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Ⅱ)──自转同步性的计算 被引量:4
1
作者 谭徽松 潘开科 汪洵浩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57-69,共13页
本文继续研究文(Ⅰ)中的密近双星系统。文中收集了不同作者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 本文继续研究文(Ⅰ)中的密近双星系统。文中收集了不同作者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_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自转 统计分析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开科 谭徽松 汪洵浩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出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出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 自转速度 密近双星 处理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V)轨道圆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潘开科 谭徽松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86-392,共7页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理论所预期的轨道圆化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文(IV)的结果相比,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对轨道圆化过程的预期不如它对自转同步问题的预期那样准确.本文认为,动力学潮汐和气体沾滞是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圆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但决不是唯一的机制.在主序前和AGB后两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密近双星 轨道圆化 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动位对密近双星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大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洪楠 陆廷卫 余英娟 《天文学报》 1984年第3期265-279,共15页
本文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模型给出了以两子星的扁率因子A_1、A_2和辐射因子Q为参数的摄动位能,讨论了摄动位对密近双星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形状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五组实际密近双星的不同摄动参数值进行了数值计算,分别... 本文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模型给出了以两子星的扁率因子A_1、A_2和辐射因子Q为参数的摄动位能,讨论了摄动位对密近双星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形状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五组实际密近双星的不同摄动参数值进行了数值计算,分别得出了它们的内Lagrangian点位置、Roche瓣半径和体积,还将这些结果与无摄情况进行了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子星 ROCHE LAGRANGI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Ⅲ)──同步性的统计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潘开科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91-297,共7页
我们对前文(Ⅰ)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 我们对前文(Ⅰ)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为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密近双星 同步自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类密近双星自转同步性参量的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林森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07-414,共8页
利用双星自转同步性理论给出了69个三类密近双星系统中93个子星的临界同步自转参量和临界自转周期.并把利用临界自转同步参量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与由气体星自转不稳定理论所计算的临界自转周期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两者均属同一量级.
关键词 密近双星 自转 同步参量 数值计算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Ⅳ)实测与两种理论指标值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开科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70-376,共7页
本文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文(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了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 本文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文(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了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期的同步时标则偏小,大约平均偏小3个量级。因此,我们认为,在早型密近双星中,动力学潮汐是子星同步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密近双星 自转同步化理论 理论指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的Roche势的计算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远贵 来春富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文章对密近双星的Roche势进行分析,并计算出3个内、外拉格朗日点及其相应的Roche势.根据Roche势对密近双星进行分类,这对于探寻3类密近双星的演化联系起重要作用.当子星充满内(或外)临界等势面必定会发生质量和角动量的转移或损失,从而... 文章对密近双星的Roche势进行分析,并计算出3个内、外拉格朗日点及其相应的Roche势.根据Roche势对密近双星进行分类,这对于探寻3类密近双星的演化联系起重要作用.当子星充满内(或外)临界等势面必定会发生质量和角动量的转移或损失,从而引起质量和角动量在两子星间的重新分布并最终导致双星并合.Roche势的计算对于密近双星的观测、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Roche势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中的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结构
9
作者 周洪楠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4-311,共8页
在密近双星的演化理论中,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对密近双星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结构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的经典定义;其次讨论了诸多扰动因素对临界等位面的形状和Roche瓣结构的影... 在密近双星的演化理论中,临界等位面与Roche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对密近双星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结构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临界等位面和Roche瓣的经典定义;其次讨论了诸多扰动因素对临界等位面的形状和Roche瓣结构的影响;最后介绍这些研究结果在密近双星研究中的应用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临界等位面 Roche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质量密近双星Case A演化和几乎相接双星的形成
10
作者 张孝斌 翟迪生 黄润乾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计算了总质量为3.9M,具有不同初始质比和两子星间距的一组模型在总质量、总角动量守恒假设下的Case A演化,以探求Case A演化与几乎相接双星(NCS)可能的联系.结果表明确实存在经过Case A质量交流演化为NCS系统的途径。并且这样形成的NCS... 计算了总质量为3.9M,具有不同初始质比和两子星间距的一组模型在总质量、总角动量守恒假设下的Case A演化,以探求Case A演化与几乎相接双星(NCS)可能的联系.结果表明确实存在经过Case A质量交流演化为NCS系统的途径。并且这样形成的NCS系统其随后的演化有两种前景:一种随即演化为相接系统;另一种则经由慢速质量交流成为较稳定的半接或不接系统.但能够演化为NCS状态的初始模型范围极为狭窄,本文大致确定了它们的初始质比、子星间距等参量范围. 结合模型计算结果,对已知29个NCS系统作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NCS系统与相接双星在演化上有很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密近双星 CaseA 相接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子星间的照射吸收对具有椭率子星表面温度的改变
11
作者 黄河清 周道祺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照射吸收引起的子星表面温度不均匀分布是子星包层大气斜压性的原因,同时又 会影响到光变曲线的形态.要了解子星包层大气斜压性形成的详细图景,要计算双星 照射吸收对光变曲线的影响,首先要计算出经过照射吸收后双星表面温度的改变... 照射吸收引起的子星表面温度不均匀分布是子星包层大气斜压性的原因,同时又 会影响到光变曲线的形态.要了解子星包层大气斜压性形成的详细图景,要计算双星 照射吸收对光变曲线的影响,首先要计算出经过照射吸收后双星表面温度的改变,本 文在最简单的双球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椭球-球模型就椭球受球的照射吸收后所改变 的表面温度进行了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密近双星 照射吸收 子星 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动力学过程和热力学过程耦合效应的观测证据与分析
12
作者 钱声帮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8,共4页
本文对密近双星的轨道周期分析方法、变化类型、引起其变化的物理机制以及轨道周期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等进行简要介绍。同时 ,对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的光变特征和轨道周期变化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对不同类... 本文对密近双星的轨道周期分析方法、变化类型、引起其变化的物理机制以及轨道周期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等进行简要介绍。同时 ,对不同类型的密近双星的光变特征和轨道周期变化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对不同类型样本星的光变曲线变化和轨道周期变化的联系的分析研究方面以及物理参量间统计联系的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 :1、对三颗RSCVn型双星ERVul、UVPsc和ARLac的轨道周期进行了分析 ,发现UVPsc的轨道周期具有 61年的周期性变化 ;ERVul和ARLac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也分别含有 31年和 4 7年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表明UVPsc的轨道周期变化可能是由于主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引起 ;ARLac中次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结合系统由于磁滞引起的角动量损失是引起其轨道周期变化的根本原因 ;ERVul的轨道周期变化可能是由其中一个子星或者两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结合系统的角动量损失引起。同时 ,在ERVul中 ,还发现该星的食外平均亮度和轨道周期可能同时具有 31年的周期性变化 ,这表明了在该星的一个磁活动周中 ,动能、热能和磁能之间存在相互转化。2、发现Algol型双星RWCrb和RXAri的轨道周期是长期减小的 ,TUHer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还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动力学过程 热力学 耦合效应 轨道周期 光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的演化链
13
作者 李立芳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2000年第1期68-69,共2页
本文对密近双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概括。从观测和理论计算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判断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的性质和演化阶段。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密近... 本文对密近双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概括。从观测和理论计算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判断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的性质和演化阶段。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密近双星演化链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出了短周期食双星APAur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该双星的光变曲线是不对称的 ,第二极大明显比第一极大高 ,即具有明显的反O’Connel效应。用Wilson程序 (92版 )对实测光变曲线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该双星的轨道参量和物理参量。结果表明APAur是一个深相接的A次型WUma型相接双星。根据APAur性质 ,分析了产生O’Connell效应的物理机制。指出物质交流效应不能解释APAur光变曲线的不对称性。导致APAur光变曲线不对称的物理原因可能是子星的类太阳活动 (或 )公共包层中的环流效应。然后利用Wil son方法求出了APAur的星斑参量和轨道参量。最后讨论了APAur的演化阶段和它的演化前途 ,主要结论如下 :1、APAur是一个已演化了的相接双星 ,它带有一个已演化离开主序的次子星。2、APAur是一个相接程序很高的相接双星 ,同时质量比很小 ,这样的双星系统是不稳定的。由于它的不稳定性 ,次星可能被主星“吞食”掉而演化成一个单星 ;或者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演化链 相接双星 APPur 演化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的测光研究
14
作者 钱声帮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1997年第1期87-88,共2页
本文对密近双星中由食、反射效应、引力昏暗效应和临边昏暗效应等引起的标准光变和由子星脉动、黑子、耀斑和热斑等引起的测光畸变以近及相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的不对称性(OConnel)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随时间的变化等进... 本文对密近双星中由食、反射效应、引力昏暗效应和临边昏暗效应等引起的标准光变和由子星脉动、黑子、耀斑和热斑等引起的测光畸变以近及相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的不对称性(OConnel)和相接双星光变曲线随时间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讨论。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密近双星测光解轨研究的两种方法“矫正”光变曲线法和综合光变曲线法。给出了近相接双星DDMon的BV两色光电测光研究。本文用云台1m镜及光电测光系统测得了该双星BV双色完整光变曲线及三个主极小时刻,结合利用Yamasaki等人(1990)的观测资料计算的四个极小时刻,拟合出了DDMon新的历元公式。并由此计算我们观测资料的位相。我们的光变曲线和Yamasaki等人(1990)的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变化。主极大在B和V波段分别要比Yamasaki等人的暗0.03mag和0.08mag。主极小在B和V波段也分别要暗0.08mag和0.12mag。另外,Yamasaki等人光变曲线上较明显的OConnel效应消失了,位于0.p25和0.p36之间的畸变移到了0.p16和0.p25之间。我们用W-D方法同时分析了我们的观测资料和Yamasaki等人(1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测光 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计算密近双星中光时轨道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远贵 《中国科学(G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7-640,共4页
主要研究密近双星的光时轨道效应的算法.首先扼要地介绍了光时轨道效应的理论公式,在计算过程中需要采用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法,同时还要求解开普勒方程.为减小迭代次数以提高计算速度,采用级数法解开普勒方程(e<1).首次将E=E(M,e)展开... 主要研究密近双星的光时轨道效应的算法.首先扼要地介绍了光时轨道效应的理论公式,在计算过程中需要采用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法,同时还要求解开普勒方程.为减小迭代次数以提高计算速度,采用级数法解开普勒方程(e<1).首次将E=E(M,e)展开到e16;在e=0.5871时,最大误差|ΔE|≤10-4.最后对密近双星AHCep的O-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它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参数.结果表明:这种算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获得的光时轨道效应参数可能更能够准确地反映的实际情况.因此,研究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和开普勒方程的级数解对于密近双星的轨道周期分析、第三天体探索和天体(人造卫星和行星)轨道的快速计算具有非常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光时轨道效应 开普勒方程
原文传递
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对双星(密近食双星)轨道演变的影响(圆形轨道情形)
16
作者 李林森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0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研究了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对食双星轨道演变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以线性形式随时间缩减,但无周期变化、圆形轨道的形状只有周期和混合长期项(Poisson项)。对5颗密近食双星的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的长期演变的上下限做... 研究了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对食双星轨道演变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以线性形式随时间缩减,但无周期变化、圆形轨道的形状只有周期和混合长期项(Poisson项)。对5颗密近食双星的轨道半径和轨道周期的长期演变的上下限做了数值估计,并具体讨论了理论结果和其他效应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 双星轨道 长期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近双星及其伴星天体研究获重大进展
17
作者 钱声帮(文、供图) 《中国国家天文》 2011年第6期26-27,共2页
在广袤无垠的银河系中,独自活动的单颗恒星只占恒星总数的四分之一,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的双星和聚星却比比皆是。它们自成体系,相依而生。有人将它们戏称为“天界鸾凤”。拿起手中的望远镜指向星空,你会发现一些恒星靠得很近,这就... 在广袤无垠的银河系中,独自活动的单颗恒星只占恒星总数的四分之一,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的双星和聚星却比比皆是。它们自成体系,相依而生。有人将它们戏称为“天界鸾凤”。拿起手中的望远镜指向星空,你会发现一些恒星靠得很近,这就是一类双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近双星 天体 伴星 银河系 恒星 望远镜 星空 指向
原文传递
闪闪双星的故事——频繁耀发密近双星追踪记
18
作者 冯翀 《天文爱好者》 2019年第11期37-42,共6页
夜幕降临,满天的星星静静地挂在天上,地上的我们悠闲地享受这份静谧的时光。不过,在天文组成,称为双星系统或聚星系统。而双星系统中又有一类特别的:它们比普通意义上的双星系统距离更近,近到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甚至会产生物质交流,也... 夜幕降临,满天的星星静静地挂在天上,地上的我们悠闲地享受这份静谧的时光。不过,在天文组成,称为双星系统或聚星系统。而双星系统中又有一类特别的:它们比普通意义上的双星系统距离更近,近到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甚至会产生物质交流,也就是说,一颗星上的物质会转移到另外一颗星上面,这类双星系统被称为密近双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系统 密近双星 物质交流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低质量X射线双星中的准周期振荡(QPO)现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0-34,共15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中的准周期振荡现象的主要观测事实。对建立理论模型起过主要作用的观测事实,以研究得较为仔细的三个源(GX5-1,CygX-2,ScoX-1)为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新近在QPO和低频噪声中发现,不同能量的光...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中的准周期振荡现象的主要观测事实。对建立理论模型起过主要作用的观测事实,以研究得较为仔细的三个源(GX5-1,CygX-2,ScoX-1)为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新近在QPO和低频噪声中发现,不同能量的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有差别,称为延时效应。本文对此做了概括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 准周期振荡 QPO 密近双星 噪声 噪音 射线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星测光解的受控随机搜索
20
作者 丁月蓉 陈志明 李宗云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02期713-713,共1页
密近双星光变曲线的分析是获得恒星温度、质量、半径等物理参量,了解双星系统中各种活动过程的重要手段。由于双星的两个子星互相绕转,掩蚀和潮汐作用,使测量的系统总光度随轨道位相而变,对给定时刻(亦即对给定位相)光度又和轨道倾角、... 密近双星光变曲线的分析是获得恒星温度、质量、半径等物理参量,了解双星系统中各种活动过程的重要手段。由于双星的两个子星互相绕转,掩蚀和潮汐作用,使测量的系统总光度随轨道位相而变,对给定时刻(亦即对给定位相)光度又和轨道倾角、两子星的温度、质量比、表面引力势以及恒星表面黑子和热斑等局部活动现象有关,即L=f(i,T_1,T_2,M_2/M_1,Ω_1,Ω_2,T_(local),R_(local)…),对不同位相可以得到观测和理论的光度差ΔL,测光解的求解过程即是寻求目标函数X^2=∑(ΔL)~2极子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 密近双星 测光 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