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 |
陈士森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04 |
6
|
|
2
|
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力途径 |
陈国威
|
《音乐探索》
CSSCI
|
2011 |
4
|
|
3
|
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作品总目录 |
刁刻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4
|
联系、巩固与预示——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分析 |
李丽梅
胡磊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5
|
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含的“结构对位” |
明虹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6
|
结构对位视域下威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多重结构解析 |
刘洋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20 |
1
|
|
7
|
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中的音程思维及十二音特征浅析 |
陈国威
|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2009 |
0 |
|
8
|
威伯恩《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No.2音高、音色结构分析 |
卞小艺
|
《北方音乐》
|
2010 |
0 |
|
9
|
“对称”结构原则在威伯恩《交响曲》中的体现 |
雒鹏翔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0
|
威伯恩的点描技术与我国古琴音乐中的音色性手法 |
高鸿祥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2
|
|
11
|
安东·威伯恩的交响曲(Op.21) |
陈铭志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85 |
6
|
|
12
|
安东·威伯恩的《管弦乐变奏曲》 |
陈铭志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88 |
4
|
|
13
|
安东·威伯恩的管弦乐曲《帕萨卡利亚》 |
陈铭志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
|
|
14
|
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第一乐章——序列音乐研究之六 |
郑英烈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83 |
3
|
|
15
|
论威伯恩对称与回文之美 |
张家棋
|
《音乐时空》
|
2016 |
1
|
|
16
|
威伯恩豪拜 |
R.史密斯·布林多
陆民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86 |
3
|
|
17
|
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的节奏特征(下) |
赵曦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的节奏特征(上) |
赵曦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9
|
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节奏的结构力体现 |
赵曦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0
|
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兼谈理性思维在序列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因素 |
范哲明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