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许林燕 戴贻权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6期11-13,2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采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采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为研究组,同期选择进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ABI)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为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患者ABI均较术前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98.21%,对照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91.07%,对照组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踝肱指数,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球囊扩张术 动脉溶栓 血管内支架置入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3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暴 叶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术中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技术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 ,并同时行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47例 ( 5 8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5 3条髂动脉球囊扩...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术中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技术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 ,并同时行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47例 ( 5 8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5 3条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微创治疗技术成功率 10 0 % ;同时行远端动脉重建 5 8条肢体 ,其中包括 :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40条肢体 ;深动脉内膜剥脱或补片扩大成形术 18条肢体。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踝肱指数平均 0 .77± 0 .13 ( 0 .5~ 1.2 )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 0 .2~ 0 .5 6)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死亡 1例 (占 2 .1% ) ,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 2 1( 3~ 42 )个月 ,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 98.1% ( 5 1 5 2 ) ,二期通畅率为 10 0 % ( 5 2 5 2 ) ,股 -动脉人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 87.2 % ( 3 4 3 9) ,二期通畅率为 94.9% ( 3 7 3 9)。截肢率 3 .4% ( 2 5 8)。 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外科治疗 人工血管 血管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3
作者 张磊 张峰 +2 位作者 彭军路 贺新奇 刘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220-220,共1页
背景: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因此,确定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目的:观察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42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择CT血管造影或数字化减影血管... 背景: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因此,确定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目的:观察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42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择CT血管造影或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长度,再对髂动脉病变位置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手术开通血管,并在股浅动脉闭塞段进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手术成功,且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有所提高。表明采用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手术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效果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观察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周瑜 徐强 乔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88-91,共4页
探究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期间,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接诊的60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实施血管腔内介入... 探究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期间,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接诊的60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实施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ABI指数、血管情况、跛行距离。结果 髂动脉、股浅动脉血流量、内径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3月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月后与治疗3月后观察组跛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择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可切实改善患者血管指标及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介入 外科手术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髂动脉支架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2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 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 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10例 (12条肢体 )。 结果 术...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 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 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10例 (12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9条肢体行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3条肢体行股 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 ;1条肢体股 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1~ 12个月 ) ,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 10 0 % ;3条股 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 ;而股 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 83 3 % ;截肢率 8 3%。 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 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 股GUO动脉旁路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原文传递
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韩玉芳 赵童 李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析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S)实施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并发症状... 目的探析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S)实施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并发症状况,其中肺部感染1例,脑梗死2例,腹股沟的穿刺位置有血肿现象1例;肺部感染及血肿现象经诊治后均基本痊愈。结论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采用PTA和PTAS手术实施治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状况,并且此术式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多节病变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用于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长段病变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兵 王利 《海峡药学》 2021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用于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长段病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接诊的2018年2月~2020年3月的患者在随机选取108例,按照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研究组(药物涂层球囊),并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完成手...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用于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长段病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接诊的2018年2月~2020年3月的患者在随机选取108例,按照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研究组(药物涂层球囊),并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完成手术后的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晚期管腔丢失、再次血运重建率、再狭窄率方面比较患者病变血管的疗效;并比较患者术后发生恶性事件的概率。结果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病变血管晚期管腔丢失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研究组病变血管晚期管腔丢失状况、再狭窄率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状况无差异(P>0.05)。研究组发生恶性事件的概率两次随访时明显小于对照(P<0.05)。结论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时,采取药物涂层球囊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存在明显的治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腰腿痛为表现的长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例
8
作者 吴云 魏伟强 曾纳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49-50,共2页
患者,男性,61岁。因腰部及左下肢反复疼痛5年于2008年12月22日收入我院脊柱外科。患者5年前出现腰部、左下肢疼痛,呈阵发性胀痛,同时伴左下肢间歇性跛行,步行约60米后腰腿痛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 患者,男性,61岁。因腰部及左下肢反复疼痛5年于2008年12月22日收入我院脊柱外科。患者5年前出现腰部、左下肢疼痛,呈阵发性胀痛,同时伴左下肢间歇性跛行,步行约60米后腰腿痛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术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左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仍反复且逐渐加重。入院体查示L4/5、L5/S1棘间与椎旁深压痛,无放射痛;左足皮肤发绀,左下肢皮温明显低于右下肢,右侧股、腘动脉硬化弹性减退,搏动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未扪及;左侧股、腘、足背动脉均未扪及;双下肢Buerger试验阳性;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阴性,"4"字试验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腰腿痛 动脉 间歇性跛行 双下肢 下肢疼痛 足背动脉 人工血管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与探究
9
作者 祝志川 张喜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S01期1312-1312,共1页
探究分析内膜下血管循成形术治疗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效果。方法:抽选 50 例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 2020 年 1 月,截止时间为 2021 年 9 月,征得患者以及其家属同意后,均采取内膜下血 管成形术治疗,... 探究分析内膜下血管循成形术治疗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效果。方法:抽选 50 例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 2020 年 1 月,截止时间为 2021 年 9 月,征得患者以及其家属同意后,均采取内膜下血 管成形术治疗,观察分析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足背动 脉血流速度、皮肤温度以及踝肱指数。结果: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患者皮肤温 度和踝肱指数均明显上升,且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和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治 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通过治疗,50 例患者成功率为 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 6.0%,经过对症处理均好转。跛行平均消失时间为 4.63±0.19 个月,坏疽平均消失时间为 3.98±0.42 个月,静息痛平均消失时间为 3.01±0.23 个月, 足趾溃疡平均消失时间为 3.43±0.31 个月。结论:在慢性下肢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临床中采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疼痛 轻,有利于患者症状表现的好转,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长动脉硬化闭塞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载药腔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锐 来志超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展,其中腔内治疗的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置入发展到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等一系列新技术上,但目前新技术、新器材在ASO股腘段病变的实际临床效果、适应证等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就现有的ASO股腘段病变载药腔内治疗手段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股腘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ckwave冲击波球囊与PTA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短段闭塞的疗效比较
11
作者 林昌俭 张济 +1 位作者 李光泽 俞慎林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308-311,共4页
目的 比较Shockwave冲击波球囊与经皮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短段闭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股浅动脉短段闭塞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Shockwave组和PTA+支架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一期通畅率及... 目的 比较Shockwave冲击波球囊与经皮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短段闭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股浅动脉短段闭塞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Shockwave组和PTA+支架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一期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Shockwave组ABI、一期通畅率高于PTA+支架组(P<0.05);术后3、6个月,Shockwave组跛行距离大于PTA+支架组(P<0.05)。Shockwave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PTA+支架组(P<0.05)。结论 Shockwave冲击波球囊治疗股浅动脉短段闭塞比PTA联合支架置入术的术后一期通畅率更高,并发症更少,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wave冲击波球囊 PTA 支架置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股浅动脉闭塞 术后一期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药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选择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源 余朝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2期2802-2804,共3页
目的比较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药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方法不同分为DCB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 目的比较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药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方法不同分为DCB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两组各25例.对比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病变血管通畅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情况.结果治疗后,DCB组6个月和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8%、80%,联合治疗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6%、7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ABI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组间对比中,DCB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ABI均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药涂球囊均能有效疏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病变血管.在中远期血管通畅率、ABI恢复方面,DCB具有更为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术 药涂球囊 股-腘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亮 曲乐丰 +6 位作者 金杰 柏俊 高志伟 邹思力 职康康 吴永发 吴鉴今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4年第2期74-77,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常呈多节段分布,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动脉的表现,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常呈多节段分布,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动脉的表现,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外科治疗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动脉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分布 高脂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方志勇 向华 +3 位作者 刘觉仕 张智明 王庆 田壮博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1期46-48,54,共4页
评价腔内成形术(PTA及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和临床观察。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多段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6(97%)例手术成功,术后肢体... 评价腔内成形术(PTA及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和临床观察。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多段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6(97%)例手术成功,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38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距离延长,静息痛好转。术后踝/肱指数(ABI)(0.83±0.12)与术前(0.35±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的腔内成形术(PTA+PTAS)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掌握腔内成形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维持通畅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血管腔内成形术 球囊 支架 血管多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对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响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程森 李然 +1 位作者 魏清川 黄斌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1868-1870,共3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于5年前发现走一段路程后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诊断为"间接性跛行";4年前发现口角歪斜入住我院,诊断为"脑梗死",以神经节苷脂,血塞通及针灸理疗等治疗2~3个月后生活可自理出院;3年前又突然无法行走,稍有口角...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于5年前发现走一段路程后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诊断为"间接性跛行";4年前发现口角歪斜入住我院,诊断为"脑梗死",以神经节苷脂,血塞通及针灸理疗等治疗2~3个月后生活可自理出院;3年前又突然无法行走,稍有口角歪斜,立即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全身动脉硬化"行"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治疗”,1个月后发现双下肢疼痛,血液循环差,根据双下肢血管B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运动疗法 双下肢疼痛 口角歪斜 支架治疗 神经苷脂 临床资料 下肢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动脉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报告
16
作者 张春堂 王建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球囊扩张治疗 动脉 多节 股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血管动脉塔桥术治疗膝上段股Guo动脉硬化闭塞症(附19例报告)
17
作者 叶建荣 符伟国 《临床》 1995年第2期77-78,81,共3页
关键词 股Guo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 人造血管 搭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1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荣伟 叶志东 +1 位作者 樊雪强 刘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6,共2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ASO)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病率逐年升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1]。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就诊时多为下肢多节段广泛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ASO)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病率逐年升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1]。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就诊时多为下肢多节段广泛病变。为挽救患肢,目前治疗主要以传统血管重建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为主,但两者各具优缺点。杂交手术( hybrid operation)将传统外科手术与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我科2013年12月对1例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行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 手术治疗 杂交手术 多节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邹中辉 周小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相比较,术后患肢ABI显著性升高;36例患者Fontaine分级均至少上升1级;与术前比较,36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的静息痛、间歇性跋行、患肢局部皮温皮色、患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恢复搏动及患侧足部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改善率为92.44%;术后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62%、二期通畅率为100%;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5.37%、二期通畅率为92.68%;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63.64%,二期通畅率为84.85%;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46.15%,二期通畅率为69.23%;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术后12个月的保肢率为96.97%,术后36个月的保肢率为92.31%。保肢率分析(Kaplan-Meier)表明:不同的性别,病程及股浅动脉闭塞长度,其保肢率有一定差异,其中病程亚组间为显著(P<0.05)。结论 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治疗后患者跋行距离明显增加,并且ABI有明显改善,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股浅动脉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与双功彩超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雯霞 陆信武 +1 位作者 徐科蓉 蒋米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评价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 ( personalvascularlaboratory ,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征。 方法对 2 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 ,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 目的评价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 ( personalvascularlaboratory ,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征。 方法对 2 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 ,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 结果与动脉DSA相比 ,PVL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符合率为 73 .9% ;双功彩超与动脉DSA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PVL仍不失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筛选方法 ;双功彩超可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容积描记 动脉测压 双功彩超 下肢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