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3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联合多方法学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雅曦 杨倩婷 +3 位作者 张洁云 张明霞 熊欣雨 陈骑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评价淋巴结结核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FFPE)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联合多方法学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 目的 评价淋巴结结核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FFPE)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联合多方法学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为淋巴结结核患者共计77例的临床资料,并同时进行组织q-PCR、组织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检测(GeneXper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rifampicin resistance test,GeneXpert MTB/RIF)、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s)、组织抗酸染色、痰液MTB培养、组织病理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等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比较分析。结果 在77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结结核患者中,组织病理HE染色诊断率为49.35%,组织q-PCR检测阳性率为75.32%,组织抗酸染色阳性率为25.97%,组织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为50.64%,痰液MTB培养阳性为23.37%,全血IGRAs检测阳性率为71.42%,血清结核抗体MMTB-Ab检测阳性率为64.93%。组织q-PCR检测方法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抗酸染色(χ^(2)=37.512,P<0.001);组织q-PCR与组织GeneXpert MTB/RIF(χ^(2)=10.055,P<0.001)、组织病理HE染色法(χ^(2)=11.063,P<0.001),以及组织q-PCR与痰培养法比较(χ^(2)=41.56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q-PCR、GeneXpert MTB/RIF和IGRAs方法三者联合应用时,诊断阳性率高达90.90%。结论 q-PCR检测技术联合常规方法可有效提高FFPE组织中淋巴结结核的诊断率,对肺外结核病理组织样本的快速诊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结核 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李卫 柯买春 杨燕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5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1-6月来该院就诊的120例CA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采集痰标本、血清标本、咽拭子标本、肺泡灌洗液标本... 目的探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1-6月来该院就诊的120例CA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采集痰标本、血清标本、咽拭子标本、肺泡灌洗液标本,分别进行痰培养、免疫荧光、单重PCR、多重qPCR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病原学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痰培养检测CAP患儿细菌阳性率为17.50%(21/120);免疫荧光检测CAP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55.83%(67/120),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7.50%(9/120);单重PCR检测CAP患儿细菌阳性率为30.83%(37/120),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64.17%(77/120),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10.83%(13/120);多重qPCR检测CAP患儿细菌阳性率为36.67%(44/120),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65.83%(79/120),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10.83%(13/120)。多重qPCR检测CAP患儿细菌阳性率高于痰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qPCR检测与免疫荧光检测CAP患儿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qPCR检测与单重PCR检测CAP患儿细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qPCR检测与痰培养、免疫荧光、单重PCR检测阳性率均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00,P<0.05)。结论多重qPCR对儿童CAP病原学诊断有积极意义,有较高的阳性率,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且较单重PCR有更高的检测效率,有利于缩短临床诊疗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诊断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痰培养 免疫荧光 单重聚合反应 一致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肉制品中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新城 李爽 +4 位作者 李侠颖 周杰 曹亚新 王宏伟 张晓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37-43,共7页
目的建立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快速检测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单增李斯特菌的hemolysin基因、大... 目的建立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快速检测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单增李斯特菌的hemolysin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测定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上述3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qPCR方法。结果该方法只扩增3种靶细菌,对其他供试菌不扩增;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出限分别为10^(1)、10^(2)、10^(2)拷贝数/μL,并且拥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人工污染的猪肉样品经SLE培养基富集8 h后,分别可以检测到初始菌液浓度为1.56×10^(2)CFU/25 g的沙门氏菌,2.13×10^(2)CFU/25 g的单增李斯特菌,2.32×10^(2)CFU/25 g的大肠杆菌O157:H7。结论所建立的多重q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肉制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提高食品安全和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单增李斯特菌 大肠杆菌O157:H7 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对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周冬梅 王洲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探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对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6月于安陆... 目的 探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对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6月于安陆市普爱医院就诊的存在脑膜刺激征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TB培养后明确诊断,将确诊为TBM的37例患者分入脑膜炎组,疑似TBM的18例患者分入疑似组,非TBM的25例患者分入非TBM组,对3组患者行腰椎穿刺,留取5 m L脑脊液及时送检,分别行MTB培养法、抗酸染色涂片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比3种检测方法在MTB中的阳性检出率,对比脑膜炎组与疑似组患者MTB的DNA检测数值。结果 脑膜炎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TB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疑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炎组与疑似组采用MTB培养法、抗酸染色涂片法的MTB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炎组患者MTB的DNA检测数值为(4.71±0.97),疑似组患者MTB的DNA检测数值为(4.35±0.83),2组患者MTB的DNA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183)。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脊液中MTB的DNA,有助于判断TBM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鉴别诊断TBM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及方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结核分枝杆菌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焕英 陈享 +4 位作者 聂金汉 汤军宏 邓微 林德儒 米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88-289,共2页
目的:对尖锐湿疣(CA)患者进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定量测定及HPV分型。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46例CA患者疣体组织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的分型检测及HPVDNA定量测定。结果:146例CA患者标本中检出HPV6.11和HPV16... 目的:对尖锐湿疣(CA)患者进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定量测定及HPV分型。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46例CA患者疣体组织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的分型检测及HPVDNA定量测定。结果:146例CA患者标本中检出HPV6.11和HPV16.18型感染阳性143例(97.95%)。其中单独HPV6.11型阳性104例,占71.24%;单独HPV16.18型阳性16例,占10.96%;HPV6.11和HPV16.18型同时阳性23例,占15.75%;HPV6.11和HPV16.18型同时阴性3例,占2.05%。定量测定结果显示:HPV6.11型患者病毒载量最高1.0×108拷贝/mL,最低2.8×103拷贝/mL,HPV16.18型患者病毒载量最高1.0×108拷贝/mL,最低2.57×104拷贝/mL。结论:CA患者应用FQ-PCR检测HPV阳性率高,并可快速区分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对尖锐湿疣复发及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患者 尖锐湿疣 阳性 人类乳头瘤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 拷贝 CA 量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吴斌 李彩东 +1 位作者 段正军 田鹏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337-1339,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荧光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8例血清中HCV RNA载量及抗-HCV。结果 358例慢...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荧光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58例血清中HCV RNA载量及抗-HCV。结果 3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和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78.8%和54.2%,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的平均载量为4.85×105 copies/mL。结论FQ-PCR检测血清中HCV RNA的载量,是判定HCV感染的直接证据,它反映HCV的活动性和复制程度,有利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抗-HCV和HCV RNA联合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 丙型肝炎 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病毒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军 苏先狮 +2 位作者 郑宣鹤 杨旭 黄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目的 :研究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表达关系及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关系。方法 :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 ,对 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阳性 /抗HBe阴... 目的 :研究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表达关系及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关系。方法 :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 ,对 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阳性 /抗HBe阴性患者HBV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 /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 /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HBV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ALT/AST)、总胆红素 (TBIL)、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不具相关性。结论 :抗e抗原抗体非病毒复制终止的标志、病毒性肝炎的肝实质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的含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乙肝病毒 血清学免疫标志物 肝细胞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武明昌 朱慧兰 +3 位作者 颜景兰 叶兴东 杨日东 邓建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2-163,共2页
为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暗视野(D-F)、血清学(RPR/TPHA)检查方法作对照,用FQ-PCR方法检测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的生殖器溃疡处分泌物。在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中,D-F阳性率27.94%(19/... 为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暗视野(D-F)、血清学(RPR/TPHA)检查方法作对照,用FQ-PCR方法检测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的生殖器溃疡处分泌物。在68例疑诊为一期梅毒病人中,D-F阳性率27.94%(19/68),RPR阳性率48.53%(33/68),TPHA阳性率61.76%(42/68),FQ-PCR阳性率44.12%(30/68),FQ-PCR与D-F、TPH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RP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本研究表明FQ-PCR检测生殖器溃疡TP在一期梅毒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梅毒 诊断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临床意义 F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研究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5
9
作者 林灼锋 李校坤 吴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CR,RQ-PCR)是综合PCR、分子杂交和酶动力学的一种新技术,它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lation,FRET)的原理进行.目前已经成功地开发出TaqManTM、molecularbea...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CR,RQ-PCR)是综合PCR、分子杂交和酶动力学的一种新技术,它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lation,FRET)的原理进行.目前已经成功地开发出TaqManTM、molecularbeaconprobe、amplifluortechnologies、LightCycler和single-labeledprobe几种相关的技术,并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学、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方面的诊断检测.实验研究表明:RQ-PCR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方法,在临床及生物学研究方面均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诊断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生物学 PCR 分子杂交 动力学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小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检测中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晗 向赟 +2 位作者 孙红 刘秀珍 向飞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小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疑似HCMV感染患儿血清或尿液标本,其中血清标本454例,尿液标本1 001例...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小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疑似HCMV感染患儿血清或尿液标本,其中血清标本454例,尿液标本1 001例,患儿男女比为1 005∶394,年龄1天~3岁。用FQ-PCR检测疑似HCMV感染患儿血清和尿液中的HCMV-DNA,比较两种标本的阳性率。结果 1 001例尿液标本的HCMV-DNA阳性率为46.35%(464/1 001),显著高于血清标本的阳性率5.95%(27/454);56例血清和尿液标本HCMV-DNA进行配对检测,其中血清检测阴性的52例中有23例尿液检测为阳性,而血清检测阳性的4例尿液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应用FQ-PCR检测患儿HCMV-DNA,采用尿液标本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HCMV)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血清 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丽 肖扬 +5 位作者 蒋祖军 李利 李勇华 欧阳玲 高飏 邝丽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451-3454,共4页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6位正常人骨髓液各10mL,Ficol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提取总RNA,比较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之间的差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与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GATA-2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2,0.03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量升高(P=0.035);两组GATA-1基因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GATA-2、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易成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表达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爱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中全 张明新 张慧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35-436,共2页
目的分析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各科室各类结核病或疑似结核病患者检测标本178例,使用FQ-PCR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标本同时进行抗... 目的分析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各科室各类结核病或疑似结核病患者检测标本178例,使用FQ-PCR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标本同时进行抗酸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FQ-PCR法和抗酸染色涂片法对不同来源标本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15,P<0.01)。使用FQ-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2.9%,抗酸染色涂片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2%,二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P<0.05)。结论 FQ-PCR法检测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灵敏度高于传统的抗酸染色涂片法,可作为结核病病原学诊断的优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抗酸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晶 邓群益 +1 位作者 高扬 吴驰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3期336-337,共2页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结核52例(菌阳20例,菌阴32例),肺炎35例,采用FQ-PCR法检测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B-DNA水平。结果52例肺...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结核52例(菌阳20例,菌阴32例),肺炎35例,采用FQ-PCR法检测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B-DNA水平。结果52例肺结核组的阳性率为65.4%(菌阳19例,菌阴15例),35例非肺结核组的阳性率为5.7%,经统计学比较,FQ-PCR法检出结核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痰涂片抗酸染色和培养法(P均<0.05),FQ-PCR法特异性高。结论FQ-PCR法检测BALF中TB-DNA为痰涂片阴性及无痰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儿童患者人巨细胞病毒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伟 师志云 +2 位作者 赵志军 赵颖 魏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3期1568-1569,共2页
目的了解本院儿童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43例住院疑似患儿进行HCMV-DNA定量检测。结果 HCMV总阳性率为16.05%;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7.83%和12.79%;1个月至1岁年龄组(婴儿期... 目的了解本院儿童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43例住院疑似患儿进行HCMV-DNA定量检测。结果 HCMV总阳性率为16.05%;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7.83%和12.79%;1个月至1岁年龄组(婴儿期)患者最高为17.41%。临床诊断主要以肝损害、腹泻和黄疸为主。结论加强儿童患者HCMV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柳 苏明权 +5 位作者 马越云 辛毅娟 韩若冰 张荣 文静 郝晓柯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涂片法、RT-PCR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疑似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涂片法共检出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涂片法、RT-PCR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疑似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涂片法共检出10例阳性,其中结核性脑膜炎7例(70.00%),疑似结核性脑膜炎3例(30.00%);RT-PCR法共检出46例阳性,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1例(67.39%),疑似结核性脑膜炎15例(32.61%)。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检测,涂片法阳性率(12.28%)低于RT-PCR法阳性率(5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检测,涂片法阳性率(2.91%)低于RT-PCR法阳性率(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涂片法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12.28%,漏诊率为87.72%,RT-PCR法检测的灵敏度为54.39%,漏诊率为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灵敏度好,准确度高等特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HBV YMDD基因变异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兴态 郑霞 +1 位作者 汪亚洲 秦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9期1091-1092,共2页
目的以DNA测序法为标准,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YMDD基因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68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后其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 目的以DNA测序法为标准,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YMDD基因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68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后其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并随机选取10例(5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提示YMDD变异;5例提示未变异)慢性乙肝患者做DNA测序,分析二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前HBVDNA的载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后YMDD的变异率为14.7%(10/68);YMDD变异型组HBV DNA无l例阴转,YMDD野生型组HBV DNA阴转率为79.3%(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测序法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完全相符,总符合率为100.0%。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测序法 拉米夫定 YMDD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分支链DNA信号扩增法检测血清HBV DNA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静 马为民 +3 位作者 周伯平 徐六妹 王火生 John S Tam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838-839,共2页
目的 了解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与分支链DNA信号扩增 (bDNA)法在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上的优缺点。方法 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平行检测 44份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 ,并与定性PCR检测结果比较。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观察 15例乙肝... 目的 了解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与分支链DNA信号扩增 (bDNA)法在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上的优缺点。方法 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平行检测 44份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 ,并与定性PCR检测结果比较。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观察 15例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期间HBVDNA含量变化。结果 ①荧光定量PCR法和bDNA法比较 ,○a前者测出的HBVDNA含量均值为 ( 3 5 0× 10 5± 3 3 6)copies/μl ;后者为 ( 3 0 7× 10 5± 12 9)copies/μl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前者的HBVDNA阳性率 79 5 % ;后者及常规PCR定性法均为 5 9 1%。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bDNA法及常规定性PCR法 (P <0 0 5 )。② 15例中 5例获完全应答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HBVDNA含量在治疗 16周内均逐渐下降至完全转阴。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与bDNA法在检测血清HBVDNA含量上 ,结果大多一致 ,且敏感性强 ,检验也较简便、价廉 ,并能较好评价和检测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 ,宜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DNA bDNA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289例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玥 李艳 +2 位作者 金晶纯 王亚柱 魏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在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及AML1/ETO检测中的结果。方法分别应用RT-PCR与nPCR对289例急慢性白血病初诊和完全缓解的患者BCR/ABL、PML/RARa及AML1/ETO融合基因...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在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及AML1/ETO检测中的结果。方法分别应用RT-PCR与nPCR对289例急慢性白血病初诊和完全缓解的患者BCR/ABL、PML/RARa及AML1/ETO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结合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及临床转归予以分析。结果 46例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5.7%和93.5%(P=0.997);69例完全缓解CML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4%和58.1%(P<0.05)。32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8%和90.6%(P=0.996);114例完全缓解APL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3%和7.0%(P<0.05)。12例初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NLL-M2)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0.0%(P=1.0);16例完全缓解ANLL-M2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12.5%(P<0.05)。结论 RT-PCR较nPCR更为敏感而准确,应用RT-PCR可以提高微小残留病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融合基因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巢式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RCA1和BRCA2 mRNA表达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昌瑞 马誓 +2 位作者 杨继云 佘颖 邓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 目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散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对照测定30名健康女性体检者、5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9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BRCA1和BRCA2的表达量。结果: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的mRNA显著低于健康女性体检者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健康女性体检者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BRCA1和BRCA2的mRNA无显著性差异。GAPDH和BRCA1/BRCA2比值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乳腺癌BRCA2 mRNA显著高于BRCA1。BRCA1和BRCA2 mRNA之间有微弱的相关性(r=0.378,P<0.01)。BRCA2 mRNA和BRCA1/BRCA2比值与临床病理(ER和PR、组织学分级)存在相关性。BRCA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采用FQ-PCR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表达水平,可有效监测散在乳腺癌的诊断、疗效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乳腺癌易感基因1 乳腺癌易感基因2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产毒铜绿微囊藻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恒省 李继影 +1 位作者 刘孟宇 景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93,共5页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毒株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为靶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对铜绿微囊藻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仅含铜绿微囊藻脱氧核糖核酸(DNA)模板的样...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毒株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为靶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对铜绿微囊藻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仅含铜绿微囊藻脱氧核糖核酸(DNA)模板的样品有扩增,对照组小球藻(Chlorella)没有检测到扩增信号;扩增产物熔解曲线平稳,峰尖且窄,熔解温度为(83±1)℃,证明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极为特异。以重组质粒pMD-18T-mcyA为标准品,所得标准曲线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重复性好,符合制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标准曲线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对实验室培养获得的铜绿微囊藻DNA样品进行定量检测,与显微镜计数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