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天气动力学角度看云物理过程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孙继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讨论了深湿对流过程中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宏观过程)与云物理过程(微观过程)对云的形态特征、天气现象演变的影响和它们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从天气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雷暴移动发展过程,比较了不同性质云的降水量估算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云物理 云的形态 降水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平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3期58-65,共8页
在主导中国青藏高原、西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东移引发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天气系统中,高原天气系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以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为代表的高原低值天气系统(简称低值系统)最为常见。重点回顾了... 在主导中国青藏高原、西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东移引发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天气系统中,高原天气系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以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为代表的高原低值天气系统(简称低值系统)最为常见。重点回顾了近10年以来高原低值系统天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若干新进展,着力梳理了高原低涡动力学、高原切变线动力学、西南低涡的中尺度动力诊断研究、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耦合作用的动力分析、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关系的动力学解析、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等高原天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并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势,展望并提出该领域有发展潜力的一些研究方向,希冀对目前处于弱势的高原天气动力学研究的促进以及新的学科生长点、新概念、新理论的形成能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进展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高原切变线 西南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灾害性天气预测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忠明 高文良 闵文彬 《四川气象》 2002年第2期4-8,共5页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灾害性天气预测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回顾 ,为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少走弯路。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中尺度系统 动力过程 诊断分析 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 激发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柳臣中 周筠珺 +2 位作者 张凌 徐毅 张晓露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12-520,共9页
针对成都地区独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和地闪活动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卫星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2013年6月20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对流稳定度指数能够很好的... 针对成都地区独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和地闪活动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卫星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2013年6月20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对流稳定度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地闪活动与降水及云顶亮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主要发生在云顶亮温≤-60℃且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地闪密集区常常出现在MCS云团中部及前部。MCS发展阶段,1500 m高度以下风速增大并由偏北风转向西南风,地闪数量明显增多。MCS成熟阶段的地闪密集区恰好位于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500×10-6m·s-2)范围内。垂直螺旋度大值区与云顶亮温≤-60℃冷云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或许能够作为研究强对流天气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闪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以南地区暴雨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陆汉城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440-449,共10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中尺度天气试验研究,江淮以南地区暴雨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较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和高空探测的加密观测以及卫星和雷达的观测)对形成暴雨和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中尺度天气试验研究,江淮以南地区暴雨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较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和高空探测的加密观测以及卫星和雷达的观测)对形成暴雨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命史过程建立了天气学概念模型,特别是对暴雨和强降水有重要影响的α中尺度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建立了观测个例的中尺度物理模型;二是探索了暴雨和强降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物理机制,为精细化数值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在以往暴雨和强降水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暴雨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科学试验、江淮以南地区暴雨和强降水发生主要区域的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强降水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 科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沟暴雨泥石流的天气动力学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子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29-36,共8页
本文以阿拉沟地区发生的四次泥石流作为典型个例,分析了阿拉沟暴雨泥石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和垂直上升运动、位势不稳定等物理条件。指出:暴雨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大形势背景下,配合地形特点.在动力和热力综合影响下产生... 本文以阿拉沟地区发生的四次泥石流作为典型个例,分析了阿拉沟暴雨泥石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和垂直上升运动、位势不稳定等物理条件。指出:暴雨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大形势背景下,配合地形特点.在动力和热力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时触发的,是一种短历时,局部性的暴雨过程,所需水汽是谷口东风就近辐合集中的。有夜间多发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泥石流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96·7”大暴雨过程中主要天气系统结构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霞 白惠星 +1 位作者 汤浩 肖开提.多莱特 《新疆气象》 1997年第5期10-15,共6页
对造成“96·7”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进行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初步探讨了这次大降水过程中主要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暴雨 天气系统结构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切变型梅雨锋的天气动力学研究及其预报问题 被引量:6
8
作者 胡伯威 《暴雨.灾害》 1997年第1期37-43,共7页
简介作者近年来环绕此问题的一系列天气学,动力学研究工作。暖切变型梅雨锋有其独特的动力学性质和发生,维持机制。它特别利于产生持续性大暴雨。由此可引出一些有关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并简述了一种适用于此类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 简介作者近年来环绕此问题的一系列天气学,动力学研究工作。暖切变型梅雨锋有其独特的动力学性质和发生,维持机制。它特别利于产生持续性大暴雨。由此可引出一些有关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并简述了一种适用于此类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w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切变型 梅雨锋 天气动力学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讲座 第一讲:流函数和速度势的计算
9
作者 李春虎 《干旱气象》 1992年第1期48-51,共4页
本讲座内容简介: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是现代气象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大尺度观测资料场,用适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了解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的相对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某一种天... 本讲座内容简介: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是现代气象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大尺度观测资料场,用适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了解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的相对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某一种天气现象和系统的概念模式。同时,诊断分析也是将理论研究结果与天气分析联系起来的一种基本手段。近年来,气象学者利用流函数和速度势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势 天气动力学 诊断分析 流函数 天气分析 气象学者 现代气象 理论研究结果 非绝热加热 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21号热带气旋路径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10
作者 周智翔 林丽珊 《广东气象》 1989年第4期2-5,共4页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T106产品天气动力学释用技术研究
11
作者 李文源 《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1年第2期4-8,共5页
关键词 数值预报谱模式 天气动力学 T106产品 预报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12
作者 高守亭 赵思雄 +2 位作者 周晓平 孙淑清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 中尺度 暴雨系统 低空急流 灾害天气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7月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1
13
作者 张芳华 张涛 +1 位作者 周庆亮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1,F002,共6页
利用上海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1°×1°的逐6小时分析资料、水汽云图和WSR88D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4年7月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中,对流层上... 利用上海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1°×1°的逐6小时分析资料、水汽云图和WSR88D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4年7月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中,对流层上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强烈辐合是飑线天气的触发机制。飑线以断续线型与后续线型相结合的型式形成,在对流单体的右侧不断新生单体,最终连接成弓状回波带,给上海带来雷雨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飑线天气 天气动力学 大气层结 地面气象要素变化 物理量场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春季沙尘天气趋势的数值气候预测试验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红 林朝晖 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利用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对 1 980~ 2 0 0 0年共 2 1年进行了集合后报试验 ,首先考察了IAPDCP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动力学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我国... 利用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对 1 980~ 2 0 0 0年共 2 1年进行了集合后报试验 ,首先考察了IAPDCP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动力学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我国春季气候具有一定的跨年度预测能力 ,特别是对春季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和近地面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技巧。实时预测及其检验表明 ,IAPDCP对我国 2 0 0 3年春季沙尘的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对 2 0 0 4年春季气候异常及沙尘趋势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 ,2 0 0 4年春季我国北方 ,特别是西北及内蒙沙源地区降水偏多 ,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弱 ,因此 2 0 0 4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趋势应为正常或略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数值预测 气候异常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干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77-82,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省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配合70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是本次过程的... 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省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配合70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落区对应500 hPa西风槽附近的上升区,低空急流的左前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低槽东移过程中有明显西伸加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低槽,使降水增强。暴雨发生所需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水汽辐合中心与强对流云团有很好的对应。暴雨发生所需的能量来自于中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且暴雨的发生与暴雨落区北侧中高层"干入侵"有关,暴雨区低层存在着对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暴雨诊断 湿位涡 水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课程建设 创建一类课程——《热带天气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16
作者 梁必骐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2-65,共4页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专业课建设,对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使教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搞好课程建设应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专业课建设,对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使教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搞好课程建设应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在《热带天气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 学校教学改革 课程质量 专业教学水平 教学效果 气象工作者 气象研究 教学质量 研究成果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夏季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的西南低涡个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伯隆 刘海文 +1 位作者 张文龙 王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04-312,共9页
针对带来重庆暴雨和未带来暴雨的的两类西南低涡,使用重庆34个常规地面站降水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开展个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给重庆带来暴雨的西南低涡表现为一个深厚系统;500 h Pa重庆上空为一深槽,200 h P... 针对带来重庆暴雨和未带来暴雨的的两类西南低涡,使用重庆34个常规地面站降水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开展个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给重庆带来暴雨的西南低涡表现为一个深厚系统;500 h Pa重庆上空为一深槽,200 h Pa上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有明显的辐散,重庆南北两侧形成两个闭合的次级环流圈,非常有利上升运动维持;700 h Pa上来自河西走廊的偏西气流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相遇,在重庆上空形成一个暖舌,IPV分析发现到达重庆的冷空气较弱;四边水汽收支诊断表明,东、南以及西边界是水汽输入边界,只有北边界是水汽输出边界,使得重庆上空水汽出现盈余,利于暴雨发生。而不能给重庆带来暴雨的西南低涡表现为对流层中层的浅薄涡旋;500 h Pa重庆处于脊前西北气流控制下,200 h Pa无明显辐散,重庆上空表现为弱的下沉运动,两侧无明显的闭合次级环流圈;700 h Pa上形成一个气旋性环流,重庆上空很少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IPV分析显示影响重庆的冷空气较强;四边水汽收支诊断表明,西边界和北边界是水汽输入边界,而南边界和东边界是水汽输出边界,使得重庆上空水汽表现为亏损,不满足暴雨发生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西南低涡 重庆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成秀 张淑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4-108,共5页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物理机制 天气动力学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性天气分析和预测新技术研究中心简介(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
19
作者 程明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1998年第0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天气分析 灾害性天气预报 研究中心 新技术 数值预报模式 中尺度 形成机理 天气动力学 微波辐射计 单站闪电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过程环境涡散场能量转换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钟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本文计算和讨论4个不同类型暴雨过程各层次时空平均涡散场能量转换函数.指出其基本特征为:(1)对流层下层为最大正转换层,其转换强度和方向受C1+C2项制约,当暴雨发展时,能量转换急剧增长;而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强度则受控于C3项.但就对流... 本文计算和讨论4个不同类型暴雨过程各层次时空平均涡散场能量转换函数.指出其基本特征为:(1)对流层下层为最大正转换层,其转换强度和方向受C1+C2项制约,当暴雨发展时,能量转换急剧增长;而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强度则受控于C3项.但就对流层整层而言,能量转换函数C(K_χ,K_Ψ)均为正值,即势流动能向涡流动能转换,促使暴雨系统的维持和发展.(2)能量转换函数的水平分布,在对流层下层其正转换区与过程降水区较为一致,而在对流层上层的负转换区则位于过程降水区的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暴雨 能量 环境 涡散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