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6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模因素对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茹柳 迟莉 +3 位作者 郭文峰 王桂香 王静 陈蔚文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造模因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①SD大鼠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动物体重和TNBS剂量对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大鼠180~200g,TNBS100mg/kg;大鼠210~250g,TNBS90mg/kg;大鼠240~2... 目的:探讨造模因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①SD大鼠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动物体重和TNBS剂量对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大鼠180~200g,TNBS100mg/kg;大鼠210~250g,TNBS90mg/kg;大鼠240~280g,TNBS85mg/kg;大鼠200~220g,TNBS50mg/kg。实验周期均为15d。②Wistar大鼠观察实验周期对结肠病变的影响:大鼠210~260g,TNBS90mg/kg,实验周期为10、20、30d。结果:SD大鼠4个方案的死亡率、结肠肉眼观察平均分值分别为90.0%,5.9;70.0%,5.1;18.2%,4.3;25.0%,4.0。③Wistar大鼠实验周期10d:死亡率18.8%,结肠肉眼观察平均分值5.2,组织病理学平均分值7.8;实验周期20d分别为12.5%、4.3、6、5;实验周期30d分别为18.8%、3.5、5、6。结论:动物的种属、体重、TNBS剂量、实验周期等都是模型的影响因素。推荐造模方案SD大鼠体重220~240g,TNBS剂量50~60mg/kg;Wistar大鼠体重220~240g,TNBS剂量80~90mg/kg;死亡率控制在20%以内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动物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致敏结合局部乙酸刺激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吴玉泓 李海龙 +3 位作者 段永强 吴建军 王宏伟 魏彦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5-68,I0005,共5页
目的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加乙酸局部刺激法建立复合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用药组(各10只),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加乙酸局部刺激法建立大鼠复合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用药组给予SASP灌... 目的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加乙酸局部刺激法建立复合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用药组(各10只),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加乙酸局部刺激法建立大鼠复合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用药组给予SASP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均灌胃2周后处死大鼠,分离其结肠组织和血清。生化法检测各组结肠中MDA、SOD、GSH-PX、NO、TNOS和iNOS值,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及结肠IL-4及TNF-α含量变化,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IFN-γ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MDA、NO、TNOS及iNOS含量升高,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SOD、GSH-Px计数水平显著升高,组织MDA、NO、TNOS及iNOS含量降低。模型组血清和结肠IL-4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TNF-α含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明显升高。SASP组IL-4含量升高,TNF-α和IFN-γ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改进的复合造模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人类UC病变的慢性活动性特点,适合药效观察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 乙酸局部刺激法 溃疡结肠炎 复合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9、核因子-κB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柳青 郑海伦 +5 位作者 王启之 于东红 燕善军 汪强武 汪建超 李大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469-1472,1476,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9(TLR9)、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美沙拉嗪组、氧化苦参碱+美沙拉嗪组和空白对照组各15只。实...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9(TLR9)、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美沙拉嗪组、氧化苦参碱+美沙拉嗪组和空白对照组各15只。实验1周后每组各取3只大鼠结肠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第16天剩余的大鼠处死取结肠组织,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TLR9、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结肠组织中TLR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氧化苦参碱+美沙拉嗪组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和美沙拉嗪组(P〈0.05~P〈0.01),氧化苦参碱组和美沙拉嗪组2项指标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干预TLR9、NF-κB mRNA在炎症性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反应;氧化苦参碱联合美沙拉嗪比单用氧化苦参碱或美沙拉嗪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氧化苦参碱 TOLL样受体9 核因子-ΚB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被引量:25
4
作者 江学良 权启镇 +3 位作者 王东 孙自勤 王要军 齐风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1-3,共3页
为建立一种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特点的动物模型,将60只封闭群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造模,每组20只,A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乙酸复合法,B组单纯应用DNCB,C组单纯应用乙酸,对3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程... 为建立一种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特点的动物模型,将60只封闭群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造模,每组20只,A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乙酸复合法,B组单纯应用DNCB,C组单纯应用乙酸,对3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程:A组大于16周,B组2周,C组8周;免疫学反应:造模前及造模完成后1周CD4+CD29+细胞A组为5.01±2.01%,11.17±2.18%,P<0.01;B组为4.96±1.87%,10.98±2.87%,P<0.01;C组为4.93±1.96%,5.06±2.03%,P>0.05;病理学改变:3种方法均可产生粘膜溃疡、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UC组织学特征;症状:3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腹泻、粘法血便等UC症状。结论:复合法大鼠UC模型既克服了DNCB病程短、自愈性强的缺点,也克服了乙酸法不具有免疫反应模型特征的缺点,又同时保留了二者症状、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相似的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新的U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动物模型 DNC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IL-10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进 杨锐 +5 位作者 邓豫 蔡少鑫 曹小年 李小兰 陶德定 胡俊波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12期41-4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促炎因子IL-1β和抑炎细胞因子IL-10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模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6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促炎因子IL-1β和抑炎细胞因子IL-10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模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6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与UC模型组,每组32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UC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UC模型。观察2组实验大鼠第1、3、7、14天体质量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大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IL-1β、IL-10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第1、3、7、14天大鼠结肠组织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增高(P<0.01),IL-1β,IL-10 mRNA相对于GAPDH的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促炎细胞因子IL-1β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失衡在TNBS诱导的UC模型大鼠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0 三硝基苯磺酸 动物 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血清TNF-α和IL-10的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段进粮 聂玉强 杨兵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灌肠至结肠内,对照组以50%乙醇溶液灌肠。分别于灌肠后... 目的:探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灌肠至结肠内,对照组以50%乙醇溶液灌肠。分别于灌肠后的第1天、第7天、第21天经腹主动脉无菌采血,检测血清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53.6±10.5pg/mL和IL-10153.6±12.8pg/L含量于灌肠后第1天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8.6±7.8pg/mL和112.7±30.9pg/L)明显升高(P<0.05),而灌肠后第7天及第21天两组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早期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大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0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及其病理改变 被引量:4
7
作者 钟廷机 连至诚 +2 位作者 胡质毅 吴晓斌 邱少铭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22-25,66,共4页
本文报告以2,4—二硝基氟苯制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方法和结果。造模完成后12天内观察的36只大鼠中32只的结肠有明显的溃疡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与37只健康大鼠比较,溃疡期大鼠离体结肠的肠腔基础压降低,推进活动表现为节律异常增高... 本文报告以2,4—二硝基氟苯制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方法和结果。造模完成后12天内观察的36只大鼠中32只的结肠有明显的溃疡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与37只健康大鼠比较,溃疡期大鼠离体结肠的肠腔基础压降低,推进活动表现为节律异常增高、相对性肛向出超或单纯无力型改变。而造模后第12~第50天观察的11只大鼠仪1只发现溃疡;本组大鼠结肠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其中8只的肠壁尚有较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属溃疡恢复期。该恢复期大鼠结肠的推进行为较溃疡期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 病理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比较与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翁一洁 江丹贤 《科技信息》 2009年第5期387-387,389,共2页
目的:比较和探讨2,4,6一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单纯免疫法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TNBS/乙醇组(B)、单纯免... 目的:比较和探讨2,4,6一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单纯免疫法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TNBS/乙醇组(B)、单纯免疫组(c)和免疫复合组(D)。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一a、IL一6等方面变化结论: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永年 张元德 邢玉馥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57-359,共3页
本实验用鼠肠道的正常菌丛-鼠大肠杆菌免疫大鼠,定期检查便潜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和结肠的病理改变。结果证明,大鼠经4次免疫后,在结肠中可以形成溃疡,同时看到便潜血阳性,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 本实验用鼠肠道的正常菌丛-鼠大肠杆菌免疫大鼠,定期检查便潜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和结肠的病理改变。结果证明,大鼠经4次免疫后,在结肠中可以形成溃疡,同时看到便潜血阳性,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动物模型 免疫复合物 淋巴细胞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构建及大黄结肠靶向微丸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丹参 梅艳飞 +1 位作者 宋晓敏 庄忠宝 《神经药理学报》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目的:制备大鼠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并制备大黄结肠靶向微丸,考察微丸对大鼠U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海藻酸钠、果胶和壳聚糖通过滴制法制备丸芯,并包以肠溶衣制成大黄结肠靶向微丸,测定微丸中游离蒽醌含量,计算... 目的:制备大鼠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并制备大黄结肠靶向微丸,考察微丸对大鼠U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海藻酸钠、果胶和壳聚糖通过滴制法制备丸芯,并包以肠溶衣制成大黄结肠靶向微丸,测定微丸中游离蒽醌含量,计算微丸的载药量。Wistar大鼠采用噁唑酮建立UC模型,造模前随机分为预保护组(3个剂量组:200、140、80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预保护组在造模前3 d开始灌胃微丸,连续给药8 d,d 9处死,剖腹取结肠,称量结肠湿质量,观察结肠损伤情况,计算结肠湿质量指数并对大鼠结肠病变进行评分。结果:大黄结肠靶向微丸预保护组140 mg·kg^(-1)剂量组的结肠湿质量指数(7.86、6.20、7.29、7.59、6.11、4.65)(P<0.05)和结肠病变肉眼评分(P<0.01)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可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大黄结肠靶向微丸对UC大鼠具有一定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结肠靶向微丸 溃疡结肠炎 大鼠 干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研究
11
作者 周天羽 张扬 +1 位作者 王俊江 龙再菊 《中医药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 23-24,共2页
本实验用免疫法结合福尔马林刺激法即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观察、对比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6等方面变化,证明免疫复合法明显优于传统单纯免疫法,是一种可广... 本实验用免疫法结合福尔马林刺激法即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观察、对比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6等方面变化,证明免疫复合法明显优于传统单纯免疫法,是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比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复合法 溃疡结肠炎模型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常孟然 林燕 +2 位作者 李文静 赵程博文 王红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086-2088,2093,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复合法和化学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优劣,寻求更接近人类发病机制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免疫复合组和化学组,免疫复合组前3周每周给予抗原乳化液(含异体抗原8 mg)注射1次,共注... 目的:探讨免疫复合法和化学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优劣,寻求更接近人类发病机制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免疫复合组和化学组,免疫复合组前3周每周给予抗原乳化液(含异体抗原8 mg)注射1次,共注射3次,第4周免疫复合组和化学组均用100 mg TNBS/kg+50%乙醇灌肠。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14天、第56天取材,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反应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免疫复合组与化学组在造模后第1天均出现稀溏便、溃疡、炎性反应等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但免疫复合组黏膜下层炎性反应剧烈,维持时间长达8周,化学组溃疡较免疫复合组深,但黏膜下层炎性反应强度不及免疫复合组,溃疡持续时间短,2周后趋向自愈。结论:免疫复合法模型表现稳定,重复性好,病变持续时间长,发病机制更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是较为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复合法 化学法 溃疡结肠炎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师英 孙博云 +2 位作者 袁建业 林江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95-199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IA)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影响。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大鼠体质量和IA剂量对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A组:大鼠160~170 g,6%IA0.3 mL;B组:大鼠160~170 g,6%IA... 目的:探讨不同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IA)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影响。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大鼠体质量和IA剂量对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A组:大鼠160~170 g,6%IA0.3 mL;B组:大鼠160~170 g,6%IA0.1 mL;C组:大鼠200~210 g,6%IA0.3 mL;D组:大鼠200~210 g,6%IA0.1 mL。实验周期均为7 d。(2)观察实验周期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SD大鼠,200~210 g,6%IA0.3 mL,实验周期为7 d和14 d。(3)观察麻醉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D1组SD大鼠200~210 g,2%戊巴比妥钠(0.15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6%IA0.1 mL;D组大鼠200~210 g,生理盐水(0.15 mL/100 g)腹腔注射,6%IA0.1 mL,实验周期为7 d。结果:(1)A、B、C、D 4种方案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00%、50%、25%和12.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6.0、5.4、4.5和3.1(P<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8.000、7.125、6.389和6.000(P<0.05)。(2)实验周期7 d组(C组)和14 d组(C1组)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25.0%和37.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4.5和5.6(P<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6.389和5.750(P>0.05)。(3)麻醉组(D1组)和非麻醉组(D1)的死亡率分别为87.5%和12.5%(P),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5.9和3.1(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6.778和6.000(P<0.05)。结论:大鼠的体质量、IA剂量、实验周期以及是否采用麻醉等都是IA诱导UC模型的影响因素。推荐造模方案为SD大鼠体质量200~210 g,非麻醉状态下,6%IA剂量0.1 mL灌肠。7 d周期表现为急性病变,7~14 d周期表现为急性向慢性转变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动物模型 碘乙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STAT_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连晶晶 黄国虹 +4 位作者 库热西.玉努斯 马宏超 黄静静 勾晓玉 牛淑亮 《陕西中医》 2010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目的:研究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STAT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维药西帕依溃结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中、小剂量干预组... 目的:研究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STAT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维药西帕依溃结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中、小剂量干预组;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加乙酸双重诱导致敏复合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药物干预20d。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上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TAT3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比,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剂量干预组STAT3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其余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半定量结果显示: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中、小剂量干预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比,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中、小剂量干预组的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STAT3基因表达有关,其调控作用可能发生在转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中医药疗法 @维药西帕依溃结安 大鼠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不同浓度乙醇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曾于恒 杨芳 何永恒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12期1665-1669,共5页
目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液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判断不同浓度的乙醇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共4组,每组各20只,模型Ⅰ、Ⅱ、Ⅲ组大鼠分别给予... 目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液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判断不同浓度的乙醇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共4组,每组各20只,模型Ⅰ、Ⅱ、Ⅲ组大鼠分别给予TNBS(100 mg·kg^(-1))-无水乙醇0.25 mL、TNBS(100 mg·kg^(-1))-50%乙醇0.25 mL、TNBS(100 mg·kg^(-1))-25%乙醇0.25 mL混合液灌肠,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造模后每日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及死亡情况,计算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并于2、7、14、21、28 d分批处死相同数量的大鼠,采集结肠组织,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同时进行HE染色,计算组织学损伤指数(TDI)。结果除空白组外,各模型组造模后均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P<0.05);各模型组的死亡率、DAI、CMDI、TDI评分均在造模后7 d高于其他时间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Ⅲ组无死亡,与模型Ⅰ组、模型Ⅱ组相比,DAI、CMDI、T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型Ⅰ、Ⅱ、Ⅲ组均能成功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模型Ⅲ组死亡率较低、模型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大鼠 模型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疾病活动指数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 组织学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秀兰 王秀萍 +2 位作者 王佳林 王艺臻 朱西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9期1754-1759,共6页
目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一种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UC模型组给予TNBS-50%乙醇灌肠,制备模型。将结肠组织进行固定、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形态学观察。结果:UC模型大... 目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一种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UC模型组给予TNBS-50%乙醇灌肠,制备模型。将结肠组织进行固定、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形态学观察。结果:UC模型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大便稀溏或黏液血便,活动减少,皮毛粗糙,结肠充血水肿,有大量红血丝,肠道溃烂,多处溃疡面;邻联甲苯胺法检测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结合动物耐受情况、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等,认为150mg/kg(0.45mL/100g)注入5%TNBS+50%乙醇(2﹕1体积混合)混合液为最适宜造模剂量,3d即可见相应表现,造模周期短,成功率高。结论:大鼠灌肠给予TNBS与乙醇混合液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硝基苯磺酸 溃疡结肠炎 U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因素及预测模型
17
作者 申琳 宋翠豪 +5 位作者 王聪敏 高西 安俊红 李承新 梁斌 李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521,共8页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本类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9~2024年277例溃疡性结肠炎伴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不良组(n=185)和良好组(n=92)。比...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本类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9~2024年277例溃疡性结肠炎伴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不良组(n=185)和良好组(n=9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生活饮食习惯、疾病相关资料共25项潜在相关因素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预测性能。结果不良组与良好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指数、居住地、病程、SAS语评分等共21个指标存在差异(P<0.05)。Lasso回归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坏疽性脓皮病病程、合并慢性病数量、SAS评分、睡眠质量6个因素与本类患者营养不良相关性较大。基于上述6个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该类患者营养不良AUC(95%CI)=0.992(0.984~1.000),对14例患者的应用显示准确率10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结肠炎活动度、坏疽性脓皮病病程、合并慢性病数量、焦虑程度、睡眠质量与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营养不良相关性较大,基于上述6个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坏疽脓皮病 营养风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砂六君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干预效果
18
作者 黄燕 李鹏 +3 位作者 邱俊勇 陈绍双 职雁雄 梁起寿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阳性组和治疗组分别灌胃柳氮磺吡啶(420 mg/...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阳性组和治疗组分别灌胃柳氮磺吡啶(420 mg/kg)和香砂六君丸(1.4 g/kg),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评估并比较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HS)。结果治疗组给药后第4~7天的DAI评分均低于本组给药后第1天,给药后第3~7天的DAI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给药后,治疗组的CMDI、H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六君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砂六君丸 大鼠 溃疡结肠炎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红汤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19
作者 顾红 马炯 +2 位作者 黄如萍 夏晶晶 季红英 《河北中医》 2025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观察荔红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共选取SD大鼠36只,其中30只采用DSS诱导建立UC模型,剩余6只为对照组。7 d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及荔... 目的观察荔红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共选取SD大鼠36只,其中30只采用DSS诱导建立UC模型,剩余6只为对照组。7 d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及荔红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灌胃给药,柳氮磺吡啶组予0.35 g/kg的柳氮磺吡啶,荔红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2、4、6 g/kg的荔红汤提取液,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灌胃,给药14 d。记录大鼠体质量,观察大鼠粪便性状,检测粪便潜血,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取大鼠肠道病变部位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明确肠道病理情况改变。收集大鼠血清样本,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收集大鼠粪便或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结果荔红汤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减缓UC大鼠的体质量下降,降低大鼠的DAI评分(P<0.05),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P<0.05),降低UC大鼠血清中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上调大鼠粪便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同时下调变形菌门相对丰度(P<0.05),改善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结论荔红汤对DSS诱导的UC大鼠疗效良好,可明显改善大鼠结肠炎的病理症状、结肠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大鼠模型 动物实验 中药疗法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结构模型和关联规则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
20
作者 江星星 陈江 +3 位作者 何志成 李文晓 韦永娜 周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5期632-638,共7页
目的探讨近十年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数据库中2013年1—12月关于口服中药治疗UC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收集并规范化处理数据。应用Excel对... 目的探讨近十年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数据库中2013年1—12月关于口服中药治疗UC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收集并规范化处理数据。应用Excel对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统计,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所得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孔明灯Lantern5.0软件对频数>20的中药建立隐树模型以及综合聚类诠释。结果共纳入文献358篇,方剂317首,涉及210味中药,频数最高的是前五位分别是甘草、白术、黄连、白芍、茯苓。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主归肝经、胃经及脾经,药物归类多为清热药及补虚药。关联规则共分析出22组核心药对,其中二联药对4组,三联药对15组,四联药对3组,置信度最高的分别为山药→白术,茯苓+山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白术。隐结构模型分析中包含12个隐变量,3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UC的治疗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通过以方测证,推断出临床上多见脾虚湿盛、肝郁脾虚、大肠湿热等证型。该病本质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关键所在,临床治疗当从脾胃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结肠炎 关联规则 隐结构模型 综合聚类分析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