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言的元语表达式“一……一” 被引量:3
1
作者 沈家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基于对话的“对言语法”以对言格式为语言组织结构的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视二者为对等项。对言格式是“平行对”和“链接对”的纵横交织,以“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为逻辑要素。本文有两个相关联的重... 基于对话的“对言语法”以对言格式为语言组织结构的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视二者为对等项。对言格式是“平行对”和“链接对”的纵横交织,以“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为逻辑要素。本文有两个相关联的重点:一是建议把“一……一”式以及延伸的“一……一……一”式当作对言的“元语”表达式,理由是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象征二项呼应互文的对等性,便于对言格式的符号化、数字化;二是通过“一……一”式和英语“one……the other”式的比较,说明“一种语言一种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言格式 “一……一”式 元语表达式 思维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家煊 《辞书研究》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更能揭示汉语大语法“对言对思”的特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正常特性,符合语言交际和语言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确定性”出发,确立汉语词汇和语法共同的“名动包含”的格局,这就开启了把名词和动词视为“对等项”的可能,为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创造了学理条件。确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还有助于我们从汉语出发反观印欧语,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法 词汇汉外比较 对言格式 语义不确定性 名动包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大语法的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56,共24页
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 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一致”。4)大语法的哲学基础,涉及形而上(本体论)、范畴观(认识论)、逻辑。5)大语法观的普遍意义:深刻认识语言的本性,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深化语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利于发展高阶和动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法 问题导向 简单原则 对言格式
原文传递
衬字和变文 被引量:8
4
作者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521,638,共8页
本文从一个文本的分析着手,展开说明汉语以整齐对称的骈文为本,散文是骈文加衬字的“变文”。分析的内容涉及衬字的类别和变文的方式。近代和现代的汉语白话也是从骈文蜕化而出,是变化程度较高的变文;变化程度虽然高了,但仍然带有骈文... 本文从一个文本的分析着手,展开说明汉语以整齐对称的骈文为本,散文是骈文加衬字的“变文”。分析的内容涉及衬字的类别和变文的方式。近代和现代的汉语白话也是从骈文蜕化而出,是变化程度较高的变文;变化程度虽然高了,但仍然带有骈文的胎记。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不管如何变化,汉语的组织是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变化寓于整齐,认识这一点,对认识语言的本性,对如何改善当今的白话文表达都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字 变文 骈文 散文 白话 对言格式
原文传递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507,共33页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时体态 名词为本 对言格式 直指符 时空合一 “了”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