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卑族宗法文化论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廖杨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7,共6页
鲜卑族早期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的游牧宗法奴隶制的特征,并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长期存留。
关键词 鲜卑族 宗法统治 游牧宗法奴隶制 游牧宗法封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匈奴宗法文化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杨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0,共4页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游牧民族 宗法奴隶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古代宗法统治论
3
作者 廖杨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4,共5页
古代蒙古族的宗法统治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过程。蒙古族的祖先室韦———达怛西迁至蒙古草原地区并由"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转变为"阿寅勒"个体游牧方式后,其社会逐渐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合不勒汗建立... 古代蒙古族的宗法统治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过程。蒙古族的祖先室韦———达怛西迁至蒙古草原地区并由"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转变为"阿寅勒"个体游牧方式后,其社会逐渐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合不勒汗建立起蒙古部的初期国家政权后,蒙古社会进入了游牧民族的宗法奴隶制阶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社会由游牧宗法奴隶制过渡到宗法封建制,但这一过程直到元朝建立后才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游牧民族 宗法奴隶制 宗法封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谷浑的宗法统治
4
作者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35-38,共4页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关键词 吐谷浑 游牧民族 宗法奴隶制 宗法封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反对奴隶主贵族复辟的思想家
5
作者 董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73-79,共7页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至公元前二三三年)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向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荀子求学。他继承了荀子思想的积极部分,并且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在这些著作中,他评论时...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至公元前二三三年)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向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荀子求学。他继承了荀子思想的积极部分,并且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在这些著作中,他评论时政,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严正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他的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战国后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对奴隶主贵族复辟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主贵族 地主阶级 韩非子 吕不韦 吕氏春秋 中央集权 政治主张 法家思想 宗法奴隶制 公元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时代理想人格的特征
6
作者 萧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89年第1期21-22,共2页
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建构在农业——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意识形态系统化、固定化的范本。儒家文化是既富有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循伦理道德原则,以求善为目标,具有“实践理性”的文化... 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建构在农业——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意识形态系统化、固定化的范本。儒家文化是既富有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循伦理道德原则,以求善为目标,具有“实践理性”的文化样式。它诞生在原始氏族制和宗法奴隶制相继瓦解,封建制日渐壮大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孔孟儒家基于原始氏族的人道主义原则,将以血宗为核心的宗法意识加以提升炼,构建了充满道德精神的伦理型文化体系,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伦理型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体系 宗法奴隶制 儒家文化 道德原则 宗法社会 文化样式 道德精神 中国古代人 时代精神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对西周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康学伟 王志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49-53,共5页
早在殷周之际,伦理道德思想就已取代了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孝道作为维护宗法奴隶制血亲关系的一种观念,很快在西周得以盛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春秋战国之世,随着宗法奴隶制度的... 早在殷周之际,伦理道德思想就已取代了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孝道作为维护宗法奴隶制血亲关系的一种观念,很快在西周得以盛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春秋战国之世,随着宗法奴隶制度的日趋瓦解,西周传统孝道也日益走向衰微,开始向封建伦理转化和过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孔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对西周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发展,巩固了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至西汉方始完成的以孝为核心的新型的封建伦理秩序,其中心的内容即来源于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叶,距西周初已有500年之久,周初形成和确立的那些道德观念与政治制度已出现了明显的颓败之势,如司马迁所说,这是一个“周室既衰,诸侯恣行,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出身于贵族家族,他所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孝道 孔子 宗法奴隶制 为仁之本 礼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与发展 《论语》 封建伦理秩序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被引量:6
8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14-18,共5页
“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邓红蕾一和谐”与“争斗”,已成为当今国际哲坛高度重视的一对范畴。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对这对范畴的哲学探索,古已有之,集中体现在“中庸”理论中。本文试以先秦儒家... “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邓红蕾一和谐”与“争斗”,已成为当今国际哲坛高度重视的一对范畴。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对这对范畴的哲学探索,古已有之,集中体现在“中庸”理论中。本文试以先秦儒家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条件 思想渊源 先秦儒家 “和谐” 《说文解字》 中庸观 人际关系网 “中” 宗法奴隶制 甲骨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夫权”的出现与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蕙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125-131,共7页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说过: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政权、族权、神权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说过: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政权、族权、神权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认真想一想,情况确是这样。“四权”确是封建统治体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男子 封建统治 神权 甲骨文 社会地位 地主阶级 政权 原始社会 宗法奴隶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代传统孝道向封建伦理的转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学伟 王志刚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12,共3页
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而兴盛于西周奴隶制全盛时期,是中国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东周宗法奴隶制度的日趋瓦解,由三代而来的传统孝道也日益走向了衰微,不再为社会所重视了。然而,孝道的衰微却并非其自身的灭亡... 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而兴盛于西周奴隶制全盛时期,是中国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东周宗法奴隶制度的日趋瓦解,由三代而来的传统孝道也日益走向了衰微,不再为社会所重视了。然而,孝道的衰微却并非其自身的灭亡,而是一种“转构”,即结构发生了转化,这是一个由奴隶制下的观念向封建伦理的转构过程。从理论上看,任何一种观念的现实性基础只能是它赖以生存和确立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孝道 封建伦理 《孝经》 孝道观 宗法奴隶制 《论语》 礼乐文明 孝观念 统治者 春秋战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晋古文化的基本特色
11
作者 李元庆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1-53,共3页
三晋古文化,或称“晋与三晋文化”,系指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晋国与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之一。相对于当时竞相崛起和先后共存的各类地域文化,诸如鲁文化、齐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 三晋古文化,或称“晋与三晋文化”,系指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晋国与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之一。相对于当时竞相崛起和先后共存的各类地域文化,诸如鲁文化、齐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三晋古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形态。在瑰玮璀璨的中华古文化总根系中,三晋古文化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代 宗法奴隶制 贵族奴隶 晋献公 公族 历史进程 张仪列传 诸侯国 春秋争霸 戎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礼·士丧礼》中所见丧葬、祭奠器物考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克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37-44,共8页
一、引言我国古代的奴隶制在夏朝奠定丁基础,经过商朝的发展,到周朝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不仅极大地强化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必须按照它的规定进行。这种制度是... 一、引言我国古代的奴隶制在夏朝奠定丁基础,经过商朝的发展,到周朝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不仅极大地强化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必须按照它的规定进行。这种制度是适应宗法奴隶制等级制度的需要而出现的,有许多内容渊源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习俗,在奴隶制产生以后,它又成为维系和巩固等级制度的锁链及其表现形式。《仪礼》就是关于周代礼制的一部汇编。它的内容虽然大部都源于西周古礼,但一般认为,它所记述的具体规定基本上是东周的制度。到秦汉时代,这种制度的某些内容仍被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奴隶制 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 郑玄注 礼乐制度 原始习俗 马王堆一号汉墓 氏族社会 秦汉时代 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政治思想重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蕙孙 《东岳论丛》 1982年第2期86-91,共6页
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思想的先驱,是先知先觉,是进步的。其说以郭沫若同志为代表。其二,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维护奴隶制的,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是落后的,反动的。此以杨荣国、... 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思想的先驱,是先知先觉,是进步的。其说以郭沫若同志为代表。其二,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维护奴隶制的,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是落后的,反动的。此以杨荣国、赵纪彬最为健者。似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始终没有得到折衷,时至今日,也没有统一的意见。譬如,是否应仅以五种社会形态为标准肯定或否定孔子的思想,而并不去具体分析其在某一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及对周公、管仲的态度,应该怎样理解?既然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又和首铨《刑书》的郑子产(公孙侨)最为莫逆,于其死也,还挥泪说:“古之遗爱也!”以及对孔子的富而后教的主张,应如何对待?凡此种种,都有必要重加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政治思想 宗法奴隶制 具体分析 有耻且格 管仲 奴隶社会 制礼作乐 周公 子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三晋文化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元庆 高银秀 《晋阳学刊》 1987年第6期42-50,共9页
本文旨在探析我国先秦时代三晋文化思想的基本风貌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三晋文化”,指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地区性文化,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风貌的文化形态。三晋文化思想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入... 本文旨在探析我国先秦时代三晋文化思想的基本风貌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三晋文化”,指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地区性文化,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风貌的文化形态。三晋文化思想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入探索三晋文化思想及其历史发展,不仅有助于全面总结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正确评价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对于具体分析我们民族文化的地区性特点,比较各类地区性文化的异同及其演变,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晋 封建制 春秋战国时代 宗法奴隶制 齐文化 社会背景 纵横家 宗法制度 我国古代 先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狐和齐太史“良史”说辨 被引量:2
15
作者 尤学工 《教师教育论坛》 1997年第6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左传》 良史 书法不隐 赵盾 太史 宗法奴隶制 社会变革 孔子 阶级意识 “复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16
作者 李先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6期34-38,44,共6页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遗存下来的古代文物十分丰富,青铜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很多,除生产工具(例如斧、锛、凿、刀、铲等)、武器(例如戈、矛、戟、剑、镞等)、车马器(例如(车口)、辖、銮铃、镳、衔等)、乐...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遗存下来的古代文物十分丰富,青铜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很多,除生产工具(例如斧、锛、凿、刀、铲等)、武器(例如戈、矛、戟、剑、镞等)、车马器(例如(车口)、辖、銮铃、镳、衔等)、乐器(例如钟、铙、铃等)及铜镜、带钩、玺印等之外,还有大量的容器。据粗略的估计,容器多达万件以上。其中有许多闻名于世的重器,例如商代的司母戊鼎,重875公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青铜器 青铜礼器 历史悠久 宗法奴隶制 青铜时代 文物 奴隶主贵族 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社会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天命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生
17
作者 乔根锁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Z1期13-20,共8页
“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古代哲学的发生,都遵循 着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宗教形式会产生出特点各异 的哲学,这也同样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教,是... “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古代哲学的发生,都遵循 着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宗教形式会产生出特点各异 的哲学,这也同样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教,是直接从原始宗教演 化而来的反映宗法奴隶制社会现实的宗教,经过西周的宗教维新,它的典型形式就变成了天 命论。西周天命论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理性精神,因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发生的最初 根源。同时西周天命论和春秋无神论思潮的特点也先天地规定了中国古代早期哲学的一些思 维特点和理论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论 中国古代哲学 宗法奴隶制 社会内容 理论结构 春秋时期 阴阳五行 思维成果 吉凶祸福 祖先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诸子的伦理观
18
作者 许凌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62-70,共9页
在我国历史上,上下数千年,忠、孝等道德观念影响极深。历代剥削阶级往往借助政权、教育和舆论的力量,大肆进行其道德灌输,并且把这种道德美化成超阶级的、永恒的金科玉律,用以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我们无产阶级不相... 在我国历史上,上下数千年,忠、孝等道德观念影响极深。历代剥削阶级往往借助政权、教育和舆论的力量,大肆进行其道德灌输,并且把这种道德美化成超阶级的、永恒的金科玉律,用以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我们无产阶级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而且要揭穿一切关于道德的骗人的鬼话。然而,对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进行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乃是对剥削阶级道德的批判的基础。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选定伦理道德作为论题,探讨先秦诸子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并以此为出发点,附带谈谈对道德的阶级性、继承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奴隶制 墨家 伦理观 孔子 墨子 君臣之义 “兼爱” 先秦诸子 孝弟 韩非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彻底戳穿《孝经》的反动实质
19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1期67-71,共5页
《孝经》是孔老二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讲“孝悌之道”的言论,相传经曾参编纂成书。它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也是为他们培养“忠臣”、“孝子”的反动教科书... 《孝经》是孔老二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讲“孝悌之道”的言论,相传经曾参编纂成书。它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也是为他们培养“忠臣”、“孝子”的反动教科书。最初,“孝悌之道”作为宗法奴隶制的基石,是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伦理道德。到了汉代,随着奴隶制复辟危险的消失和封建制本身固有矛盾的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奴隶制 伦理道德观念 反动 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 孝经 思想武器 奴隶 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命与仁”说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谷嘉 《道德与文明》 1986年第1期29-31,34,共4页
孔子思想是个相当驳杂的体系,这似乎已成公论,但我以为“命”与“仁”则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轴。“与”系尊奉之意,“与命与仁”则是指尊奉天命与人伦精神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使西周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变成了“命”与“仁”... 孔子思想是个相当驳杂的体系,这似乎已成公论,但我以为“命”与“仁”则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轴。“与”系尊奉之意,“与命与仁”则是指尊奉天命与人伦精神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使西周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变成了“命”与“仁”结合的理论形式,使其推进到了真正的哲学形态,而且中国思想史上所形成的伦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也是以此为嚆矢的。在孔子思想中,“天”已不是单纯的人格神,而变成了含有多义的总体性范畴,其主要表现在他对“天”的多种提法上。最常见的有“天”“天命”“命”和“天道”等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与命与仁 “天” “命” 天命 天人合 至上神 中国思想史 仁者爱人 宗法奴隶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