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及气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娜 冯新斌 +2 位作者 Landis Matthew 陈卓 仇广乐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运用连续颗粒物采样仪(URG Model 2000-01J)对贵阳市城区大气颗粒物PM2.5进行了连续3个月(9-11月)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了PM2.5的浓度分布特征、气象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3±27μg/m^3,变... 运用连续颗粒物采样仪(URG Model 2000-01J)对贵阳市城区大气颗粒物PM2.5进行了连续3个月(9-11月)的采集与分析,探讨了PM2.5的浓度分布特征、气象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3±27μg/m^3,变化范围为3.7-186μg/m^3;初步推断大气颗粒物PM2.5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等人为源;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温度等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 5)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娄彩荣 刘红玉 +1 位作者 李玉玲 李玉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19-6729,共11页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得出基本结论:(1)地表景观类型的构成及其格局显著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对PM_(2.5)、PM_(10)起到"源"和"汇"的作用。(2)地表景观结构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并影响颗粒物的迁移转化,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复杂,研究结论并不明确。(3)颗粒物浓度和地表景观数据主要通过实际监测或遥感处理方法获得,但因为获取方法、监测点微观环境及遥感影像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时空尺度相对应的复杂性,大大限制了地表景观结构与PM_(2.5)、PM_(10)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是未来要突破的难点。(4)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区域时空差异及过程,局地小气候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和强度,主要景观类型尤其是水体、湿地景观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机理与贡献程度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pm10) 地表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书芝 梁会朋 +1 位作者 张凤蕊 平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3481-3483,共3页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急性暴露对大鼠肺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PM2.5染尘组)和2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由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空气细颗粒物,制备PM2.5悬液,采用气管内滴注...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急性暴露对大鼠肺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PM2.5染尘组)和2个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由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空气细颗粒物,制备PM2.5悬液,采用气管内滴注法。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气管滴注生理盐水(1 ml/kg);染尘组给予一次性气管内滴入PM2.5悬液(7.5 mg/kg);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及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肺组织病理显示,染尘组肺组织结构受损,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间血清IL-17、SP-A、S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尘组血清IL-17、SP-A、SP-D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M2.5急性暴露可以导致大鼠肺部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肺损伤 白细胞介素-17 肺表面活性蛋白A 肺表面活性蛋白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源解析技术 被引量:13
4
作者 龙红艳 邓双 +2 位作者 黄妍 都基峻 张凡 《能源与环境》 2012年第6期46-49,共4页
对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进行了阐述,综述了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因子分析法(FA)、主因子分析法(PCA)、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UNMIX等受体模型的原理、特点、应用实例和局限性;着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受体模型在PM2.5方面... 对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进行了阐述,综述了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因子分析法(FA)、主因子分析法(PCA)、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UNMIX等受体模型的原理、特点、应用实例和局限性;着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受体模型在PM2.5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PM2.5的特点,提出了PM2.5源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源解析 受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灾期间GNSS-PWV的变化及与大气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邱胜强 杨丽平 李香园 《北京测绘》 2024年第6期902-906,共5页
本研究以2020年美国加州森林火灾为具体案例,利用火灾影响区域内5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约1年时长的数据集,全面分析了火灾不同阶段下可降水汽含量(PWV)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大气颗粒物(PM)浓度的相关性。首先,研究证实了北、东、垂... 本研究以2020年美国加州森林火灾为具体案例,利用火灾影响区域内5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约1年时长的数据集,全面分析了火灾不同阶段下可降水汽含量(PWV)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大气颗粒物(PM)浓度的相关性。首先,研究证实了北、东、垂向3个方向上的坐标解算精度均在毫米级,且GNSS_PWV的解算精度在2 mm左右。其次,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火灾发生前维持在较低水平,并呈示出稳定的变化模式。火灾发生时期,PM浓度逐渐增加,在约第250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NSS_PWV数值也呈现出与PM浓度高度一致的变化模式。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火灾前、中、后期,5个GNSS站点处GNSS_PWV与SUM_PM之间的平均相关性分别为26.01%、45.03%和27.61%,并且所有阶段的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GNSS_PWV与PM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可降水汽含量 火灾 大气颗粒物(pm)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丽蓉 张欣荣 +1 位作者 郭英茹 郑海峰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74-278,共5页
依据2013年银川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数据,对银川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与气象因子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采暖季和非采暖季2种典型的季节性特征... 依据2013年银川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数据,对银川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与气象因子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采暖季和非采暖季2种典型的季节性特征,非采暖季PM2.5的质量浓度与气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气温、能见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采暖季PM2.5的质量浓度与风向、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风速、气温、能见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
7
作者 胡晓春 张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18-2521,共4页
大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分析方法已经由环境保护部编制成标准发布.怎样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取得正确的结果,是大气颗粒物(PM)源解析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大气颗粒物中28种元素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波谱&能谱).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 无机元素 X射线荧光分析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效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晓莉 杨东升 孟紫强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0-991,共2页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1·5,7·5,37·5mg/kg)3个剂量染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注入染毒后24h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1·5,7·5,37·5mg/kg)3个剂量染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注入染毒后24h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结果经PM2·5染毒后大鼠脑组织的SOD、CAT活性出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高浓度组GSH含量显著降低;GSH-Px活性在不同剂量染毒后虽出现下降趋势,脂质过氧化水平(LPO)也有所升高,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染毒组SOD/TBARS比值显著降低(P<0·05),TBARS/GSH-Px比值则在高浓度染毒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PM2·5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是一种神经毒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脑组织 抗氧化酶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伟芳 彭跃 +2 位作者 赵丽娟 仇伟光 白志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设立30个观测点位,研究了东北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14种PAHs总浓度的变化范围是16.3!712.1 ng/m3,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 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设立30个观测点位,研究了东北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14种PAHs总浓度的变化范围是16.3!712.1 ng/m3,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PAHs组成以4~5环化合物为主,3~4环化合物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波动;8个城市中抚顺和吉林PAHs污染最重,城市不同功能区中以工业区污染较重;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是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大气颗粒物(pm10)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小波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书申 杨春丽 郑明凯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7-21,共5页
对郑州市2005-2010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小波分析法对郑州市PM10日浓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消噪滤波分析,并结合郑州市的气候条件,讨论了造成郑州市PM10变化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郑州市PM10质量浓度在夏季... 对郑州市2005-2010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小波分析法对郑州市PM10日浓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消噪滤波分析,并结合郑州市的气候条件,讨论了造成郑州市PM10变化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郑州市PM10质量浓度在夏季达到最低值,冬春季节污染较严重,这与郑州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气象条件有直接关系;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中的PM10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二氧化硫污染天数增加较多,应该注意SO2污染的控制;小波分析后的浓度曲线较好地把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高频信号消除,清晰显示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小波分析法在PM10浓度变化规律的分析中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 小波分析 信号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级联活化与大气颗粒物引发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凯兵 李志刚 魏永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01-2007,共7页
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证明,大气颗粒物(PM)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吸入体内的PM促进血液凝结有关,血液凝结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与多种血栓性疾病相关.该文关注凝血级联活... 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证明,大气颗粒物(PM)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吸入体内的PM促进血液凝结有关,血液凝结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与多种血栓性疾病相关.该文关注凝血级联活化在PM促凝效应中的关键作用,主要综述了目前PM暴露后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级联通路活化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PM暴露能促进凝血级联活化,进而诱导纤维蛋白网形成、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和血小板活化等凝血效应.②PM暴露对外源性通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增加.③PM可通过表面接触激活因子Ⅻ(FⅫ),进而诱导凝血酶的生成,激活内源性凝血级联通路.研究显示,凝血级联活化是大气颗粒物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 血液凝结 凝血级联 内源性通路 外源性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振荡天平法确定激光粉尘仪大气颗粒物转换系数 被引量:3
12
作者 简亚婷 高军 +2 位作者 肖卫民 赖新忠 高艳玲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本研究确定了某激光粉尘仪测试上海市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利用激光粉尘仪和TEOM RP 1400a型监测仪,同时对选定的环境监测站同一监测点的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进行了测定,得出了该激光粉尘仪测试... 本研究确定了某激光粉尘仪测试上海市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利用激光粉尘仪和TEOM RP 1400a型监测仪,同时对选定的环境监测站同一监测点的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进行了测定,得出了该激光粉尘仪测试上海市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呈基本正态分布,分别为0.00594和0.00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振荡天平法 激光粉尘仪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 环境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PM_(2.5)污染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超 万亚丽 +4 位作者 陈紫光 蔺洁 王亚峰 吴玉琴 赵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与室外气象参数(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数据,结合质量平衡方程和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反演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的评价模型,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结构特征和房间结构特征一定时(实测建筑穿透系数P为0.93±0.01、自然沉降率k为0.10±0.03),静稳天气时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平均值约为0.10 h-1,对应的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比I/O约为0.43;微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22h-1,对应的I/O约为0.56;和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39 h-1,对应的I/O约为0.62.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建筑室内通风净化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建筑外窗缝隙通风动态变化特性 换气次数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矿物质PM10-2.5生物活性与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发勤 贺小春 +4 位作者 唐永金 王双明 李琼芳 邓建军 赵磊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物活性与效应研究较少,未把PM自身特性的生物响应纳入研究内容,尚未建立细颗粒物对生物机体(如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危害的总体结果与评价;今后应从界面反应等多因子重点揭示其毒理学机理,以多学科对PM生物活性和生态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 矿物质 生物活性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中心城区大气PM2.5暴露致大鼠肺部损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程远 严明 +6 位作者 张云 刘珂舟 郭淼 孙永红 薛凌云 祝磊 徐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9-303,317,共6页
目的:探讨杭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肺部的损伤及其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激活作用。方法:在杭州中心城区采用大容积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将PM2.5颗粒采集于石英纤维滤膜上,将收集的PM2.5洗脱于超纯水中,再经真空冰冻干燥处理。... 目的:探讨杭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肺部的损伤及其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激活作用。方法:在杭州中心城区采用大容积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将PM2.5颗粒采集于石英纤维滤膜上,将收集的PM2.5洗脱于超纯水中,再经真空冰冻干燥处理。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PM2.5低剂量组(5mg/kg BW)和高剂量组(25 mg/kg BW)。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染毒,每周1次,连续染毒4周。末次染毒24 h后麻醉动物,取左肺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化学比色法检测右肺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法测定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表达、磷酸化蛋白激酶受体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 IF2α),C/EBP同源蛋白(CHOP),肌醇依赖酶1α(IRE1α),X盒结合蛋白1 (XBP1)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PM2.5染毒均能导致大鼠肺部出现明显的肺泡壁增厚、肺泡腔缩小、间质增生和炎细胞浸润,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组织损伤加重。PM2.5染毒组大鼠BALF中T-AOC含量和SOD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而BALF中的LDH活性则呈剂量依赖性上升(P<0.05)。PM2.5染毒导致大鼠肺部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 <0. 05)。高剂量PM2. 5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GRP78、磷酸化PERK (p-PERK)、磷酸化e IF2α(p-eIF2α)、CHOP、IRE1α和剪切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表达显著升高,而未剪切型XBP1 (XBP1-U)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杭州市中心城区PM2.5染毒可引起大鼠肺部的炎性损伤,上述损伤可能与肺部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大鼠 肺损伤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分五号卫星遥感反演近地面细颗粒物浓度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辉 厉青 +4 位作者 王中挺 马鹏飞 张玉环 刘思含 赵爱梅 《上海航天》 CSCD 2019年第S2期182-187,共6页
为提高高分五号卫星的遥感应用水平,提出基于高分五号卫星上搭载的多角度偏振相机(DPC)探测数据的气溶胶及PM2.5遥感反演技术方法,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行应用试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PC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OD与AERONE... 为提高高分五号卫星的遥感应用水平,提出基于高分五号卫星上搭载的多角度偏振相机(DPC)探测数据的气溶胶及PM2.5遥感反演技术方法,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行应用试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PC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OD与AERONET观测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8以上,利用DPC的AOD产品反演获取的PM2.5和地面实测结果相关性达到0.92以上,相对精度达80%以上,总体上满足了大气气溶胶及PM2.5遥感监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五号卫星 多角度偏振相机(DPC)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大气颗粒物(pm2.5)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霾天气下南京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32
17
作者 杨卫芬 银燕 +1 位作者 魏玉香 陈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质量浓度均值达103μg/m3.霾日PM2.5质量浓度水平是非霾日的2.35倍.春季霾日前后PM2.5中元素变化特征不明显,秋冬季节霾日元素浓度基本大于非霾日.平均而言,整个采样期间Cu、Se、Hg、Bi等人为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均较高,且霾日明显大于非霾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霾日PM2.5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化工尘、化石燃料燃烧、垃圾焚烧及建筑扬尘,贡献率依次为29.21%、20.15%、27.15%、7.09%和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大气颗粒物(pm2 .5) 元素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采暖期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程水源 刘超 +3 位作者 韩力慧 李悦 王志娟 田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6-591,597,共7页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来源解析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城市PM2.5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丁俊男 王帅 +2 位作者 王瑞斌 李健军 宫正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2,共8页
分析2012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郑州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当地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结果表明:3个城市PM_(2.5)中无机元素总量在采暖季均高于... 分析2012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郑州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当地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结果表明:3个城市PM_(2.5)中无机元素总量在采暖季均高于非采暖季,不同季节占PM_(2.5)质量浓度的比例为1.7%~3.6%。Al、Na、Ca等地壳元素在PM_(2.5)中占比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Zn、Pb、Cu等人为源元素的占比随PM_(2.5)浓度增加无明显下降趋势。3个城市PM_(2.5)中Se、Cd、Br的富集因子高于1 000,Pb、Zn、Cu的富集因子为100~1 000,Co、Sc、Cr、Ni、As、Mn、Ba的富集因子为10~100,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源。13种人为源元素质量浓度在22种元素中占比为18.9%~26.3%,K、Fe、Ca、Al等4种元素占比为67.9%~76.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城市无机元素来源组成有很大相似性,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建筑尘等,但Ni、Co、Sr、Ba还有来自其他排放源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无机元素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认知调查探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柟 代容 +2 位作者 叶晓舸 赵艳婷 刘熹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PM2.5的知、信、行,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03-01/15期间,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 100名社区居民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知识知晓情况、对PM2.5健康危害认...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PM2.5的知、信、行,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03-01/15期间,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 100名社区居民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知识知晓情况、对PM2.5健康危害认知情况,以及在空气污染时是否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及方式。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2 100人,有效应答2 005人,应答率95.5%,其中男863人、女1 142人,年龄≥18岁,60岁以上老年人仅占9.0%。文化程度大多集中在大专文化(51.0%)。职业分布名列前3位分别是:干部职员为45.0%、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为17.9%、其他人员为16.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雾霾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α<0.05);影响对雾霾健康危害认知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α<0.05);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性别都是影响对雾霾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因素(α<0.05)。结论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雾霾天气危害的宣传力度和采取相关措施,引起社会各方重视,提高居民在雾霾天气时的防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大气颗粒物(pm2.5) 知识 态度 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