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计的艺术存在——存在论现象学视域中的设计艺术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贤根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8,共4页
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中 ,设计艺术所关涉的旨趣、质料—形式、实用性和技艺等特质 ,遮蔽了设计艺术自身。设计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只有通过去蔽 ,走向艺术自身的存在 ,设计的本性才得以显现。同时 ,与设计艺术相关联、被遮蔽的世界 ... 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中 ,设计艺术所关涉的旨趣、质料—形式、实用性和技艺等特质 ,遮蔽了设计艺术自身。设计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只有通过去蔽 ,走向艺术自身的存在 ,设计的本性才得以显现。同时 ,与设计艺术相关联、被遮蔽的世界 ,也才能得到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艺术 存在论现象学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2
作者 刘牧 马潇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3,共10页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沿袭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思维方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的自由和选择能力。运用萨特的存在论现象学方法可以证明,自由内在于人的存在,即使在日常消费活动中,自由也会以焦虑的形式体现出来。偏好并不能决...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沿袭了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思维方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的自由和选择能力。运用萨特的存在论现象学方法可以证明,自由内在于人的存在,即使在日常消费活动中,自由也会以焦虑的形式体现出来。偏好并不能决定消费者的行为,他有处理自己偏好的自由。对经济人假设的传统批评也是决定论式的,尽管引入了利他因素,但并不能使经济人假设更贴近现实。利己与利他均是人的自由选择。主流经济学无法通过修正经济人假设得到改善,反而可能更严重地遮蔽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定论 自由 存在论现象学 经济人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意象观与意象美学的探究——基于存在论现象学视角
3
作者 王中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0,共9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作为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比...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作为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比较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可提供一个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意象 古典美学 意境 存在论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验现象学到存在论现象学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昊宁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8,共4页
先验现象学认为意识的逻辑结构构成事物的本质,这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既贬低了事物在存在论层面的地位又遮蔽了比主客关系更为原始的共在关系,存在论现象学试图在我们和事物的共在当中揭示我们以及事物的本质。存在论现象学以这一全新的... 先验现象学认为意识的逻辑结构构成事物的本质,这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既贬低了事物在存在论层面的地位又遮蔽了比主客关系更为原始的共在关系,存在论现象学试图在我们和事物的共在当中揭示我们以及事物的本质。存在论现象学以这一全新的视角力图去诠释"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现象学 胡塞尔 存在论现象学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存在论现象学“师生共属”的教师惩戒尺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顾佳莹 马进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30期66-70,共5页
教育惩戒作为师生共同出场的教育活动,意味着"师生共属"的必要性。然而,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出现的惩而不戒、滥用惩戒、不敢惩戒等现象使教育惩戒陷入迷惘,这些现象不仅遮蔽了惩戒与体罚的区分,也隐匿了权利与责任的显... 教育惩戒作为师生共同出场的教育活动,意味着"师生共属"的必要性。然而,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出现的惩而不戒、滥用惩戒、不敢惩戒等现象使教育惩戒陷入迷惘,这些现象不仅遮蔽了惩戒与体罚的区分,也隐匿了权利与责任的显现,甚至割裂了学生与此在的联系。存在论现象学将"师生共属"的内涵寓于教育惩戒,从师生共在、师生共为、师生一体维度解蔽惩戒背后的情感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有助于澄明教师惩戒尺度的存在论向度。在教师惩戒尺度的平衡与实现上,可通过回溯惩戒源始意蕴、制定班级惩戒条约、创建惩戒反馈机制等方式重建师生命运联系,从而实现师生权责共担、推进师生情感共有,最终促进师生在惩戒中的生命丰盈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 教师惩戒尺度 师生共属 存在论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特现象学存在论的生存论根基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耀平 冉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对于萨特来说,作为在其存在中隐含着它物并处于虚无之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存在的根基,而且也是虚无的根基。作为本身就处于亏欠、可能性和时间性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亏欠、可能性和时间的根源,而且也是它本身在存在论... 对于萨特来说,作为在其存在中隐含着它物并处于虚无之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存在的根基,而且也是虚无的根基。作为本身就处于亏欠、可能性和时间性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亏欠、可能性和时间的根源,而且也是它本身在存在论结构上的超越性的根源。可见,自为确实是萨特现象学存在论的出发点,是它的生存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现象学存在论 自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论立场的一种回答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国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5-200,共6页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存在方式为"在世界之中存在"。对于"技术如何可能"的问题,可以从"在世"现象中寻找出根据。以"在世"为线索,从器具存在、世界...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存在方式为"在世界之中存在"。对于"技术如何可能"的问题,可以从"在世"现象中寻找出根据。以"在世"为线索,从器具存在、世界现象和世界的结构即"意蕴"出发,描述技术现象和规定技术,寻找使技术可能的根据。技术属于存在的领域,技术展示、揭示、维系着指引联络的"意蕴"网络,"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对"意蕴"的领会是技术之可能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 此在 在世 现象学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主客观论美学的哲学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角度看
8
作者 丁少伦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2,共11页
当代中国美学的客观论和主观论,是古典知识论(实在论和观念论)的典型形态,其理论困境惟有通过现象学才能获得解决。而明显居于理论思维优势的实践主体性美学,其对主客观论美学的解读总显得抽象有余,原因盖出自其对象化占有性的理性思维... 当代中国美学的客观论和主观论,是古典知识论(实在论和观念论)的典型形态,其理论困境惟有通过现象学才能获得解决。而明显居于理论思维优势的实践主体性美学,其对主客观论美学的解读总显得抽象有余,原因盖出自其对象化占有性的理性思维恰恰源于主客观论美学并由后者所构成。惟有通过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洗礼,实践主体性美学才能真正廓清主客观论美学的迷雾,并同时开显自身生存实践美学的新的思维空间。而客观论、主观论、实践主体论与福柯所谓相似性、表象性、主体性大体相应的关系,则有助于我们理性把握当代中国美学的由来和走向,迎接即将诞生的新的生存实践美学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观论美学 现象学存在论的思维 生存实践美学的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摄影的本质到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明室》与罗兰 巴尔特后期思想的哲学转向
9
作者 惠天羽 《法国研究》 2020年第1期80-89,共10页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摄影 “这个存在过” 刺点 现象学-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途而殊归的“家源儒学”与“生活儒学”——评当代中国的两种现象学儒学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生照 《管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张祥龙的"家源儒学"和黄玉顺的"生活儒学"都是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来思考儒学的复兴和重建,但却又同途而殊归。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启思,他们都将儒家的仁爱情感作为一切存在者及其理论... 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张祥龙的"家源儒学"和黄玉顺的"生活儒学"都是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来思考儒学的复兴和重建,但却又同途而殊归。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启思,他们都将儒家的仁爱情感作为一切存在者及其理论建构的终极本源。但是,在仁爱情感显现的两个维度中,张祥龙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之爱"看作儒家的根脉所在,主张建立以传统家族生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保护区来使儒家逃避现代文明世界;而黄玉顺则把"一体之仁"看作儒家的根本精神,并以之为正当性基础来构建现代性的制度规范、推动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前者否定了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忽视了自由开放的现代政治秩序乃是其文化保护区能够建立的制度前提,将使儒学从现代社会退隐;后者忽视了个体本位的消极意义和家庭生活的积极意义,会使仁爱的推扩难以实现、健全人格的个体难以形成。故更合理的思路是:儒学既要通过构建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现代制度规范来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也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于仁爱推扩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现象学 家源儒学 生活儒学 张祥龙 黄玉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寂声与黑白:声音与颜色世界的现象学存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周兴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3,204,共18页
世界是声与色的世界,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两者做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做了科学的一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从而掩盖了颜色显现和颜色感知的其他非科学可能性。19世纪以来的... 世界是声与色的世界,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两者做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做了科学的一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从而掩盖了颜色显现和颜色感知的其他非科学可能性。19世纪以来的声音工业和电光工业对声音与颜色世界的技术化改造,导致所谓的“声音与颜色虚无主义”。但声音与颜色问题依然成谜。从现象学哲学出发探讨声音与颜色现象可以形成一种“声音与颜色的存在论”,声音的根本问题是“寂声”,颜色的根本问题是“黑白”,无声无色为虚无,而有声有色即存在。从自然人类的具身存在角度来说,我们今天需要维护或者重新唤起一种“听无声”和“观黑暗”的原初感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与颜色 虚无主义 寂声与黑白 现象学存在论
原文传递
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现象学存在论重建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奎英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5,共8页
目前艺术符号学研究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索绪尔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虽然对于符号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但对于艺术研究来说则都存在着根本性局限,它一是不能很好地解释艺术符号的本质和意义,二是不能很好解决艺术符号与物的关... 目前艺术符号学研究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索绪尔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虽然对于符号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但对于艺术研究来说则都存在着根本性局限,它一是不能很好地解释艺术符号的本质和意义,二是不能很好解决艺术符号与物的关系。当今的艺术符号学研究要想获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对这两大理论基础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并尝试以现象学理论,尤其是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符号观对之加以重建。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符号的性质是显示,符号的显示同时是指涉,指涉则是一种关系。符号显示因此不仅显示符号自身的存在,而且指涉与符号存在相关联的因缘整体或存在场域。并且早期的海德格尔特别强调符号显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海德格尔的现象存在论符号观,以其对"显示"的强调超越了皮尔斯再现论符号学的意义难题,以其对"指涉"的强调打破了索绪尔形式主义符号学的封闭性,并以其对"生活实践"的强调,勾画了那种生存论符号学的可能性向度。这些都使它能够为当今的艺术符号学基础的现象学重建提供基点性支撑和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符号学 现象学存在论 海德格尔 反思与重建
原文传递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向红 《哲学分析》 2015年第4期28-37,共10页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和政治的存在论——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现象学阐释
14
作者 周维明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3年第2期174-188,共15页
海德格尔向来很少提及法哲学和政治哲学,而从海德格尔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研讨班的授课纲要入手,则可以系统地讨论其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理论。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法的指引下,考察了法权、国家、政治等主题并阐明了其本质... 海德格尔向来很少提及法哲学和政治哲学,而从海德格尔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研讨班的授课纲要入手,则可以系统地讨论其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理论。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法的指引下,考察了法权、国家、政治等主题并阐明了其本质。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政治哲学以政治存在论为奠基,最终表现为政治决断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存在论 法哲学 政治哲学
原文传递
处境定义与框架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90,共12页
行动者总是处于各种处境中。在客观的处境中,他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对处境的主观界定来采取行动。许多学者从托马斯的“处境定义”理论出发,错误地把行动者对处境的界定看作他们自身经验的产物。戈夫曼则指出,行动者对其所处客观处境的主... 行动者总是处于各种处境中。在客观的处境中,他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对处境的主观界定来采取行动。许多学者从托马斯的“处境定义”理论出发,错误地把行动者对处境的界定看作他们自身经验的产物。戈夫曼则指出,行动者对其所处客观处境的主观界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其内化的特定文化-历史-社会的框架造成的。本文从互动处境的理论出发,一方面借鉴贝特森的框架理论和皮亚杰的图式概念,厘清了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另一方面提出运用萨特发展出的存在论现象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地构造出特定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下互动处境中类型化的行动者的互动框架。本文还以一个文本例子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境定义 框架分析 互动处境 存在论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阐释与阐释的本质——兼论强制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永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6,共10页
强制阐释是张江教授提出的一个阐释学概念,用以批评那种以阐释者主观意志强力侵入文本,对文本进行符合己意之解释的阐释方式。然而,阐释活动是否存在强制现象?这种现象又如何发生?这并不是一个明见无疑的命题,持有不同阐释观的学者对此... 强制阐释是张江教授提出的一个阐释学概念,用以批评那种以阐释者主观意志强力侵入文本,对文本进行符合己意之解释的阐释方式。然而,阐释活动是否存在强制现象?这种现象又如何发生?这并不是一个明见无疑的命题,持有不同阐释观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这意味着强制阐释也需要阐释。通过再释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重申“理解”与“说明”旨趣的不同,将会发现,理解总是历史性理解,阐释关注新经验的获取。阐释超越过往,开显新维度,指向不同的理解,而非更好的理解或客观理解。就此而言,诠释学中不存在强制阐释现象。所谓强制阐释是一种因诠释学与认识论边界发生混乱而衍生出的意识强力行动。当阐释由理解异变成认知,阐释者转变为认知者,诠释学立场转变为认识论立场,文本的意义阐释转变为文本自在意义的客观把握,强制阐释势必奋袂而起。可见,强制阐释本质上是一种被误认为阐释的认知行为。分清阐释文本的诠释学立场和认知文本的认识论立场,以理解应对文本阐释,以说明应对文本认知,保持清醒的界限意识,强制阐释便无存身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精神科学 理解与说明 现象学存在论 界限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永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7,共8页
《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一文,对一个古老的阐释学难题作出了新解说。新解说在意义生成问题上坚持阐释的历史认知原则,在意义本质问题上,则倾向于阐释的实在论立场,内在地存在着一种张力。新解说通过主张一种&qu... 《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一文,对一个古老的阐释学难题作出了新解说。新解说在意义生成问题上坚持阐释的历史认知原则,在意义本质问题上,则倾向于阐释的实在论立场,内在地存在着一种张力。新解说通过主张一种"弱的阐释实在论",消除理论内部的这种逻辑自反现象。"弱的阐释实在论"以复合视角分殊处理阐释有限与无限问题。阐释有限被放在存在层面讨论,阐释无限则被放在认识层面讨论,前者指引出阐释的边界约束,是限制阐释于合理范围内的实存条件,后者则毕现了理解的自主性,是创造性展开意义阐发的认知根据。"弱的阐释实在论"只有在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才有其可能。这意味着新解说须立基于现象学存在论,方能在逻辑上达致融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有限 无限 弱的阐释实在论 现象学存在论 事情本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自然审美模式的诗性超越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奎英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136,共7页
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的根本症结在于其认识论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正可以为克服这一症结提供途径。根据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思,环境是人与存在者整体共在的住所,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对象化的观赏式关系,而是... 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的根本症结在于其认识论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正可以为克服这一症结提供途径。根据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思,环境是人与存在者整体共在的住所,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对象化的观赏式关系,而是在家式的栖居关系。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并非现成的自然物,而是自行涌现着、绽开着的强力,是自然的"存在者"与自然的"存在"的同一。这种意义上的自然,是不能凭借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也是不能凭借对象性的科学达到的。只有以诗意栖居的态度经验自然,自然的丰富性、完满性,自然的纯朴和圣美,才能得以显现。海德格尔的这种现象学存在论自然观是对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模式的诗性超越,也是自然审美模式研究问题在更高层面上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模式 认识论对象性 现象学存在论 在世与在家
原文传递
美学变革与“非对象性”美学建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奎英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5-82,共8页
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论"对象性"美学,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象性的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它不仅在理论上受到一些新兴美学观念的挑战,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今的生态审美、生活审美、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这使得从"... 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论"对象性"美学,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象性的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它不仅在理论上受到一些新兴美学观念的挑战,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今的生态审美、生活审美、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这使得从"对象性"美学向"非对象性"美学的变革势在必行。"非对象性"美学不仅在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和现象学存在论哲学中有其根基,而且可以在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找到依据,并且当代艺术实践也为其提供了审美实践活动基础。"非对象性"美学不只是纯粹的美学概念运动,它意在促进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非分离主义、非形式主义的以多样存在的和谐共生为目标的审美活动。从"非对象性"美学来看,审美关系不是认识论的对象性关系,审美也不是人在世界之外对对象表象的观审或沉浸,而是作为审美"缘构"的人与作为审美"缘素"的存在者相遭遇、相激发,共同生成一个审美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之中经验或亲历这个世界的发生和显现的"具身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变革 非对象性 具身认知 现象学存在论 艺术审美
原文传递
新媒介技术如何形塑交流——媒介后视镜视角下书信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6,共11页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关系。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域中,交流的本质是“切近”,它指涉了媒介技术/物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整体:时间、空间、语言以及交流之人。本文将这一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物“”可供性“”媒介融合”与“交流之切近”等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并深描了书信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切近,以及对比地展示微信之“功能可供”对本真交流的“拆解”与“订置”。文章指出,根植于时空性、延时异步的书信作为一种全时间性媒介“,道说”了历时性和与境化的友爱交流,而即时在线的微信作为一种全可及性媒介的本质是瞬时性与脱境化,导向了“失语”的均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后视镜 现象学存在论 书信 微信 媒介时空 媒介使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