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宋传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世之间的折返历史与隆升量。通过矿物组合、矿物变形特征以及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得到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均为 4 0 0~ 4 5 0℃。通过多硅白云母Si原子数地质压力计计算得到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压力分别为 0 .2 5~ 0 .36GPa和 0 .2 4~ 0 .39GPa。考虑到剪切摩擦加热和构造超压的影响 ,笔者推断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最大深度均不超过 12km ,且两期走滑剪切带的形成深度至多相差 1~2km。郯庐断裂带在约 190Ma和 12 8Ma经历了两期走滑冷却事件 ,而在此期间 ,大别造山带东缘经历了一个构造平静期 ,基本没有发生隆升。根据郯庐断裂带的信息 ,造山带在早白垩世的热隆事件中的隆升幅度小于 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造山带折返 多硅白云母 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18-859,共1页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450℃的温度区间,并且多数温度值位于430~450℃之间.该温度值大于40Ar/39Ar法中自云母的封闭温度,从而由主要以残斑形式存在的白云母获得的年龄值记录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间,190 Ma左右的白云母年龄值为接近于韧性剪切带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并由此年龄和温度数据得出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后期.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温度明显低于所叠加的造山带高角闪岩相变质岩,也指示为造山后期走滑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绿泥石温度计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55-859,共5页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文章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文章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450℃的温度区间,并且多数温度值位于430~450℃之间。该温度值大于40Ar/39Ar法中白云母的封闭温度,从而由主要以残斑形式存在的白云母获得的年龄值记录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间,190Ma左右的白云母年龄值为接近于韧性剪切带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并由此年龄和温度数据得出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后期。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温度明显低于所叠加的造山带高角闪岩相变质岩,也指示为造山后期走滑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绿泥石温度计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片麻状变质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岩浆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8
4
作者 胡建 邱检生 +2 位作者 徐夕生 王孝磊 李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55,共18页
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缘,广泛出露原岩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产物的片麻状变质花岗岩.对区内5个典型岩体(黄镇、大坝、石马、双河和三祖寺)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确定这些岩石的原岩属性,并探讨它们对扬子板块北东缘... 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缘,广泛出露原岩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产物的片麻状变质花岗岩.对区内5个典型岩体(黄镇、大坝、石马、双河和三祖寺)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确定这些岩石的原岩属性,并探讨它们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岩浆作用的启示.这些岩石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钠长石(更长石)、钾长石和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部分岩体还发育霓石或霓辉石等碱性铁镁矿物,由于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岩石中还常见多硅白云母、绿帘石及少量蓝晶石、石榴石等变质成因矿物.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片麻状变质花岗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中期(770~780Ma),于早中生代时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在215Ma左右遭受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的改造.地球化学上,它们均具有高硅(SiO2%=70.23%~77.23%)、准铝-弱过铝(ASI=0.90~1.05)的特征,但不同岩体的地球化学组成仍存在差别,与三祖寺岩体相比,黄镇、大坝、石马和双河地区的片麻状变质花岗岩全碱含量(ALK=7.76%~9.45%)、铁镁比值[FeO*/(FeO*+MgO)=0.82~0.96]、高场强元素和Ga的含量均偏高,104×Ga/Al平均值高达3.07,结合岩石中常含霓辉石,以及锆石饱和温度较高(=816~918℃)等特点,表明它们的原岩应为过碱性A型花岗岩.三祖寺片麻状变质花岗岩的铁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由角闪石变质形成的绿帘石,化学成分上富钙贫钾,K2O/Na2O=0.42~0.54,其原岩应归属钙碱性花岗岩类(I型).这些片麻状变质花岗岩同时具有"弧"和"裂谷"双重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印记,其原岩为先前俯冲形成的弧来源地壳物质于伸展引张环境再造的产物,指示扬子北东缘在新元古中期应处于被动裂谷的初始阶段,而不应为地幔柱上涌引发的主动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变质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掣 地球化学 构造-岩浆作用 大别山东缘
原文传递
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陈文 宋传中 刘国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214,共22页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的这期断裂平移活动,发生在高压-超高压带主体部分折返至中地壳后的早侏罗世,推测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造山带折返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带向SE的斜向折返中形成的转换断层。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白云母、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指示了139Ma前(早白垩世)发生的又一次左旋走滑冷却事件。在这期断裂带左行平移的同时,大别造山带东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穹状隆升。剪切带糜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年龄指示剪切带在晚白垩世存在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为97~92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成果揭示了45~58Ma前郯庐断裂带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分别对应于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两次伸展活动,并控制发育了断裂带东侧的潜山断陷盆地。而钾长石和磷灰石所在地记录的冷却时间显示,造山带内部的抬升都相应早于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反映造山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隆升并不受该断裂带伸展控制,而应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热事件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