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芍总甙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佐 吴正祥 +2 位作者 杨九华 杨枫 吴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白芍总甙(TGP)对实验性结肠炎干预的治疗效果,探讨TGP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均分为结肠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灌肠)、TGP组(100mg/kg)和5-AS... 目的:观察白芍总甙(TGP)对实验性结肠炎干预的治疗效果,探讨TGP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均分为结肠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灌肠)、TGP组(100mg/kg)和5-ASA药物对照组(100mg/kg).连续灌胃14d后行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ELISA检测血清IL-6、IL-17及IL-2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组织TGF-β1与Foxp3的表达.结果: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CMDI、TDI,血清IL-6,IL-17及IL-23含量明显低,结肠组织TGF-β1和Foxp3含量明显高.5-ASA与TGP能显著降低CMDI和TDI(2.78分±2.11分,3.56分±1.94分vs6.88分±0.84分,均P<0.05;2.22分±0.83分,2.44分±1.51分vs5.63分±0.74分,均P<0.05),降低血清IL-6,IL-17和IL-23含量(5-ASA:t=5.998,2.438,2.670,均P<0.05;TGP:t=5.203,3.013,2.962,均P<0.05),升高结肠组织中TGF-β1和Foxp3(5-ASA:t=6.026,3.022,均P<0.05;TGP:t=6.198,2.734,均P<0.05).TGP组与5-AS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TGP可能通过上调TGF-β1和Foxp3水平,促进Treg细胞的表达,抑制Th17细胞群的活化,下调IL-6,IL-17和IL-23的表达,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和结肠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白芍总甙 白介素-6 白介素-17 白介素-23 TH17细胞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中炎性因子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及VSL#3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立 李艳 +3 位作者 任秋华 邢昱 王岩 姚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IL-4、IL-13、IFN-γ、IL-12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以及益生菌VSL#3的调节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VSL#3组、美沙拉嗪+VSL#3组,建...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IL-4、IL-13、IFN-γ、IL-12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以及益生菌VSL#3的调节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VSL#3组、美沙拉嗪+VSL#3组,建立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排便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及Th1/Th2表达情况。取结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IL-4、IL-13、IFN-γ、IL-12的表达。结果与TNBS模型组比较,VSL#3组、美沙拉嗪组、VSL#3+美沙拉嗪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肠组织MPO水平、结肠炎大鼠病理评分均降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TNBS组相比,VSL#3组、美沙拉嗪组和VSL#3+美沙拉嗪组均可下调促炎因子IL-12、IFN-γ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VSL#3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的比值依如下顺序减少:TNBS模型组>VSL#3组>美沙拉嗪组>美沙拉嗪+VSL#3>正常对照组,其比值逐渐趋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VSL#3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FN-γ、IL-12,上调IL-4、IL-13炎性因子的表达,使Th1/Th2的平衡趋于正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VSL#3 细胞因子 TH1 Th2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组织中IL-4、IL-1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立 肖明明 +4 位作者 桑力轩 李岩 邢煜 王岩 姚远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1期1284-1288,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TNBS模型组(D1组)、雷公藤甲素组(TP组)。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TNBS模型组(D1组)、雷公藤甲素组(TP组)。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WB)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PCR和WB法检测结果表明,C组结肠组织IL-4、IL-13的表达水平最高,D1组表达最低,TP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上调大鼠结肠黏膜抑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雷公藤甲素 IL-4 I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MGB1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葛文松 吴建新 +2 位作者 陈颖伟 范建高 胡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8-562,共5页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MGB1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EP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用DSS溶液复制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实验大鼠DAI评分、大体形...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MGB1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EP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用DSS溶液复制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实验大鼠DAI评分、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评分(HPS)改变,采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结肠组织HMGB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的含量.结果:DAI和HPS在DSS模型组中高于空白对照组(7.20±2.28vs0.45±0.16,13.60±0.72vs6.4±0.85,P<0.01),在空白对照组结肠组织中HMGB1低表达,但在模型组表达显著上调(P<0.01);模型组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190.40±24.55vs43.65±8.79,238.75±26.58vs74.3±7.92,P<0.01);与DSS模型组相比,EP可以缓解大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腹泻及便血的发生,并且能够显著下调结肠组织DAI、HPS、HMGB1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血清TNF-α、IL-6水平(P<0.05).结论:HMGB1参与了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发病过程,应用EP治疗可有效抑制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MGB1的表达,可以明显下调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水平,有助于减轻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细胞因子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丙酮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OS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香宇 段芳龄 +4 位作者 李建生 马军 高天慧 朱武凌 白经修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动态变化 ,了解NO、NOS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 二硝基氯苯 (2 ,4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动态变化 ,了解NO、NOS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 二硝基氯苯 (2 ,4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 ;Wistar雄性大鼠 70只 ,检测造模前 (Ⅰ组 ) ,造模后第 1天 (Ⅱ组 )、第 1周 (Ⅲ组 )、第 2周 (Ⅳ组 )、第 4周 (Ⅴ组 )结肠粘膜NO、NOS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用 x±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 <0 .0 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检验水准。结果  1、Ⅱ、Ⅲ、Ⅳ组同Ⅰ、Ⅴ组相比 ,结肠粘膜NOS的活性及NO的水平明显升高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 <0 .0 1) ,而Ⅰ、Ⅴ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病理学改变 :Ⅰ组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 ;Ⅱ、Ⅲ、Ⅳ组粘膜及粘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杯状细胞减少 ,有糜烂及溃疡形成 ;Ⅴ组溃疡基本愈合 ,残存溃疡有明显修复性改变 ,如粘膜上皮修复、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结论 NOS、NO过量生成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实验性结肠炎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对三硝基苯磺酸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仁伟 欧阳钦 王皓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2-564,共3页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三硝基苯磺酸 ( TNBS)大鼠结肠炎灌肠的治疗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 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 ,并随机分为 3组 ,予丁酸钠、柳氮磺胺吡啶 ( SASP)和生理盐水每日灌肠。在第 19日处死 ,评价大体、组织学损...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三硝基苯磺酸 ( TNBS)大鼠结肠炎灌肠的治疗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 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 ,并随机分为 3组 ,予丁酸钠、柳氮磺胺吡啶 ( SASP)和生理盐水每日灌肠。在第 19日处死 ,评价大体、组织学损伤及髓过氧化物酶 ( MPO)活性 ,并比较丁酸钠和 SASP组的核分裂指数。结果 用丁酸钠和 SASP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腹泻明显好转 ,体重恢复无明显差异 ,大体及组织学损伤计分明显改善 ,MPO活性明显降低 ( P<0 .0 5 ) ,但丁酸钠和 SASP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 P>0 .0 5 )。丁酸钠组核分裂指数明显高于 SASP组 ( P<0 .0 5 )。结论 丁酸钠灌肠治疗可促进实验性结肠炎的愈合 ,其疗效可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三硝基苯磺酸 实验性结肠炎 疗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IL-23、IL-6、TGF-β1和Foxp3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佐 吴正祥 +2 位作者 杨九华 杨枫 吴强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观察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结肠Foxp3、TGF-β1的表达及外周血清IL-17、IL-23和IL-6的表达,以探讨Th17细胞在IBD的作用。方法10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另取10只大... 目的观察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结肠Foxp3、TGF-β1的表达及外周血清IL-17、IL-23和IL-6的表达,以探讨Th17细胞在IBD的作用。方法10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另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灌肠)。干预2周后行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7和IL-23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结肠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CMDI和TDI显著升高(P<0.01),血清IL-6、IL-17和IL-23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肠组织TGF-β1和Foxp3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IL-6可能通过介导T细胞向Th17或Treg细胞的分化,促进或抑制肠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白介素-6 17 23 TH17细胞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兰雷 陈垦 +1 位作者 龙友明 王晖 《胃肠病学》 2005年第3期157-160,共4页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寻找新型而有效的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60只Sprague鄄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低...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寻找新型而有效的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60只Sprague鄄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低剂量(0.1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中剂量(0.2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高剂量(0.4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丙二醇(20%,5ml/kg)对照组和地塞米松(0.2mg/kg)对照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诱导产生大鼠结肠炎模型,以相应药物处理2周后处死大鼠。处死大鼠前1天行白细胞计数检查,处死后直接称取胸腺重量。计算结肠溃疡面积和湿干比;测定结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鄄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鄄α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能显著减少大鼠结肠黏膜的溃疡面积,降低结肠湿干比;显著升高结肠黏膜SOD活性、降低MPO活性;显著降低IL鄄1和TNF鄄α的水平;使大鼠胸腺明显缩小,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TNBS/乙醇溶液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剂量大时亦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大鼠 实验性结肠炎 IBD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立 李艳 +3 位作者 任秋华 邢昱 王岩 姚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评价益生菌VSL#3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n=18),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NBS模型组(D)、VSL#3治疗组(E)。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 目的评价益生菌VSL#3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n=18),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NBS模型组(D)、VSL#3治疗组(E)。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0.05),VSL#3治疗组IFN-γ、IL-12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同时,VSL#3治疗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及大体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肠组织IFN-γ、IL-12的表达与结肠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结论 VSL#3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生菌VSL#3通过有效抑制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VSL#3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6蛋白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立 肖明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341-1345,共5页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及其对IFN-γ和IL-4的影响,评价益生菌对其表达的干预。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D1组)、美沙拉嗪组(D2组)、VSL#3组(D3组)、联合治疗组(美...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及其对IFN-γ和IL-4的影响,评价益生菌对其表达的干预。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D1组)、美沙拉嗪组(D2组)、VSL#3组(D3组)、联合治疗组(美莎拉嗪+益生菌,D4组)。应用TNBS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法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TAT6、p STAT6、IL-4和IFN-γ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STAT6和p STAT6蛋白在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TAT6和p STAT6在VSL#3组、美莎拉嗪组、联合治疗组的表达降低;其中p STAT6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TAT6和p STAT6表达量在各组中变化与促炎因子IFN-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IL-4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STAT6参与了UC大鼠的病理生理过程;益生菌可能通过下调非磷酸化和磷酸化STAT6的表达,改变Th1/Th2的比值,进而缓解和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生菌VSL#3通过抑制大鼠结肠组织STAT6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VSL#3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 IFN-Γ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营养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芳 赵海英 张澍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735-739,共5页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常规鼠饲料及饮用水,余各组大鼠均给予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7天,同时各组分别给予常规鼠饲料...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常规鼠饲料及饮用水,余各组大鼠均给予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7天,同时各组分别给予常规鼠饲料(模型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常规鼠饲料(5-氨基水杨酸组)、甲泼尼龙+常规鼠饲料(甲泼尼龙组)、口服乳酸杆菌LB散+常规鼠饲料(乳酸杆菌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能全素,常规肠内营养组)、谷氨酰胺+常规鼠饲料(谷氨酰胺组)7天,第8天经氯胺酮+安定麻醉后取大鼠结肠组织及下腔静脉血。对大鼠结肠组织进行炎症评分,检测大鼠结肠内容物中S-IgA的含量、结肠固有层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血浆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结果各实验组大鼠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氨基水杨酸组、常规肠内营养组大鼠结肠S-IgA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各实验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浆中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4);5-氨基水杨酸组、甲泼尼龙组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中CD4+T细胞数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各实验组大鼠结肠固有层中CD8+T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04)。结论肠内营养(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酸杆菌和谷氨酰胺)可有效地防止DS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治疗 葡聚糖硫酸钠 实验性结肠炎 结肠炎症评分 肠道免疫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亚群在TNBS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病及治疗后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安楠 刘玉兰 尤鹏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69-372,378,共5页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TNBS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外周血、脾、结肠中变化特点及经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氢化泼尼松(PSL)治疗后这些细胞的变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建模后1周及3周组、SASP及PSL治疗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脾...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TNBS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外周血、脾、结肠中变化特点及经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氢化泼尼松(PSL)治疗后这些细胞的变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建模后1周及3周组、SASP及PSL治疗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脾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CD4+,CD8+T细胞比例的变化;肠道积分评定组织学变化。结果CD4+T细胞建模第1周外周血、脾明显低于对照组;建模第3周脾CD4+T细胞升至对照组水平,SASP治疗组外周血高于模型3周组,PSL治疗组外周血、脾、结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模型3周组。CD8+T细胞建模第1周外周血、结肠低于对照组,建模第3周外周血中仍低,结肠升至对照组水平;SASP治疗组外周血高于模型3周组。PSL治疗组外周血、脾、结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脾、结肠低于模型3周组。结论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下调,以局部免疫异常为主,与整体的免疫异常可能关系较小。PSL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调。SASP对全身免疫状态影响较小,其作用更集中于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T细胞亚群 柳氮磺胺吡啶 氢化泼尼松 三硝基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肠三叶因子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NO表达、MDA和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天 邹开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3-405,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肠三叶因子(rhITF)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NO (一氧化氮)、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方法:乙酸致结肠炎的大鼠给予rhITF灌肠后,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结肠黏膜中iNOS mRNA和NO的表... 目的:研究重组肠三叶因子(rhITF)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NO (一氧化氮)、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方法:乙酸致结肠炎的大鼠给予rhITF灌肠后,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结肠黏膜中iNOS mRNA和NO的表达及MDA、SOD活性. 结果:rhITF组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较模型组低(1. 22±0.67 vs 2.11±0.60,P<0.05),rhITF组iNOS mRNA 较正常组和模型组表达增加,NO含量分别为(10.32±1.95) μmol/g、(5.31±1.31)μmol/g、(1.03±0.40)μmol/g,rhITF 组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TF 组、模型组和正常组MDA含量分别为(10.82±2.19)nmol/ mg、(12.75±0.76)nmol/mg、(8.06±0.76)nmol/mg,SOD含量分别为(506.43±54.01)nkat/mg、(496.93±9.34)nkat/mg、(680.97 ±35.51)nkat/mg,rhITF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hITF能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可能与iNOS和NO 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肠三叶因子 实验性结肠炎 正常 NOS 表达 MDA 结论 途径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水杨酸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N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香宇 段芳龄 +4 位作者 马军 高天慧 朱武凌 白经修 李建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5-氨基水杨酸(5-ASA)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I组)10只,模型组(Ⅱ组),5-ASA灌肠治疗组(Ⅲ组)及生理盐水灌肠组(Ⅳ组)各15只;Ⅱ、Ⅲ、... 目的:观察5-氨基水杨酸(5-ASA)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I组)10只,模型组(Ⅱ组),5-ASA灌肠治疗组(Ⅲ组)及生理盐水灌肠组(Ⅳ组)各15只;Ⅱ、Ⅲ、Ⅳ组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检测各组肠粘膜匀浆或上清液中NO水平、NOS活性,观察各组的病理学变化。结果:Ⅱ组与Ⅰ组比较,结肠粘膜NOS的活性、NO的水平明显升高。Ⅲ组和Ⅳ组相比NO水平、NOS活性明显降低。I组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Ⅱ组粘膜及粘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糜烂及溃疡形成;Ⅲ组治疗后溃疡有不同程度修复性改变,而Ⅳ组未见相应改变。结论:5-ASA可抑制NOS活性,减少NO产生,从而减轻结肠粘膜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水杨酸 实验性结肠炎 结肠粘膜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少华 钟鸣 +2 位作者 唐伟军 陈锦先 王平治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9-340,共2页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大鼠的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成正常组和造模组各 2 0只 ,用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混和液灌肠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2周...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大鼠的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成正常组和造模组各 2 0只 ,用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混和液灌肠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测定结肠粘膜组织中SOD活力及MDA含量。结果 造模组大鼠SOD活力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1) ,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结肠炎 氧自由基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解毒方干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冬梅 刘佳 李燕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益气解毒方对结肠菌株所致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16L1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表达及黏膜核因子kappaβ(NF-κβ)活化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结肠细菌... 目的:通过检测益气解毒方对结肠菌株所致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16L1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表达及黏膜核因子kappaβ(NF-κβ)活化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结肠细菌菌株诱导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以益气解毒方治疗14 d,设以生理盐水灌胃的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组织学评分(HPS)和分离ICEs并提取ICE中的总RNA,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TG16L1及LC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β的活性情况。结果 :益气解毒组的症状、组织损害程度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其ATG16L1、LC3的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TG16L1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NF-κβ活性高于益气解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细菌菌株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可能存在肠上皮细胞自噬功能不足,益气解毒方通过促使提升上皮细胞自噬功能,进而抑制炎性因子NF-κβ的活性,并在肠道炎症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方 实验性结肠炎 细胞自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春佛手茶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符火 郭素华 +2 位作者 贾铷 林玉品 王梅玲 《福建茶叶》 2004年第2期44-44,共1页
用永春佛手茶对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进行治疗试验。结果:3g/kg永春佛手茶对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粘液和便血持续时间和大便恢复成形时间缩短15.5h和35.7h,局部炎症亦提前得到恢复。
关键词 永春佛手茶 大鼠 实验性结肠炎 疗效 单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细胞因子TNF-a、NF-kBP65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焕君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583-584,共2页
研究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调节异常的肠道免疫反应[1~3]。本研究通过制作小鼠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急性结肠炎模型,探讨参芪扶正注射对实验性结肠炎发病的防治作用和可能机制,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实验性结肠炎 TNF-A 炎细胞因子 小鼠 sulfate 硫酸葡聚糖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3a多克隆抗体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初探
19
作者 陈宇 魏克民 +3 位作者 郑纯威 黄强 李端杨 吴人照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6期84-86,共3页
目的评价抗补体C3a抗体治疗TNB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的可行性。方法 7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泼尼松龙治疗共5组,对照组直肠灌注50%乙醇,模型组给予TNBS(2.5毫克/只)。抗C3a抗体预防组... 目的评价抗补体C3a抗体治疗TNB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的可行性。方法 7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泼尼松龙治疗共5组,对照组直肠灌注50%乙醇,模型组给予TNBS(2.5毫克/只)。抗C3a抗体预防组分别在建模型前2天,建模后0、2和5天腹腔注射抗体[50微克/(次.只)],抗C3a抗体治疗组则在建模后2、5天给予抗体,剂量与前相同。泼尼松龙治疗组在在建模后2、5天给予药物[1毫克/(千克.次)]。每日测体重,观察腹泻、血便等性状。分别于建模后2、24h检测血浆和结肠中的C3a水平,建模后4天时检测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过氧化氢酶(MPO)的表达水平,观察期结束后,分离结肠病灶,观察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 TNBS肠炎建模后2h和24h血浆和结肠中补体C3a含量明显升高,尤以结肠更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组小鼠体重下降得到有效遏制,结肠病变程度出现明显减轻。抗体治疗组小鼠结肠中TNF-α和MPO的含量显著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泼尼松龙治疗组相当。结论上述结果证实了抗C3a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可行性,提示靶向补体C3a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是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3a抗体 三硝基苯磺酸 实验性结肠炎 补体活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F2受体拮抗剂Astressin2B减轻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
20
作者 杨丽 郑鹏远 于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5年第9期1264-1266,共3页
炎性肠病的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免疫及微生物等方面,近年发现神经肽也参与该病发生,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CRF)不仅在脑组织中存在,周围组织也有表达,后者与炎性反应发生有关[1],溃疡性结肠... 炎性肠病的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免疫及微生物等方面,近年发现神经肽也参与该病发生,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CRF)不仅在脑组织中存在,周围组织也有表达,后者与炎性反应发生有关[1],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性组织中CRF的表达增高,CRF基因敲除小鼠或CRF2受体缺陷小鼠肠道炎性反应减轻[2],提示周围型CRF信号系统活化与肠道炎性的发生有关,Astressin2B是一选择性的CRF2受体拮抗剂,因其不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可以保证其对肠黏膜的局部作用,而不影响中枢组织的CRF2受体,本实验观察Astressin2B对肠道炎性反应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敲除小鼠 受体拮抗剂 CRF2 实验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减轻 炎性反应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