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五味子“辨色论质”机制及其定性识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焦美钰 佟月 +2 位作者 吴浩善 康廷国 张慧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007-3012,共6页
目的:探讨南、北五味子药材颜色判断质量("辨色论质")的内在机制,构建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定性识别模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9批药材样品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差仪测定其三色空间值[明暗程度值(ΔL*)、红绿色色... 目的:探讨南、北五味子药材颜色判断质量("辨色论质")的内在机制,构建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定性识别模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9批药材样品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差仪测定其三色空间值[明暗程度值(ΔL*)、红绿色色调值(Δa*)、黄蓝色色调值(Δb*)],采用SPSS 24.0软件对6种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采用SIMCA-P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酯甲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4 8~2.560 0、0.049 3~0.616 3、0.098 4~1.230 0、0.046 3~0.578 8、0.010 6~0.132 0、0.100 0~1.500 0μg(r均大于0.9990);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4%~101.53%(RSD=1.08%,n=6)、97.16%~101.05%(RSD=1.54%,n=6)、98.29%~101.41%(RSD=1.29%,n=6)、97.17%~100.36%(RSD=1.20%,n=6)、97.32%~102.43%(RSD=1.77%,n=6)、98.02%~100.40%(RSD=0.84%,n=6)。39批南、北五味子中上述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5~7.39、0.96~1.98、0.46~4.74、1.62~2.60、0.06~0.58、0.48~6.11 mg/g。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80.79^-70.54,平均Δa*为2.54~5.34,平均Δb*为5.20~12.83,平均ΔE*为71.13~81.23;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75.90^-69.16,平均Δa*为3.77~7.82,平均Δb*为8.59~17.23,平均ΔE*为69.99~77.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与ΔL*、Δa*、ΔE*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与Δb*均不相关(P>0.05);五味子丙素的含量与ΔL*、Δ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Δb*、ΔE*不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8%,且南、北五味子可明显区分。结论: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较高,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含量较高,且南五味子中未检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乙素。南、北五味子的三色空间值存在差异,即北五味子亮度小,颜色偏黑,南五味子颜色偏红、偏黄。南、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具有相关性,即药材颜色越暗、红色程度越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含量越高;药材表面颜色越亮、红色程度越高,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越高;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测定南、北五味子的含量;所建颜色定性识别模型可用于南、北五味子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五味子 北五味子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三色空间值 相关性分析 辨色论质 定性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两种苍术的定性识别模型及其“辨味论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欢洁 李思雨 +1 位作者 于丹 张慧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定量表征不同产地茅苍术、北苍术的味道,建立可快速鉴别茅、北苍术及其产地的定性识别模型,探讨其“辨味论质”的内在机制。方法运用电子舌技术测定23批苍术药材的味道量化值,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判别因子分析(DFA... 目的定量表征不同产地茅苍术、北苍术的味道,建立可快速鉴别茅、北苍术及其产地的定性识别模型,探讨其“辨味论质”的内在机制。方法运用电子舌技术测定23批苍术药材的味道量化值,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判别因子分析(DFA)等方法构建识别茅、北苍术及其产地的定性识别模型,对挥发油含量与味道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A、DFA、CA模型可有效区分茅、北苍术,DFA模型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茅苍术,发现苍术药材挥发油的含量与自身味道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电子舌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区分茅、北苍术及其产地,苍术“辨味论质”机制与挥发油有相关性,为鉴别中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北苍术与茅苍术 定性识别模型 辨味论质
原文传递
基于CNN的废旧纺织品在线NIR高效识别与自动分选技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文霞 杜宇君 +4 位作者 王悦 刘正东 郑佳辉 杜文倩 王华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9-2145,共7页
我国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超过2600多万吨,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其再生利用率不足10%。废旧纺织品组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是影响其准确分类、快速回收和高附加值再利用的最大障碍。人工识别分选既费时费力又不准确,... 我国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超过2600多万吨,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其再生利用率不足10%。废旧纺织品组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是影响其准确分类、快速回收和高附加值再利用的最大障碍。人工识别分选既费时费力又不准确,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对其进行快速无损高效识别分选。在前期探究的最佳测试条件下,利用自主研制的“纤维制品在线近红外高效识别与分选装置”对聚酯、棉、毛、锦纶、真丝、粘胶、腈纶、聚酯/毛、聚酯/棉、聚酯/锦纶、真丝/棉混纺和“特殊类”共计12类1060个废旧纤维织物样本进行在线原始近红外光谱采集。基于采集的样本在线原始NIR谱图,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依据输入的样本光谱数据及对应分类标签进行网络训练,建立了12类废旧纺织品在线NIR定性识别模型。对比一维、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其二维模型较优,该模型是将901~2500 nm的一维数组归一化后转化为40×40像素的二维灰度图像,再交替进行多次卷积和池化来进行光谱特征的提取、压缩和数据降维。通过模型计算得到每类废旧纺织品样本的类别概率值,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类织物的最终分类。本模型训练过程设置为500轮,每次取32个样本图像,学习率为0.001。训练后输出预先设定的12类织物标签,所建模型的内部训练准确率可达96.2%。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用232个未参与建模的织物样品进行预测检验,其识别正确率达96.6%。将该模型导入“纺织品在线主控程序”后,可对建模样本所涵盖的12类织物进行成分识别与自动分选,每个样品的识别和分选时间小于2 s。模型的建立和装置的应用为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选技术和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在线近红外光谱 定性识别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自动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南21井区窜流通道综合识别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素芹 张晓斌 陈硕 《科技与企业》 2013年第9期188-188,共1页
本文首先从整个井组的角度出发,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窜流通道定性识别模型,评判出井组是否存在窜流通道及其发育程度;然后从单井的角度出发,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判断去水方向,从而形成了从井组到单井系统的识别窜流通道的方法。... 本文首先从整个井组的角度出发,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窜流通道定性识别模型,评判出井组是否存在窜流通道及其发育程度;然后从单井的角度出发,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判断去水方向,从而形成了从井组到单井系统的识别窜流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在石南21井区的应用表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窜流通道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定性识别模型 灰色关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企业盟主核心竞争力的定性与定量识别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晓容 陈俊芳 赵鸣雷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21,共7页
本文在分析虚拟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盟主的核心竞争力特征进行了界定,给出了一个定性识别框架;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评判的虚拟企业盟主核心竞争力的定量识别模型;给出了一个仿真算例,以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虚拟企业 核心竞争力 定性识别模型 定量识别模型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判 评价隶属矩阵 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仿真算例
原文传递
Active steer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articulated vehicles 被引量:8
6
作者 Kyong-il KIM Hsin GUAN +2 位作者 Bo WANG Rui GUO Fan LIANG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6期576-586,共11页
To improve maneuver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articulated vehicles, we design an active steering controller, including tractor and trailer controllers, based on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 theory. First, a three-deg... To improve maneuver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articulated vehicles, we design an active steering controller, including tractor and trailer controllers, based on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 theory. First, a three-degree-of-freedom(3-DOF) model of the tractor-trailer with steered trailer axles is built.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APSO)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under specified vehicle speed and steering wheel angle. Thu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simplified model can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vehicle conditions using an online look-up table and interpol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vehicle parameter outputs of the simplified model and Truck Sim agree well, thus providing the ideal reference yaw rate for the controller. Then the active steering controller of the tractor and trailer based on LQR i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desired yaw rate and minimize their side-slip angle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CG)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simulation tests at both low speed and high speed a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Truck Sim-Simulink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ctive steering controller on improving maneuverability at low speed and lateral stability at high speed for the articulated vehicle. The control strategy is applicable for steering not only along gentle curves but also along sharp cu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culated vehicle Sharp curve Lateral stability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