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与效能对比分析
1
作者 周新艺 徐园 +6 位作者 陈跃鑫 宋小军 朱丽筠 邵曼娜 王磊 马玉芬 郑月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对3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目的 对3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并比较3种PTS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108(21.4%)例患者实际发生PTS,其中,两步PTS风险预测模型对PTS的预测效能最佳,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77.9%,阴性预测值高达97.4%,模型区分度得分最高为0.66分,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SWITCO-PTS和PTS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均较好(AUC均超过0.6),但SWITCO-PTS模型的灵敏度较低(24.1%),PTS风险预测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34.0%)。结论 两步PTS风险模型对下肢深静脉PTS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作为预测PTS高危人群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外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郑莉丹 朱月英 +1 位作者 单礼旦 管娅琦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280-287,共8页
目的:分析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76例,按照围术期是否发生DVT分为DVT... 目的:分析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76例,按照围术期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82例)和非DVT组(9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围术期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76例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下肢DVT的有82例,占46.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是否长期口服抗血栓药、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手术麻醉方式、家庭关怀度指数是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CI=0.669~0.815),灵敏度为65.9%,特异度为83.0%,约登指数为0.490;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阈概率范围为0~0.87时,患者净获益率较高;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预测能力较为可靠(χ^(2)=9.108,P=0.333)。结论:该研究通过对衰弱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DVT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评估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3
作者 倪杨明 吴若丹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108-111,115,共5页
目的:分析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DVT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焦作市人民医院6... 目的:分析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DVT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焦作市人民医院66例经TK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并对比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于存有差异的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TKA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 ROC)、列线图和校准曲线预测相关影响因素对于TKA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经TKA患者,共17例患者发生DVT,占比25.76%,49例患者未发生DVT,占比74.24%。通过对单因素分析的差异指标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血栓素B2(thromboxaneB2,TXB2)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不存在共线性关系(VIF≤10,容忍度≥0.1),可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FIB水平均是影响TKA术后发生DVT的因素。绘制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发现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FIB水平预测TKA术后患者发生DVT的价值较高。结论: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和术后24 h FIB水平均是影响TKA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其在预测TKA术后DVT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术前D-二聚体 血栓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4
作者 刘青 尹雪雪 潘媛 《中外医疗》 2025年第7期104-107,共4页
目的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护理作为护理方法,就观察对象采用上述护理方法对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方法抽样方法为... 目的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护理作为护理方法,就观察对象采用上述护理方法对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方法抽样方法为便利抽样,研究时间段设定为2022年5月—2023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计68例,均为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分组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得到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方式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护理。统计组间DVT、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组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记录。结果相较于对照组26.47%(9/34),观察组表现出更低的DVT发生率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3,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表现出更低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90.41±4.13)分,观察组表现出更高的护理满意度(96.23±3.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9,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个性化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价值
5
作者 倪其泓 陈佳佺 +2 位作者 郭相江 叶猛 张岚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估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对股深静脉血栓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的急性下肢DVT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2个月的髂股静脉一期... 目的:评估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对股深静脉血栓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的急性下肢DVT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2个月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共22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其中5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入路,17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联合患侧深静脉入路。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90.9%(20/22),PTS的发生率为9.1%(2/22)。结论:急性下肢DVT行腔内治疗的病人,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治疗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且PTS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通畅率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6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
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2 位作者 李燕 葛静萍 尹媛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7,共13页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的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循证证据、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国内研究热点与临床经验,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修订指导原则(2022版)》,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的45名医疗及护理专家联合制订。该指南最终形成针对DVT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风险评估、专科评估、体位护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和健康指导等19个临床问题和7个并发症防治问题,135条推荐意见,旨在为DV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供专业、科学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循证护理学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腹部手术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Nomogram模型构建与验证
8
作者 陈远秀 郭清华 何静玲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目的分析妇科腹部手术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Nomogram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普妇科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的515例行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下肢DVT将其分为合并下肢DVT组(n=48)和未合... 目的分析妇科腹部手术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Nomogram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普妇科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的515例行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下肢DVT将其分为合并下肢DVT组(n=48)和未合并下肢DVT组(n=467),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妇科腹部手术合并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Nomogram预警模型并进行预测效能验证。结果该研究共纳入515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经Doppler超声检查发现有48例患者合并下肢DVT,发生率为9.32%;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显示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恶性肿瘤、凝血指标、术中气腹压和血浆D-二聚体等资料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OR=2.747,95%CI:1.357~5.563,p<0.005)、BMI>28kg/m^(2)(OR=2.929,95%CI:1.497~5.733,p<0.002)、糖尿病(OR=2.433,95%CI:1.251~4.731,p<0.009)、高血压(OR=2.787,95%CI:1.410~5.506,p<0.003)、手术时间≥3h(OR=2.219,95%CI:1.124~4.379,p<0.022)、凝血指标异常(OR=2.319,95%CI:1.180~4.555,p<0.015)、术中气腹压≥10mmHg(OR=2.550,95%CI:1.300~5.001,p<0.006)以及血浆D-二聚体≥500ng/ml(OR=3.779,95%CI:1.870~7.639,p<0.000)是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8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风险Nomogram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为76分、BMI>28kg/m^(2)为81分,糖尿病为68分、高血压为77分、手术时间≥3h为62分、凝血指标异常为65分、术中气腹压≥10mmHg为72分和血浆D-二聚体≥500ng/ml为100分,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838(95%CI:0.810-0.866),校正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内部验证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95%CI:0.796~0.858)。结论年龄≥60岁、BMI>28kg/m^(2)、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3h、凝血指标异常、术中气腹压≥10mmHg以及血浆D-二聚体≥500ng/ml是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Nomogram模型可准确评估和量化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腹部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 Nomogr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晶 刘艳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15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危险因素;用R软件绘制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Nomogram,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202例发生LEDVT51例,占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史(95%CI1.847~9.183,P=0.001)、血栓史(95%CI1.336~5.512,P=0.006)、妊娠高血压疾病(95%CI1.391~7.302,P=0.006)、妊娠期糖尿病(95%CI1.059~5.257,P=0.036)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63(95%CI0.693~0.8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11,P=0.31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受口服避孕药史、血栓史、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依此构建的Nomogram可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风险,为LEDVT的早期预警、及早预防、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产妇 剖宫产 住院期间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gT、FAR和D-D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评估价值
10
作者 姜显亭 谢翠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6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和D-二聚体(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40例作为...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和D-二聚体(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5d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非LDVT组(n=117)和LDVT组(n=23),根据治疗1周的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17)和预后不良亚组(n=6);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的PAgT、FAR和D-D水平,Pearson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单独和联合检测PAgT、FAR和D-D水平对发生LDVT的评估效能。结果:LEDVT组的PAgT、FAR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LEDVT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的PAgT、FAR和D-D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PAgT、FAR和D-D水平与Caprini评分呈正相关,与PT和R水平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PAgT、FAR和D-D水平联合检测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LDVT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的效能(P<0.01)。结论:PAgT、FAR和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DVT的诊断和评估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T FAR D-D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吴冰 孙秋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5年第1期362-367,共6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发展,LDVT的治疗发生了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LDVT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发展,LDVT的治疗发生了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LDVT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DVT) is a common clinical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year by ye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dicine, the treatment of LDVT has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DVT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中西医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脾虚湿阻证临床研究
12
作者 徐雨霏 高杰 +6 位作者 夏联恒 崔璇 李媛 胥可 刘启明 袁艺 潘明华 《陕西中医》 2025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LDVT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目的:探讨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LDVT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柴麻复脉汤口服治疗,疗程3周。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下肢皮肤温度,并测量比较患肢周径,检测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FIB、D-D)、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血栓区与对侧皮肤温差、下肢周径差、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麻复脉汤治疗LDVT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脾虚湿阻证 迁延期 红外热成像技术 柴麻复脉汤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3
作者 陆希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标准溶栓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标准溶栓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集束化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对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量表的各个维度评分中,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护理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工作,可以强化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信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集束化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14
作者 李彤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已有DVT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已有DVT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预防和护理,包括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9,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0,P<0.05);观察组的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0,P<0.05)。结论:骨折患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效果,改善下肢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
15
作者 王欣 艾彩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水平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保障病情控制效果,减轻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子痫前期 血栓形成倾向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探究
16
作者 安晓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49-052,共4页
探讨针对处于产褥期阶段的产妇重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及护理事宜获取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共计80例在产褥期阶段病例完成抽取事宜,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为选取时段,开展分组操作,各计入40例。对照组完成照护期间,运用常... 探讨针对处于产褥期阶段的产妇重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及护理事宜获取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共计80例在产褥期阶段病例完成抽取事宜,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为选取时段,开展分组操作,各计入40例。对照组完成照护期间,运用常规干预手段,观察组积极加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预防及护理工作。结果 观察组所纳入实验的病例凝血指标即APTT、PT数据值高于对照组,D-D、FIB数据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纳入实验的病例平均血流速度值数据水平、血流峰值数据水平相较对照组均居于更高(P<0.05)。观察组参与实验的病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率表现为更低的情形(P<0.05)。结论 针对在产褥期阶段的病例,积极施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可使机体凝血功能得以改善,并对血流速度加以促进,使血流峰值恢复至正常,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褥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17
作者 覃凤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05-008,共4页
分析预防下肢骨折病人在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过程中使用强化踝泵运动的效果。方法 纳入120例病例分组,研究组确诊下肢骨折手术后病人且使用强化踝泵运动预防术后DVT形成,对照组则使用常规锻炼指导。结果 在以上操作完成之后... 分析预防下肢骨折病人在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过程中使用强化踝泵运动的效果。方法 纳入120例病例分组,研究组确诊下肢骨折手术后病人且使用强化踝泵运动预防术后DVT形成,对照组则使用常规锻炼指导。结果 在以上操作完成之后,结果,术后DVT形成率比较得出研究组更低,研究组有更高的依从性,病人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股静脉血流峰值、下肢股静脉血流量均体现出了研究组更高,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也是研究组更高,P<0.05;将两组在实验开始前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P>0.05。结论 有效预防下肢骨折病人在手术后形成DVT,将强化踝泵运动的干预方式使用,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踝泵运动 预防 下肢骨折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开展护理干预对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8
作者 赵二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199-202,共4页
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开展护理干预对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此探索可有效促进产妇康复的方案。方法 以纳/排标准为要求,通过便利抽样法纳入80例在我院产科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进行剖宫产的产妇,经信封法等比分组,各含40例... 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开展护理干预对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此探索可有效促进产妇康复的方案。方法 以纳/排标准为要求,通过便利抽样法纳入80例在我院产科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进行剖宫产的产妇,经信封法等比分组,各含40例,一般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健康状况评估、术后康复情况监测及指导等)用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针对产妇情况给予个性化服务),测定其价值。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依从性出现差异,观察组前者较对照组偏低,后者偏高(P<0.05);腘静脉、股静脉流速、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未提示差异,数值相接近(P>0.05),护理后出现差异,观察组前者均更快,后者均更高(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改善下肢血流状况,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可提高生活质量,产妇的配合度高,存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静脉流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及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张增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65-068,共4页
探讨临床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及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68名肺癌受试者,研究周期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实验设计遵循双盲原则,各34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围术期临床护... 探讨临床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及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68名肺癌受试者,研究周期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实验设计遵循双盲原则,各34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围术期临床护理。结果 观察组DTV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FIB、FDP、D-二聚体水平均更低(P<0.05)。结论 临床护理应用于肺癌患者围术期,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围术期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钠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模型构建
20
作者 赵清 翟丽君 +1 位作者 吴明花 范如丽 《海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 探究肝素钠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腰椎手术患者术后DVT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276例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腰椎... 目的 探究肝素钠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腰椎手术患者术后DVT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276例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腰椎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肝素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术前及术后腰椎功能指标。术后住院期间对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是否发生DVT,根据此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等,腰椎手术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患者术后DVT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术后患者APTT、PT长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术前(t=30.661,P<0.05)。276例患者中有41例发生术后DVT,DVT发生率为14.86%(41/276)。DVT组术中输血、卧床时间≥5 d、全身麻醉占比,以及术中出血量、体重指数(BMI)、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BMI、D-二聚体水平异常及术中输血、卧床时间≥5 d均是影响腰椎手术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logi(tP)=9.762+1.425×术中出血量+1.212×BMI+0.856×术中输血+1.105×卧床时间+1.671×D-二聚体。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χ^(2)=4.025,P=0.473)。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1.80%、70.40%、0.836(95%CI:0.698~0.948)。结论 肝素钠可改善腰椎手术患者血液循环和腰椎功能,延长凝血时间。术中出血量、BMI、D-二聚体水平异常、术中输血、卧床时间≥5 d均是影响腰椎手术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钠 腰椎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