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际蒸散量修订标准化降水蒸散干旱指数研究
1
作者 李伟光 侯美亭 +3 位作者 周海霞 张京红 邹海平 陈小敏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为改进SPEI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效果,从水分平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修订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MSPEI).该指数通过计算降水与实际蒸散量的差值,并基于最长连续干旱时间对差值进行自适应修正,采用目视检查概率拟合曲线与Kolmogorov-Smirnov检... 为改进SPEI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效果,从水分平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修订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MSPEI).该指数通过计算降水与实际蒸散量的差值,并基于最长连续干旱时间对差值进行自适应修正,采用目视检查概率拟合曲线与Kolmogorov-Smirnov检验2种方法选择适宜分布函数,最后进行标准化转换生成干旱指数.干旱指数有效性检验表明:MSPEI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季节间干湿状态的差异,在湿润比例低于20%的春季,MSPEI均低于-0.5;在反映干旱趋势时,MSPEI与SPEI具有高度一致性;MSPEI与植被指数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相关性,在0.57~0.78之间;在典型干旱过程监测中,MSPEI对旱灾发生、发展和解除过程的描述更符合实际.MSPEI适应于不同气候背景,无需选择时间尺度,即可较准确地反映农业干旱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数 SPEI 实际蒸散量 MSPEI 水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源能量平衡模型反演灌溉牧草场实际蒸散量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2
作者 牛佳隆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21-231,共11页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探究干旱地区生长季人工灌溉牧草实际蒸散量时空变化规律非常必要。本研究使用2013~2021年Landsat-8OIL影像基于pySEBAL模型结合气象站数据反演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种植基地人工灌溉...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探究干旱地区生长季人工灌溉牧草实际蒸散量时空变化规律非常必要。本研究使用2013~2021年Landsat-8OIL影像基于pySEBAL模型结合气象站数据反演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种植基地人工灌溉牧草实际蒸散量。结果表明:由于人工灌溉牧草水分充足,该区域实际蒸散量较高,介于0~10 mm/d、50~200 mm/m之间。研究区牧草生长季(5~9月)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整体呈“单峰型”,其中峰值日为2014年7月25日(5.46 mm/d),峰值月为7月(155.71 mm/m),种植区界限随牧草蒸散量升高而清晰。此外,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与降水频率和降水量也有很好的相关性。模型反演所得实际蒸散量与FAO Penman-Monteith算法结果比较(R2 = 0.7504、RMSE = 1.2575 mm/d、MRE = 0.9366 mm/d),模型整体精度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区牧草实际蒸散情况。反演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为人工灌溉牧草用水管理提供方案,为政府合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模型 实际蒸散量 遥感反演 时空分布 灌溉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通过常规气象变量估算实际蒸散量模型的适用性比较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松俊 胡和平 田富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分析比较3种通过常规气象变量估算实际蒸散量模型的适用性,采用无量纲化分析方法将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简称AA模型)模型和Granger模型与Katerji和Perrier提出的通过气象变量确定表面阻力进而直接估算实际蒸散量的Penman-Mo... 为了分析比较3种通过常规气象变量估算实际蒸散量模型的适用性,采用无量纲化分析方法将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简称AA模型)模型和Granger模型与Katerji和Perrier提出的通过气象变量确定表面阻力进而直接估算实际蒸散量的Penman-Monteith(P-M-Katerji)模型转化为类似的可比形式,即将实际蒸散量与Penman潜在蒸散量之比(蒸散比)表示为Penman潜在蒸散量中辐射项所占比例的函数。3种模型分别采用不同的函数形式,通过对函数特性的分析发现,AA模型适用于既不非常干燥和也不非常湿润的环境,计算的实际蒸散量在干燥的环境下偏小,而在湿润的环境下偏大;Granger模型在蒸散比变化范围较大都适用,并且在一般湿润状况下与AA模型近似等价;P-M-Katerji模型在蒸散比变化范围较大时模拟效果不好。通过干旱(黑河试验沙漠与戈壁站)与湿润(淮河试验安徽寿县站)两种状况下的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互补相关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 常规气象变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部分地区农田实际蒸散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买苗 邱新法 曾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4期28-32,共5页
利用我国西部五省16个农业气象站9年的土壤湿度资料,采用土壤水分平衡法估算了农田实际蒸散量,结合干燥度的计算,分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地农田实际蒸散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随着干燥度的上升(降... 利用我国西部五省16个农业气象站9年的土壤湿度资料,采用土壤水分平衡法估算了农田实际蒸散量,结合干燥度的计算,分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地农田实际蒸散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随着干燥度的上升(降水量的减少),农田实际蒸散量逐步增加,其超过降水量的部分逐步增大,说明西部地区农田实际蒸散量的大小与灌溉及降水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田实际蒸散量 分布特征 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志威 孙萌 +1 位作者 游宇驰 余国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7-1324,共8页
蒸散发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文过程,但目前缺乏对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计算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利用1967—2011年若尔盖高原地区红原、玛曲和若尔盖3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 蒸散发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重要的水文过程,但目前缺乏对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计算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利用1967—2011年若尔盖高原地区红原、玛曲和若尔盖3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依据单作物系数法计算若尔盖地区实际蒸散量,利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蒸散量是若尔盖高原实际蒸散量的主要构成部分,草地蒸散量达362.3mm·a-1,占74.28%。湿地蒸散量为116.6 mm·a-1,占23.85%;近45年来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站的ET_c显著相关,ET_c平均值为488.6 mm·a^(-1)。ET_c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缓慢增加趋势,绝对变率为12.75 mm,相对变率为2.62%。若尔盖高原ET_c变化与植被生长周期密切相关,高强度蒸散过程集中在短暂的夏季,7月份平均值达3.73 mm·d^(-1)。4、10月份气温低于0℃,ET_c为1.5~2.0 mm·d^(-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ET_c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式,相关系数r>0.9,P<0.05,相对误差均低于0.6%;年ET_c与年均气温相关性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年ET_c与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1968—1971年ET_c增加36.09 mm,相对降水量增加5.82%;1971—1981、1981—2005年ET_c分别减少12.22 mm和16.34 mm;2005—2011年ET_c增加41.75 mm,相对降水量增加6.41%。该地区水文过程中蒸散发相对于水分补给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沼泽湿地 实际蒸散量 FAO56P-M公式 单作物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潜在蒸散量与实际蒸散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胡珊珊 张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Budyko假设,利用白洋淀流域1960年-2011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分析了该流域潜在蒸散量与实际蒸散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初步分析了实际蒸散量变化与降水变化、潜在蒸散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2年白洋淀...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Budyko假设,利用白洋淀流域1960年-2011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分析了该流域潜在蒸散量与实际蒸散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初步分析了实际蒸散量变化与降水变化、潜在蒸散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2年白洋淀流域潜在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分别以10.3mm/(10a)和11.6mm/(10a)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潜在蒸散量的下降趋势在不同年代际间具有持续性,而实际蒸散量则表现为波动下降,其波动性受降水波动的影响,年实际蒸散量的变化与年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2=0.99),与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2=0.37),即降水量的变化对实际蒸散量的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潜在蒸散 实际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Budyko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实际蒸散量时空分布分析
7
作者 郝振纯 周旋 +2 位作者 鞠琴 李小韵 苏振宽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98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平流-干旱(AA)模型,在VB平台中[1],计算逐日实际蒸散量,并针对...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98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平流-干旱(AA)模型,在VB平台中[1],计算逐日实际蒸散量,并针对月、季、年不同尺度分析了实际蒸散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季节和年实际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实际蒸散量年内变化呈单峰型,1~7月逐月增加,于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月减少,至12月达到最低值.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在713~923mm之间,中游地区蒸散量最大,下游地区蒸散量最小.流域实际蒸散量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变化率为8.97/(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雅鲁藏布江流域 平流-干旱模型(AA模型)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实际蒸散量及植物生产水分有效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贺慧丹 祝景彬 +3 位作者 未亚西 李红琴 杨永胜 李英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88-1493,共6页
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禁牧(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试验地土壤贮水量和利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植被实际蒸散量动态变化,并对不同牧压梯度下高... 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禁牧(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试验地土壤贮水量和利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植被实际蒸散量动态变化,并对不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的水分有效利用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土壤贮水量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表现为5月、6月高,7月低,8月以后缓慢升高。5月8日到9月28日0~5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为CK>HG>LG>MG,分别为(222.82±7.07),(199.71±4.52),(189.00±4.37)和(187.69±3.93)mm,表明放牧使土壤贮水量减小,统计分析表明,禁牧与放牧地之间贮水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牧压梯度上高寒草甸植被实际蒸散量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表现出5月低,6月开始升高,7月蒸散量达最大,以后逐步下降;整个生长季CK、HG蒸散量较高,LG、MG蒸散量较低,分别为(389.37±3.39)、(355.74±5.54)、(350.17±8.6)3和(346.15±1.31)mm。从土壤水分亏缺来看,重牧不利于水源涵养,但禁牧亦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提高,只有适度放牧有利于水源涵养。植被实际蒸散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寒草甸植被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生长季的水分有效利用率表现为LG、MG较高,HG较低,CK的水分有效利用率最低,分别为0.55%、0.56%、0.50%和0.37%,说明适度放牧能够提高植被水分有效利用率,而禁牧显著降低植被水分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压梯度 高寒草甸 土壤贮水 植被实际蒸散量 水分有效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计算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敏 朱永华 +2 位作者 李源 吕海深 陈亚宁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4,共5页
为了解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97~2013年逐月实际蒸散量,并与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参数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55... 为了解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97~2013年逐月实际蒸散量,并与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参数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55~2013年实际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与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多年平均实际蒸散量为632.4mm/a,年实际蒸散量在1955~2013年以15.8mm/10a的速率下降,其中夏季实际蒸散量的下降贡献最大;年均和季节实际蒸散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实际水汽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 平衡 实际蒸散量 淮北平原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涵 于贵瑞 +46 位作者 朱先进 王秋凤 张雷明 陈智 孙晓敏 何洪林 苏文 王艳芬 韩士杰 周国逸 赵新全 王辉民 欧阳竹 张宪洲 张扬建 石培礼 李英年 赵亮 张一平 闫俊华 王安志 张军辉 郝彦宾 赵风华 张法伟 周广胜 林光辉 陈世苹 刘绍民 赵斌 贾根锁 张旭东 张玉翠 古松 刘文兆 李彦 王文杰 杨大文 张劲松 张志强 赵仲辉 周石硚 郭海强 沈彦俊 徐自为 黄辉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55-68,共14页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水分利用效率 涡度相关 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 CHINAFLU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绿洲实际蒸散量变化特征及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桉赫 丁建丽 +1 位作者 张钧泳 董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9-1839,共11页
基于Budyko曲线方程计算新疆艾比湖绿洲1960—2013年实际蒸散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选取研究区四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使用Fragstas 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分析实际蒸散量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艾比... 基于Budyko曲线方程计算新疆艾比湖绿洲1960—2013年实际蒸散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选取研究区四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使用Fragstas 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分析实际蒸散量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艾比湖绿洲实际蒸散量多年平均值为162.97mm,并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7.76mm·(10a)^(-1);夏季和秋季的实际蒸散量为上升趋势,春季则呈下降趋势;年实际蒸散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性增加,夏季和秋季实际蒸散量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92年和1975年,春季不存在突变点,这与降水量的突变状况一致,说明降水量的变化对实际蒸散量的变化有很大影响。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图中荒漠占主导地位,耕地和城镇用地增长较为明显,分别增长了409.69%和704.56%。斑块类型级别上,不同地类的景观格局指数差异明显;景观级别上,各景观格局指数均为波动增加趋势。斑块类型级别上,仅有水域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与实际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景观级别上,实际蒸散量与最大斑块指数LPI、蔓延度指数CONTAG及景观连通性指数COHESION呈负相关,与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等指数呈正相关。实际蒸散量与聚集度指数AI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953(P<0.05);与NP和PD的相关性最低,仅为0.148。因此,AI指数在艾比湖绿洲可以较好地表征实际蒸散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艾比湖 实际蒸散量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际蒸散量辽西地区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慧 史奎桥 +4 位作者 常松 杨扬 李爽 贾宁 赵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3期88-94,共7页
为了确定辽西地区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的评价方法,基于2011—2015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利用锦州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玉米发育期数据和玉米各发育阶段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 为了确定辽西地区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的评价方法,基于2011—2015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利用锦州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玉米发育期数据和玉米各发育阶段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锦州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1—2015年锦州地区玉米各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播种—七叶阶段二者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播种—拔节、播种—抽雄、播种—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建立的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产量评估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77.8%—94.5%。辽西地区玉米正常生长全生育期水分供应的下限为333.2 mm,其中播种—七叶、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阶段水分供应的下限分别为49.9 mm、23.3 mm、83.4 mm、118.9 mm、57.7 mm。玉米各发育阶段干旱对产量影响的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七叶—拔节>播种—七叶>乳熟—成熟。本文基于玉米实际蒸散建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评估方法,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服务的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实际蒸散量 气象产 气象生物 线性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riestley-Taylor模式计算棉田实际蒸散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绍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8-93,共6页
在农田蒸散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棉田实际蒸散的气象条件,棉花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利用Priestley-Taylor模式、棉花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棉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模式.该模式仅需常规... 在农田蒸散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棉田实际蒸散的气象条件,棉花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利用Priestley-Taylor模式、棉花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棉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模式.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和农业气象资料,具有较高的精度,便于在干旱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叶面积指数 土壤湿度 实际蒸散量 P-T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陆面年实际蒸散量 被引量:40
14
作者 邱新法 曾燕 +1 位作者 缪启龙 于强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利用全国432个气象站和512个水文站近3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在全国选择了九个有代表性的流域,通过数据集群技术,证实了在流域尺度上存在蒸散互补相关关系.在深入分析“可能蒸散”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陆面实际蒸散的... 利用全国432个气象站和512个水文站近3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在全国选择了九个有代表性的流域,通过数据集群技术,证实了在流域尺度上存在蒸散互补相关关系.在深入分析“可能蒸散”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陆面实际蒸散的通用模型.对流域年实际蒸散量的模拟结果显示,除黄河流域部分年份外,可以将陆面年实际蒸散量的估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气象资料 计算 陆面年实际蒸散量 蒸散互补关系 可能蒸散 地表热平衡 平衡
原文传递
南疆棉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顺军 艾尼瓦尔.吾买尔 +2 位作者 宋郁东 田长彦 周宏飞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田间试验基础上 ,采用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南疆棉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模式。结果表明 :土壤湿度系数Kw与相对有效土壤含水率Aw具有直线相关性 ;计算值与实测值相比较 ,计算效果较好。
关键词 棉田 实际蒸散量 计算模式 新疆南部 农田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典型草原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云文丽 侯琼 +2 位作者 王永利 刘朋涛 姜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验证。结果表明:5—8月间随着月份的增加作物系数Kcx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由0.6→1.2→1.4→1.4,平均值是0.28→0.36→0.40→0.38。4个时期的Kcx值以0.2~0.6之间的区域占主体,为55%以上。实际蒸散量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与Kcx值基本一致。随着月份的增加实际蒸散量低值级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相对应的高值级的面积逐渐增大,整个生长季以30~90 mm的蒸散量为主。5—8月牧草实际蒸散量和NDVI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446,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系数 实际蒸散量 NDVI
原文传递
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量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尼格娜热·阿曼太 丁建丽 +1 位作者 葛翔宇 包青岭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7-1192,共16页
传统估算蒸散发的方法大都基于局地尺度,而在生态水文发生剧烈变化的资料稀缺流域背景下,充分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变异性的陆面过程模型为流域长时序、大尺度及连续模拟实际蒸散量提供了新途径。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可变下渗能... 传统估算蒸散发的方法大都基于局地尺度,而在生态水文发生剧烈变化的资料稀缺流域背景下,充分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变异性的陆面过程模型为流域长时序、大尺度及连续模拟实际蒸散量提供了新途径。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模拟1960—2017年艾比湖流域的水文过程,探讨研究区值实际蒸散发量的年、月、日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5个气象要素及研究区实际蒸散发量的模拟值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VIC在温泉和博乐的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09和0.23,模拟效果较为满意;VIC实际蒸散量的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R2达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31.76 mm a-1,NSE为0.32,模拟效果相对较好;(2)时间尺度上,艾比湖流域58 a来年际实际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实际蒸散量以1.03 mm a-1的速率递增;月值和日值蒸散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年代际变化中5—7月的实际蒸散量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余月份无明显变化;(3)空间分布上,艾比湖流域内实际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高海拔及其附近地区蒸散强烈,从春季到夏季,强蒸散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年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布与春夏季分布一致;(4)艾比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各气象要素在时频域中均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在一定尺度的周期上,平均风速、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超前于实际蒸散量变化,而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滞后于实际蒸散量变化,受降水影响实际蒸散发1965年和2003年发生1 a周期的"强—弱"转换,受相对湿度影响实际蒸散量在1965年和2008年发生2~4.5 a周期的"强—弱"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VIC模型 小波分析 多尺度分析
原文传递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蒸散量和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新波 孙宏勇 +3 位作者 张喜英 沈彦俊 董宝娣 胡春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30,共5页
应用Penman—Montieth、Priestley—Taylor和FAO-24 Blaney—Criddle3种方法计算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计算结果和利用实际蒸散量计算的作物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nman—Montieth公式和FAO-24Blaney—Crid... 应用Penman—Montieth、Priestley—Taylor和FAO-24 Blaney—Criddle3种方法计算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计算结果和利用实际蒸散量计算的作物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nman—Montieth公式和FAO-24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结果相近,而Priestley—Taylor方法结果偏低;在不同公式基础上计算的作物系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Penman—Montieth公式为基础计算的作物系数比较合理,FAO一24Blaney—Criddle计算的作物系数在4月到10月之间比较合理,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的作物系数偏高;在分析了多年作物系数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分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冬小麦和夏玉米季的灌溉需水量分别在270~400mm和O~330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参考作物蒸散 实际蒸散量 作物需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效应的作物系数及蒸散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振龙 顾南 +3 位作者 吕海深 胡永胜 朱永华 杨秒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准确估算作物蒸散量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为反映逐日需水量的动态变化,考虑温度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采用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下限温度)计算作物系数及蒸散量,并对不同时间尺度上计算精... 准确估算作物蒸散量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为反映逐日需水量的动态变化,考虑温度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采用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下限温度)计算作物系数及蒸散量,并对不同时间尺度上计算精度进行评价。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验资料及气象资料,建立了全生育期冬小麦和夏玉米蒸散量模型,结果表明:通过温度模拟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系数变化拟合度均较高,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平均绝对误差均约为0.10;不同时间尺度(1、3、5 d),蒸散量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冬小麦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8、0.98,夏玉米为0.90、0.94、0.97。随着时间尺度由1 d升至5 d,冬小麦绝对误差由0.67 mm·d-1降至0.41 mm·d-1,预报准确率(<1 mm·d-1)由73%升至90%,夏玉米绝对误差由0.94 mm·d-1降至0.37 mm·d-1,预报准确率(<1 mm·d-1)由67%升至90%,预报精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效应 作物系数 实际蒸散量 参考作物蒸散 时间尺度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岳坦 胡顺军 +1 位作者 李新虎 李修仓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以水面蒸发量为基础,利用多年的白杨农田防护林试验资料,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两种估算模型,并利用白杨林实际蒸散量的测量值,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模型(Ⅰ)计算精度较高,但两种模型... 以水面蒸发量为基础,利用多年的白杨农田防护林试验资料,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两种估算模型,并利用白杨林实际蒸散量的测量值,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模型(Ⅰ)计算精度较高,但两种模型的相对误差都不是很大,都可以作为计算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方法而使用,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农田防护林 实际蒸散量 水面蒸发 计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