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合作型司法模式刍议——以河南省Q县法院的实践探索为例
1
作者 陈辉 窦战勇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实践探索虽然未能跳出司法主导型的模式框架,但突破传统模式的封闭性,以合作为基础、以协同为方式、以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为特征的新型司法模式已初见端倪。合作型司法模式以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为终极目标,将其...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实践探索虽然未能跳出司法主导型的模式框架,但突破传统模式的封闭性,以合作为基础、以协同为方式、以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为特征的新型司法模式已初见端倪。合作型司法模式以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为终极目标,将其引入行政诉讼具有正当性和规范性的基础。合作型司法模式的规范化运行和实效性提升,离不开政府、法院良性互动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在优化路径方面,需要强化行政争议的诉前分流机制,发挥行政复议的主渠道功能;健全行政争议的多元化解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与衔接机制;完善政府、法院良性互动的配套机制,激发政府、法院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法院 行政争议 实质性化解 合作型司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派生品种法律问题研究
2
作者 杨东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9,共9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原始品种权所有人与派...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原始品种权所有人与派生品种所有权人的利益分享机制,体现对原始育种者智力成果的尊重,加强对原始育种者权利保护,从而激励原始创新。本文通过对该项制度历史沿革、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域外在实施该制度中对原始育种者权利保护范围、证明方法、认定主体以及举证责任规则的考察,就我国落实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从认定主体、建立品种名录制度、健全鉴定方法、明确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派生品种 级联原则 品种目录制度 分子鉴定 鉴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的完善--基于澳大利亚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考察
3
作者 孔一诺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实施,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正式确立。通过分析我国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了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在独立性、程序性规范、人员构成和决定类型等方面的... 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实施,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正式确立。通过分析我国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了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在独立性、程序性规范、人员构成和决定类型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对比澳大利亚行政争议解决机制(AAT)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我国行政复议应强化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增加外部专家比例、完善复议程序性规范、精简复议决定种类及创设类型化复议决定先例模型等改进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行政复议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 实质性化解 行政争议 澳大利亚 A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招标投标法》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效力判断规则研究
4
作者 李耀飞 《现代营销(下)》 2025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的适用以中标合同有效为前提。本文认为,《招标投标法》将招投标项目分为强制性招标项目与非强制性招标项目,这种区分应当具有实际意义。对于非强制性招标项目而言,其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其他投标人则有权要求招... 《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的适用以中标合同有效为前提。本文认为,《招标投标法》将招投标项目分为强制性招标项目与非强制性招标项目,这种区分应当具有实际意义。对于非强制性招标项目而言,其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其他投标人则有权要求招标人与投标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强制性招标项目,在肯定《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句为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基础上引入程度要件,以求在合同变更需求与防止招标人和中标人通过合同变更架空招标投标程序之间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实质性内容 《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 合同变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抓取行为的正当性判断——反思实质性替代规则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剑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4,共12页
实质性替代规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判断数据抓取行为是否正当的基本规则之一。但是,这一从司法审判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规则具有误导性,特别是该规则经过抽象而进入到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时,这一问题尤其显著。实质性替代规则本质上是... 实质性替代规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判断数据抓取行为是否正当的基本规则之一。但是,这一从司法审判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规则具有误导性,特别是该规则经过抽象而进入到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时,这一问题尤其显著。实质性替代规则本质上是对同业竞争、直接竞争关系的强调,这不仅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弱化竞争关系的趋势相悖,也没有对行为的正当性有充分说明。实际上,数据抓取行为的本质是对他人成果的利用,在肯定可以适当抓取的前提下,正当性的基础应当以是否超越合理限度为标准;这需要在个案中进行判断,充分考虑抓取数据的数量、数据类型以及抓取行为造成的运维成本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实质性替代 竞争关系 合理性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如何指定与为何指定?——基于实体与程序交互实质性促进理论框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蕾 《经贸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72-89,共18页
202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新增指定遗产管理人特别程序,回应了《民法典》与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过尚未实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按照“实体与程序交互—非讼程序—法律解释”三个维度架构理论框架,并遵... 202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新增指定遗产管理人特别程序,回应了《民法典》与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过尚未实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按照“实体与程序交互—非讼程序—法律解释”三个维度架构理论框架,并遵循“如何指定—为何指定”逻辑进路展开。首先,针对新《民事诉讼法》第194条和第195条进行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提起与裁判的规范解释;其次,通过实体与程序赋权明确遗产管理人的当事人资格以及诉讼程序与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的程序衔接,完成遗产管理人制度程序建构的发展性作业;最后,提出迈向实体与程序交互实质性促进的遗产管理人制度体系化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管理人 实体与程序交互 实质性促进 理论框架 程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系统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兵 陈冰如 +1 位作者 程荣 汪松林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0-75,共6页
以“系统论”和阶层思维为理论基础的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建构更具有实践理性。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职能系统能在明确行政检察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争议化解方式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检察机关的主体定位及具体... 以“系统论”和阶层思维为理论基础的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建构更具有实践理性。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职能系统能在明确行政检察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争议化解方式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检察机关的主体定位及具体职能。在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过程系统中,检察机关是依权利主体申请或行政主体邀请介入,以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为限度,介入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合法和比例原则。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案例系统开发,主要以指导性案例为根据,可以明确其常见难点和突出领域,亦可以提供具体规则和规范意义,进而最终实现“案例之治”。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制度建构是职能、过程及案例的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争议 实质性化解 检察参与机制 系统论 行政检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罪精神病人实质性辨认能力的理论阐释
8
作者 蒋鹏飞 《犯罪研究》 2024年第5期16-29,共14页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人常规性采用实质性辨认能力的术语及判断标准,对刑事责任能力进行评定,司法人员对此予以高度尊重。这是我国处理精神病人涉罪案件的鲜明特色。但是,实质性辨认能力的含义及其与辨认能力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同...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人常规性采用实质性辨认能力的术语及判断标准,对刑事责任能力进行评定,司法人员对此予以高度尊重。这是我国处理精神病人涉罪案件的鲜明特色。但是,实质性辨认能力的含义及其与辨认能力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有学者主张否定实质性辨认能力丧失的应有法律意义。对此,应当从量与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实质辩证统一的角度理解实质性辨认能力及其丧失的内涵。涉罪精神病人因受到病理性精神症状的支配,虽然在表面上可“认识”其行为的规范属性,但在本质上对此不能“理解”,即为丧失实质性辨认能力,应被评定无刑事责任能力。经过合理阐释的实质性辨认能力理论,有助于落实刑法的规范性要求、维系“不法”与“责任”二分的犯罪论逻辑,也可为司法机关妥当处理案件提供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人 辨认能力 实质性辨认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路径研究
9
作者 黄蕊 《新西部》 2024年第4期140-143,共4页
行政争议的产生是行政管理的必然产物,但行政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且得不到有效化解,不但有损政府威信,不利于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信互通,不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向实质法治迈进的进程,而且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坚... 行政争议的产生是行政管理的必然产物,但行政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且得不到有效化解,不但有损政府威信,不利于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信互通,不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向实质法治迈进的进程,而且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存在的困境入手,探寻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路径,就是要持续推动行政机关合法合理行政、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建构行政争议非诉解决机制、完善法院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实质法治 非诉解决机制 实质性化解 合法合理 行政争议 政府威信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略性回应还是实质性响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企业绿色创新效应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杨 袁宝龙 +1 位作者 郑晶晶 邓亚玲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8,I0023,I0024,共12页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持续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并推动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基于此,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例,采用2008-2019年中国2670家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持续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并推动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基于此,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例,采用2008-2019年中国2670家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的企业绿色创新水平,而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但对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不仅对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也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非国有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3)相对于市场竞争度较高的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竞争度较低的市场中能够对企业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4)从作用机制来看,债务融资成本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而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效应不存在,这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倒逼企业实施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本研究结论为建立更加健全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策略性 实质性 碳排放权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视阈下行政复议前置的二元重构
11
作者 庄汉 孙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5-74,共10页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理念应当在行政复议前置的制度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主要体现为行政复议前置范围扩张的规范化和行政复议前置案件的定分止争。当前我国行政复议前置的相关法规范存在设定权限过度下放、部门主义倾向严重、内在...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理念应当在行政复议前置的制度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主要体现为行政复议前置范围扩张的规范化和行政复议前置案件的定分止争。当前我国行政复议前置的相关法规范存在设定权限过度下放、部门主义倾向严重、内在体系紊乱等问题,因此应当限缩复议前置的设定权限,仅允许法律设定复议前置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在程序法层面,由《行政复议法》设定行政复议前置的专业化解、程序便捷以及重大利益保留的实质性标准;在实体法层面,由其他单行法律作出复议前置情形的具体规定,发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限制作用,适时修订、废止部分现存的复议前置规范条款,以防复议前置范围的无限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 有限前置 实质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育种技术视角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贤桀 程宝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转基因等新育种技术兴起是创设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的主要原因。EDV制度具有减少修饰性育种、鼓励育种原始创新等价值,我国在新修改的《种子法》中引入了该制度。然而,新育种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 转基因等新育种技术兴起是创设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的主要原因。EDV制度具有减少修饰性育种、鼓励育种原始创新等价值,我国在新修改的《种子法》中引入了该制度。然而,新育种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EDV判断标准难以确定、新育种技术改良成果转化受阻和育种者间利益失衡等困境。应立足于激励原始创新、促进新技术运用和实现利益平衡之三重目的,从设定差异化的认定标准、引入责任规则与再平衡育种者利益等方面调整EDV制度,使该制度同育种技术的发展相调适。我国已开始基因编辑品种商业化,需综合种业市场现状和育种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国情的EDV制度实施办法,以推动该制度有效实施,发挥其应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育种技术 实质性派生 利益平衡 UPOV 责任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与企业实质性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彩霞 岳华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8,共14页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是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议题。以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借助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探究了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有...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是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议题。以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借助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探究了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有利于企业实质性创新,这一核心结论在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不变;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缓解与行业竞争加剧是试验区设立提高企业创新质量的两条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于非国有、规模较小、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及生产率较高企业,与上述作用渠道在逻辑上保持了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以金融创新与支持产业升级为导向的试验区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表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布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企业实质性创新 融资约束 行业竞争 多期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实质性不一致以投标文件为准的法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亮 肖可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确保工程质量,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对于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实质性不一致应该如何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法律分析,认为在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实质性不一致时应以投标文件为准。
关键词 招标文件 投标文件 实质性不一致 法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解耦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展军 李颖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94-204,共11页
中国企业开展实质性创新的占比较低,但现有研究极少涉及企业社会责任解耦如何影响实质性创新。为此,基于组织解耦理论,从企业借助社会责任解耦策略实施印象管理而非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本身对实质性创新的作用效应进行探究,为解读企业... 中国企业开展实质性创新的占比较低,但现有研究极少涉及企业社会责任解耦如何影响实质性创新。为此,基于组织解耦理论,从企业借助社会责任解耦策略实施印象管理而非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本身对实质性创新的作用效应进行探究,为解读企业社会责任引致的创新困境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参考。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中356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来自国泰安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采用带有调节效应的回归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考察重污染行业、管理层权力和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解耦与实质性创新呈负相关。其中,针对重污染和非重污染行业的检验结果支持基于合法性观点的假设而不是基于归因理论的假设,重污染行业中企业社会责任解耦与实质性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被削弱;同时,管理层权力增大会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解耦与实质性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解耦与实质性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则未得到验证。由此启示,中国需进一步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并通过督促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衡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的社会责任解耦策略滥用问题,以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开展实质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解耦 实质性创新 组织解耦理论 重污染行业 管理层权力 内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形式化到实质性:高校学生评教的理性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玉雪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40,共10页
学生评教自国外引入以来,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评价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然而,学生评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设计的形式化、活动实施的形式化、评价行动的形式化。问题根源主要在于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而忽视了... 学生评教自国外引入以来,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评价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然而,学生评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设计的形式化、活动实施的形式化、评价行动的形式化。问题根源主要在于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而忽视了教学内在质量标准,外部评价驱动下的学生评教缺乏系统化设计,以及学生评教中的评价关系错位致使主体价值判断缺乏完备性。因此,高校要回归学生评教的实质性逻辑,在教学行动实践中重构教学质量共识,增强学生评教内部体系的系统性以及与其他评教制度的协同性,进一步厘清评价关系,提升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评教 评教形式化 实质性评教 教学质量 评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班楠楠 刘洋 宋潇翊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1-84,共14页
企业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更是国家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客户集... 企业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更是国家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政府实施的双创政策在客户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关系中均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策略性创新之间没有调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较高的客户集中度会通过降低企业的治理效率和提升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降低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所面临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会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集中度 企业技术创新 双创政策 实质性创新 策略性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出版视域下“接触+实质性相似”规则之变革 被引量:1
18
作者 关春媛 《电子知识产权》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智能出版视域下“接触+实质性相似”规则落入失效境地,表现为“接触”要件虚置及“实质性相似”要件失灵。“接触”要件虚置表面上是因为智能“抓取与分析”扩大接触可能,非外显性利用增加“接触”的识别难度;本质上是因为从“公开”到... 智能出版视域下“接触+实质性相似”规则落入失效境地,表现为“接触”要件虚置及“实质性相似”要件失灵。“接触”要件虚置表面上是因为智能“抓取与分析”扩大接触可能,非外显性利用增加“接触”的识别难度;本质上是因为从“公开”到“事实接触”的逻辑链条断裂。“实质性相似”要件失灵是因为既有的判断方法存在局限;碎片化使用淡化“实质性相似”的可诉性。基于此,应从两方面入手推动变革:一方面,对“接触”要件认定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明晰智能出版时代“接触”要件判定标准,借此强化“接触”要件的独立价值。另一方面,以“市场替代”标准辅助“实质性相似”标准,同时弱化对“微量使用”行为的考量,以应对“实质性相似”要件失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出版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接触 实质性相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略性创新还是实质性创新?——ESG评分对医药制造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19
作者 吴悦 赵娟 《商业会计》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文章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ESG评分与不同动机下的研发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医药制造企业提高ESG评分有助于促进其实质性创新水平和策略性创新水平的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获取和人才...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文章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ESG评分与不同动机下的研发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医药制造企业提高ESG评分有助于促进其实质性创新水平和策略性创新水平的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获取和人才资源获取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具体来说,ESG评分对医药制造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在非国企组中更加明显;对策略性创新的影响效应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但受产权性质的影响。立足于医药制造企业ESG评分与研发创新之间的实证关系,文章为提高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略性创新 实质性创新 ESG评分 医药制造企业 资源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派生品种的概念澄清与制度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一霖 黄金池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新《种子法》引入了“实质性派生品种”这一概念,但法律条文对其内涵的表达仍需进一步澄清,加之植物新品种领域立法理论探索的不足,立法者并未对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则设计。纵览国际公约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立法,可在构... 新《种子法》引入了“实质性派生品种”这一概念,但法律条文对其内涵的表达仍需进一步澄清,加之植物新品种领域立法理论探索的不足,立法者并未对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则设计。纵览国际公约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立法,可在构成要件上澄清实质性派生品种的内涵。而就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构建而言,在认定机制上,需明确原始品种、明显区别、基本特性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利益分享机制上,应给予上游育种者合理的经济补偿并以诚实信用原则为依据制约原始品种权人的滥诉;在纠纷解决机制上,要注重不同类型纠纷的分流处理并发挥基层组织的调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 品种权 植物新品种 罗尔斯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