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对言的元语表达式“一……一”
被引量:
3
1
作者
沈家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基于对话的“对言语法”以对言格式为语言组织结构的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视二者为对等项。对言格式是“平行对”和“链接对”的纵横交织,以“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为逻辑要素。本文有两个相关联的重...
基于对话的“对言语法”以对言格式为语言组织结构的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视二者为对等项。对言格式是“平行对”和“链接对”的纵横交织,以“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为逻辑要素。本文有两个相关联的重点:一是建议把“一……一”式以及延伸的“一……一……一”式当作对言的“元语”表达式,理由是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象征二项呼应互文的对等性,便于对言格式的符号化、数字化;二是通过“一……一”式和英语“one……the other”式的比较,说明“一种语言一种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言格式
“一……一”式
元语表达式
思维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沈家煊
《辞书研究》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更能揭示汉语大语法“对言对思”的特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正常特性,符合语言交际和语言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确定性”出发,确立汉语词汇和语法共同的“名动包含”的格局,这就开启了把名词和动词视为“对等项”的可能,为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创造了学理条件。确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还有助于我们从汉语出发反观印欧语,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法
词汇汉外比较
对言格式
语义不确定性
名动包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树立大语法的观念
被引量:
1
3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56,共24页
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
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一致”。4)大语法的哲学基础,涉及形而上(本体论)、范畴观(认识论)、逻辑。5)大语法观的普遍意义:深刻认识语言的本性,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深化语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利于发展高阶和动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法
问题导向
简单原则
对言格式
原文传递
衬字和变文
被引量:
8
4
作者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521,638,共8页
本文从一个文本的分析着手,展开说明汉语以整齐对称的骈文为本,散文是骈文加衬字的“变文”。分析的内容涉及衬字的类别和变文的方式。近代和现代的汉语白话也是从骈文蜕化而出,是变化程度较高的变文;变化程度虽然高了,但仍然带有骈文...
本文从一个文本的分析着手,展开说明汉语以整齐对称的骈文为本,散文是骈文加衬字的“变文”。分析的内容涉及衬字的类别和变文的方式。近代和现代的汉语白话也是从骈文蜕化而出,是变化程度较高的变文;变化程度虽然高了,但仍然带有骈文的胎记。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不管如何变化,汉语的组织是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变化寓于整齐,认识这一点,对认识语言的本性,对如何改善当今的白话文表达都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字
变文
骈文
散文
白话
对言格式
原文传递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被引量:
12
5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507,共33页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时体态
名词为本
对言格式
直指符
时空合一
“了”字
原文传递
题名
对言的元语表达式“一……一”
被引量:
3
1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江苏省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文摘
基于对话的“对言语法”以对言格式为语言组织结构的主干。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视二者为对等项。对言格式是“平行对”和“链接对”的纵横交织,以“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为逻辑要素。本文有两个相关联的重点:一是建议把“一……一”式以及延伸的“一……一……一”式当作对言的“元语”表达式,理由是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象征二项呼应互文的对等性,便于对言格式的符号化、数字化;二是通过“一……一”式和英语“one……the other”式的比较,说明“一种语言一种思维习惯”。
关键词
对言格式
“一……一”式
元语表达式
思维习惯
Keywords
Parallel Format
"yi(one)……yi(one)"construction
mete-language
thinking habit
分类号
H7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辞书研究》
2024年第1期1-13,I0001,共14页
文摘
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以对话为基础,以对言格式为主干。韵律和词汇都是大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的汉外比较有利于真切认识汉语的词汇特色和构造运作之道。与英语相比较,逻辑要素在汉语里的习惯表达倾向于成对的语词,这一比较更能揭示汉语大语法“对言对思”的特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正常特性,符合语言交际和语言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确定性”出发,确立汉语词汇和语法共同的“名动包含”的格局,这就开启了把名词和动词视为“对等项”的可能,为汉语大语法超越主谓结构创造了学理条件。确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还有助于我们从汉语出发反观印欧语,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
大语法
词汇汉外比较
对言格式
语义不确定性
名动包含
Keywords
macro-grammar
lexi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parallel format
semantic indeterminacy
super-noun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H7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树立大语法的观念
被引量:
1
3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56,共24页
文摘
本文依次回答五个问题:1)什么是大语法,涉及“字本位”“大名词”和“对言格式”。2)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法观,涉及科学探索的问题导向和“简单原则”。3)大语法如何超越,涉及“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一致”。4)大语法的哲学基础,涉及形而上(本体论)、范畴观(认识论)、逻辑。5)大语法观的普遍意义:深刻认识语言的本性,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深化语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利于发展高阶和动态逻辑。
关键词
大语法
问题导向
简单原则
对言格式
Keywords
Macro-grammar
problem-oriented
principle of simplicity
dui-speech format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衬字和变文
被引量:
8
4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521,638,共8页
文摘
本文从一个文本的分析着手,展开说明汉语以整齐对称的骈文为本,散文是骈文加衬字的“变文”。分析的内容涉及衬字的类别和变文的方式。近代和现代的汉语白话也是从骈文蜕化而出,是变化程度较高的变文;变化程度虽然高了,但仍然带有骈文的胎记。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不管如何变化,汉语的组织是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变化寓于整齐,认识这一点,对认识语言的本性,对如何改善当今的白话文表达都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衬字
变文
骈文
散文
白话
对言格式
Keywords
inserted word
alternate prose
verse
prose
vernacular Chinese
dui-speech format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被引量:
12
5
作者
沈家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507,共33页
文摘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
关键词
名词时体态
名词为本
对言格式
直指符
时空合一
“了”字
Keywords
nominal TAM
nominalism
parallel format
indexical sign
space-time integration
particle le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对言的元语表达式“一……一”
沈家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语法”关照下汉外词汇比较
沈家煊
《辞书研究》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树立大语法的观念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4
衬字和变文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8
原文传递
5
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