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递质的风险模型在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中的价值
1
作者 桂慧华 张彩虹 +2 位作者 韦俊杰 韦敏康 张晓航 《河北医学》 2025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目的:构建基于神经递质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临床疾病管理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60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 目的:构建基于神经递质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临床疾病管理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60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集(n=112)和验证集(n=48),根据建模集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n=43)、神经功能改善组(n=6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风险模型,并经C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标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建模集和验证集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建模集与总体水平、验证集与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数据集均具有总群体代表性。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SBP、LP(a)、脑神经递质DA、GABA、Glu脑电S谱值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风险模型,使用ROC曲线验证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767~0.943),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788~0.954),二者区分度良好;使用校准曲线验证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分析所得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高;使用DCA分析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神经递质水平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基于神经递质指标构建风险模型存在评估患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风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预后 脑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
2
作者 方敏 干克娜 +2 位作者 刘卉 曾宏亮 罗征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36-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C组(n=30),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 h留置胃管,比较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mRS)评分。结果A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入院第7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个月A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3个月mR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时,于手术前开展鼻饲,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发生率,有助于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状态,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时机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 脑梗死 卒中相关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中心建设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黎晓雨 黄秋 +3 位作者 周翔 王帆 彭小琼 张学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3,10,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中心建设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诊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未建立卒中中心时收治的2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建立高级卒中中心后收治... 目的探讨卒中中心建设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诊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未建立卒中中心时收治的2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建立高级卒中中心后收治的33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time,DP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治疗后24 h、治疗后3 d)、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结果观察组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DNT、DPT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m 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中心诊疗模式可优化抢救流程、提高救护效率,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中心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 诊治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健康管理模式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的应用
4
作者 潘锋 凌敏 +3 位作者 梁炳松 彭立立 李培珍 廖林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4期89-9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脑心健康管理模式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30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脑心健康管理模式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30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包括专业的脑心健康管理师全程介入术前后护理和二级预防措施的脑心健康管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以及出院6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两组入院,出院,出院1、3、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和药物依从度量表(MMAS-8)评分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措施落实率、术后措施落实率、健康宣教落实率和总体措施落实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出院时以及出院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MMAS-8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出院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为4.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脑心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服药依从性,改善预后,降低住院单位并发疾病发生率及出院单位复发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血管再通 脑心健康管理师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冯剑伟 李世颖 +1 位作者 廖锡意 黄雄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5期83-85,9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丁苯酞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研究组(n=10)、对照组(n=10)。两... 目的探讨应用丁苯酞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研究组(n=10)、对照组(n=10)。两组均采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机械取栓治疗,研究组则采取机械取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周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NIHSS、mRS评分)变化及随访6个月不良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支架内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脑出血转化与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丁苯酞与机械取栓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 机械取栓 丁苯酞 疗效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和长青 刘静川 李春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72-075,共4页
研究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治疗,A组机械取栓,B组机械取栓基础上联合用药替罗非班。结果 B组与A组相较,总有效率更高,B组术... 研究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治疗,A组机械取栓,B组机械取栓基础上联合用药替罗非班。结果 B组与A组相较,总有效率更高,B组术后7日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P<0.05);术中血管痉挛、血管再通、术后血管再闭塞、脑出血等情况组间比较(P>0.05);B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术后B组血小板聚集率、NIHSS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机械取栓为基础,为患者用药替罗非班,治疗有效率更高,对预后改善效果更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治疗作用显著,可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机械取栓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娟 冯刚华 +1 位作者 罗善琦 李海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4例。根据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情况分再通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CTA和CTP的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相关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多时相CTA联合CTP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价值。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有8例脱落;剩余296例患者中有85例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有早期血管再通为再通组,剩余21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早期血管再通率为28.72%。再通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均短于对照组(t=5.466、9.809、6.799,P <0.05),再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t=3.765,P <0.05),再通组黄褐色侧支循环评分(tan)高于对照组(t=6.957,P <0.05),再通组艾伯塔中风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脑血流量(CBF)和达峰时间(TTP)大于对照组(t=2.783、10.496、9.481,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n评分、CBF和TTP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9、1.151、1.283,P <0.01);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保护性因素(OR=0.433、0.080、0.843,P <0.01)。ROC曲线显示:CBF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tan评分、TTP、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其中CBF值的最佳截点为≤35.54 mL/(100 mg·min),此时敏感度65.92%、特异度80.61%。结论 多时相CTA联合CTP对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早期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长茂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期124-125,共2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于该院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NIHSS评分及m RS评分情况... 目的分析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于该院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NIHSS评分及m RS评分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经过取栓手术,均成功的取出血栓,术后3 d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闭塞血管均恢复通畅。治疗结束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为(4.57±1.17),术后3个月m RS评分为(1.62±1.21)均明显改善,与之前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结论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在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中能够有效的疏通血管,再通率较高,且操作安全,术后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孔凡平 单建芳 冷迎春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2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接受阿替普酶静... 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试验组(25例,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接受Solitaire FR2支架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与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10 d神经功能,术前与术后3个月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术后1、10 d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NSE、hs-CRP、血浆D-D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试验组m RS评分≤?3分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标准剂量静脉溶栓后桥接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与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与脑血管再灌注,降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效果显著,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卒中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支架取栓 血管再通 颅内出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介入治疗对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大龙 隗永健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802-1805,共4页
目的:临床分析超早期介入治疗对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8例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两组,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目的:临床分析超早期介入治疗对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8例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两组,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H-FA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升高,MDA、NSE、H-FABP水平均降低,并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膜斑块面积、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内膜斑块面积水平均降低,CVR水平升高,并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MT、内膜斑块面积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CVR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治疗对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并且可能通过影响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介入 糖尿病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中的初步应用观察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付文 刘金朝 +5 位作者 康孝理 赵玉铁 杨思福 李红伟 史宏生 汪子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59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中间导管联...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59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中间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31例(Solumbra组),接受常规导引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28例(常规支架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临床结果,分析Solumbra技术优势。结果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OPT)、侧支循环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12/31对2/28,χ^2=8.100,P=0.004)、伴心房颤动患者(15/31对6/28,χ^2=4.66,P=0.03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血管最终成功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治疗后血流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93.5%、85.7%,一次取栓再通率达mTICI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45.2%、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次数[2(1,2)对2(1.25,3),Z=-2.177,P=0.029]、二次栓塞率(23.8%对39.3%,χ^2=3.991,P=0.046)、穿刺至再灌注时间(PRT)[(81±31)min对(100±35)min,t=2.315,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4%、10.7%(P>0.05),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别为48.4%、46.4%(P>0.05)。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ICA闭塞患者血管最终再通率分别为83.3%、0%(χ^2=5.833,P=0.016);90 d良好预后率分别为41.6%、0%(P>0.05),但Solumbra组占优。结论Solumbra技术是一种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术相比取栓效率更高,推荐用于一些路径血管迂曲、血栓负荷量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mbra技术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支架 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12
12
作者 梁文宝 刘定华 +1 位作者 朱祖福 韩伯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3例大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用血管造影对闭塞血管进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14 d对患者进...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3例大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用血管造影对闭塞血管进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14 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3例患者术前闭塞血管TIMI血流分级均为0级,术后分别为2级、3级、3级;血管均再通。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0分、12分、12分,术后14 d评分为3分、2分、2分。3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均<2分,临床痊愈,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mbra技术用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PON-1、BDN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文 潘宁 郭铮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观察Solumbra技术用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对氧磷酶(PON-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72例急性大动... 目的观察Solumbra技术用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对氧磷酶(PON-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72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应用中间导管的Solumbra技术组(观察组,39例)和无中间导管的单纯支架机械取栓组(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90 d预后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血清PON-1、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取栓再通率为53.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0%,取栓次数为1(1,2),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1,3),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RT)为(75.63±21.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6.54±25.87)min,从发病至再通时间(ORT)为(261.41±66.5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45.67±70.92)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2.81±3.01)分,较治疗前的(24.15±4.53)分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93±3.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ON-1、BDNF水平分别为(206.51±30.45)U/L、(3.96±0.67)μg/L,均较治疗前的(106.37±16.85)U/L、(2.10±0.41)μg/L升高,且高于对照组的(190.13±28.24)U/L和(3.21±0.55)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42%,二次栓塞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6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1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umbra技术可有效提高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率,改善患者血清PON-1、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减少二次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Solumbra技术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远流 梁日青 +3 位作者 林娴 吴志元 高承国 陈文强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统计某医院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评价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统计某医院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评价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占44.8%(52例)和55.2%(64例)。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和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线侧支代偿评分为良好和发病至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5 h则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或0.05)。结论该医院采用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相对多见。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和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预后不良,而基线侧支代偿评分为良好和发病至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5 h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 治疗方案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赖慧娟 张科飞 刘翰文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LAO)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LAO患者90例,以完全随机化法将其分A、B、C3组,每组30例,3组予以常规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B、C组在股动脉穿刺后应用替罗非班,... 目的分析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LAO)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LAO患者90例,以完全随机化法将其分A、B、C3组,每组30例,3组予以常规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B、C组在股动脉穿刺后应用替罗非班,B组起始剂量为10μg/kg,于3min注射后,以0.15μg/(kg·min)维持36h,C组起始剂量为5μg/kg,于3min注射后,以0.75μg/(kg·min)维持36h。对比3组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3组术前、术后24h、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束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6个月随访,对比3组的预后。结果3组的血管再通率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B、C组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A组(P<0.05),B、C组间血管再通率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出血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A、B组的出血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时间、交互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结束时的NIHSS评分比较,出院时<术后24h<术前(P<0.05),3组间术前及术后24h的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B、C组出院时、随访结束时的NIHS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结束时3组的改良Rankin评(m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评分均低于A组(P<0.05),B、C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更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10μg/kg起始剂量以0.15μg/(kg·min)维持剂量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不显著增加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益组织化管理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翰文 李祥有 +3 位作者 龙春兰 李茂港 刘维钦 涂勇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医院内精益组织化管理后Solitaire AB支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应用疗效。方法本项目主要针对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LAO)患者,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共31例,在发病时间窗内,通过院内精益组织化管理,使用蓝牙... 目的探讨医院内精益组织化管理后Solitaire AB支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应用疗效。方法本项目主要针对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LAO)患者,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共31例,在发病时间窗内,通过院内精益组织化管理,使用蓝牙手环实时监控,不断的优化绿色通道流程,逐步控制DNT及介入血管再通时间;成熟的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技术。通过比较控制DNT时间,患者入院及术前术后NIHSS评分,术后mR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前循环24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16例,颈内动脉闭塞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后循环7例,其中基底动脉闭塞6例,椎动脉闭塞1例,平均DNT时间为56.4min,1例开通后闭塞,1例开通后术中出血予球囊再次闭塞,其余全部患者血管开通TICI评分≥2b,植入9枚支架,术后颅内出血3例,术后NIHSS评分明显下降,术前术后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月及6月随访结果良好,mRS评分≤2分19例(61.3%),3分8例,4-5分2例,死亡2例。结论通过医院精益组织化管理降低入院后DNT时间,对于Solitaire AB支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该类疾病带来的高致死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益组织化管理 SOLITAIRE AB支架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vo支架、Solitaire支架取栓分别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献泉 黄德波 +1 位作者 冯国宽 周远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9期3635-3638,共4页
目的:比较Trevo支架、Solitaire支架取栓分别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ACI-L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我院行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ACI-LAO病人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 目的:比较Trevo支架、Solitaire支架取栓分别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ACI-L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我院行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ACI-LAO病人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按使用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Trevo组(51例)和Solitaire组(47例)。比较两组取栓情况、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Trevo组取栓次数少于Solitaire组、取栓时间短于Solitaire组,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Solitaire组(P<0.05)。Trevo组血管再通率为94.12%,Solitaire组为91.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组间和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Trevo组治疗后7、14、28 d NIHSS评分均明显较Solitaire组低(P<0.05)。Trevo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Solitaire组的19.15%(P<0.05)。Trevo组预后良好率为76.47%,明显高于Solitaire组的57.45%(P<0.05)。结论:Trevo支架、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rt-PA静脉溶栓均可促进ACI-LAO病人血管再通,但Trevo支架取栓联合rt-PA静脉溶栓的取栓次数更少、取栓时间更短,1次取栓成功率更高,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病人预后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Trevo支架 Solitaire支架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宗彦武 蔡柳燕 张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918-922,共5页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抗凝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机械取栓和抗凝药物硫酸氢...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抗凝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机械取栓和抗凝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N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疏通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DNF、NTF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龈出血、再次脑梗死、颅内出血、鼻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能够减轻病人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疗效,并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硫酸氢氯吡格雷 神经功能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光辉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24期3956-3958,共3页
目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机械取... 目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疏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期间发生的死亡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86%,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机械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加强患者闭塞血管的再通效率,减少术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殷昊 赵勇 +1 位作者 檀国祥 许啟伍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37-40,4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29例,按照取栓技术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Solumbra技术)69例、对照组(常规支架取栓术)60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29例,按照取栓技术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Solumbra技术)69例、对照组(常规支架取栓术)60例;比较2组取栓前及取栓后不同时间点(24 h、14 d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2组的血管再通率、改良Rankin评分、穿刺-再通时间(PRT)、发病-再通时间(ORT)、取栓次数及随访结局(栓子移位、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结果2组取栓前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栓后24 h、14 d和90 d,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一次性取栓血管再通率(30.00%)、最终取栓血管再通率(71.67%)及Rankin预后良好率(43.33%)均分别低于观察组的49.27%、89.86%、69.57%(均P<0.05);对照组PRT、ORT、取栓次数均多于观察组(均P<0.05),栓子移位、颅内出血率亦均高于观察组(均P<0.05)。结论Solumbra技术用于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疗效较好,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不良结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mbra技术 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急性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