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张茴燕 谷松 +3 位作者 王璐 曹铭华 江顺福 吴明超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行直接动脉取栓治疗,B组行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开通率、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B组血管开通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24 h,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7 d,B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B组mR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提高血管开通率,且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 直接动脉取栓 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变化规律及血小板活化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刘玲 罗高权 刘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1510-1516,共7页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变化规律及血小板活化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3—2022-03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6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后复发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变化规律及血小板活化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3—2022-03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6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后复发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和预后不良组(51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相加交互模型分析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对患者预后不良的交互作用,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构建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NIHSS评分、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均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定量和定性分析显示,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在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中存在交互作用。ROC分析显示,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的协同作用对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大于单一指标。基于7项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C-index指数为0.81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378),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CRP、Hcy、NIHSS评分、脑血流变化异常、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均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流变化异常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异常存在协同交互作用,二者同时发生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 大脑动脉m1 脑血流变化 血小板活化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赵静 刘永刚 +4 位作者 常文龙 刘洋 邢晓明 张超 王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M1CAO患者均于发病1周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确诊,根据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无代偿组、单纯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单纯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PDGF、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住院当天及15d时M1CAO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M1CAO患者出院后90d的预后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血清PDGF、IGF-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1CA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无代偿组比较,单纯ACA代偿组、单纯PCA代偿组、ACA+PCA代偿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依次升高,NIHSS评分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1CAO患者血清PDGF水平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高PDGF、IG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是M1CAO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糖尿病是M1C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1CAO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明显降低,二者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及良好预后有关,是M1C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Tan评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估价值
4
作者 张雪娟 赵琨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4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Tan评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CAM1段闭塞患者,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血管灌注分级将患者分为未通组94例和再通组62例。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和Tan评分,多因素Lo... 目的探讨Tan评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CAM1段闭塞患者,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血管灌注分级将患者分为未通组94例和再通组62例。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和Tan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n评分预测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价值,比较不同Tan评分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结果未通组Tan评分<2分、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比例和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再通组,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再通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4.318,95%CI:2.405~8.276)、发病至入院时间(OR=1.076,95%CI:1.025~1.1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170,95%CI:1.081~1.395)为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Tan评分≥2分(OR=0.316,95%CI:0.160~0.627)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an评分预测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未通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95%CI:0.783~0.901)、77.17%、85.94%。Tan评分<2分患者mRS分级≥3级比例高于Tan评分≥2分患者(P<0.05)。结论Tan评分与AMCAM1段闭塞患者溶栓效果有关,可作为溶栓未通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静脉溶栓 侧支循环 Tan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常晓赞 张磊 +5 位作者 李子付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直接取栓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本夫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1期26-28,共3页
目的:比较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直接取栓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发病≤4.5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取栓组和桥接组... 目的:比较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直接取栓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发病≤4.5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取栓组和桥接组。取栓组实施直接取栓,桥接组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比较两组有效再灌注率、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24 h有效率、出院有效率、出院功能独立率、90 d功能独立率、症状性脑出血率、短期死亡率、90 d死亡率。结果:两组有效再灌注率、24 h有效率、出院有效率、出院功能独立率、90 d功能独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OPT短于桥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脑出血率、短期死亡率、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直接取栓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临床疗效相似,未升高严重终点事件发生率,但能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减轻经济负担,未来可以考虑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取栓 桥接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枝循环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文峰 郭晓成 郑禄城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8期6271-6272,共2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枝循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枝循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侧枝循环,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汇总动脉m1 侧枝循环 脑梗死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通络法联合rtPA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侧枝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瑞杰 《山西中医》 2020年第9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法联合rtPA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且符合静脉溶栓时间窗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rtPA静脉溶栓基础上,...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法联合rtPA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且符合静脉溶栓时间窗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rtPA静脉溶栓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连服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7天、14天两组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MCA M1段闭塞同侧ACA、PC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益气通络联合rtPA能提高气虚血瘀型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脑梗死的疗效,且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动脉(mCA)m1闭塞脑梗死 气虚血瘀 益气通络 RTPA 大脑动脉 侧枝循环 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杨应镜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33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CE...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ADAPT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心源性(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CE和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DAPT技术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支架取栓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90 d死亡率、术后出血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观察组90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后出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CE和LAA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应用ADAPT技术,效果显著,可降低90 d死亡率,减少术后出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血管闭塞血栓直接抽吸首次再通技术 急性脑梗死 心源性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m1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神经损伤的影响
10
作者 吴亮 彭富 +2 位作者 周传凯 牙政锋 廖振南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6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神经损伤指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流灌注情况、NIHSS评分、MRS评分及神经损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的CBV及CB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及2周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神经损伤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roform EZ支架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确切,且可有效控制神经损伤,因此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_(1)段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orm EZ支架 症状性大脑动脉m_(1)狭窄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6 位作者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双支架取栓 大脑动脉m1分叉部 脑梗死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A对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梗死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评价
12
作者 曾辉 刘莹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1377-1384,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CTA)对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梗死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8月~2024年7月诊治的60例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CTA)对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梗死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8月~2024年7月诊治的60例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价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评价的应用效能。分析不同侧支循环情况、不同侧支血管狭窄程度的CT参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最大峰值时间(rTTP)]与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CT参数、Tan评分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分析不同侧支循环情况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的差异性。结果:DSA检查评价为侧支循环不良27例,侧支循环良好33例;CTA检查评价为侧支循环不良25例,侧支循环良好35例;CTA对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评价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81.48%、90.91%、88.00%、85.71%。侧支循环良好组的rCBF、rCBV大于侧支循环不良组,rMTT、rTTP短于侧支循环不良组,Tan评分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P P P P >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NIHS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BI评分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CT angiography (CT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acute infarction lesions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the basal ganglia region.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acute infarction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the basal ganglia reg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3 to July 2024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to evalu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Using DSA examination results as the gold standar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CTA in evalu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T parameters (rCBF, rCBV, rMTT, rTTP) and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regional collateral score system (Tan score) for different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onditions and degrees of collateral vessel stenosis. Apply Pears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T parameters, Tan score,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establishment.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NIHSS scor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BI score) under different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onditions. Result: DSA examination evaluated 27 cases of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33 cases of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CTA examination evaluated 25 cases of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35 cases of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The accuracy,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CTA in evalu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ere 86.67%, 81.48%, 90.91%, 88.00%, and 85.71%, respectively. The rCBF and rCBV of the group with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with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hile rMTT and rTT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with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The Tan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ll P P P P P > 0.05). The NIHSS score of the group with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BI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both P < 0.05. Conclusion: CTA has a high application efficiency in evalu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acute infarction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the basal ganglia reg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T parameters, Tan score,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dicates poo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基底节区 大脑动脉m1 急性梗死灶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13
作者 任俊峰 田绘敏 +1 位作者 高超 李东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华卓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两组闭塞血管开通情况,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再灌注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95.65%高于对照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82.22%(P<0.05);术后24h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大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且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较对照组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应用于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能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减少再灌注损伤,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管内介入 急性大脑动脉m2 脑血管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tch1通路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
15
作者 叶炎生 罗来 +7 位作者 许德顺 钟帅 张鑫 邓凯翔 林慧娟 纪婷 卓梦真 杨庆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4-1093,共10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MCAO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MCAO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低频组、高频组,同时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2只。低频组和高频组均予采用CCY-I型经颅磁刺激仪刺激,2次/日,连续14d;低频组:1Hz,部位:大鼠颅部左侧前额叶;高频组频率:10Hz,部位:大鼠颅部右侧前额叶。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治疗仅同等情况下抓取束缚后归笼。神经行为学评分在术后第1天和第14天进行;水迷宫测试于术后3—7天进行;TTC染色、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在术后第14天干预结束后进行。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干预治疗14d后,高频组、低频组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出现降低的情况(P<0.05),模型组与高频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定向航行实验平均逃避潜伏期:低频组、高频组、假手术组均相比于同组前一天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每天逃避潜伏期比较,高频组较模型组短,低频组较高频组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低频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高频组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组、模型组次数比假手术组少,低频组比模型组、高频组次数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TTC染色:低频组、高频组梗死灶面积小于模型组。(4)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高频组、低频组与模型组相比,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相比,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低频rTMS均能改善MCAO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可能都予激活提高海马组织中的Notch1通路表达,提高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高频经颅磁刺激 脑卒后认知障碍 大脑动脉闭塞 学习记忆能力 Notch1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1段大脑中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永明 裴荣权 +4 位作者 孟令文 徐欣 马亮 俞凯文 汪潇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882-884,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2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Fisher评分、术前高血压和动脉瘤...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临床特点及影响其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2例M1段动脉瘤患者,总结影像学资料、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探讨性别、年龄、入院时Fisher评分、术前高血压和动脉瘤体积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性别和年龄对手术治疗后手术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评分入院时比较低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比评分高的患者要差(P<0.05);无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优于存在高血压患者(P<0.05)。而动脉瘤的大小与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时的Fisher评分及高血压的有无是影响M1段动脉瘤患者手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应对这2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m1动脉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栓方式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潇 蔡学礼 +4 位作者 黄逸杰 李威 邬至平 黄良通 金哲宇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取栓方式用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45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直接抽吸组和抽吸结合支架取... 目的:探讨不同取栓方式用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45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直接抽吸组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组(简称联合组),分析两组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平均股动脉穿刺-再通时间为(61.7±17.4)min,比直接抽吸组的(71.3±24.2)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联合组取栓次数少于直接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0,2.0)vs.2.0(1.0,4.0),P=0.034];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77.8%,直接抽吸组为55.6%;联合组良好预后率为70.4%,直接抽吸组为44.4%。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术与直接抽吸取栓术相比,再通时间更短,有效率及良好预后率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m2闭塞 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2段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席娟 杨曌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9期1307-1310,共4页
大脑中动脉M2段(M2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是颈内动脉系统的重要分支,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的介入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目前... 大脑中动脉M2段(M2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是颈内动脉系统的重要分支,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的介入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目前有研究表明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血管内治疗优于传统的内科治疗。RAPID软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决策中提供帮助得到认可,但对于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适应症的选择缺乏定论。本文就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疗效及Rapid软件筛选合适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做一综述。The M2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ystem. Cerebral infarction caused by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has brought a heavy burden on the family and society.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is still controversial. Curr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RAPID softwar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helpful tool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ut there is a lack of a definite conclusion on the indications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and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patients f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M2 segment occlusion of MCA-M2 with Rapid softw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m2 介入治疗 Rapi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_1段闭塞及其侧支循环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峰 郭晓成 郑禄城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31期6891-6892,共2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支循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及其侧支循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脑梗死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侧支循环,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汇总动脉 m1 侧支循环 脑梗死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评价及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匡祖颖 王培明 +6 位作者 薛冬圳 黄绪鑫 李波 潘梦秋 叶锦龙 成丽娜 王展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14期2132-2137,共6页
目的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影像评估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神经介入治疗中心26例颅内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患者血管... 目的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影像评估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神经介入治疗中心26例颅内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1.00岁。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以及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VM-HRMR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技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24例成功开通,2例术中导丝不能通过而再通失败。手术并发症7例:2例为脑出血,VM-HRMRI显示闭塞血管周围烟雾状血管形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18.9±0.1)%;4例为造影剂外渗,rCBF为(64.5±11.8)%;1例为症状性末梢栓塞事件。18例无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的rCBF为(37.9±11.9)%。2例并发严重的脑出血转至外科手术的患者失访;其他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2例患者出现手术血管再闭,4例发生病变血管的轻微再狭窄,余16例均无出现血流动力学上的再狭窄,以上患者均无再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2例再闭塞的患者术后90 d的mRS评分增加到4分,NIHSS评分增加,9例患者NIHSS和mRS评分无明显改善,其余13例患者mRS评分为0~1分,NIHSS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的患者,在严格筛选的前提下,采取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安全的,短期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远期疗效需要长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m1 亚急性闭塞 血管内再通治疗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