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学校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1
作者 刘鹏 高智晟 赵文阁 《环境教育》 2025年第3期31-34,共4页
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高,是校园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师开展教科融合的实验平台,利用大学校园开展与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生存和发... 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高,是校园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师开展教科融合的实验平台,利用大学校园开展与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学校园 高校教师 人类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地球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2
作者 陆明 孟庆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76-78,共3页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培育学生校园归属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建构起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联系,通过解析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文章以哈尔滨工业大...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培育学生校园归属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建构起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联系,通过解析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文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立足“城市学”课程教学,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途径,即从课程文化价值挖掘、内容体现与教材修编融入、课程设计融入3方面提出大学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课程思政 融入途径 “城市学”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计算及时空特征——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3
作者 张玥明 王静 严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对大学校园的减碳,仍要应对“校园空间中影响碳排放的本质因素不清楚、校园碳排放量化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因此,通过建构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计算实例,建立校园规划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凝练碳排放时空特征,从而识别校园的减碳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运行碳排放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时空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空间活力度综合量化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例
4
作者 高涛 蒋颖 张健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文章采用SDNA构建三维网络分析模型并结合实地调研来量化分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接近度、穿行度等量化量,通过行人计数法收集指定节点在不同时间段的人流数据,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空间功能混合度、地形坡度等变量与空间... 文章采用SDNA构建三维网络分析模型并结合实地调研来量化分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接近度、穿行度等量化量,通过行人计数法收集指定节点在不同时间段的人流数据,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空间功能混合度、地形坡度等变量与空间活力之间的关系。据此,指出提升空间可达性、增强空间功能性、促进功能复合化等策略以促进校园空间整体性的活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度 SDNA 大学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5
作者 李臻 孟秀丽 高万东 《现代园艺》 2025年第2期9-11,共3页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而要推动校园绿化环境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确定科学的绿化效果评价标准。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5个客观指标和8个主观指标组成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以...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而要推动校园绿化环境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确定科学的绿化效果评价标准。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5个客观指标和8个主观指标组成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进行评价体系的验证与优化,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评价结果可知,样本高校的综合绿化分值是89.85,绿化质量接近优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绿化效果 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6
作者 张赛 陈萍 吴抒玲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大学校园作为承载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景观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文章总结了身体与景观环境相联系的具身认知层次。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景观在感知层、行为层及认知层三个层面上... 大学校园作为承载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景观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文章总结了身体与景观环境相联系的具身认知层次。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景观在感知层、行为层及认知层三个层面上的具体设计策略,并通过对福州大学厦门校区的设计实践,进一步系统论证了以上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大学校园 高校景观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人文精神——兼议重庆大学校园建设的空间品质
7
作者 赵万民 王爽 +1 位作者 王肖巍 杨龙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0,共6页
论文梳理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历史过程,讨论校园空间品质与人文精神建设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我国大学校园高峰时期建设及发展述评,论述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启迪等,分析了优秀... 论文梳理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历史过程,讨论校园空间品质与人文精神建设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我国大学校园高峰时期建设及发展述评,论述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启迪等,分析了优秀校园环境建设对人文精神的育化作用和健康价值作用。引用直辖市重庆的大学城建设、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建设、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永川校区建设发展等实践案例,进一步论证山地大学校园、山水环境建设对校园品质塑造的重要作用和科学与文化价值。从而总结出大学为科学与人文建设的枢纽核心和首善之地,大学校园建设尤其需要体现空间品质与人文精神双重内涵与思想,由此,引导我们的学生,培育我们的教师队伍,美化和塑造校园特色环境,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栋梁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大学校园 建设 人文精神 空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空间理论背景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再利用——以江南大学为例
8
作者 刘昀萌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2期68-70,共3页
探讨大学校园内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以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并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基于剩余空间理论,结合国内外高校实践,分析江南大学校园剩余空间现状并提出植入、缝合和分割等改造策略。研究旨在通过灵活设计激活空间潜力,为校园剩余空间... 探讨大学校园内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以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并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基于剩余空间理论,结合国内外高校实践,分析江南大学校园剩余空间现状并提出植入、缝合和分割等改造策略。研究旨在通过灵活设计激活空间潜力,为校园剩余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空间 大学校园 空间再利用 校园改造 江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夏季热舒适度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李娜 阿达来提·阿木提 +1 位作者 阿克勒·朱马什 陈虹静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5年第3期130-135,140,共7页
城市户外空间的热舒适度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采用实地监测、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22年6月23—25日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园热舒适度进行了主客观调查,探讨了热指数(HI)、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 城市户外空间的热舒适度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采用实地监测、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22年6月23—25日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园热舒适度进行了主客观调查,探讨了热指数(HI)、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建筑物围合多且遮阴小的区域热舒适度较差;②热舒适、热感觉及热环境接受度投票的主观问卷调查对象的热环境接受程度不一致,受到生源地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③相关性分析得出引起热舒适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湿度和风速,同时调查对象的衣服热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身高、体重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舒适度 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 大学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城融合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更新规划路径
10
作者 范雨涵 曹惠敏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给校园空间提出了新要求,有必要寻求更适应新时代的校园规划理念。创建于1861年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简称UW),是美国太平洋海岸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国立高等教育院校,也是西雅图...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给校园空间提出了新要求,有必要寻求更适应新时代的校园规划理念。创建于1861年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简称UW),是美国太平洋海岸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国立高等教育院校,也是西雅图重要的文化节点。文章梳理了华盛顿大学历经160年的校园规划历程,从校城融合发展的视角对其规划模式进行了解析,并总结了开放型校园规划范式,对新时代高校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校城融合发展 华盛顿大学 大学校园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与施工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作者 王欣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年第2期219-221,共3页
针对建筑设计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从不同层面出发,分析了新建大学校园建筑共性设计和个性设计的要点,在遵从统一性、协调性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辨识度,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然后,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 针对建筑设计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从不同层面出发,分析了新建大学校园建筑共性设计和个性设计的要点,在遵从统一性、协调性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辨识度,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然后,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对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有效控制,保证大学校园的建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大学校园 建筑设计 建筑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校园景观提升规划为例
12
作者 王思如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1期93-94,共2页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校园景观提升规划为例,结合校园特色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景观设计策略,并对校园中轴线上核心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校园公共空间规划提供一定...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校园景观提升规划为例,结合校园特色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景观设计策略,并对校园中轴线上核心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校园公共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景观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森林植物群落景观单元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万娟 唐健灵 +1 位作者 骆姚瑶 刘冶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06-110,124,共6页
以柳州市大学校园森林为研究对象,从大学校园绿地5个功能区中选取33个植物景观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对大学校园森林植物群落景观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生态功能(F_(1),0.5087)>实... 以柳州市大学校园森林为研究对象,从大学校园绿地5个功能区中选取33个植物景观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对大学校园森林植物群落景观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生态功能(F_(1),0.5087)>实用功能(F_(2),0.2470)>文化功能(F_(4),0.1327)>景观功能(F_(3),0.1116);指标层总排序权重前5位分别为植物种类多样性G_(1)(0.2745)>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多样性G_(2)(0.1511)>可停留度G_(6)(0.1133)>植物生活型结构多样性G_(3)(0.0831)>抗干扰能力G_(5)(0.0592);科教区(7.158)、游憩区(6.912)、体育活动区(6.159)位于前3位,学生宿舍区(5.763)居于最末,景观质量有待加强;最后推荐3个优秀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供参考。AHP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大学校园森林植物景观营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大学校园森林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森林 植物群落景观 定性定量评价 AH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导向下的在地共生——当代大学校园更新设计策略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丹申 《当代建筑》 2024年第9期17-21,共5页
本文将“校城割裂”视作大学校园绿色低碳发展的阻碍,提出“在地共生”理念,推进校城开放融合,从而以高效的能量组织降低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本,优化建筑循环代谢模式,提升建筑环境性能。此外,本文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整体思维、系统思... 本文将“校城割裂”视作大学校园绿色低碳发展的阻碍,提出“在地共生”理念,推进校城开放融合,从而以高效的能量组织降低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本,优化建筑循环代谢模式,提升建筑环境性能。此外,本文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发展思维的理论框架,推导出“多维编织”的设计策略,以期完成复合的在地共生目标,并通过3座大学校园的实践案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城市 绿色低碳 在地共生 多维编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探究
15
作者 于影 靳刘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1-13,共3页
历经一百多年的磨砺与奋斗,中国共产党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这是我国人民最为珍视的文化瑰宝。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大学是培养国家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若大... 历经一百多年的磨砺与奋斗,中国共产党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这是我国人民最为珍视的文化瑰宝。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大学是培养国家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若大学校园文化积极向上,便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本文以红色文化的内涵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红色基因理念为理论基石,探讨红色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实践与意识培养:大学校园体育的未来走向——来自牛津、剑桥的经验
16
作者 周华锋 姚硕 《体育科技》 2024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对肉体的规训,实现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双重升华,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校园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实体空间,对学生的身体控制有其存在的客观优越性;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则... 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对肉体的规训,实现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双重升华,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校园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实体空间,对学生的身体控制有其存在的客观优越性;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则思想开放,追求学术自由,锐意进取等,这对学生的自我行为控制又产生了一定的阻滞性。通过体育参与,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控制并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实现政府对社会的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体育 体育参与 思政教育 服务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7
作者 王海峰 李铁军 孟雪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11期35-39,共5页
为明确冬季气候条件下,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路径,文中以哈尔滨市四个大学校园为研究区域开展问卷调研,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环境美观性、安全性、功能性和可... 为明确冬季气候条件下,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路径,文中以哈尔滨市四个大学校园为研究区域开展问卷调研,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环境美观性、安全性、功能性和可达性要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未来健康校园环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大学校园 外部空间 心理健康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AC理念下大学校园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18
作者 黄瓴 柳代朋 景晓婷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6期9-13,共5页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园空间发展与治理面临转型与重构。“校园即社区”理念(Campus as a Community,简称CAAC),将大学校园视为多...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园空间发展与治理面临转型与重构。“校园即社区”理念(Campus as a Community,简称CAAC),将大学校园视为多样化城市社区中一个特别的综合性社区类型,以研究其中人际互动与空间环境整体的内在关联,精准回应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本文立足我国高校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统筹考量学生行为模式与物质空间环境的整体关系,构建适用于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实情的CAAC理念,统筹协调“人-空间-服务”的关系,为大学校园更新提供新思路。进而,聚焦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问题,通过分析学生时空行为特征,拓展活力影响因素的识别维度,优化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体系,促进校园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校园社区氛围营造。研究旨在将社区思维引入大学校园发展与治理框架,进一步丰富大学校园更新理论与规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即社区(CAAC) 大学校园社区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 活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与形式——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历史溯源及空间演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思睿 王军 《世界建筑》 2024年第3期104-109,共6页
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承载的不仅是西安近现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变迁,亦是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从局部区域走向全国性发展的历史演进。本文通过追溯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的发展历程和空间... 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承载的不仅是西安近现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变迁,亦是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从局部区域走向全国性发展的历史演进。本文通过追溯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揭示西安近现代大学的创办及发展,其主要推力是近代西安城市政治经济空间、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剧烈变革。在不同的“政权”话语体系下,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的空间格局、艺术风格、文化符号等建筑“形式”呈现出本土地域性、时代创新性、文脉延续性等价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遗产 历史溯源 空间演变 政治社会学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共生:大学校园更新设计体系新范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静 董丹申 殷农 《当代建筑》 2024年第3期139-141,共3页
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场所,在城市发展与变革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空间不断更迭,但并不存在真正理想的状态。本文立足于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的“和合共生”理念,通过分析、总结浙江大学建筑... 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场所,在城市发展与变革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空间不断更迭,但并不存在真正理想的状态。本文立足于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的“和合共生”理念,通过分析、总结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校园规划与更新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出大学校园更新设计体系新范式,基于五大更新特质、五大营建策略与五大设计路径,为量多、面广的大学校园更新提供更普适、具体、深入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和合共生 更新原则 营建策略 设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