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富硒地区农作物硒富集特征及土壤农作物硒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吴正 李明辉 +4 位作者 梁红霞 邢润华 李杨 刘超 金敏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本文以安徽省富硒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开展农作物硒含量及富集特征研究,初步探讨土壤硒、有效硒与农作物硒的相关性关系,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及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区内土... 本文以安徽省富硒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开展农作物硒含量及富集特征研究,初步探讨土壤硒、有效硒与农作物硒的相关性关系,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及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区内土壤硒元素含量范围为0.12~9.45 mg/kg,平均值为0.49 mg/kg,呈较均匀分布,明显富集;农作物硒含量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及作物类型等因素影响,不同作物之间的硒含量、富集程度及富硒产出率均表现出差异性;土壤硒活性受地域、气候、成土过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影响农作物硒含量高低的决定性指标,但有效硒含量的高低也对农作物硒含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根系土 富硒地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管理与应用
2
作者 李婷婷 吴倩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1期154-156,164,共4页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产品资源,这些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品质,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管理策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资源管理的解决措施,以期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关键词 安徽省 地理标志产品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张晓瑞 顾天飞 《自然资源情报》 2025年第2期7-14,共8页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合理性。本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热点分析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静态和动态水平、...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合理性。本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热点分析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静态和动态水平、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全省城市土地利用处于低效状态,不同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差异显著;处于低效状态的城市在投入产出冗余和不足方面情况各异;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更能拉高各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冷点区集中在全省北部,热点区集中在全省中部和南部;产业结构特征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力较强。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优化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效率SBM模型 土地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型水库安全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4
作者 张志浩 汤二伟 《治淮》 2025年第2期48-49,共2页
近年随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为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调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但在数据智能分析方面仍有差距。通过分析安徽省小型水库的监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方向,为安徽今后开展小型水库安全监测工作提... 近年随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为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调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但在数据智能分析方面仍有差距。通过分析安徽省小型水库的监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方向,为安徽今后开展小型水库安全监测工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库 安全监测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5
作者 邓骋 赵莉 +6 位作者 杨太明 陈金华 包琪 白群升 何贤芳 林勇翔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 为确定安徽省冬小麦适宜播期,利用1971-2021年安徽省分布于淮北、江淮及沿江麦区的5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叶龄积温法分析了前30 a(1971-2000年)与后21 a(2001-2021年)各地冬小麦冬前生长至不同叶龄对应的播期。结果表明,1971-2021年,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增加趋势,安徽省10-12月每月积温及总积温上升速率分别为8.6、9.6、7.8和26.1℃·(10 a)^(-1),安徽省及其各麦区10-12月每月积温上升速率呈现出11月>10月>12月规律;沿江麦区12月积温上升速率[6.5℃·(10 a)^(-1)]明显低于淮北[8.4℃·(10 a)^(-1)]及江淮[8.3℃·(10 a)^(-1)]麦区;淮北和江淮麦区10-12月总积温上升速率均为26.6℃·(10 a)^(-1),沿江麦区略低[24.9℃·(10 a)^(-1)]。安徽冬小麦冬前生长至相同叶龄时,后21 a播期比前30 a总体推迟1~4 d。淮北、江淮和沿江麦区后21 a适宜播期比前30 a分别平均推迟2.61、2.86和2.07 d。后21 a淮北麦区半冬性、弱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6-21日、10月12-16日,江淮麦区春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25-30日、10月21-25日,沿江麦区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30日-11月4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冬小麦 冬前积温 时空变化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2023年安徽省淮北平原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6
作者 梁晨辉 朱永华 +2 位作者 王启猛 吕海深 王怡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安徽省淮北平原6个气象站1958-2023年数据,基于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识别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内旱涝急转,将整个研究期等分为2个时期,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内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不同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安徽省淮北平原6个气象站1958-2023年数据,基于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识别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内旱涝急转,将整个研究期等分为2个时期,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内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示:①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适用于旱涝急转的识别判断;②冬小麦各生育期旱涝急转频次和受灾风险,整体上高于夏玉米,冬小麦面临旱涝急转威胁高于夏玉米;③时空上,安徽省淮北平原旱涝急转频次、平均强度和受灾风险大部地区呈现上升趋势;④冬小麦播种-出苗、出苗-返青和返青-拔节期旱涝急转风险较高,其中播种-出苗期和返青-拔节期有恶化趋势,夏玉米在拔节-抽雄和灌浆-成熟生育期旱涝急转风险较大,且在拔节-抽雄生育期有上升趋势。将各生育期旱涝急转特征与旱涝急转对农作物影响综合考虑,需要对以下生育期及相应地区进行重点防御:冬小麦播种-出苗、返青-拔节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时期,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的蚌埠、蒙城和亳州地区,以及夏玉米灌浆-成熟期的蚌埠地区,这些时期和相应地区将面临较高的旱涝急转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淮北平原 旱涝急转 生育期 夏玉米 冬小麦 游程理论 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谷欣逾 赵明松 +2 位作者 李欣雨 祁奥 姜宗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73-2682,共10页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含水量、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对SOCD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30 cm土层中SOCD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0~10 cm、10~20 cm和20~30 cm 3个土层的SOCD平均值分别为2.09、1.63和1.10 kg/m2;30~100 cm土层的SOCD平均值为4.46 kg/m2;(2)全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呈自北向南方向逐渐增长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SOCD高于5.00 kg/m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20~30 cm土层SOCD高于3.00 kg/m2的区域呈点状分布在皖南丘陵山区;30~100 cm SOCD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地丘陵区;(3)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地利用对SOCD的正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22、0.20、0.22,年均温对SOCD的负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04、-0.03、-0.03。30~100 cm土层中受到年降雨量的影响最大,但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地形通过土地利用、NDVI、年降水量和年均温4个路径影响SOCD。人类足迹通过NDVI影响SOCD,对NDVI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说明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SOCD的调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结构方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蜻蜓目新记录种
8
作者 周元杰 王海明 +3 位作者 虞磊 王赛尔 何祥亮 陈众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黄山市与宣城市的4个蜻蜓目新记录种,分别为深山闽春蜓(Fukienogomphus promatheus)、江浙长足春蜓(Merogomphus vandykei)、印扇蟌(Indocnemis orang)及福建微桥原蟌(Prodasineura fujianensis)。对以上4种蜻蜓的... 本文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黄山市与宣城市的4个蜻蜓目新记录种,分别为深山闽春蜓(Fukienogomphus promatheus)、江浙长足春蜓(Merogomphus vandykei)、印扇蟌(Indocnemis orang)及福建微桥原蟌(Prodasineura fujianensis)。对以上4种蜻蜓的成虫及深山闽春蜓稚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安徽省内印扇蟌的分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 蜻蜓目 新记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韧性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9
作者 李浩然 姚德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53-57,共5页
基于2013—202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critic算法进行赋权,结合综合指数法计算城市韧性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 基于2013—202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critic算法进行赋权,结合综合指数法计算城市韧性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程度进行测算,并探究其阻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大于城市韧性建设水平;城市韧性水平表现出皖中较高,皖北次之,皖南较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腹地高,四周低的特点。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数字产业、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和经济韧性的建设是制约耦合协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 障碍度分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地方猪资源保护方案制定方法探讨
10
作者 倪泽兰 殷宗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64-166,共3页
安徽省是地方猪资源大省,制定科学的地方猪资源保护方案,开展地方猪保护利用工作,对安徽省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阐述了安徽省地方猪资源保护情况,从基本原则、实施多点保护、明确保护期限、突出品种保护的主要性状、主要性... 安徽省是地方猪资源大省,制定科学的地方猪资源保护方案,开展地方猪保护利用工作,对安徽省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阐述了安徽省地方猪资源保护情况,从基本原则、实施多点保护、明确保护期限、突出品种保护的主要性状、主要性状指标制定依据、遵循地方猪的习性以及其他方面,探讨安徽省地方猪资源保护方案的制定方法,以期为安徽省地方猪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猪 资源保护 方案制定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与环流指数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马海岩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增多趋势;对极端气温而言,高温日数、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均呈现增大趋势,低温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主要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极端气温而言,主要呈现出南部的高温日数多于北部,北部低温日数多于南部;南部的高温极值高于北部,低温极值主要集中在中部;在大气环流相关性上,当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北极涛动较强时,对安徽省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起到增强作用;当极涡、东亚和南亚夏季风较强时,安徽省极端降水减弱,极端低温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极端降水 极端气温 大气环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安徽省城乡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12
作者 弋兴飞 鲁学生 《现代营销(下)》 2025年第2期92-94,共3页
本文选取2012—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乡用地指标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城乡用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1)皖北地区城市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于皖南地区,城市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于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部分... 本文选取2012—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乡用地指标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城乡用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1)皖北地区城市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于皖南地区,城市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于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部分城市城市用地利用效率波动较大。(2)影响城市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冗余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出不足,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机械总动力存在少量投入冗余,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产出不足。(3)技术进步对城乡用地利用效率Malmquist指数中的TFP指数的贡献效用最大。对此,本文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助力安徽省城乡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安徽省 城乡用地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磡头村
13
作者 孔晓红 王伟英 《小城镇建设》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1村落概况。磡头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是家朋乡政府所在地,下辖方郊、河上岱、苦竹干、岔坑、石崖前5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56.4hm^(2)。村落距县城40km,距黄山机场100km,距绩溪高铁站约40min车程。村落周边风景绝佳,距梅干岭... 1村落概况。磡头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是家朋乡政府所在地,下辖方郊、河上岱、苦竹干、岔坑、石崖前5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56.4hm^(2)。村落距县城40km,距黄山机场100km,距绩溪高铁站约40min车程。村落周边风景绝佳,距梅干岭、山云岭等景区均不超过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乡政府所在地 安徽省宣城市 绩溪县 高铁站 自然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调研——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石门村
14
作者 李佳俊 王伟英 《小城镇建设》 2025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村落概况石门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扬溪镇东部,因村口两座石山隔河相望,犹如一道天然石门而得名。村域面积8.1km^(2),村庄占地面积310亩,下辖石门、岭下、近坑3个自然村。村落距县城20km,到绩溪县高铁站约30min车程,交通便捷。北... 1村落概况石门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扬溪镇东部,因村口两座石山隔河相望,犹如一道天然石门而得名。村域面积8.1km^(2),村庄占地面积310亩,下辖石门、岭下、近坑3个自然村。村落距县城20km,到绩溪县高铁站约30min车程,交通便捷。北宋嘉佑末年(1063年),“明经胡”胡岳兴自婺源县迁至此地建村(今石门村)。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周姓始迁祖周彦才由绩溪县家朋乡竹里村迁至富岭(今岭下村)。如今,石门村是一个胡姓、周姓、姚姓、张姓、汪姓等多姓聚居的村落。2019年,石门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占地面积 石门村 隔河相望 岭下村 绩溪县 婺源县 安徽省宣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5
作者 王艳 徐溪红 方微 《安徽科技》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是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更加高效”的目标,力争...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是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更加高效”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0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经济发展 创新规划 产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 科技创新主体 创新引领发展 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杨槿 方志勇 石元博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0,共8页
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安徽省第一、二、三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整体呈现集聚、不均衡分布特征。尽管各批... 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安徽省第一、二、三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整体呈现集聚、不均衡分布特征。尽管各批次示范村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化,但已创建示范村空间分布却趋于集聚化。(2)示范村空间分布具有“主要集聚地数量基本不变、范围不断扩大、集聚程度不断加深”的演变特点,当前呈现“两横三纵”分布格局,“两横”分别是长江沿线集聚带和淮河北岸沿线集聚带,“三纵”分别是皖中阜六铁路—大别山东北麓沿线集聚带、皖南九华山—黄山沿线集聚带和皖南环宁集聚带。(3)路网密度、人均GDP和河网密度是示范村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前两者分别与到5A级景区距离的交互作用对示范村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总体上,区位交通和政府干预是示范村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村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性驱动因子识别及响应
17
作者 纪凯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阶段,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污染物排放清单法与碳排放模型测算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阶段,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污染物排放清单法与碳排放模型测算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动态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减污降碳协同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年均降幅分别为8.065%、6.270%,减污强度与降碳强度间协同性处于中度协同等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规制政策、技术进步为影响两者协同性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应健全农业生产减污与降碳规制体系,依靠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地位,以乡村经济发展成果助推农业生产减污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减污降碳 协同性 动态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马明 毛理虎 +2 位作者 刘宇戈 李久林 姚晓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6,共11页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时空分异特征,联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8-2022年内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0.77,整体分为2008-2014年直线下降和2015-2022年波动上升两个阶段。②区域内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中低值区城市有所增加、高值区城市较为稳定,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全省效率值重心轨迹先向东南再向西北迁移,西北较东南地区改善更为明显,但仍为“南高北低”非均衡空间特征。③主导因素依次为环保投入、城乡结构、城市绿化、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其中产业结构和环保投入交互作用最强,q值为0.82;各因素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绿化对所有城市均影响为正,城乡结构、环境规制、环保投入对中部和南部地区影响为正、对北部地区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负向影响突出。[结论]应通过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强化整体协作发展,制定差异发展路径,助推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权衡协同效应的安徽省生态功能区识别及情景模拟
19
作者 黄木易 汤玉茹 +1 位作者 郭芹 吴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0-464,共15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有效满足特定区域在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定生态属性,制订相应的管理策略,有助于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有效满足特定区域在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定生态属性,制订相应的管理策略,有助于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识别生态功能区可为生态功能修复与治理提供精准和差异化调控依据.以安徽省为例,应用InVEST模型评估和分析2000~2020年间安徽省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效应,基于SOM(自组织映射)模型提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功能区,最后运用PLUS模型模拟2050年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趋势并提出调控思路.结果表明:①安徽省2000~2020年期间,产水服务、土壤保持不断增加,而固碳服务、生境质量及粮食供给则呈降低趋势.安徽省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空间格局为“南高北低”.研究区能提供两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约占50%,能提供全部生态服务的区域仅约占11%,不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分别由2000年的0.07%上升到2020年的4.85%.②产水服务、固碳服务、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这4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密切的协同效应,而产水服务和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权衡效应.③据此为研究区提取了4种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粮食供给簇、生态保育簇、人居环境簇和森林防护簇.最终将安徽省域划分为农业生态区、生态涵养区、城镇发展区和森林生态防护区,并提出差异化调控对策.④多情景模拟分析显示,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最优,粮食生产在耕地保护情景下最高,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效应 生态功能分区 多情景模拟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与多情景模拟——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20
作者 白庆阳 程久苗 +1 位作者 程超 吴九兴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9,198,共13页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变化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缓解、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时空动态过程,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模型,诊断芜湖市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土...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变化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缓解、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时空动态过程,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模型,诊断芜湖市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冲突状况。基于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和最优化地理探测器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形成机制框架,识别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及形成机制。结合PLUS模型对芜湖市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1)研究期内,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主要呈现“南高北低,以长江为轴线不断扩展”,其局部变化热点分布集中于城乡交错区以及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交互区。(2)高程、坡度、距道路距离以及距水系距离等因素是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GDP和人口分布对于土地利用冲突形成的解释力度相对较小。(3)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格局仍将延续前期变化,其中耕地保育和生态保护情景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利用冲突的形成,需在管理过程中维护农业、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结论]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呈现不断强化态势,其中社会发展对其影响程度不断深化,未来仍需因地制宜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 最优化地理探测器 多情景模拟 安徽省芜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