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特征及其成因与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元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00,共3页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私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不逊于公立大学;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其时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呈现如是特征,除受当时的教...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私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不逊于公立大学;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其时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呈现如是特征,除受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之外,更与我国当时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研究生教育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的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及其成因与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元 彭春妹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2,共6页
蔡元培的留学经历、出国考察以及在北京大学从事的研究所创建活动,是其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形成的经验和实践来源。他在介绍西方大学研究院所情况的同时,亦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设立的必要性、设置办法、研究方法及其与独立研究院所的关系等... 蔡元培的留学经历、出国考察以及在北京大学从事的研究所创建活动,是其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形成的经验和实践来源。他在介绍西方大学研究院所情况的同时,亦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设立的必要性、设置办法、研究方法及其与独立研究院所的关系等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论述,这对于当前正确处理中外教育交流、科研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以及两大科研系统的分工协作等关系皆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大学研究院所思想 成因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对书院学术传统的继承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9,共3页
书院改制后,书院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制度等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而是为后来的大学研究院所所继承。具体表现:一是民国学者呼吁或认可大学研究院所传承了书院学术传统;二是民初拟设或已设的大学研究院所继承了书院学术传统。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书院学术传统 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8,共4页
胡适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与师资要求,并且阐述了大学研究院所对于传承书院精神和争取学术独立的重要性。胡适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早期的求学经历、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经历以及美国教育家吉尔曼的大学理念... 胡适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与师资要求,并且阐述了大学研究院所对于传承书院精神和争取学术独立的重要性。胡适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早期的求学经历、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经历以及美国教育家吉尔曼的大学理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大学研究院所思想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其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元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2,113-114,共6页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发行交换学术刊物、译介国外学者著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学术考察、聘用国外知名专家和互派学者访学等。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呈现了交流方式的多样性、方向的单向性、内容的开放性及对象...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发行交换学术刊物、译介国外学者著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学术考察、聘用国外知名专家和互派学者访学等。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呈现了交流方式的多样性、方向的单向性、内容的开放性及对象的选择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发展规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元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8-52,共5页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17-1934)、规范期(1935-1946)、改革期(1947-1949)。阐述了各个时期内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整体规模,重点例举了1936、1941和1947年度全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具体设置情况,以期...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17-1934)、规范期(1935-1946)、改革期(1947-1949)。阐述了各个时期内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整体规模,重点例举了1936、1941和1947年度全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具体设置情况,以期梳理出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发展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元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年第4期34-37,共4页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和互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大学研究院所 学位制度 研究生教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创建与发展的贡献、问题及启示
8
作者 陈元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49,176,共5页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贡献 问题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研究述评
9
作者 陈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民国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院所必要性及发展概况的讨论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史、体制、模式、职能、特征、学...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民国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院所必要性及发展概况的讨论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史、体制、模式、职能、特征、学术、教学及相关人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来 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 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及其特点
10
作者 陈元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2014年第6期55-59,102,共5页
1934-1949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主要是对其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和津贴等几个方面的补助。分析其时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资助政策,可以探究政府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学术研究及人才... 1934-1949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主要是对其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和津贴等几个方面的补助。分析其时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资助政策,可以探究政府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研究院所 民国教育 补助政策 学术研究经费 研究生经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斯年的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及其成因研究
11
作者 陈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5,共3页
傅斯年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办法等,并且比较了大学研究院所与专门研究院所的区别。傅斯年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成因,主要与他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以及后来在多所大学的工作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 傅斯年 大学研究院所思想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人事聘任的特征及其成因
12
作者 陈元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167,共4页
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主要通过大量聘任校内外兼职人员、高学历留学人员和外籍知名专家等方式充实学术队伍,这样既节约了机构运作成本、保证了学术队伍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人事聘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和专业研究院所的发展问题与成因
13
作者 陈元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6-140,共5页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和专业研究院所始创于民国初期,快速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曲折发展于抗战时期。由于二者职能管理部门不同、组织职能重叠、地域布局及研究类型差异等原因,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工合作不足、人员交流不畅等...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和专业研究院所始创于民国初期,快速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曲折发展于抗战时期。由于二者职能管理部门不同、组织职能重叠、地域布局及研究类型差异等原因,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工合作不足、人员交流不畅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专业研究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鸿隽的大学研究院所思想及其成因研究
14
作者 陈元 《教育与考试》 2017年第3期71-75,共5页
任鸿隽认为,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是一所合格大学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此外,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发展与留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矛盾性。任鸿隽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早期的求学和编辑经历、在"科学社&qu... 任鸿隽认为,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是一所合格大学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此外,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发展与留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矛盾性。任鸿隽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早期的求学和编辑经历、在"科学社"和"中基会"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国内几所大学的工作经历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大学研究院所思想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基金会与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
15
作者 陈元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民国时期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霍尔基金会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办与发展给予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资助。分析总结其资助情况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国内外基金会 大学研究院所 资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与专业研究院所比较论及其启示
16
作者 陈元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6期186-187,共2页
国学者对大学研究院所与专业研究院所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认为两类机构在研究主体、职能功用、研究领域等方面存有差别和联系。学者们的比较论也启示当前的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机构两套科研系统应明确分工、合作互补。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专业研究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政府的资助政策与民国公立大学研究院所发展
17
作者 陈元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2期43-44,共2页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等方面对公立大学研究院所进行分类补助。国民政府的补助政策有力地加快了公立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速度,并促进了实类研究所和学部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国民政府补助政策 公立大学研究院所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创设的动因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元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主要是在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大学寻求学术独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急需转变等因素影响下适时而起、应时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对这些动因的深入分析探...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主要是在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大学寻求学术独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急需转变等因素影响下适时而起、应时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对这些动因的深入分析探讨,一可为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及舆论支持,亦可为当前我国大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研究院所 创设 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dwich-Course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s a Major Strategic Thrust Regional Polic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ioneering Example of th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sica 被引量:8
19
作者 Christophe STORAI Laetitia RINIERI Mickael BOULENGER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Corsica is an island economy marked by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any of the big holdings and multinationals that fuel and forge the worldwide economy. Equally absent is any of the kind of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ervic... Corsica is an island economy marked by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any of the big holdings and multinationals that fuel and forge the worldwide economy. Equally absent is any of the kind of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ervicing big business that have spearheaded local economies in other regions like Lombardy. Corsica's economic fabric is essentially made up of small and home businesses, farm smallholdings, artisans, and small-scale retail. Given how public-sector capital investment is already hypertrophied, a policy of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could be a compelling new opportunity to trigger a dynamic regional development impetus. Leading the way, th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sica, Corsica University's affiliated school of applied vocational technologies, is demonstrating its ability to act as a structurally engaged facilitator of island-wide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branding. As a founding pillar in pioneering the emergence of a sandwich-course train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orsica, in 2010 the university made its entire training curriculum fully accessible to all through the signature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greements. This grass-roots programme is the outcome of a committed core strategy to develop partnerships with the island's key social and economic communities (businesses, community group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it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shaping and selling the most vital valued assets that typify a regional territory emerging into a structured destination-brand identity (simultaneous growth in the employability and quality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shown by its human capital, mass shift in the degree of skill acquisition directly tied to the regional territory's own organic needs, fluidity of knowledge transfer fully controlled through sandwich placements, deep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tc.). After highlighting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sandwich training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orsica as a shaper of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this paper brings an analysis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ioneering example of th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sica as a dynamic engineer of structured future and regional brand for Cors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 training employability index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EMPLOYABILITY regional polic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at Would Vitruvius D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20
作者 Winifred E. Newman Shahin Vassigh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6年第2期166-174,共9页
In the 1996 AIA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Convention in Minneapolis, the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rchitects in the US (namely,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1996 AIA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Convention in Minneapolis, the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rchitects in the US (namely,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tudents, National Council of Architectural Registration Boards, National Architecture Accrediting Boar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released the Boyer Report, subsequently published as Building Community: A New Future f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report was named in honor of Ernest Boyer, an educational theorist who also participated in writing the text. Less comprehensive than the canonical texts by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and his interlocutors, it is nonetheless a mirror of our current assumptions ab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architect.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epistemology inherited from Vitruvius as it shapes pedagogy up and through the Boyer Report and into the 21 st century. Using a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pplied to past and current architecture programs, our argument is that historical divisions between professional or applied knowledge and liberal or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limit our capacity withi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o integrate new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ny serious revision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means a systematic reconsideration of the basis of architecture knowledge. What of the (persistent) Vitruvian model is relevant in our post-modern condition?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image of our profession project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Boyer Report and it is like? In other words, what would Vitruvius 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e epistemology PEDAGOGY education design thin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