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0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陈脉 黄柳柳 +2 位作者 蒋春兰 曾德才 郑宝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术后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的变化,统计主要生存不良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随访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封堵成功率为95.2%(40/42)。生存随访时间(36.6±21.4)个月,无主要生存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较术前减轻。不同AVP组免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未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室间隔缺损大小、主动脉瓣脱垂深度,是术后残余分流及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如果术前评估及介入方法把握合适,在超声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治疗,对主动脉瓣影响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超声引导 介入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前心力衰竭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锦秀 潘征夏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不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复杂心脏畸形共存。VSD手术治疗在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不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复杂心脏畸形共存。VSD手术治疗在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手术前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准确诊断及干预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在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中常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等生物标志物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然而小儿心力衰竭及先天性心脏病,没有任何临床生物标志物作为诊断或治疗的标准指南。在信息时代,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算法建立的模型可提高对相关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室间隔缺损术前心力衰竭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进行总结。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is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clinically, which can occur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omplex heart malformations. Surgical treatment of VS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mort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affected childre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for heart failure (HF) before surgery are crucial for enhancing surgical success rates and minimizing postoperative adverse events. In adult heart failure diagnosis, biomarkers such as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vertheless, for pediatric heart failure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ere are no clinical biomarkers serving as standar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or treatmen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model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L) algorithm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relevant risk facto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preoperative heart failure and postoperative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drawing on relevant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小儿心力衰竭 术后不良事件 生物标志物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
4
作者 李金瑞 韩晓丽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0...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0例。常规组术中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予以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辅助麻醉,比较2组患儿术中基础体征变化、术前术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麻醉苏醒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气管插管时(T2),试验组HR、MAP分别为(75.25±10.47)次/分、(84.41±10.76)mmHg,低于常规组的(80.44±10.28)次/分、(90.23±10.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3),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分别为(85.77±10.46)U/mL、(141.45±20.47)U/L,均高于常规组的(80.32±10.41)U/mL、(128.77±20.61)U/L,丙二醛(MDA)为(6.47±1.32)nmol/L,低于常规组的(7.28±1.76)n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为(10.25±2.33)U/L、(3.13±0.26)ng/mL、(142.33±20.72)U/L,均低于常规组的(12.77±3.13)U/L、(4.25±1.62)ng/mL、(152.77±20.4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麻醉苏醒指标、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可一定程度上维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基础体征稳定,在不影响术后苏醒质量或增加麻醉风险同时,有效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并可防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丙泊酚 心肌损伤 应激反应 麻醉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9例室间隔缺损修复术患儿的护理体会
5
作者 许素冰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复术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VSD修复术的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转移时间和恢复出院...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复术患儿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VSD修复术的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转移时间和恢复出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患儿住院期间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阳性体征,并进行常规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儿术前准备时间为1~17 d,平均6 d;术后拔管时间为0~15 d,平均1.6 d;拔管后转移时间为1~29 d,平均3.5 d;恢复出院时间为1~24 d,平均5.5 d。69例VSD修复术患儿出现20种阳性体征,其中感染、发热、疼痛、引流量多、咳痰、贫血、气胸和呕吐较常见。结论:VSD修补术后患儿容易出现感染、发热、疼痛、引流量多、咳痰、贫血、气胸和呕吐等并发症,临床需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包括体温管理、呼吸道护理、营养跟踪护理、药物预防等,提高治愈率,减轻患儿疼痛,促进其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修复术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及对长期预后影响
7
作者 王欢 易岂建 +1 位作者 邓萌 苏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验证集34例,均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12个月内残余分流发生情况。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建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及效能评估。统计残余分流发生患儿预后情况。结果训练集144例患儿中,21例(14.58%)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验证集34例患儿中,5例(14.71%)发生残余分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OR=5.339,95%CI:2.197~12.975)、缺损处压差(OR=4.384,95%CI:1.804~10.655)、封堵器直径(OR=4.707,95%CI:1.937~11.439)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8(95%CI:0.761~0.839),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95%,特异度为84.55%,AUC为0.855(95%CI:0.774~0.937)。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为86.21%,AUC为0.871(95%CI:0.791~0.943)。训练集21例发生残余分流患儿,有14例(66.67%)出现残余分流自愈,残余分流自愈组残余分流>4 mm的占比低于残余分流未自愈组(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缺损处压差、封堵器直径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效能良好,残余分流<4 mm的患儿多可自行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残余分流 列线图 预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研究
8
作者 胡伟 李金男 +3 位作者 杨伟 苏黎 喻卓 陈志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进行封堵,对照组采用Cardi-O-Fix mVSD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评价封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儿中22例成功封堵,2例封堵失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例),实验组成功率92.8%(13/14),对照组成功率90.0%(9/10)。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长(71.93±14.85)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时长(90.70±19.78)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在经皮导管封堵心尖部及小梁部的儿童mVSD手术安全有效,短期及中长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封堵器 国产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
9
作者 王孝东 杨再珍 李玉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57-256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接受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两组患儿均随访1 a,记录并统计患儿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较A组(72.22%)高(P<0.05);B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A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升高(P<0.05);两组患儿术后1 a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儿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均下降(P<0.05),且术后3 d B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1%)较A组(22.22%)低(P<0.05)。结论应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高危VSD患儿,效果明确,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高危 食管超声 经胸微创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10
作者 冯丽 孟晓妹 冯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455-1456,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评估90例接受VSD修补术治疗的CHD患儿的术后疼痛情况,分析影响疼痛的相关因素并以此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评估90例接受VSD修补术治疗的CHD患儿的术后疼痛情况,分析影响疼痛的相关因素并以此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既往外伤史、手术史、住院史、室缺部位和手术切口部位是影响CHD患儿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过轻或肥胖、室缺部位为漏斗部或膜周部、手术切口部位选择胸骨正中、存在既往手术史或外伤史或住院史是CHD患儿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D患儿VSD修补术后,普遍存在疼痛问题,主要受BMI、室缺部位、手术切口部位和既往手术史、外伤史和住院史的影响,医护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室间隔缺损/外科学 疼痛 儿童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的检测意义分析
11
作者 丁琰 黄春瑜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AO)流速/室间隔缺损(VSD)处流速、左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 目的探讨主动脉(AO)流速/室间隔缺损(VSD)处流速、左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相关检测结果(包括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等),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有无术后并发症分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总结影响患儿预后的风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对室间隔缺损患儿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81例患儿中存在术后并发症有9例,发生率11.11%,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缺损直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手术类型、NYHA分级、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术后并发症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对室间隔缺损患儿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结论影响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AO流速/VSD处流速、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两种指标组合对手术后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对室间隔患儿的预后风险评估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推荐临床广泛应用,具有较好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流速/VSD处流速 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 室间隔缺损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董向阳 翟波 李文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8例)。封堵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25±0.40)岁;修补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68±0.31)岁。封堵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修补组行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直切口外科修补术,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的术后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差异。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封堵组和修补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00%(49/50)和100.00%(48/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封堵组手术时间、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74.25±11.58)min比(133.69±28.78)min,(4.60±1.00)h比(6.82±1.23)h,(4.05±0.69)d比(7.03±1.25)d](均P<0.05),且其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修补组[0比(67.50±15.69)ml](P<0.05)。封堵组患儿术后24 h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较修补组低(均P<0.05)。两组患儿术前、术后2年的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年残余分流、三尖瓣新发返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封堵组术后3、6、12、24个月的新发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均较修补组低[10.00%(5/50)比27.08%(13/48)、6.00(3/50)比20.83%(10/48)、4.00%(2/50)比16.67%(8/48)、2.00%(1/50)比12.50%(6/48)](均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手术治疗PmVSD远期随访效果良好,但相较而言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术后恢复更快、心肌损伤小以及切口更加微创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疗效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成功封堵1例
14
作者 罗豪 郑在勇 +2 位作者 易岂建 罗勇 岳荣川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27-227,233,共2页
室间隔缺损(VSD)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而肺动脉高压(PAH)是其常见并发症。普遍观点认为,一旦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不宜行室间隔封堵及修补手术,本文报道了1例巨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成功封堵的案例。
关键词 重度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修补手术 常见并发症 巨大室间隔缺损 间隔封堵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Flow联合STIC在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吴温瑞 李天刚 +4 位作者 马斌 燕志恒 王瑷琳 韩苗苗 杨天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型诊断中的效能,并探讨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相关性。结果:HD-Flow联合STIC诊断44例PA-VSD,其中A型42例,C型2例。HD-Flow联合STIC能够清晰显示胎儿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及动脉导管血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型动脉导管内径和左、右肺动脉内径均呈正相关(r=0.507、0.404,P<0.01)。结论:HD-Flow联合STIC能够明确诊断PA-VSD并分型,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A型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胎儿 室间隔缺损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和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伟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7-10,共4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弹簧圈 AMPLATZER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Sideris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郑耀 陈赫赫 +4 位作者 王艳 董卓亚 阮培森 徐银权 吴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6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102例VSD修补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拔管组(≤8 h)和非早期拔管组(>8 h),比较两组术前、术...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102例VSD修补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拔管组(≤8 h)和非早期拔管组(>8 h),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VSD术后患儿102例,其中术后早期拔管组66例,非早期拔管组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体质量、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室缺大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BP)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CBP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影响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SD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安全可行。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BP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影响VSD术后患儿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患儿 拔除气管插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症肺炎1例护理体会
18
作者 谢恺霏 梁艳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0期66-67,共2页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畸形疾病,因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未经治疗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发绀,伴明显呼吸困难及活动耐量下降。肺炎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危重者可进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科2022年7月收治室间隔缺...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畸形疾病,因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未经治疗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发绀,伴明显呼吸困难及活动耐量下降。肺炎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危重者可进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科2022年7月收治室间隔缺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1例,经过团队的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重症肺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
19
作者 葛同开 陈寄梅 +4 位作者 温树生 岑坚正 许刚 崔虎军 罗丹东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581-586,共6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44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4例,日龄为(19.7±6.5)d,体质量... 目的总结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44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4例,日龄为(19.7±6.5)d,体质量为(3.2±0.5)kg。结果术后院内死亡2例(4.5%)。住院期间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5%,包括隔肌麻痹2例(4.5%),声带麻痹4例(9.1%),伤口感染4例(9.1%),心律失常3例(6.8%),肺部感染10例(22.7%),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2例(4.5%),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要腹膜透析1例(2.3%)。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示体外循环时间(P=0.018)是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结果分析示术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P=0.000)与住院时间相关。随访中再次手术干预率为7.1%,其中1例患儿出现吻合口再次狭窄,行手术矫治术。2例患儿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均行外科矫治。电话随访中发现1例患儿主动脉瓣下隔膜,速度为4.2 m/s,电话通知尽快入院治疗。1例患儿术前已诊断缺血缺氧脑病、重症肺炎,术后顺利出院,随访中为脑瘫,智力发育迟缓。随访中未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结论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病死率已经极大降低,但是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术前ICU停留时间与延迟恢复显著相关;体外循环时间是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中远期病死率较低,应密切关注主要并发症——吻合口再次狭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患儿生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室间隔缺损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MT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围孕期叶酸补充的交互作用与子代室间隔缺损的关联研究
20
作者 阮霄睿 孙梦婷 +5 位作者 魏剑晖 罗曼君 刘涵君 唐嘉鹏 李柳萱 秦家碧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906,共8页
目的探讨母亲MT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围孕期叶酸补充的交互作用与子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招募426例1岁以内VSD患儿母亲和740例同年龄段健康婴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相关暴露信... 目的探讨母亲MT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围孕期叶酸补充的交互作用与子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招募426例1岁以内VSD患儿母亲和740例同年龄段健康婴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相关暴露信息,并采集其血液标本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逆概率加权法处理后logistic回归分析位点与VSD的关联。使用叉生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位点与叶酸补充间的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母亲MTR基因rs6668344位点CT和TT型增加了子代对VSD的易感性(P<0.05)。rs3768139位点GC和CC型、rs1050993位点AG和GG型、rs4659743位点AT和TT型、rs3768142位点GG型、rs3820571位点GT和TT型与VSD发生风险降低有关(P<0.05)。rs6668344位点变异与叶酸补充对VSD存在拮抗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母亲MTR基因多态性与子代VSD发生显著相关。rs6668344位点变异者围孕期叶酸补充可降低其子代VSD易感性,提示遗传高风险人群更应补充叶酸以预防子代V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MTR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逆概率处理加权 交互作用 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