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6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清初审美观念的嬗变:试论碑帖融合视域下的王铎书法
1
作者 庄雪琦 《收藏与投资》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王铎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书家之一,是帖学书家的代表。其书宗法“二王”,浸淫《阁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师古实践、不规矩摹拟、拓而为大,开创了有明一代的新风。但清代以来,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 王铎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书家之一,是帖学书家的代表。其书宗法“二王”,浸淫《阁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师古实践、不规矩摹拟、拓而为大,开创了有明一代的新风。但清代以来,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王铎别具一格的书法遭到排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晚清碑学盛行,王铎书法才重新受到碑派书家的重视。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将王铎视为帖学之集大成者,但实际上王铎的学术思想、艺术语言都与碑派书法有共通性。从碑帖融合视域研究王铎的书法对当代书法传承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碑帖融合 王铎书法 明末清初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明史·舆服志》看明朝服饰制度及其审美观念
2
作者 李灵杰 朱亚非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72-74,共3页
明代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服饰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外至僧道,百工百业的人们所着服装式样繁多、工艺讲究。《明史·舆服志》共四卷,是透析明代服饰制度最为直接的文献资料。文章通过对比、归类方法,对明代典型的... 明代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服饰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外至僧道,百工百业的人们所着服装式样繁多、工艺讲究。《明史·舆服志》共四卷,是透析明代服饰制度最为直接的文献资料。文章通过对比、归类方法,对明代典型的官服制度、民服制度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明朝服饰制度的独特之处,以更好地探索明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并透析汉服所蕴含的审美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舆服志 明朝 服饰制度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观念的人性缺失与马克思人性观念的审美向度
3
作者 崔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 审美是人对美的主体回响。现代审美抽象化、商品化的客观事实,物化了人的审美体验,弱化了人的审美批判。在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历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完满而丰富的感性人性和自由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并表达了立基于具体人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以审美现代性回应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审美实践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物象化的审美观念提出了现代社会审美的核心问题,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则呈现出一种实践与追求的悖反。意向性审美原本就是人性自由与完满的内在特质,但要在历史存在与实践活动中去面对具体人性的逻辑。马克思基于具体人性论的实践性审美逻辑,不仅是以人的现实存在回应了人类审美的难题,更是真实地表达了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存在论追求。审美是对象化自己本质、生成自己本质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美学实践。物象化审美的异化、意向性审美的逃遁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开掘马克思人性观念所蕴含的审美向度,既是马克思哲学回应当代审美困境的思想方向,又是推进审美面向人、回归人的实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审美观念 马克思 人性 人性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物质文化中的女性器物与审美观念研究——以闺阁之物为例
4
作者 谭思芮 王建华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6期86-88,100,共4页
目的:中国古代器物设计于明代达到巅峰,同时随着奢华之风的盛行,女性独树一帜的审美取向通过器物得到反映。文章通过对女性器物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审美观念与思想内涵,以期构建更加丰富多元的明代女性形象。方法:采取文献梳理法,聚焦于... 目的:中国古代器物设计于明代达到巅峰,同时随着奢华之风的盛行,女性独树一帜的审美取向通过器物得到反映。文章通过对女性器物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审美观念与思想内涵,以期构建更加丰富多元的明代女性形象。方法:采取文献梳理法,聚焦于器物层面,深入剖析女性在文化、休闲等诸多领域所展现的“光彩之处”。结果: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她们热衷于文玩书画、外出游玩、听歌赏曲等活动,这些兴趣爱好在明代的物质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和绘画资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通过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女性思想的逐渐觉醒。从女性器物变化背后的因素来看,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作为家庭成员,使用的物品往往受到男性的影响,这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规范。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男性所构想和构建,这折射出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与期待。结论:女性通过品鉴文玩之物,得以寄托精神追求,实现文娱生活的满足。此外,女性形象亦在男性的审视下成为男性霸权意识的视觉体现,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闺阁之物 女性器物 明代 物质文化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俑文化的审美观念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呈现——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5
作者 涂焰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0期128-130,140,共4页
目的: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逐步崛起,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愈发丰富,而中式审美对角色造型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唐代艺术重要代表的唐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特征。研究唐俑... 目的: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逐步崛起,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愈发丰富,而中式审美对角色造型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唐代艺术重要代表的唐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特征。研究唐俑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动画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还能让唐俑在现代艺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唐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方法:文章追溯唐俑的起源和基本概念,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唐俑文化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和审美观念,并以《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电影为例,分析唐俑文化在角色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唐俑文化蕴含的民族审美在动画中的体现路径。结果:在《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中,唐俑文化开放兼容、丰腴英武、明丽浪漫的审美观念在角色的身材、服饰、色彩纹样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不仅有利于观众深入了解唐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还能为学者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审美风尚提供宝贵的资料。结论:深入挖掘唐俑所呈现的唐朝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唐俑的民族美感,可以赋予动画角色独特的生命力和张力,强化动画作品整体呈现效果,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俑文化 审美观念 《长安三万里》 动画角色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朴素与摩登:抗战时期延安军民服装中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思想
6
作者 陈燕玲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5期34-44,共11页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中心的设计观念;二、知识分子影响下的自发性设计改造模式;三、同一性与多面性的灵活设计方法。延安的个性与时尚是有限度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由此可以看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和设计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服装设计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徵明隶书所受品评管窥明代审美观念丕变
7
作者 刘心源 《大学书法》 2024年第4期124-129,共6页
明代书论中关于文徵明隶书的品评颇丰,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由推崇到质疑的转变。品评差异的深层矛盾是审美观念的差异,书家对曹魏隶书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隶书“古”的标准上的分歧,取法对象从名家到非名家的转变也反映诸家对... 明代书论中关于文徵明隶书的品评颇丰,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由推崇到质疑的转变。品评差异的深层矛盾是审美观念的差异,书家对曹魏隶书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隶书“古”的标准上的分歧,取法对象从名家到非名家的转变也反映诸家对“名家”因素的权衡考虑。隶书“古”的标准和“名家”因素权衡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差异,是造成文徵明隶书品评转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徵明隶书 品评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茶散文中的文人茶器审美观念研究
8
作者 陈沁 《湖南包装》 2024年第6期24-27,45,共5页
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现代文人饮茶与论器中所蕴含的茶器审美观念上,以民国时期文人创作的现代茶散文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文本解读及结合具体实物来分析探究现代文人对茶器的择用偏好及审美取向。对现代茶散文中涉及到茶器论述的文字片段以... 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现代文人饮茶与论器中所蕴含的茶器审美观念上,以民国时期文人创作的现代茶散文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文本解读及结合具体实物来分析探究现代文人对茶器的择用偏好及审美取向。对现代茶散文中涉及到茶器论述的文字片段以主要器具类型进行梳理,并从外在形式及内在文化内涵层面分析茶器在文人生活中呈现的时代新特征,由此探析出蕴含其中的朴素审美观念,这一审美观是现代文人崇雅文化意识与现世社会大众化思潮结合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人 茶器 审美观念 茶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审美观念对陶瓷雕刻的影响
9
作者 余建新 《江苏陶瓷》 2024年第6期83-84,共2页
陶瓷雕刻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陶瓷雕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与创新。现代审美观念对陶瓷雕刻的影响日益凸显,不仅促使艺术家们勇于突破传... 陶瓷雕刻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陶瓷雕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与创新。现代审美观念对陶瓷雕刻的影响日益凸显,不仅促使艺术家们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注重创新性和个性化,还引导着作品展现多样性和复合性,同时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审美观念对陶瓷雕刻艺术的影响,挖掘其深远意义,为读者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雕刻 现代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茶道精神与审美观念的探究
10
作者 胡雨泉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1期187-189,共3页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日本茶道集艺术、文学、建筑设计为一体,通过茶室活动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在茶道营造的宁静、和谐、清雅、闲寂的环境氛围中,开展独特的审美活动,利于展示...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日本茶道集艺术、文学、建筑设计为一体,通过茶室活动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在茶道营造的宁静、和谐、清雅、闲寂的环境氛围中,开展独特的审美活动,利于展示茶道的思想内涵,完成对人高雅修养的塑造。深入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茶道文化的精华所在,帮助人们进一步的体会其中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茶道精神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审美观念与市场需求关系分析
11
作者 王冬 王雷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13期22-24,共3页
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审美观念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关系备受瞩目。审美不仅是文化产业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引领市场潮流的风向标。本文将深入探讨审美观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市场需求如何在塑造文化产业审美中发挥关... 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审美观念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关系备受瞩目。审美不仅是文化产业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引领市场潮流的风向标。本文将深入探讨审美观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市场需求如何在塑造文化产业审美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文化产业如何在审美与市场需求的交融中取得持续创新与发展。期望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研究,能够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 审美观念 市场需求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的重构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知常 林玮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0期62-69,共8页
电子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的重构潘知常林玮一人类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正在和已经重构着人类的文化,然而,人类却尚未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也正在和已经重构着人类的审美观念。只要略为加以考察,显然不难发现,电子文化... 电子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的重构潘知常林玮一人类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正在和已经重构着人类的文化,然而,人类却尚未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也正在和已经重构着人类的审美观念。只要略为加以考察,显然不难发现,电子文化正在从两个方面向美和艺术渗透。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文化 当代审美 传统审美观念 印刷文化 审美文化 语言 电影 语文化 审美活动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被引量:22
13
作者 周裕锴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大小相形”、“真妄不二”、“妙观逸想”等观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发现怪石之美。苏轼的嗜石兴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念 ,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 ,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 ,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 ,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怪石 辩证思维 宋代文人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邹建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123,共7页
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以新年画为代表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实际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大众”在审美趣味上的争执。借助于一个统一的图像生产体系,民间审美观念成功地改变了美术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但同时也显露出民间审美机制与“现实... 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以新年画为代表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实际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大众”在审美趣味上的争执。借助于一个统一的图像生产体系,民间审美观念成功地改变了美术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但同时也显露出民间审美机制与“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年画 民间 审美趣味 图像生产体系 毛泽东时代 美术作品 审美观念 年画 “大众化”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 被引量:27
15
作者 姜文清 《日本研究》 CSSCI 1997年第2期72-78,共7页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姜文清一、对“物哀”论与“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其基本的含义是: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姜文清一、对“物哀”论与“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其基本的含义是: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体内在情感意绪相融合,而生成的“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哀” 《源氏物语》 “物感”说 审美观念 中日文 知物哀 情感表现 《古今集》 《文选》 紫式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 被引量:15
16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2年第6期5-12,共8页
本文是作者所写的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为例的系列文章之一,旨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野重写中国陶瓷史。笔者遵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本文是作者所写的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为例的系列文章之一,旨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野重写中国陶瓷史。笔者遵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通过写史来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值得当今时代探讨的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新价值观的问题。写史不仅是为了过去,也是为了现在与将来。所以,写的虽然是中国陶瓷史的问题,但所涉及的内容却是所有中国艺术史或中国文化史都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新艺术史观 陶瓷艺术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表达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雨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6-257,共2页
"善"是陕北民间艺术审美的标准,对陕北民间艺术的表达主题和叙述样式产生限定,陕北民间艺术一直能固守传统,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艺术特殊的功利性和艺人个体独立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构成,陕北民间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和个... "善"是陕北民间艺术审美的标准,对陕北民间艺术的表达主题和叙述样式产生限定,陕北民间艺术一直能固守传统,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艺术特殊的功利性和艺人个体独立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构成,陕北民间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民间艺术 审美观念 表达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明审美观念中的文人情怀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衍发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5,共6页
在晚明政治腐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特定语境下,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其审美情感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和世俗生活的同时,亦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 在晚明政治腐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特定语境下,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其审美情感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和世俗生活的同时,亦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趣味。特定时代语境下文人的审美情怀可概括为富有时代色彩的隐逸超脱之情,彰显时代特色的闲适逸趣之情,标举君子情怀的风雅高洁之情,饱含时代审美趣味的世俗之情等四个方面。与前代相比,晚明文人情怀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让晚明文人情怀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现代性,闪耀着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情怀 审美观念 时代特性 晚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德”审美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9,共5页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 儒家 审美观念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29,共3页
民国初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旧与新、中与西的碰撞与融合中翻开了崭新一页。其中,女性服饰直观、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种种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在审美关系上发生一种由"衣"到"人"的主客体转... 民国初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旧与新、中与西的碰撞与融合中翻开了崭新一页。其中,女性服饰直观、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种种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在审美关系上发生一种由"衣"到"人"的主客体转向,观照人体本身的自然美,追求简洁、实用。透过女性服饰的演变来解读民国初期审美观念的转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而梳理20世纪上半叶国人审美观念变迁的大致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 女性服饰 艺术风格 审美观念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