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故事如何出圈:基于多重认同的视角——以新疆日报“石榴云”抖音号为例
1
作者 侯璠玙 刘福利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6期105-108,112,共5页
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关键是讲好中国地方故事。在讲述中国地方故事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常见的思路,即“异域风情”和“多重认同”。前者主要侧重介绍作为地方特色的人文地理,后者则努力挖掘地方故事与更广泛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新疆日... 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关键是讲好中国地方故事。在讲述中国地方故事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常见的思路,即“异域风情”和“多重认同”。前者主要侧重介绍作为地方特色的人文地理,后者则努力挖掘地方故事与更广泛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新疆日报的抖音号“石榴云”关于新疆足球和三文鱼报道为例,从上述两个视角分析新疆故事如何才能获得超过地方认同之外的更多关注与认同,进而为讲好地方故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故事 异域风情 多重认同 文化接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认同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嵌入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秦伟平 赵曙明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5-1452,共8页
以在中国大陆企业工作的新生代民工为对象,围绕其多重认同的独特性,采用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并借助多元线性分析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人和组织3种身份的认知程度不同,组织公平感对工作嵌入的促进作用也... 以在中国大陆企业工作的新生代民工为对象,围绕其多重认同的独特性,采用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并借助多元线性分析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人和组织3种身份的认知程度不同,组织公平感对工作嵌入的促进作用也随之不同,解决多重认同困扰的关键在于彰显员工的组织认同。研究结论从个体层面拓展了工作嵌入的前因变量研究模型,并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企业,在组织中谋得长远发展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多重认同 工作嵌入 组织公平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骥崇拜仪式看中缅傈僳族的多重认同演变 被引量:9
3
作者 高志英 王东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僳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 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僳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表明傈僳族对以王骥为象征的汉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和超越族群意识的区域文化认同,该仪式还促进了傈僳族群自身认同感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王骥 刀杆节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朝鲜族“族群”边界的构建与多重认同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春日 李秀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80,共7页
朝鲜族迁入我国东北以来历经"朝鲜人"到"朝鲜族"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转变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朝鲜族的这些变化,是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开发和建设东北边疆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构建朝... 朝鲜族迁入我国东北以来历经"朝鲜人"到"朝鲜族"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转变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朝鲜族的这些变化,是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开发和建设东北边疆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构建朝鲜族"族群"边界的必然结果。历代中国政权以海纳百川的统治理念,将朝鲜族作为"中国民"来管理,为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朝鲜族作为我国较为典型的跨界民族之一,在他们身上必然体现出多重认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族 社会身份 “族群”边界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8
5
作者 朴婷姬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37-43,共7页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民族 多重认同 朝鲜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家国寻根与多重认同 被引量:6
6
作者 汤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全球化语境中,社会流动和跨国离散随时都在打破不同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界,离散群体通过第三空间的文化杂交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家国想象,在多种文化的共生场中最终形成糅合了家族寻根和本土认同的双重甚至多重认同。21世纪以来北美新移... 全球化语境中,社会流动和跨国离散随时都在打破不同族裔文化之间的边界,离散群体通过第三空间的文化杂交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家国想象,在多种文化的共生场中最终形成糅合了家族寻根和本土认同的双重甚至多重认同。21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寻根叙事不仅在传统的美学经验之上试图开启多元化的历史解读,尝试以敞开式的、多面向的叙事结构来重述华族的历史之维,同时在这种家国情怀的观照之下得以理性审视自我与他者,生发出一种立足于族裔历史而兼具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眼光和多重认同,获得超越离散、多元复合的全球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全球化 离散 家国寻根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的语言变异及其成因——多重认同视野下的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祝晓宏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37-45,共9页
《好儿童华文》是新加坡曾经流行的一套小学华文教材,当中有许多与标准汉语不太一样的表达方式。要解释这些变异项目为何存在,需要跳出本土汉语概念的框框,跳出本土社区汉语的范围,单一变异的角度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汉语国际化及... 《好儿童华文》是新加坡曾经流行的一套小学华文教材,当中有许多与标准汉语不太一样的表达方式。要解释这些变异项目为何存在,需要跳出本土汉语概念的框框,跳出本土社区汉语的范围,单一变异的角度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汉语国际化及华语当地化的现实。从多重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语言项目,既是新加坡华族实现族群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加坡华社沟通和群体认同的凭借。在处于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几对矛盾中,教材的语言变异项目有必要在其中保持平衡,予以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儿童华文》 变异 多重认同 区别对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认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石群勇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9-42,共4页
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从认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关系问题。苗族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显现出苗族自身、苗族族群、国家权力和世界对苗族文化认同的多重认同形态。为当今全球... 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从认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关系问题。苗族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显现出苗族自身、苗族族群、国家权力和世界对苗族文化认同的多重认同形态。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供参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博物馆 多重认同 苗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中员工多重认同建构过程研究述评
9
作者 苏云霞 孙明贵 《现代管理》 2019年第5期623-633,共11页
组织中存在个体能够认同的大量群体,从职业到关系到工作群体以及组织。现有关注认同过程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组织中员工多重认同建构过程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有符号互动理论、认同需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身... 组织中存在个体能够认同的大量群体,从职业到关系到工作群体以及组织。现有关注认同过程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组织中员工多重认同建构过程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有符号互动理论、认同需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身份叙事理论,组织中员工多重认同建构过程研究表明,个体利用感觉突破和/或感觉给予、叙事身份和身份扮演所提供的原始材料,通过感觉制定而产生目标认同的各种相应形式。组织中多重认同随时间流逝而发展或变化,组织中员工多重认同在建构过程中可能呈现冲突状态,也可能会发生趋同。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后,对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认同 认同建构 过程模型 身份冲突 认同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认同建构与农场共同体的形成——基于Q县农场早期职工认同的考察
10
作者 王开纪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8-43,共6页
遵循个体认同建构到整体共同体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海南省Q县早期农场的职工认同的研究发现:职工个体相同地理空间的共处、人生经历的相似、面临处境的相同促使其先置性认同产生。先置性认同属于职工纯粹心... 遵循个体认同建构到整体共同体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海南省Q县早期农场的职工认同的研究发现:职工个体相同地理空间的共处、人生经历的相似、面临处境的相同促使其先置性认同产生。先置性认同属于职工纯粹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标志农场职工个体间地域、身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了塑造整体意义上共同体的生成,农场通过去个体化和以政治学习的方式对职工进行价值集体化教育,致力建构价值共同体,农场价值体系最终内化为职工的行为,表明农场共同体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认同 农场早期职工 多重认同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傈僳族的多重认同与社会建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志英 段红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116,共6页
探讨作为跨境民族的缅甸傈僳族的多重认同的历时性演变及其动因,并分析多重认同演变与其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因族源、地缘关系,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原来广泛分布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成为分居两国的跨境民族,在其民族(族群... 探讨作为跨境民族的缅甸傈僳族的多重认同的历时性演变及其动因,并分析多重认同演变与其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因族源、地缘关系,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原来广泛分布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成为分居两国的跨境民族,在其民族(族群)意识与社会建构方面显现出其作为跨境民族的一些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傈僳族 多重认同 社会建构
原文传递
民国回族期刊中的侮教案与回族多重认同——以《月华》杂志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锐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160,共8页
民国时期,发生多起侮辱回教案,不仅伤害了回族人民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团结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回族知识分子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对侮教案进行了斗争,并以此加强了回族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同。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回族杂志《月华》为例,研... 民国时期,发生多起侮辱回教案,不仅伤害了回族人民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团结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回族知识分子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对侮教案进行了斗争,并以此加强了回族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同。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回族杂志《月华》为例,研究回族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于侮教案的斗争,可发现其如何达至回族多重认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回族 侮辱回教案 《月华》 多重认同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与多重认同——从归纳到演绎的尝试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1,共7页
民族主义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看待世界和其他人的思想或信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扩展形式。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主义一脉相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法归一。很多人都有民族观,不少人有民族主义,但很少有民族主义者... 民族主义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看待世界和其他人的思想或信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扩展形式。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主义一脉相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法归一。很多人都有民族观,不少人有民族主义,但很少有民族主义者。所谓民族主义者,就是以民族主义作为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人。在中国,民族不是近代的产物,民族主义亦没有随现代化而加强。中国人的精神并不是科学、哲学、神学或任何一种"主义",而是一种心境。一个人可以同时或先后认同个人、民族、国家与人类,但在认同民族的同时,不要忘记个人认同、国家认同、人类认同。民族主义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主要信念,不可轻视,亦不必恐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 国家主义 人类主义 多重认同
原文传递
多重认同叠合机制:新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的和解路径 被引量:8
14
作者 阮琳燕 马永鑫 朱志勇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4,共10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情境中新教师的多重认同彰显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度关联。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当前时代新教师面临的多重角色挑战,揭示他/她们在"成为一名教师"过程中的困境与互动,进而展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 新时代教育改革情境中新教师的多重认同彰显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度关联。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当前时代新教师面临的多重角色挑战,揭示他/她们在"成为一名教师"过程中的困境与互动,进而展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解。研究发现,当"多重角色"和"角色丛"交织时,个案新教师经历了角色冲突到角色融合的复杂演化过程。新教师受到工作压力、专业发展、重要他人、身份归属、职业认知、地区教育组织的培训及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建构出多重认同叠合机制。该机制呈现阶段性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特征,同时存在"内生与外生、积极与消极、调节与制约、能动与结构"的共生状态,相互之间不断转化并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师 多重认同 多重角色 叠合机制
原文传递
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越南归难侨多重身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黎相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4,共7页
越南归难侨作为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受国家政策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群体地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实践、调整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归难侨群体的多重身份认同相互支撑、高度胶着、深度粘合、共生共演,呈现系统结构性与整体功能性... 越南归难侨作为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受国家政策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群体地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实践、调整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归难侨群体的多重身份认同相互支撑、高度胶着、深度粘合、共生共演,呈现系统结构性与整体功能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归难侨自身的能动性及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这既是侨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学术共同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认同 多重身份认同 越南归难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认同、区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跨境互构——以中、缅、泰傈僳族弩弓文化的位移与重构为视角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志英 邓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06,共11页
藏彝走廊跨境傈僳族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在中、缅、印、泰、美、澳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跨越区域与国家边界的分布格局(1),其弩弓文化也随之广泛流布,并通过同胞间的跨境互动而成为其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追溯傈僳族远... 藏彝走廊跨境傈僳族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在中、缅、印、泰、美、澳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跨越区域与国家边界的分布格局(1),其弩弓文化也随之广泛流布,并通过同胞间的跨境互动而成为其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追溯傈僳族远古历史记忆里的"神弩"及其文化隐喻,并跟踪调查在中缅泰三国跨境迁徙与其弩弓文化的场景性重构及其功能的在地化叠加,可以发现傈僳族在适应不同国家社会环境的生存调适中所呈现的族群认同、区域认同、国家认同的多维并存与跨境互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泰傈僳族 弩弓文化 多重认同 跨境互构 藏彝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结构及其影响——以云南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调查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文珺 赵志裕 +1 位作者 杨宜音 冯江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5,共12页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社会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群际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探讨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占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6,共9页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重复合认同关系模式,为我国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政治文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认同 地域认同 国家认同 多重复合认同
原文传递
社群互动与认同重构——以东太湖流域的一个移民社会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共13页
污名是移民在地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界对于污名与认同的关系的认识仍有待深入。通过对一个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的考察,发现移民在与本地人的污名互动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分类,即原籍认同分类“河南人-苏北人-本地人”、... 污名是移民在地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界对于污名与认同的关系的认识仍有待深入。通过对一个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的考察,发现移民在与本地人的污名互动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分类,即原籍认同分类“河南人-苏北人-本地人”、地方认同分类“太湖人-高田人”以及污名分类“太湖强盗-高田蛮子”。污名互动表面上制造了社会的分裂,但实际上强调了不同社群的共存关系,其对于移民完成在地化和认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从污名切入进行移民认同的研究时,应在污名互动中全面考察互动各方的污名规范与污名实践,从而解答充满污名的社会如何具备共同体的可能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人经验 污名 建构性 污名叙事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哈萨克斯坦的身份认同
20
作者 黄志涛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3-59,共7页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沿线国,哈萨克斯坦存在着复杂的多重认同。当前,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认同依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认同,同时哈的多重认同之间存在着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哈萨克斯坦多重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本国...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沿线国,哈萨克斯坦存在着复杂的多重认同。当前,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认同依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认同,同时哈的多重认同之间存在着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哈萨克斯坦多重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本国的历史文化,与地区国家的联系与互动,冷战后观念传播和地区进程的加快。今后,哈萨克斯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本国的独立、安全和发展,哈会成为多个国家和组织争相加强合作和扩大影响的地区。另外,哈也可能逐渐为中小国家外交和地区关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规范。总体来讲,未来中国发展对哈关系,应着手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对华认同和亚洲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一带一路” 主权国家认同 多重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