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证据新分类: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 被引量:14
1
作者 樊崇义 李思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q...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口供中心主义"的做法,有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在证据新分类的指引下,公安机关要转变口供至上的理念,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并重;检察机关要合理引导、深入挖掘,把紧客观性证据审查关口;审判机关要综合全案进行审查判断,发挥审判的终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 新分类 口供中心主义 客观性证据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转型探析——以客观性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思远 张自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0-76,共7页
客观性证据是一种以实物证据为主的证据新分类,其外延要大于实物证据。在现行的证据审查模式中,依赖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客观性证据,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全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容易出现... 客观性证据是一种以实物证据为主的证据新分类,其外延要大于实物证据。在现行的证据审查模式中,依赖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客观性证据,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全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容易出现真伪难辨的情况。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是一项复杂的、对过去所发生事实的一种回溯性认识,其本身必然包含着人类认识的主观性。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需要证据审查模式的转型,即由以主观性证据为主的审查模式向主观性证据与客观性证据相统一的审查模式的转变,推动被告人由追诉客体向诉讼主体的转变,完善证据补强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证据补强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客观性证据中心主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思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推崇主观性证据中心主义,由此形成了"口供中心主义",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从而产生的冤假错案也饱受诟病。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各地公、检、法机关也纷纷...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推崇主观性证据中心主义,由此形成了"口供中心主义",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从而产生的冤假错案也饱受诟病。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各地公、检、法机关也纷纷开展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主观性证据与客观性证据,发现主观性证据在查明案件事实、实现司法公正方面不及客观性证据可靠,因此应当转变证据审查重心,实现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诉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客观证据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思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4-39,共6页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体系,提出该模式并不是对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扬弃,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善于从客观性证据寻找突破口,使二者有机结合,用客观性证据检验、解释、补强主观性证据,完善证据的印证规则。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在公检法三机关均有开展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客观性证据审查应用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沈立国 《行政与法》 2014年第11期107-118,共12页
构建客观性证据审查应用模式,在证明事实的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以客观性证据为审查重心,凭借其可靠的稳定性和关联性的证据特性,确证案件基础事实,并优先运用客观性证据进而引导全案证据审查判断形成梯次递进的结构性事实的证明体系,通... 构建客观性证据审查应用模式,在证明事实的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以客观性证据为审查重心,凭借其可靠的稳定性和关联性的证据特性,确证案件基础事实,并优先运用客观性证据进而引导全案证据审查判断形成梯次递进的结构性事实的证明体系,通过逐次验证各项犯罪事实要素来确证整个犯罪事实。客观性证据审查应用模式避免了以口供为主导的审查模式缺陷,具有发现证据上的矛盾和事实疑点的能力,在防止错案发生上有滤错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应建立起保证模式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办法,确立适用规则,从制度上落实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审查应用模式 滤错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初省思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轩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不仅得到理论界的赞同,更得到实务界的验证。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司法人员片面、狭义的理解客观性证据范围,忽视口供等言词证据,走向唯客观性证据论的极端。更有甚者,异化为客观性证据定案标准,重视单个客观性证据而...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不仅得到理论界的赞同,更得到实务界的验证。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司法人员片面、狭义的理解客观性证据范围,忽视口供等言词证据,走向唯客观性证据论的极端。更有甚者,异化为客观性证据定案标准,重视单个客观性证据而忽视客观性证据链条。同时,侦查机关仍习惯于摸排、抓人和审讯这"三把斧"式的侦查模式,侦查模式有待转型。因此,司法人员要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准确理解审查模式改革的精髓,防止实践中的执行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口供主义 审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性证据:冤假错案防范的新思维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思远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5期81-84,共4页
对冤假错案的定义是复杂的,很多被纠正的案件兼具冤、假或错案的因素,冤假错案应做泛化的界定,包括冤案、假案和错案。冤假错案的产生有多重原因,但从证据学的角度来分析,"重主观性证据、轻客观性证据"是重要因素,实践中办案... 对冤假错案的定义是复杂的,很多被纠正的案件兼具冤、假或错案的因素,冤假错案应做泛化的界定,包括冤案、假案和错案。冤假错案的产生有多重原因,但从证据学的角度来分析,"重主观性证据、轻客观性证据"是重要因素,实践中办案机关对口供等主观性证据更是情有独钟。主观性证据具有能够还原案件全貌、及时侦破案件等优势,但也有着稳定性与可靠性较差的天然劣势,过于依赖口供等主观性证据更是给冤假错案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客观性证据的提出,弱化了实践中对主观性证据的依赖,有利于形成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新证据观,对建立健全司法公正是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冤假错案 防范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与疑罪从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思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3-88,共6页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是以浙江省检察院为代表的实务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证据审查模式,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两次在全国推广,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和各地实务部门的争相学习,其优势集中体现在对于刑事冤假错案...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是以浙江省检察院为代表的实务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证据审查模式,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两次在全国推广,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和各地实务部门的争相学习,其优势集中体现在对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和纠正上。疑罪从无是现代刑事司法体系的重要原则,在促进人权司法保障、防范和纠正冤错案件、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疑罪从无在我国贯彻实施并不理想。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有利于疑罪从无原则的落实,可体现在克服口供中心主义、维护司法独立、推进审判中心主义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疑罪从无 口供中心主义 司法独立 审判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冤假错案防范视阈下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哈腾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101,共7页
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冤假错案的发生与传统的以口供等主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核心,应是实... 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冤假错案的发生与传统的以口供等主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核心,应是实现证据审查模式由以主观性证据为中心向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转型,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适用原则,贯彻落实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具体要求,广泛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审查方法,从证据制度层面遏制冤假错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制度 冤假错案防范 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诉审查阶段如何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问题的探讨
10
作者 黄晓莲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10期69-70,共2页
审查起诉工作中过于倚重口供为中心的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轻视乃至无视对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证据,导致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因此,为能更准确的认定案件事实,达到打击与保护的价值目的,将证据审查模式从传统的“口供中心主义... 审查起诉工作中过于倚重口供为中心的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轻视乃至无视对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证据,导致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因此,为能更准确的认定案件事实,达到打击与保护的价值目的,将证据审查模式从传统的“口供中心主义”转变到以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较强的证据为核心的审查模式,从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上改变,理解和把握好客观性证据及其审查模式,充分挖掘和运用客观性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逐步提高审查起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审查模式 证明标准 冤假错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二维证明标准在死刑案件审理中之提倡
11
作者 李晓琦 《广东法学》 2011年第4期27-32,共6页
死刑能否正确适用,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把握息息相关,死刑案件证据是否达到应有的证明标准,是决定能否最终适用死刑的关键。为更好把握死刑适用标准,在实证考察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树立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二维证明标准... 死刑能否正确适用,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把握息息相关,死刑案件证据是否达到应有的证明标准,是决定能否最终适用死刑的关键。为更好把握死刑适用标准,在实证考察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树立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二维证明标准的观点,并就该标准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把握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证明标准 客观性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年命案现场客观性证据审查的困境与突破
12
作者 柴乃文 刘世权 段黎宇 《人民检察》 2024年第20期10-13,共4页
检察机关在办理陈年命案时,需坚持运用严密的证据体系搭建案件事实,确保不枉不纵。面对陈年命案侦查基础薄弱、证据模糊缺失,尤其是客观性证据审查运用上存在方法论短板的现实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在组织专家组... 检察机关在办理陈年命案时,需坚持运用严密的证据体系搭建案件事实,确保不枉不纵。面对陈年命案侦查基础薄弱、证据模糊缺失,尤其是客观性证据审查运用上存在方法论短板的现实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在组织专家组参与办理多起陈年命案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陈年命案客观性证据审查框架,包括建立犯罪现场勘验时序线、犯罪现场物证证明线、犯罪行为分析线以及犯罪因果关系线。四线循序渐进,能够启发办案人员最大程度还原案件事实,助力检察机关高质效办理每一起陈年命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年命案 客观性证据 证据审查 高质效办案
原文传递
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被引量:68
13
作者 樊崇义 赵培显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共6页
司法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 司法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原因,更有证据审查模式不健全的弊病。实践证明,以口供为中心的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因此应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加强客观性证据的收集,落实完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原文传递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实践性思考——以客观性证据审查思维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键 《中国检察官》 2013年第16期58-61,共4页
《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187条明确和规范了侦查人员出庭的相关内容及身份:一是侦查人员为说明证据收集合法性而出庭说明情况,其出庭身份有别于证人身份;二是侦查人员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出庭有助... 《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187条明确和规范了侦查人员出庭的相关内容及身份:一是侦查人员为说明证据收集合法性而出庭说明情况,其出庭身份有别于证人身份;二是侦查人员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出庭有助于审判机关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也必然会导致庭审对抗性加强,会给公诉人庭审活动带来挑战和压力.一、问题的提出[基本案情]某危险驾驶案中,被告人表示认罪,仅对是否构成逃逸存在辩解.两名承办本案的侦查人员(交警)在出庭时,面对辩护人提出的问题,无法正面有效的回答,导致公诉人在庭审活动中陷入被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辩护人 被告人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公诉人
原文传递
论“以事实为根据”——兼谈证据客观性和证明标准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涛 朱颖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2-95,共4页
法律事实是裁判者在判决中认定的案件事实 ,具有全面性、确定性、程序性和权威性。法律事实与证据事实是一致的 ,都是证据材料再现的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查证属实实际指涉的是证据必须是真实的 ,即具有真实性 ,并不是指证据... 法律事实是裁判者在判决中认定的案件事实 ,具有全面性、确定性、程序性和权威性。法律事实与证据事实是一致的 ,都是证据材料再现的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查证属实实际指涉的是证据必须是真实的 ,即具有真实性 ,并不是指证据的客观性。因此 ,证明标准应当确定为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 ,即特定国家或社区主流的评判标准。它是为正常而理智的普通人设计的 ,从而使判决获得正当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证据客观性 证明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 被引量:12
16
作者 纵博 马静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6,共11页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针对各类证据设置了若干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也即排除不具备证据客观性保障条件的证据的规则。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与美国的鉴真制度在规则特征、制度特征、规范目的等方面均有...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针对各类证据设置了若干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也即排除不具备证据客观性保障条件的证据的规则。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与美国的鉴真制度在规则特征、制度特征、规范目的等方面均有区别。这些规则的出现,为重新审视我国证据法学界关于证据的"三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契机,同时扩展了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我国的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具有以法官审查判断证据为中心、规则的形式化特征较强、对言词证据的取证设置了较严的客观性保障条件等特点。为使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对规则的实施进行诉讼化改革,完善证明机制,同时加强规则自身的科学性及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 客观性保障条件 证据排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诉环节客观性证据的审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学东 庞良程 +2 位作者 黎杰翠 郑彦操 陈泽锋 《人民检察》 2018年第17期23-28,共6页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和运用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可知,该模式的运用尚难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构建公诉环节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应坚持全面适...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和运用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可知,该模式的运用尚难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构建公诉环节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应坚持全面适用、优先适用、证据有效关联、有效解释、非法证据排除等原则;明确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核心、建立完整的证明体系、培养树状发散的审查思维;围绕引导侦查取证、亲历性办案、科学解释等构建客观性证据审查的具体模块;探索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各类客观性证据的具体审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以审判为中心 原则 建模
原文传递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运用及思考--从宋某某强奸案切入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雪晴 袁祥境 《中国检察官》 2018年第4期64-68,共5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是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的应有之义。一、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是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的应有之义。一、缘起与内涵: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界定(一)客观性证据缘起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审查模式 事实推定 犯罪嫌疑人 被害人 主观性证据 证据裁判原则 强奸案
原文传递
强奸案中客观性证据的审查运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荷 《中国检察官》 2019年第16期29-32,共4页
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害人陈述互相对立,是强奸案证据的典型特征.在只有被害人陈述的情况下,运用客观性证据,发挥客观性证据可靠性、稳定性高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据以定罪量刑;也有利于保障司法公平公正,防范冤假错案.在... 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害人陈述互相对立,是强奸案证据的典型特征.在只有被害人陈述的情况下,运用客观性证据,发挥客观性证据可靠性、稳定性高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据以定罪量刑;也有利于保障司法公平公正,防范冤假错案.在审查运用客观性证据时,应审查客观性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客观性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性;证据与证据之间是否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 审查运用 证据认定体系
原文传递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在贿赂犯罪案件中的适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申杰 《中国检察官》 2019年第11期30-33,共4页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审查模式,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得到推广.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有着本质不同,因此在审查判断的过程中也有所区别.贿赂犯罪案件证据具有较强的秘密性、隐蔽性,“一对一”性较为突...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审查模式,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得到推广.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有着本质不同,因此在审查判断的过程中也有所区别.贿赂犯罪案件证据具有较强的秘密性、隐蔽性,“一对一”性较为突出,以及对主观性证据较为依赖等特点.在实践中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发挥两类证据之间的优势互补,及时调整证据审查方向,进而激活并有效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贿赂犯罪有效运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