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成岩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岩浆演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顾雪祥 章永梅 +5 位作者 彭义伟 张力强 王新利 高虎 董连慧 涂其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175,共20页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Pb、Zn成矿系统,是在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石...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Pb、Zn成矿系统,是在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且富钾、准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其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俯冲带岛弧岩浆作用的特点。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内外接触带,斑岩型铜钼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以及与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接触带附近,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则产于远离岩体的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构造破碎带中。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及其所分泌的气水热液,成矿时代与中酸性岩体的成岩时代相近,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根据成矿系统形成后的保存和变化情况,认为在3571铜矿区的深部具有斑岩型铜钼成矿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成矿系统 构造岩浆演化 夕卡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博罗科努成矿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厂箐矿田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治华 葛良胜 +3 位作者 郭晓东 王梁 袁士松 杨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5-1437,共13页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铁)矿床;在岩体外围地层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对应的围岩蚀变表现为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中低温热液蚀变。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矿床成矿均发生于33.7~35.8Ma,金矿床略晚于铜-钼矿床,并与矿田内马厂箐杂岩体侵入时代(33~37Ma)一致。岩矿石的H、O、Pb、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从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钼(铁)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均一压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矿质和流体)也逐渐从以深部岩浆源为主,演变为以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为主。矿田内不同类型矿床间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反映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型 斑岩型 富碱杂岩 多金属成矿系统 马厂箐矿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敦岛弧燕山期钼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993-994,共2页
<正>晚三叠世中期甘孜-理塘洋开始向西俯冲消减于中咱地块之下,西侧形成了典型的义敦岛弧及其配套格局。义敦多岛弧-盆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印支晚期洋壳俯冲造山阶段(237~206 Ma)
关键词 义敦岛弧 多金属成矿系统 燕山晚期 燕山期 多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主要金属成矿系统及成矿谱系 被引量:7
4
作者 姚书振 宫勇军 +5 位作者 胡新露 周宗桂 沈传波 皮道会 熊索菲 谭满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巨型成矿带是多旋回多阶段构造演化背景下成矿作用的产物。主要的成矿系统包括沉积-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后生盆地流体成矿系统类、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三大类。南华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震旦纪沉积-热水沉积铅...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巨型成矿带是多旋回多阶段构造演化背景下成矿作用的产物。主要的成矿系统包括沉积-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后生盆地流体成矿系统类、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三大类。南华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震旦纪沉积-热水沉积铅锌成矿系统、震旦纪一寒武纪沉积-热水沉积银钒多金属成矿系统、二叠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古大陆边缘且形成于大地构造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期,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大陆边缘构造网络系统的制约,成矿的有利环境是拉张断裂控制的裂陷槽,同生断裂系统和深部含矿流体的持续补给是关键的控矿要素。印支一燕山早期后生盆地流体Pb-Zn成矿系统是本区主要的成矿系统且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主要受断裂、层位与岩性联合控制。燕山期岩浆热液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受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制,Pb-Zn矿体主要发育在外带;燕山期岩浆热液型Au多金属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断裂、褶皱构造和隐伏花岗岩的联合控制。本文初步构建了中上扬子地块周缘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 成矿系统 多金属成矿系统 成矿谱系 中上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咱岛弧斑岩成矿系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海军 李文昌 尹光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09-1010,共2页
<正>1概述义敦多岛弧-盆系位于中国西南'三江'地区,是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的产物。北段为昌台弧,南段为格咱弧。它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印支晚期洋壳俯冲造山阶段(237~206 Ma)
关键词 岛弧带 成矿作用 燕山期 Cu 地质作用 格咱 斑岩成矿系统 喜马拉雅期 多金属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楚雄盆地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赋矿岩体对比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6
6
作者 杨航 吴鹏 +4 位作者 韩润生 姜龙燕 陶琴 江小均 管申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26-3745,共20页
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中段,是楚雄盆地中与喜山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矿化中心,二者相距仅2km,但是矿种和矿化类型均不同,金属矿物组合差异显著。两个矿化中心同空间、不同矿... 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中段,是楚雄盆地中与喜山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矿化中心,二者相距仅2km,但是矿种和矿化类型均不同,金属矿物组合差异显著。两个矿化中心同空间、不同矿化类型的深部结构不清,成因联系不明,制约了姚安富碱斑岩区多金属矿床的理论认识与深部勘查。通过岩石组合、赋矿岩体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总结矿化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认为:(1)老街子正长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岩体内发育脉岩;白马苴正长斑岩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和少量斜长石。岩石组合和组构特征差异反映后者形成深度较前者更深;(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一致,均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和LREE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和Ti等),系中酸性富碱、高钾的正长岩-石英二长岩钾玄质准铝-过铝质系列岩石组合,为同源同期岩浆演化的产物。主要差异为老街子正长斑岩稀土总量及Rb/Sr比值整体较白马苴正长斑岩高,反映其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白马苴正长斑岩高;(3)对比老街子矿床深部三个中段矿化元素异常分布特征,显示Cu-Mo异常往深部逐渐增强,矿床具有浅部Pb-Ag和深部Cu-Mo-Au的元素组合分带。白马苴矿床由岩体至接触带呈现出Au-Cu矿化/异常→Pb-Ag异常的分带特征。综合上述研究,认为白马苴、老街子矿床及其深部多金属矿化是成因上、时空结构上密切相关的矿床组合,属于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深部具斑岩型铜、钼、金成矿潜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b-Ag-Au多金属成矿模式。研究工作对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具实践意义,对区域上同类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多金属成矿系统 富碱斑岩 赋矿岩体 成矿模式 老街子、白马苴矿床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楚雄盆地Pb-Ag-Au多金属矿床成因联系: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航 吴鹏 +4 位作者 张艳 韩润生 姜龙燕 江小均 管申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99-3819,共21页
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是楚雄盆地中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多金属矿床,但二者成因联系不清、成矿模式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区矿床理论认识与多金属成矿模式完善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矿区不同类型岩(矿... 滇中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是楚雄盆地中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体时空关系密切的两个多金属矿床,但二者成因联系不清、成矿模式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区矿床理论认识与多金属成矿模式完善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矿区不同类型岩(矿)石中黄铁矿、镜铁矿的微量元素和黄铁矿、方铅矿、辉钼矿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认为:①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与源于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正长斑岩岩浆有关;②两矿床成矿流体为富Cl的流体体系。其中,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成矿流体和白马苴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源于正长斑岩成岩过程中分异出的岩浆流体;而老街子深部镜铁矿和白马苴晚阶段成矿流体较为复杂,可能为岩浆流体和富含δ^(34)S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且该混合流体在迁移、沉淀成矿过程中还可能混入部分地层中的成矿物质;③相对于白马苴Au(Cu)矿床早矿化阶段,老街子Pb、Ag、Cu、Mo多金属矿化和白马苴晚矿化阶段应发生在相对高f_(0_(2))和低温的环境。综合两矿床地质、岩体、矿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矿区内Pb、Ag、Au、Cu、Mo多金属在成因上具亲缘关系,受控于相同性质的岩浆作用,为同一地质构造环境和岩石建造中不同部位的产物,两矿床具有"时-空-物-演"的成因联系,共同构成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Pb-Ag-Au(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成矿系统 成因联系 微量元素 S同位素 老街子、白马苴矿床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板块缝合区(带)的构造演化与多金属矿床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26
8
作者 木合塔尔.扎日 吴兆宁 +1 位作者 吴昌志 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5-253,共9页
研究表明位于康古尔断裂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之间的东天山板块缝合(区)带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即泥盆纪吐哈古大洋形成、早石炭世俯冲造山、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以及二叠纪造山期后缝合带的进一步变形.自北而南划分为4个构造带,共同组... 研究表明位于康古尔断裂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之间的东天山板块缝合(区)带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即泥盆纪吐哈古大洋形成、早石炭世俯冲造山、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以及二叠纪造山期后缝合带的进一步变形.自北而南划分为4个构造带,共同组成了一个向下收敛的楔状缝合区(带).东天山的矿产严格受构造控制,相应地从北向南分布有前缘推覆带斑岩型铜矿床→蛇绿混杂岩带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叠瓦岩片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热液型金矿床.这些类型的矿床集结成东天山地区4条大的成矿带:康古尔断裂以北铜矿带,金、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带(北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银多金属成矿带(南带)和中天山地块铁、铅锌、银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板块缝合区(带) 构造地质 多金属成矿系统 矿产勘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