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双下肢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然 袁颖 +2 位作者 徐辉 原媛 江桂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ODM组和非ODM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扫描参数相同,记录两组患者盆腔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测量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各感兴趣区域(ROI)的CT值、SD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ODM组在盆腔前方的管电流为(109.17±35.62)mA,较非ODM组的(185.58±55.38)mA下降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两组患者CTDI_(vol)、DLP、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CT值及信噪比(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DM技术用于双下肢CTA检查中,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可对表层性腺器官起到保护作用;ODM技术在双下肢CTA中降低盆腔区域辐射剂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能够实现辐射防护的优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ct血管造影(cta) 器官剂量调节(ODM) 辐射敏感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肖朝华 李海军 +1 位作者 闫萍 王美荣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作比较,探讨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95例(共11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4例。在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中诊断出,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77例(共9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1例,阴性患者例数为13例,符合率为88.18%。与MSCT检测方法(74.55%)相比,采用CTA进行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较准确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并且与MSCT诊断方法相比,头颅CT血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头颅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李会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扫描(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未发生HT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CTA联合CTP检查。统计两组相关资料、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低于对照组,平均流通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渗透性表面乘积(P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CBV、CBF、MTT、TTP、PS、NIHSS评分是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CTA联合CTP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预测使用CTA联合CT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ct血管造影 ct灌注扫描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及评估破裂风险中的价值
4
作者 盛爱珠 叶亦斋 王碧华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5期475-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及评估破裂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46例,均接受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比,采用Kappa检验...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及评估破裂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46例,均接受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比,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AUC为0.882(95%CI:0.818~0.92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3、0.800。CTA与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一致性极高,Kappa值为0.917(95%CI为0.747~1.08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以及瘤体最大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横截面积的比值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TA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瘤体破裂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头颅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A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34
5
作者 韩春靖 曾明彬 陈泽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头颅CT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分析头颅CTA联合3D-TOF MRA对评估动脉狭窄度和诊断AIS的价值。结果CTA对颅内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5%、72.3%、73.7%、93.0%,MRA对颅内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5%、87.7%、86.9%、94.7%;MRA共检出动脉狭窄度≥50%者43例,CTA检出43例,两者联合检出46例,且狭窄度≥50%者中AIS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狭窄度<50%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MRA、CTA及联合检出狭窄度≥50%作为检验变量,将是否有AIS作为状态变量,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头颅CTA、MRA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0.860,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诊断价值均较为理想,且以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头颅CTA与MRA均可有效评价颅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狭窄程度,而两者联合诊断AIS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头颅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志清 叶浩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8期131-13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38例I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80.37%,经t检验,P=0.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73.69%,经t检验,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72.26%,经t检验,P=0.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在鉴别具体病因时,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费用较高,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排螺旋ct(MSct)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头颅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文彪 刘立炜 +1 位作者 李建明 李燕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85-587,共3页
目的 对小儿头颅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三维重建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  3 4例均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 ,其中男 2 1例 ,女 13例。年龄 1~ 13岁。采用GESynergy进行SCTA。层厚 1~ 3mm ,螺距 1~ 1.5。三维重建图像处理... 目的 对小儿头颅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三维重建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  3 4例均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 ,其中男 2 1例 ,女 13例。年龄 1~ 13岁。采用GESynergy进行SCTA。层厚 1~ 3mm ,螺距 1~ 1.5。三维重建图像处理均采用最大强度投照法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法 (SSD) ,并采取多个角度观察、分析。结果  3 4例CT血管造影 (CTA)均能显示颅底动脉环的解剖关系 ,大脑前、中、后动脉 ,前、后交通支于MIP和SSD的显示率均为 10 0 %。结论 CTA是非创伤性血管检查方法 ,具有安全、简便、价格便宜的优点 ,是小儿头颅血管造影较佳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头颅 儿童 S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朱荣荣 吕传国 +3 位作者 顾庆春 杨波 彭新华 张琳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4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患者10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记录两种诊断方...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患者10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记录两种诊断方式的临界病变血管病理参数,并以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冠脉CTA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的临界病变血管病理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8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共有166支冠脉血管涉及临界病变,其中有24例患者为双支病变,有21例患者为三支病变;CTA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对比,CTA诊断结果显示,107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存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与有创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对比,CTA诊断准确度为92.52%(99/107),特异度为55.56%(5/9),敏感度为95.92%(94/98)。两种诊断结果准确度、特异度与敏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0.016、0.002,P>0.05)。结论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诊断中具有较为接近的特异度及敏感度,且该诊断方式安全度较高、价格低廉,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 ct血管造影(cta) 有创血管造影 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4 位作者 邝国恩 陈学光 梁坚毫 钟应泽 欧卫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1例。结果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临床应用 cta 颅内血管 血管造影 WILLIS环 动脉狭窄 显示 三维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振强 马明辉 郭子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 目的观察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0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A与MRA检查,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并记录患者缺血发作后卒中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各影像学方法单独与联合应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价值。结果经诊断,101例患者在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缺血发作后卒中的患者15例;经CTA、MRA结果显示,住院7 d内发生卒中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率均高于未发生卒中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单独与两者联合检查检出的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未检出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TA、MRA单独检查与两者联合检查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AUC分别为0.875、0.897、0.900,且联合检查的AUC值较单独检查的预测价值高。结论入院时头颅CTA与MRA检查短暂性脑出血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可用于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预测,而联合检查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头颅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昌勇 李俊峰 +5 位作者 刘一江 颜吉平 李鑫 张昊 林豪 张雪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1期12-13,共2页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隆海红 韩菲 +4 位作者 甘良英 刘卓 程瑾 孙超 付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9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83例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一般资料、注射方案等进行分析,确定对...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83例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一般资料、注射方案等进行分析,确定对比剂注射外渗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83例患者中,11例患者CTA检查时出现对比剂外渗,外渗发生率为1.887%,对比剂全部外渗到皮下组织,CT值均未到达触发标准。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静脉化疗史、年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注射速率和注射剂量均与对比剂外渗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911、7.563、16.567、4.279,t=3.576、3.244、1.865、4.297、6.532,P<0.05)。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静脉化疗史、糖尿病、注射速率及注射剂量为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的危险因素(OR=1.008、1.372、1.029、5.092、0.975、1.421,P<0.05)。结论:文化程度低、高龄、静脉化疗史、高速率及大剂量等因素可增加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注射外渗发生风险,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高风险患者,加强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比剂静脉注射监测,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外渗 对比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表观弥散系数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分析
13
作者 迪丽阿热姆·艾海提 周仁冰 +5 位作者 左尔比亚·买买提 张春霞 马依迪丽·尼加提 戴国朝 努尔阿米娜·肉孜 艾斯卡尔江·霍加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4期40-45,共6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1 d和化疗结束后1 d行CTA、...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1 d和化疗结束后1 d行CTA、ADC全域直方图检查,比较CTA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ADC全域直方图定量参数ADC值水平。结果:40例宫颈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有效28例,无效12例。化疗后ADC值水平高于化疗前,BV、BF及PS水平低于化疗前,MTT水平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8、8.283、7.852、7.302、18.480,P<0.05)。与新辅助化疗有效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无效患者ADC值水平较低,BV、BF、PS水平较高,MTT水平较低(t=2.988、6.654、3.767、7.851、6.23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联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CT血管造影、ADC全域直方图单项检测,AUC分别为0.905、0.839、0.729。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ADC值和MTT水平升高,BV、BF及PS水平降低,且化疗有效患者ADC值、MTT水平高于无效患者,BV、BF及PS水平低于无效患者,CTA联合ADC全域直方图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无效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ct血管造影(cta) 表观弥散系数(ADC)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静脉通道在64排CTA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14
作者 钟丽华 邱维加 +3 位作者 周智鹏 张辉阳 凌秀梅 刘峥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131-133,共3页
随着CT技术的飞跃发展,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成为全身各部位大动脉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由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病变部位血管扫描,得到类似血管造影的图像,CTA不... 随着CT技术的飞跃发展,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成为全身各部位大动脉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由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病变部位血管扫描,得到类似血管造影的图像,CTA不仅可以直观显示动脉管腔的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而且可以客观评价动脉壁的增厚、钙化及附壁血栓。CTA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利于外科医生更好地设计手术方案,以利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颈外静脉 血管造影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在头颅CTA应用时使用造影剂剂量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王维军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417-418,共2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在头颅CTA应用时的最低造影剂剂量。方法 3组患者均因病情所需接受头颅CTA检查但注射不同剂量造影剂,其中A组30 mL、B组40 mL、C组50 mL。结果 A组图像优良率最低(23.33%),B组、C组图像优良率较高(分别为93.33%、96.67... 目的探讨能谱CT在头颅CTA应用时的最低造影剂剂量。方法 3组患者均因病情所需接受头颅CTA检查但注射不同剂量造影剂,其中A组30 mL、B组40 mL、C组50 mL。结果 A组图像优良率最低(23.33%),B组、C组图像优良率较高(分别为93.33%、96.67%),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项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A组、B组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头颅CTA检查过程中以40 mL碘离子造影剂注射剂量有效性、安全性均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头颅cta 造影 最少剂量 图像质量 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NSE及IGF-1在进展性脑梗死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添 洪新杰 +1 位作者 葛亚芳 王冬梅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7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进展性脑梗死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长征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检测,并按病情将其中63...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进展性脑梗死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长征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检测,并按病情将其中6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依据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按神经功能缺损的状况分为轻度19例、中度25例、重度16例],4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度,NSE、IGF-1水平的变化,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不同程度的NSE、IGF-1水平变化,探究CT血管造影与NSE、IGF-1之间的关系,以及CT血管造影、NSE及IGF-1联合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狭窄度、NSE水平有所上升,IGF-1水平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3、24.156、40.209,P<0.05)。与轻度患者相比,中度和重度患者的IGF-1水平降低,NSE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中度=4.689、9.103,t重度=18.464、23.672,P<0.05);与中度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NSE水平上升,IGF-1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8、8.118,P<0.05)。NSE水平与血管狭窄度呈正相关(r=0.651,P<0.05),而IGF-1水平与其呈负相关(r=-0.617,P<0.05)。血管狭窄度、NSE与进展性脑梗死呈正相关(r=0.672,P<0.05),而IGF-1与其呈负相关(r=-0.629,P<0.05)。CT血管造影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88(95%CI:0.594~0.786)、NSE的AUC为0.710(95%CI:0.609~0.811)、IGF-1的AUC为0.676(95%CI:0.578~0.775),3项联合AUC为0.822(95%CI:0.734~0.910),3项联合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较高。结论:NSE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的水平较高,IGF-1水平较低,且NSE、IGF-1与CT血管造影联合可有助于增强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ct血管造影(ct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在支气管动脉CTA中的价值
17
作者 蒋东 丁晨宇 +2 位作者 秦立新 李宝学 李政旻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超低管电压70 kV、低浓度造影剂、低注射流率、低注射总量)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8例,其...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超低管电压70 kV、低浓度造影剂、低注射流率、低注射总量)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8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6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15岁;身高160~178 cm,平均身高168.00 cm;体质量指数18.20~24.7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12 kg/m^(2)。随机平分为常规组(A组)和四低组(B组)。行支气管动脉CTA,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 mAs,对比剂用量1.0 mL/kg,造影剂用碘帕醇370 mg/mL,造影剂注射流率4.5 mL/s,螺距1.5,不使用心电门控,采用螺旋扫描;B组采用超低管电压70 kV,参考管电流350 mAs,造影剂用量0.8 mL/kg,造影剂用碘海醇300 mg/mL,造影剂注射流率3.5 mL/s,使用心电门控,螺距为3.2,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两组CTA检查的余参数一致。检查完成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DSA手术由介入医师根据CTA指示寻找出血血管后,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情况后,行出血动脉栓塞;检查完成后对两组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并对两组辐射剂量和对支气管动脉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A检查A组发现支气管动脉194支,B组发现197支,DSA手术发现201支;以DSA手术为金标准,B组发现支气管动脉的数目与DSA的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B组的主动脉在CT值和噪声方面都高于A组[457.50(419.75,544.00)HU vs 356.50(305.505,383.75)HU、6.65(5.95,7.63)dB vs 4.88(4.19,5.64)dB](P<0.05)。对比A、B组图像竖脊肌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0(54.00,65.00)HU vs 64.50(57.00,70.00)HU、4.67(3.68,5.63)dB vs 5.51(4.59,7.54)dB、13.09(9.92,16.48)vs 11.13(8.31,14.36)、60.14(45.79,80.57)vs 75.32(56.35,94.23)];B组实际剂量(ED)较A组降低了49.87%;B组比A组碘用量减少了25.63%。CTA检查A组碘用量为(20.13±2.08)mL,B组碘用量为(14.97±1.43)mL,两组之间碘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行支气管动脉CTA是可行的,能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减少碘用量,还能提高支气管动脉开口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四低 高级模拟迭代重建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沈文超 蒋博民 +2 位作者 陈为军 王宁 赵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A 以及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应用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A 以及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发生率等情况进行记录,绘制相关曲线并获得曲线下面积( AUC),然后对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住院1周后经诊断出现缺血发作后卒中数量共13例,发生率为13.83%。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以及颈内动脉系统数量分别为2例和11例,占据比例分别为15.38%和8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头颅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基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对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党浩男 胡小瑜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44-549,共6页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和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水平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和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水平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以FFR值≤0.8认为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金标准),根据评估结果,随机抽取49例FFR值高于0.8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随机抽取49例FFR值≤0.8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检测患者外周血RDW、FAR水平,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并对两组间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RDW、FAR进行差异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因素,并探究RDW、FAR和CT-FFR值对患者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RDW、FAR水平高于对照组,CT-FFR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RDW、FAR和CT-FFR值均为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影响因素。经过构建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发现CT-FFR、RDW、FAR诊断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存在较好的应用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977、0.731、0.823。结论:RDW和FAR水平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组中较高,而CT-FFR值较低,是有潜力用于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无创标志物。这些指标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cta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水平 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结合肠系膜上动脉CTA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黎明 兰俊 +3 位作者 尚惺杰 王昌雄 周理余 季中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6期963-965,共3页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小肠冗长、迂曲、活动度大,缺乏方便、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将常规腹部CT和小肠造影的优点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尤...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小肠冗长、迂曲、活动度大,缺乏方便、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将常规腹部CT和小肠造影的优点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尤其是多层螺旋CT快速、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减少了肠蠕动和呼吸伪影,使MSCTE更加简便可行,图像更加清晰[1]。MSCTE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检查,在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有明显优势。本文探讨MSCTE和CTA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在小肠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血管畸形 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 肠系膜上动脉 cta 诊断 价值 小肠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