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对继发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刚 但炜 +4 位作者 熊伟茗 胡铁弋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将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A区(即激惹区),无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B区,根据发作前10-30 s率先出现发作期放电(ictal discharge,ID)的导联定为C区(即SOZ),无ID的导联定为D区。比较IEDs(滤波范围:1-30 Hz)和Ripples(滤波范围:80-250 Hz)的出现率、出现量及分布特点,并比较二者定位SOZ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1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的总出现率分别为100.0%(37/37)、48.6%(18/37),经χ^2检验IEDs明显高于Ripples(P〈0.01)。进一步分析A和B、C和D区中Ripples的出现量分别为每导联(0.08±0.15)、(0.03±0.03)、(0.12±0.29)、(0.04±0.06)次/min,经t检验A区大于B区,C区大于D区(P〈0.01)。2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出现的平均导联数分别为(12.4±5.8)、(4.2±3.6),经t检验Ripples的导联数明显少于IEDs(P〈0.01)。3IEDs和Ripples定位SOZ的敏感性分别为IEDs 81.6%,Ripples 51.1%;特异性分别为IEDs 57.1%,Ripples 87.9%;准确性分别为IEDs 54.0%,Ripples 80.6%。二者相比IEDs敏感性高于Ripples(P〈0.01),特异性和准确性低于后者(P〈0.01)。结论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中,高频振荡波与痫样放电关系密切,且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有助于IEDs定位致痫灶;但因敏感性太低,尚不能取代IEDs独立定位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高频振荡波 致痫灶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颞叶癫痫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陶园 但炜 +4 位作者 周超 孙超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220-2225,共6页
目的观察难治性颞叶癫痫(intractable temporal lobe epilepsy,ITLE)患者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并探讨其与致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45例ITLE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172次临床发作的视频脑电图资料,... 目的观察难治性颞叶癫痫(intractable temporal lobe epilepsy,ITLE)患者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并探讨其与致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45例ITLE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172次临床发作的视频脑电图资料,所有病例行切除性癫痫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评估均为EngelⅠ级。根据术前MRI所示致痫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和颞叶新皮层癫痫(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NTLE);术后病检可见6种不同病理类型。对发作期脑电起始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各种起始形式在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致痫病变的出现差异,探讨不同发作起始形式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结果 (1)45例患者172次临床发作期脑电中有明显起始形式157次,包括低幅快活动(low-voltage fast activity,LVFA)57次(36.3%),θ节律35次(22.3%),δ活动31次(19.7%),尖波活动20次(12.7%),低中幅多棘波14次(8.9%)。157次发作期脑电中局灶性起源103次(65.6%),LVFA占49次(47.6%),LVFA的定位率明显高于其他起始形式(P<0.01)。(2)5种起始形式均可见于MTLE和NTLE,LVFA在NTLE的出现率明显高于MTLE(P<0.01),慢活动(θ节律及δ活动)在MTLE的出现率高于NTLE(P<0.05),尖波活动及低中幅多棘波在不同部位的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种起始形式可见于不同性质的致痫病变,θ节律在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其他病变类型(P<0.05)。结论 ITLE发作期头皮脑电起始形式中LVFA有较好定位价值,θ节律对HS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颞叶癫痫 发作期头皮脑电 致痫病变 低幅快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皮脑电的游戏型脑机接口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峰 董博文 +3 位作者 韩锦 李雨龙 许敏鹏 明东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3,共9页
游戏型脑机接口(game-BCI)是指将脑机接口与游戏结合,通过对脑电信号的识别,使用户完成对游戏的直接控制,不仅为健康人提供了新型的游戏交互方式,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新的康复治疗途径。相比于其它侵入性BCI,基于头皮脑电的BCI有无创、... 游戏型脑机接口(game-BCI)是指将脑机接口与游戏结合,通过对脑电信号的识别,使用户完成对游戏的直接控制,不仅为健康人提供了新型的游戏交互方式,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新的康复治疗途径。相比于其它侵入性BCI,基于头皮脑电的BCI有无创、时间分辨率高、成本低、便携性好等优势,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基于头皮脑电的游戏型脑-机接口技术进行了总结,将其按控制信号类型分为主动式、反应式、被动式以及混合范式,介绍不同类型游戏BCI的控制策略和应用场景,并对比分析了游戏BCI中不同类型脑电信号常采用的分类算法,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接口 头皮脑电 主动式机接口 反应式机接口 被动式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头皮脑电信息解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政 何峰 +2 位作者 汤佳贝 万柏坤 明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8,共14页
头皮脑电(EEG)拥有毫秒级时间分辨力,可实时获取大脑意念认知、思维决策的神经电生理信息。EEG已广泛用于脑成像研究,并成为21世纪神经科学与工程研究开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受颅内组织容积导电效应的影响,使其信噪比与空间分辨率较差,... 头皮脑电(EEG)拥有毫秒级时间分辨力,可实时获取大脑意念认知、思维决策的神经电生理信息。EEG已广泛用于脑成像研究,并成为21世纪神经科学与工程研究开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受颅内组织容积导电效应的影响,使其信噪比与空间分辨率较差,信息解码严重受阻。随着本世纪深度学习(DL)的快速兴起与深入发展,研究者开始尝试将深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相结合,探究深度学习应用于脑电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并已取得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但采用现有方法进行EEG信息解码仍面临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结合近些年深度学习在EEG数据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综合论述目前主流DNN模型结构在EEG信息解码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成果,分析归纳其潜力优势与瓶颈难题及未来趋势,以促进深度学习解码脑电信息的研究更深入有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头皮脑电 数据处理 神经网络 信息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发华 舒琳 邢晓芬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共6页
脑电能反映人脑的健康及认知活动状况,是脑疾病诊治及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参数。脑电监测也是脑机接口的重要手段。其中,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相对于颅内脑电采集技术具备无创的优点,相对于前额脑电采集能提供多通道多脑区的脑电信号,用途最... 脑电能反映人脑的健康及认知活动状况,是脑疾病诊治及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参数。脑电监测也是脑机接口的重要手段。其中,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相对于颅内脑电采集技术具备无创的优点,相对于前额脑电采集能提供多通道多脑区的脑电信号,用途最广泛。然而头发遮蔽影响脑电采集性能,从而限制其应用。对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的电极器件及可穿戴系统进行了综述研究,分析该领域国内外科研及产业化进展情况,并从新型材料、先进结构和加工工艺、系统集成三方面对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研究对于头皮脑电采集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价值与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半干 干式 有源 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脑电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侧别与海马硬化侧别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慧娟 林华 +2 位作者 叶静 崔洁 徐建民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海马硬化的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侧别与海马硬化侧别的一致性。方法将289例癫痫患者分为左侧海马硬化组、右侧海马硬化组和双侧海马硬化组,(1)观察痫样放电与海马硬化侧别关系;(2)左侧海马硬化组和右侧海马硬... 目的探讨伴有海马硬化的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侧别与海马硬化侧别的一致性。方法将289例癫痫患者分为左侧海马硬化组、右侧海马硬化组和双侧海马硬化组,(1)观察痫样放电与海马硬化侧别关系;(2)左侧海马硬化组和右侧海马硬化组的同侧放电、对侧或双侧痫样放电构成比。结果右侧海马硬化患者的双侧放电25例(38.4%)以及左侧或双侧放电(两者均累及了主侧半球)32例(49.2%)比左侧海马硬化患者的双侧放电15例(28.8%)以及右侧或双侧(两者均累及非主侧半球)19例(36.5%)明显增多,(P<0.01);双侧海马硬化组中左侧放电26例(15.1%)比右侧放电17例(9.9%)明显增多,(P<0.05)。结论 (1)非主侧半球痫样放电更容易传播到主侧半球导致双侧放电,主侧半球痫样放电率更高;(2)痫样放电侧别和海马硬化侧别一致性不高,这说明单靠头皮脑电痫样放电侧别和海马硬化侧别来对致痫灶定侧有很大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硬化 癫痫 发作间期 头皮脑电 痫样放 主侧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内侧癫痫症状学及头皮脑电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高丹丹 高阳 +5 位作者 王慧杰 黄平 吴东阳 谭俊 闫琳 袁冠前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MTLE)患者的症状学及头皮脑电特征。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例行标准前颞+海马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学及脑电图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均直接进行手... 目的探讨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MTLE)患者的症状学及头皮脑电特征。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例行标准前颞+海马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学及脑电图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均直接进行手术切除,共记录38次癫痫发作,清醒期发作占65. 8%(25/38)。MTLE症状学特点为先兆发作→自动症发作→对侧肢体强直发作/肌张力障碍→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致痫灶同侧放电9例,双侧颞区放电2例,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向其他脑区扩散。结论 MTLE典型的症状学及脑电图可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内侧癫痫 症状学 头皮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脑机接口的便捷式头皮电极
8
作者 吴晓婷 裴为华 +1 位作者 王毅军 陈弘达 《人工智能》 2021年第6期16-25,共10页
脑电信号幅度弱、频率低,容易受环境及其他内源性电生理信号干扰。电极作为头皮脑电记录的首要关键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随着脑机接口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实验室中使用的传统湿电极尽管信号质量好,但佩戴... 脑电信号幅度弱、频率低,容易受环境及其他内源性电生理信号干扰。电极作为头皮脑电记录的首要关键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随着脑机接口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实验室中使用的传统湿电极尽管信号质量好,但佩戴和安放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使用后的设备需要清洗和晾晒等维护,大大限制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为配合满足应用场景下脑电采集的应用需求,脑机接口用电极器件需要在电学性能、佩戴舒适度和使用便捷性三个方面满足要求。同时,脑电电极的设计和制备,要满足头皮有发区域的脑电采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头皮脑电记录的便捷式电极器件及其固定头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电极方案的技术特点,对用于脑机接口中电极及脑电帽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便捷式 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皮拉普拉斯脑电电极的高空间分辨率SSVEP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敏鹏 丁茹梦 +3 位作者 郑春厚 蔡雨 李辉 明东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5-1464,共10页
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因其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方便易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脑电信号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其应用效果受限。拉普拉斯滤波方法已被证明可提高体表电位的空间分辨率。传统拉普拉斯脑电研究通常利用算子... 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因其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方便易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脑电信号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导致其应用效果受限。拉普拉斯滤波方法已被证明可提高体表电位的空间分辨率。传统拉普拉斯脑电研究通常利用算子来估计圆盘电极阵列中的拉普拉斯电势。但是圆盘电极间距大,使得该方法估计结果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拉普拉斯脑电电极及其采集方案,分别从仿真实验和人体实验两方面验证了其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拉普拉斯电极空间分辨率可比传统圆盘电极提高约41.4%。人体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左右半球视觉皮层同时产生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时,拉普拉斯脑电信号可明显分辨出左右半球两个独立的SSVEP源信号,而传统脑电信号无法区分这两个独立脑电源。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拉普拉斯脑电电极及其采集方案能够有效提升脑电的空间分辨率,有望实现更精确的脑电源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拉普拉斯 稳态视觉诱发 拉普拉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波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颖洁 《自然杂志》 2019年第4期299-305,共7页
人的头皮上可以通过电极采集到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是非常微弱的,只有几十微伏。1924年德国医生Hans Berger首次在人头皮上记录到这种信号,并将其命名为electroencephalogram(EEG)。如今,脑电图已经成为医院的常规检查之一,更是脑科学研... 人的头皮上可以通过电极采集到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是非常微弱的,只有几十微伏。1924年德国医生Hans Berger首次在人头皮上记录到这种信号,并将其命名为electroencephalogram(EEG)。如今,脑电图已经成为医院的常规检查之一,更是脑科学研究中独特的研究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脑电信号的发现、发展以及主要应用,并讨论了脑电信号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生理 功能 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注意力深度神经网络的癫痫脑电尖波识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昊天 宋森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头皮脑电记录中的尖波识别能够为癫痫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参考,但已报道方法中存在特异性低,忽略多通道间信息等问题。通过建立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癫痫脑电中尖波自动识别。研究中以临床头皮脑电记录为样本,首次建立层叠的卷积... 头皮脑电记录中的尖波识别能够为癫痫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参考,但已报道方法中存在特异性低,忽略多通道间信息等问题。通过建立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癫痫脑电中尖波自动识别。研究中以临床头皮脑电记录为样本,首次建立层叠的卷积与图注意力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识别,分别对脑电电极通道内和通道间的特征作有效提取。实验不仅发现算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3.55%,特异性96.83%,相较于对比方法有明显提升;同时通过电极通道间的注意力指数得到和尖波放电明显相关的电极关系图,有尖波发生的电极区域在图中明显聚集并分离于背景电极,可以为癫痫病灶定位提供辅助信息。上述算法,创新地利用多通道间信息,取得了领先的识别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尖波识别 深度学习 注意力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头皮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刚 蒋涛 +4 位作者 但炜 胡铁弋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072-207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前期高频振荡波(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出现量与棘尖波数量的关系及在病灶周围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HFOs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47例难...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前期高频振荡波(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出现量与棘尖波数量的关系及在病灶周围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HFOs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47例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共131次癫痫发作的视频脑电图。根据发作间期棘尖波的出现量将患者分为3组:大量组(A组)、中量组(B组)、少量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HFOs(Gama、Ripples)的出现量;根据棘尖波出现部位与病灶位置的关系将导联分为病灶区组(D)和非病灶区组(E),比较2组中HFOs的出现量,并分析棘尖波、HFOs在病灶区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发作前期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棘尖波和HFOs的出现率。结果 1 A、B、C 3组中棘尖波数量越大的组HFOs的出现量亦越大(P<0.05)。2D组中HFOs的出现量大于E组(P<0.05);病灶区内棘尖波的敏感性高于HFOs,但特异性小于HFOs(P<0.05)。3发作前期SOZ导联内HFOs的出现率(47.4%,37/78)高于棘尖波(29.5%,23/78,P<0.05)。结论棘尖波联合头皮HFOs能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高频振荡波 致痫灶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C-BiLSTM融合fMRI时空特征信息的癫痫发作检测
13
作者 杜欣霖 许开航 +3 位作者 陈均霞 蒋思思 罗程 龚津南 《软件导刊》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脑部疾病,头皮脑电EEG是诊断癫痫的金标准。然而,癫痫放电的产生机制、诱发因素以及放电后大脑获得恢复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为此,提出一种将多尺度卷积与双线性长短期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模型MSC-BiLSTM,...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脑部疾病,头皮脑电EEG是诊断癫痫的金标准。然而,癫痫放电的产生机制、诱发因素以及放电后大脑获得恢复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为此,提出一种将多尺度卷积与双线性长短期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模型MSC-BiLSTM,自动提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中的有效信息,在全面捕捉时空和时间动力学特征的同时解析放电前诱发和放电后恢复过程中大脑获得介观尺度的时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EEG-fMRI同步采集数据集上的癫痫检测准确率达到99.1%。通过分析模型的可视化结果,研究了癫痫发作期与未发作期大脑中7个主要脑网络的相位差异原因。研究结果为癫痫发作的自动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尺度卷积 BiLSTM 癫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潜在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鑫 吴边 +3 位作者 陈卫东 张韶岷 代建华 郑筱祥 《载人航天》 CSCD 2012年第3期87-92,共6页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可提升空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介绍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引入最新的脑信号监测技术和解码模型,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潜在应用。目前基于头皮脑电的脑机接口方法受限于速度、容量和...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可提升空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介绍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引入最新的脑信号监测技术和解码模型,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潜在应用。目前基于头皮脑电的脑机接口方法受限于速度、容量和传输精度,但这些局限会随着该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机接口 非植入式 航天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EEG数据分析技术综述
15
作者 钟博 王鹏飞 +1 位作者 王乙乔 王晓玲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890,共12页
对近年来的相关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横向比较,梳理出基于深度学习的EEG数据分析闭环流程.对EEG数据进行介绍,从深度学习在EEG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模型泛化3个关键阶段的应用进行展开,梳理深度学习算法在相应阶段提供的研究思路和解... 对近年来的相关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横向比较,梳理出基于深度学习的EEG数据分析闭环流程.对EEG数据进行介绍,从深度学习在EEG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模型泛化3个关键阶段的应用进行展开,梳理深度学习算法在相应阶段提供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包括各阶段所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全方位总结出不同算法的主要贡献和局限性,讨论深度学习技术在各个阶段处理EEG数据时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EEG) 闭环流程 深度学习 预处理 特征提取 模型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G的癫痫自动检测: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7
16
作者 彭睿旻 江军 +3 位作者 匡光涛 杜浩 伍冬睿 邵剑波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5-350,共16页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阵发性异常超同步电活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基于EEG的癫痫自动检测是指通过机器学习、分布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时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癫痫发作阶段的EEG信号进行自动...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阵发性异常超同步电活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基于EEG的癫痫自动检测是指通过机器学习、分布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时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癫痫发作阶段的EEG信号进行自动识别的研究问题,能够为癫痫诊疗与评估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从而减轻医生工作负担并提高治疗效率,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详细介绍基于EEG的癫痫自动识别整体框架,以及对应于各个步骤所涉及的典型方法.针对核心模块,即特征提取与分类器选择,进行方法总结与理论解释.最后,对癫痫自动检测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头皮脑电 特征提取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