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横山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诱集效果初探 被引量:38
1
作者 汪振华 章守宇 +2 位作者 王凯 赵静 许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1-759,共9页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了刺网调查。采用CPUE、Margalef种类丰富度d、经济种类数变化、Whilm多样性指数H′′等反映FM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1)鱼礁A区和岩礁区在CPUE、种类丰富度、经济种和多样性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各指标与泥底区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2)鱼礁B区,投礁后CPUE和经济种类数都明显高于投礁前也大于同期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礁区平均丰富度水平高出同期对照区31.1%(P<0.05);多样性水平相对投礁前和对照区都有一定提高,但尚无显著差异(0.05<P<0.1)。三横山人工鱼礁区已经发挥了积极的FM诱集效果和资源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资源增殖 三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丑明 谢志才 +3 位作者 宋立荣 肖邦定 李根保 李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演变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地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07
3
作者 王建国 黄恢柏 +2 位作者 杨明旭 唐振华 赵凤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84,共6页
自 1996年至 1999年 ,对庐山自然保护区 2 2个采样点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 .完成了庐山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大多数科与部分属的耐污值核定工作 ,在Hilsenhoff(1988)与Lenat(1993)工作基础上 ,新增 73科的耐污值 .首次提出了蜚... 自 1996年至 1999年 ,对庐山自然保护区 2 2个采样点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 .完成了庐山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大多数科与部分属的耐污值核定工作 ,在Hilsenhoff(1988)与Lenat(1993)工作基础上 ,新增 73科的耐污值 .首次提出了蜚蠊目Blattodea、脉翅目Neur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及鞘翅目Coleoptera水生类群的耐污值 .其它主要水生昆虫 11个目 ,凡在中国有分布记录或可能在中国及邻近地区有分布的科均收入并提出耐污值 .摇蚊科中国常见的 16属引用了Lenat(1994 )推荐的耐污值 ,增加了甲壳纲Crustacea、寡毛纲Oligochaeta、腹足纲Gastropoda、腮瓣纲Lamellibranchia、蛭纲Hirudinea、涡虫纲Turbellria与蜱螨纲Acarina水螨总科Hydrachnoidea等的耐污值 .利用上述耐污值系统 ,对 2 2个采样点中的 13个进行了连续水质生物监测 ,对其余 9个采样点水质进行了评估 .1996年 5月至1999年 9月期间 ,13个采样点水质由重污染至极清洁排序可分 6类 :如琴湖、东谷溪流、电站水库属重污染水体 ;天桥由轻污染至重污染 ;2级站、1级站、3级站由很清洁或清洁至一般 ;芦林湖、电站水库南支流很清洁 ;黄龙潭由很清洁至轻污染 ;三叠泉、第四纪冰川遗址、大月山水库为极清洁 .多数采样点 1996年 11月水质好于 5月份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地区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耐污值 水质 生物学评价 污染敏感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静 章守宇 +1 位作者 汪振华 王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5-1056,共12页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鱼类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嵊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湾海草床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 被引量:12
5
作者 樊敏玲 黄小平 +3 位作者 张大文 张景平 江志坚 曾艳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8,共8页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海南岛新村湾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有机碳源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6.9‰—-6.8‰,以海草叶片及其碎屑最高(-7.8‰±0.2‰),悬浮颗粒有机质(POM)最低(-16.9±0.2)...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海南岛新村湾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有机碳源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6.9‰—-6.8‰,以海草叶片及其碎屑最高(-7.8‰±0.2‰),悬浮颗粒有机质(POM)最低(-16.9±0.2)‰,而附生藻类(-12.0±0.9)‰和沉积物有机质(SOM)(-13.2±0.2)‰居中。消费者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5.4‰—-6.4‰,表明其食物来源较广。IsoSource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海草床棘皮动物、多毛类、甲壳类和大部分的鱼类以海草为主要有机碳源,双壳类主要同化附生藻类和SOM的混合有机碳源,少数鱼类以POM为主要碳源。以上结果表明,海草是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δ13C 食物来源 鱼类 大型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横山鱼礁生境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26-2035,共10页
为了解三横山人工鱼礁建设的生态效果,2009年1-8月对鱼礁、泥地、岩礁3种生境中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生境的相关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比... 为了解三横山人工鱼礁建设的生态效果,2009年1-8月对鱼礁、泥地、岩礁3种生境中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生境的相关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鱼礁区除保留原有泥地生境中的优势种外,还增加了褐菖鲉等岩礁优势种类。鱼礁生境的种类丰富度显著高于泥地和和岩礁生境(P<0.05),多样性也明显高于泥地生境(P<0.05),但和岩礁生境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鱼礁和岩礁生境相关群落基本处在同一功能块,且显著区别于泥地群落,但三者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均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仍分属3种不同的群落。温度对鱼礁生境生物群落的相关性最高(0.472),而泥地为叶绿素a(0.459),岩礁为温盐组合因子(0.684),不同生境的生物群落对相同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并不同。由此可见,人工鱼礁生境综合了自然和人工环境的特点,其特有的群聚模式对自然群落结构有着互补和强化作用,对保护岩礁资源和岛礁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横山 鱼礁 岩礁 泥地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赤水河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军 黄真理 +4 位作者 李海英 蒋小明 李正飞 孟星亮 谢志才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2,共11页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水系的健康状况虽颇受关注,但相关评价工作却较少。笔者结合现场调查(2016年)和历史数据(2007年),初步构建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健康评价体系,对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不同...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水系的健康状况虽颇受关注,但相关评价工作却较少。笔者结合现场调查(2016年)和历史数据(2007年),初步构建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健康评价体系,对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河段(上中下游)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标筛选结果显示:赤水河上游河段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包括6、2个核心参数,中游河段分别包括5、4个,下游包括3、2个核心参数。通过四分法将健康状态划分为4个等级:健康、亚健康、一般和不健康。从整体上看,赤水河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春季和秋季河流不同采样点健康状况有所差异,春季健康状况好于秋季。回归分析显示,BOD_5、COD_(Mn)以及NH^+_4-N是影响赤水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所构建的B-IBI评价指标较好地评估了赤水河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赤水河流域水体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大型无脊椎动物 健康评价 生物完整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晓娟 薛莹 +2 位作者 徐宾铎 任一平 昝肖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4,共7页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月间变化,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短蛸Octo-pus ocel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湾内定居性种类及洄游性较小的种类。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998-4.669,自9月起逐月递减,11月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月升高,2月达到最高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1.325-2.500和0.422-0.693,逐月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与海域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可划分为2个时间组群;组群间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种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31
9
作者 孙习武 张硕 +1 位作者 赵裕青 张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13,共9页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群落扰动情况,于2003、2004、2005和2007年采用底拖网对人工鱼礁区及邻近对照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调查共鉴定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和节肢类是人工...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群落扰动情况,于2003、2004、2005和2007年采用底拖网对人工鱼礁区及邻近对照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调查共鉴定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和节肢类是人工鱼礁区游泳生物的主要种类,分别占55.21%和35.42%,而软体类与棘皮类则分别占7.29%和2.08%。鱼礁区的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除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外,年平均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区,鱼礁增殖效果明显。此外,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除投礁后第4年的鱼礁区春季和秋季外,投礁前和投礁后第1年、第2年的鱼礁区以及对照区各季节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都处于一个扰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大型无脊椎动物 多样性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大鲵繁殖洞穴外溪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志强 王崇瑞 +5 位作者 伍远安 文立华 危起伟 洪波 刘训华 胡维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1-943,共13页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界 大鲵 洞穴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营养容纳量 水质生物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难对湿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荣金 舒俭民 +2 位作者 孟伟 狄松 刘孝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探讨了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6种,其中寡毛类有2种、摇蚊幼虫有4种;摇蚊幼虫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南海子的优势种.南... 探讨了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6种,其中寡毛类有2种、摇蚊幼虫有4种;摇蚊幼虫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南海子的优势种.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为1.262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14 5.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率为92%,事故发生地附近没有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出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以及种类多样性指数随着与事故发生地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空难事故后南海子水体已出现严重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学评价 多样性指数 空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强 王俊 +1 位作者 袁伟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6,共7页
根据2006年6、8、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缺氧区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共49种,隶属2纲5目25科37属;生物量组成以蟹类为主,占大型无脊... 根据2006年6、8、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缺氧区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共49种,隶属2纲5目25科37属;生物量组成以蟹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的58.20%;个体数密度组成以虾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密度的92.41%;不同航次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个体数密度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pH及溶解氧等单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受水温及盐度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无脊椎动物 数量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家尖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动初探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君 王伟定 +1 位作者 潘国良 虞宝存 《南方水产》 2010年第4期13-19,共7页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53种,由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3大类组成,鱼类和甲壳类分别占调查种类的49%和45%;投礁前后,甲壳类优势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低值虾类转变成以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经济虾、蟹类为主;甲壳类为拖网渔获的主要构成部分;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相近的群落多样性测度值,但皆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差异大。人工鱼礁的建设使石首鱼科种类和岩礁性鱼类增加明显,鱼礁生境既具有维持固有种类的优势,还可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朱家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沽夹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估算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新正 郭献军 +3 位作者 张晓龙 吴广芬 韩玉梅 李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06-5713,共8页
耐受值表现为水生生物在一定水平的干扰作用下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在生物学评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与鉴定,获得大沽夹河23个采样点1998~2007年环境要素数据和2006~2007年底栖大型无... 耐受值表现为水生生物在一定水平的干扰作用下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在生物学评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与鉴定,获得大沽夹河23个采样点1998~2007年环境要素数据和2006~2007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数据。应用等标指数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环境梯度值,利用加权加和法估算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耐受值,建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44个分类单元的耐受值谱。研究表明:(1)根据环境要素值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数据、采用数学方法估算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受值,比专家经验或以生物多样性划分环境梯度等方法,更加客观;(2)耐受值谱表明,大沽夹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以敏感性和耐受性类型为主,过渡性类型较少。(3)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耐受值在目、科分类单元比较一致,在属、种分类单元存在差异;(4)限于条件,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类鉴定有些粗略,环境梯度计算未包含底质、水文要素,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夹河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梯度 耐受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张家界野生大鲵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峰 向劲 +5 位作者 谢宜兴 邓智勇 陈家法 谢玉坤 欧东升 王崇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8.2%);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度的变化范围为70.37~8122.2 ind/m^(2)(均值1301.8 ind/m^(2)),生物量范围为0.92~73.61 g/m^(2)(均值14.3 g/m^(2));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与生物量趋势存在较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是抑制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而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敏感种优势度的关键因子。综合不同类型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张家界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良好,与2014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恶化。位于游客集中的黄龙洞和八眼泉等地生境受影响程度整体较轻,主要表现为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悬浮物浓度的干扰;位于非旅游区的骡子塔,由于采石挖沙,且防护措施不足,产生的高悬浮物浓度对大鲵生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它调查点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大鲵生境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生境 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生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正飞 蒋小明 +4 位作者 王军 刘振元 张君倩 熊雄 谢志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59-2070,共12页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即群落构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有关亚热带季风区大型河流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以汉江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为研究区域,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群落多样性时...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即群落构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有关亚热带季风区大型河流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以汉江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为研究区域,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群落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于2015—2017年间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333个分类单元,隶属6门10纲25目110科279属,包括水生昆虫278种(83.5%),环节动物门25种(7.5%),软体动物门19种(5.7%),软甲纲7种以及其它动物4种。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差异显著:时间上,春季物种数最多(227种),夏季(140种)、秋季(141种)和冬季(144种)较少;空间上,自然河流金水河物种数最多(179种),而金钱河(163种)、月河(149种)、淇河(140种)和泗河(112种)等人类干扰河流相对较少。db-RDA分析表明,尽管不同季节所筛选出的关键因子有所差异,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均显著影响着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环境过滤是流域内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的主导因素,而空间过程(扩散限制)则起着次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大型无脊椎动物 物种多样性 时空格局 维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河流浅滩生境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拓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跃伟 袁兴中 +3 位作者 刘红 任海庆 邓伟 岳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873-4880,共8页
通过包埋人工基质法研究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山地河流潜流层中的拓殖过程。结果表明:群落个体密度在7—29 d呈"J"型增长,在29 d后骤然降低,55 d后呈波动趋势;物种丰富度在1—29 d呈增加趋势,29 d后呈波动状态;群落的生物量总体... 通过包埋人工基质法研究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山地河流潜流层中的拓殖过程。结果表明:群落个体密度在7—29 d呈"J"型增长,在29 d后骤然降低,55 d后呈波动趋势;物种丰富度在1—29 d呈增加趋势,29 d后呈波动状态;群落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生物量在第29、71和83天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第55、71、83天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不同拓殖时间段物种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55 d后趋于稳定。群落优势种为摇蚊(Camptochironomus sp.)、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四节蜉(Baetis sp.)、动蜉(Cinygmina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和扁泥甲科的一种(Psephenidae)。滤食者和收集者在整个拓殖过程中均是优势功能摄食群。群落拓殖过程是一个群落自身恢复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拓殖初期潜流层的结构是影响着无脊椎动物迁入的主要因素,中期动物的生活史特征起主要作用,稳定期之后群落可能受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层 大型无脊椎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扰动 恢复 拓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淼 周轩 洪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3-673,共11页
为研究杭州湾北部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进行的桁杆拖网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元统计和ABC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 为研究杭州湾北部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进行的桁杆拖网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元统计和ABC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湾北部共出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2种,隶属4纲5目15科18属,十足目(Decapoda)所占种类数比例最高,达77.3%,其次为狭舌目(Stenoglossa),占比仅为9.1%。调查海域共出现5种优势种,分别是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太平洋长臂虾(Palaemon pacific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黑龙江河篮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其中,安氏白虾为四季优势种,葛氏长臂虾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优势种。CLUSTER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44%相似性水平下可分为2个群组,Ⅰ组为冬春组,Ⅱ组为夏秋组,组间差异系数达到57.76%。ANOSIM显示群组间差异极显著(R=0.4,P<0.01)。BIOENV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温、盐度组合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9。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优势种以小型虾类为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群落的演替可能受温度、盐度变化及优势种的洄游习性影响,群落处于严重扰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洞水库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丑明 李利强 +3 位作者 张君倩 蒋小明 谢志才 杨德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2,共6页
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6月和9月共4次对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9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3纲5科16属。其中,寡毛类、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分别记录6种(占总物种数的31.6%)、12种(63.2%)和1种(5.3%)... 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6月和9月共4次对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9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3纲5科16属。其中,寡毛类、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分别记录6种(占总物种数的31.6%)、12种(63.2%)和1种(5.3%)。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优势类群主要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ède)、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和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冬春季的现存量较夏秋季高,库湾的多样性高于主体库区。多余度分析(RDA)显示,水深和溶氧是影响渔洞水库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4次调查中寡毛类密度均未超过1 000 ind./m2,水质属轻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洞水库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余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复 于砚民 +2 位作者 刘操 胡秀琳 廖日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2006年10月对北京市温榆河12个采样点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并设立十三陵水库为对照点。结果表明,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三大类组成: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等13种,水栖寡毛类中的颤蚓科种类和水生昆虫中的羽摇蚊幼... 2006年10月对北京市温榆河12个采样点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并设立十三陵水库为对照点。结果表明,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三大类组成: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等13种,水栖寡毛类中的颤蚓科种类和水生昆虫中的羽摇蚊幼虫为优势种,这些均为耐污种类,耐污染指数都在5以上,平均耐污值为8。底栖动物数量也很高,说明温榆河水体受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通过1HB指数评价结果,认为对照点水质为一般水体,温榆河为污染水体到严重污染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榆河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1HB指数 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