聚于一。多样性与亲和性是民族交往互助的基础。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社会各界应在国家的主导下积极保护中国南方创世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本土认同智慧
原文传递
人口流动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的形构——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区域史考察
4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2,共11页
区域是动态的空间,在不同历史区间与区域空间出现的人口流动不断重塑区域社会。明清以来,关中地区、山西诸盆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黄土高原西部,部分内地移民与西南民族走廊的民众也流入其中,黄土高原西部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域。在这一区... 区域是动态的空间,在不同历史区间与区域空间出现的人口流动不断重塑区域社会。明清以来,关中地区、山西诸盆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黄土高原西部,部分内地移民与西南民族走廊的民众也流入其中,黄土高原西部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域。在这一区域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与文化交融频繁发生,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随着黄土高原西部洮岷走廊、河湟走廊市镇的兴起,多民族在市场基础上的互动扩大了其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人口流动 区域形塑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黄土高原西部
原文传递
川甘青交界地区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实践路径
5
作者 朱金春 吕沁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9,共13页
川甘青交界地区作为被省际边界所分割但保持多方面联系的区域,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有着历史的内生性,同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加以构建。本文梳理相关州县推动跨界联动协调的机制与政策及其成效,从空间、文化... 川甘青交界地区作为被省际边界所分割但保持多方面联系的区域,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有着历史的内生性,同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加以构建。本文梳理相关州县推动跨界联动协调的机制与政策及其成效,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互嵌维度检视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空间互嵌与社会互嵌相结合、清除障碍与创造条件相结合、内生性与建构性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氛围营造相结合的角度持续推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为推动交界地区统筹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青交界地区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社会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