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码的大模型安全治理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田爽 董贵山 +2 位作者 王从军 王亚茜 张宇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4年第6期85-93,共9页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密码学作为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保障大模型系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大模型技术发展态势、安全政策与标准现状,针对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风险,研究密码技术...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密码学作为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保障大模型系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大模型技术发展态势、安全政策与标准现状,针对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风险,研究密码技术在大模型系统安全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基于密码的安全治理架构,阐述架构的构建原理和关键组成,为大模型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后续密码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安全 密码技术 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视角看大模型安全及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笑尘 张坤 张鹏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4-1112,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large model)的广泛应用,大模型,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大模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与之相关的安全态势分析以及安全体系建设均亟待挖掘与探索.从社会关系以及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large model)的广泛应用,大模型,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大模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与之相关的安全态势分析以及安全体系建设均亟待挖掘与探索.从社会关系以及技术应用2个视角,分析了大模型安全的整体趋势.同时,基于大模型自身的特点,梳理了大模型安全能力建设的实践思路,为大模型研发、大模型应用构建提供了安全体系构建的参考方案.介绍的大模型安全能力实践方案包括安全评估基准建设、模型价值观对齐方法、模型线上服务安全系统建设3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大模型线上服务 安全系统 人工智能伦理 大模型安全形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红队测试研究综述
3
作者 包泽芃 钱铁云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大模型红队测试(Large Model Red Teaming)旨在让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接收对抗测试,从而诱使模型输出有害的测试用例,进而发现模型中的漏洞并提高其鲁棒性。大模型红队测试是大模型领域的前沿课题,近年来受到学术界... 大模型红队测试(Large Model Red Teaming)旨在让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接收对抗测试,从而诱使模型输出有害的测试用例,进而发现模型中的漏洞并提高其鲁棒性。大模型红队测试是大模型领域的前沿课题,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针对大模型红队测试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案,并在模型对齐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受限于大模型红队数据的短缺和评价标准的模糊,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针对特定的场景进行评估。文中首先从与大模型安全相关的定义出发,对其所涉及的各种风险进行阐述;其次,针对大模型红队测试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类别进行了阐述,综述和分析了相关红队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已有的数据集和评价指标;最后,对大模型红队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队 大模型安全 强化学习 语言模型 越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炳涛 刘涛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8,共13页
介绍了自ChatGPT发布以来,大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的主要进展。在大模型设计方面,模型规模不断增加,但已有放缓趋势,更长的上下文以及多模态已经成为主流,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在模型训练方面,从单纯追求数据数量逐渐转变为关注数据的多样性... 介绍了自ChatGPT发布以来,大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的主要进展。在大模型设计方面,模型规模不断增加,但已有放缓趋势,更长的上下文以及多模态已经成为主流,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在模型训练方面,从单纯追求数据数量逐渐转变为关注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特别是如何使用合成数据训练大模型成为主流探索方向,这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在模型推理方面,模型量化和推理引擎优化极大降低了模型使用成本,诸如投机采样等新兴算法逐渐成熟。在应用层,Agent技术获得了重大进展,在克服大模型固有缺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规划、研发以及使用大模型,企业级大模型应用架构日益成熟完善,并以场景、技术、算法三要素为抓手加速大模型商业价值闭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模型训练 推理加速 大模型安全 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模型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郭钊均 李美玲 +4 位作者 周杨铭 彭万里 李晟 钱振兴 张新鹏 《网络空间安全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39,共27页
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世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当前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演变历程,介绍从AI到AIGC的技术变迁,讨论AIGC引发的相关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动向,分析不... 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世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当前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演变历程,介绍从AI到AIGC的技术变迁,讨论AIGC引发的相关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动向,分析不同国家和组织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采取的举措,尤其是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贡献。着重介绍的是AIGC模型的数字水印(DigitalWatermarking)技术。数字水印已有多年发展的历史,在多媒体确权、防伪、认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AIGC的兴起,数字水印在模型保护、内容溯源、样本保护等方面又开始发挥新的作用。关于AIGC模型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进展的介绍,将为理解AIGC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维度,为研究AIGC领域的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印 大模型安全 大模型版权保护 大模型水印 生成物版权保护 生成物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鸿祎:聚焦AI和安全
6
作者 《智能网联汽车》 2025年第2期17-18,共2页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作为安全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近日,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召开,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这三份...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作为安全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近日,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召开,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安全和人工智能。这三份提案分别为《关于统筹解决大模型应用安全的建议》《关于适度包容大模型“幻觉”的建议》《以安全即服务破解网络安全行业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两会 大模型应用安全 人工智能 周鸿祎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安全科技价值报告
7
作者 陆菲菲 秦昊 +1 位作者 张友红 吕鹏 《智能社会研究》 2024年第1期133-152,共20页
本文基于2023年全球数字社会的安全风险新形势和科技创新内在逻辑,对安全科技做出“公共品”的新定义,总结出其具有的压舱石与助燃剂双重价值,提出人工智能和安全科技将会是未来的两项通用技术。政企合作是安全科技成为公共品的核心驱动... 本文基于2023年全球数字社会的安全风险新形势和科技创新内在逻辑,对安全科技做出“公共品”的新定义,总结出其具有的压舱石与助燃剂双重价值,提出人工智能和安全科技将会是未来的两项通用技术。政企合作是安全科技成为公共品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更多的公共力量投入,构建更好的安全科技实力和制度,采用数字化转型的“慢起飞模型”,新的安全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个人与社会为数字化转型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安全科技 AI安全 大模型安全 网络安全 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8
作者 程昱涵 《保密科学技术》 2025年第3期35-42,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及衍生的AI智能体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然而,这些强大的技术工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本文从模型训练、部署和运行3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大模型的安全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及衍生的AI智能体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然而,这些强大的技术工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本文从模型训练、部署和运行3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大模型的安全防御体系,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为大模型安全防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安全 多阶段防御 安全治理 信息安全 DeepSeek
原文传递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 models and their processing methods 被引量:1
9
作者 GU ChongShi WANG YaChao +1 位作者 PENG Yan XU BaoSo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3275-3280,共6页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e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in the dam safety monitoring model. The reasons to give rise to the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in statistical models,deterministic models and hybrid models are ana...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e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in the dam safety monitoring model. The reasons to give rise to the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in statistical models,deterministic models and hybrid models are analyzed in detail,and the criterions for ill-conditioned model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safety monitoring models are not easy to be ill-conditioned if the number of influence factors is less than seven. Moreover,the models have a high accuracy and can meet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nother frequently encountered problem in establishing a safety monitoring model is the existence of inflection points,which are often present i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hydraulic components in deterministic models and hybrid models. The conditions for inflection points are studied and their treatments are suggested. Numerical example indicates that the treatment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ill-conditioned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 safety monitoring model ILL-CONDITIONED processing method
原文传递
Safety evaluation of Dagangshan arch dam resisting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a rate-dependency anisotropic damage model 被引量:6
10
作者 DU RongQiang ZHANG Qing +1 位作者 CHEN ShiHai LIN G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to simulate the safe behavior of Dagangshan arch dam with a rate-dependency anisotropic damage model. This model considers the damage of asymmetry and anisotropy under cyclic loading of te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to simulate the safe behavior of Dagangshan arch dam with a rate-dependency anisotropic damage model. This model considers the damage of asymmetry and anisotropy under cyclic loading of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and it is used in the compiled finite element code.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used in the model can be identified from uniaxial static and dynamic experiments. Thereafter, it is used for analyzing damage and failure patterns of the dam subjected to water pressur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both asymmetry between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and anisotropy of damage. Severe damage regions of the dam reveal brittle and risky positions clearly. Meanwhile damage patterns show the failure trend and safety behaviors of the dam. These results match well with that of the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DUT. The proposed model may be used to predict the damage patterns and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like the dam. And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dam can be figur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Dagangshan arch dam anisotropic damage failure criteria strain rate-dependency EARTHQUAKE unilateral effe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