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ISA法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奕雯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47-51,共5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但ELISA法更适于检测PSP含量较小的贝类。通过比较研究,小白鼠生物法操作简单但无法准确定量;而ELISA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检测成本低,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选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确保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酶联免疫吸附 小白鼠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前程 来鹏 +4 位作者 秦成 王翀 吴斌 刘迪 常亚青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7-292,共6页
以辽宁地区扇贝为原料,采用传统小白鼠生物实验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扇贝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扇贝样品中检测到腹泻性贝类毒素,小鼠法检测出样品中含有腹泻性贝类毒素为0.3MU/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样品中... 以辽宁地区扇贝为原料,采用传统小白鼠生物实验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扇贝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扇贝样品中检测到腹泻性贝类毒素,小鼠法检测出样品中含有腹泻性贝类毒素为0.3MU/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样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含量为0.409μg/g。实验又将2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2种方法结合起来作为测定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可以确保得到的结果更精确,更具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酶联免疫吸附 小白鼠生物法
原文传递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蓓莉 钟惠英 +1 位作者 邱洁琼 郑文炳 《宁波农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4-17,共4页
采用小白鼠生物法和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对近4年农业部贝类毒素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比对,结果表明,2种方法检测的数据结果吻合性较好,检测同一样品时相对偏差为1.19%~6.25%,准确度较高。但2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将这2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 采用小白鼠生物法和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对近4年农业部贝类毒素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比对,结果表明,2种方法检测的数据结果吻合性较好,检测同一样品时相对偏差为1.19%~6.25%,准确度较高。但2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将这2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作为实验室质控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酶联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常规检测分析方法比较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松山 李庆鹏 +1 位作者 靳静 哈益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763-769,共7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作为贝类产品中一种毒性最强、分布广泛的毒素,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监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评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三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的... 麻痹性贝类毒素作为贝类产品中一种毒性最强、分布广泛的毒素,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监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评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三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小白鼠生物法、免疫测定法和色谱联用技术作为主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原理不同,结合不同的研究需求其应用的领域。其中,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虽然概括毒性有效,但是其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需要大量活体动物而逐渐被色谱技术和免疫测定法所取代,此外,神经细胞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技术等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不管怎样,这些方法由于需要专业人员、成本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酶联免疫分析 色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吴施卫 张纯超 +2 位作者 卢楚谦 刘景钦 梁谦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1,共4页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近岸海域 腹泻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近岸海域2005年春季的腹泻性贝毒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施卫 曾淼 +2 位作者 卢大鹏 罗一丹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8,181,共5页
2005年春季,在广东省近岸海域的27个采样点进行了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35个品种的120个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论从检测的样品总数或者从检测的生物品种还是从采样的地理位置来看,DSP毒素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DS... 2005年春季,在广东省近岸海域的27个采样点进行了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35个品种的120个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无论从检测的样品总数或者从检测的生物品种还是从采样的地理位置来看,DSP毒素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DSP染毒的生物品种较多,但不同的生物品种的检出情况不同,在受检样品数量较多的品种中,超标情况最多的是波纹巴非蛤,其次是牡蛎和翡翠贻贝。DSP染毒贝类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几乎覆盖了整个广东省沿海,包括了广东省12大重点海湾海水养殖区,从采集的生物品种数量较多的几个海域来看,北津港(东平)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高,而水东港(水东)的超标率和检出率均为最低。其它海域DSP染毒的情况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广东近岸海域 贝类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毒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施卫 卢楚谦 +2 位作者 刘景钦 韩联民 张纯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对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海南省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贝类含有麻痹性贝毒素;海口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含量值相对较高;各主要成分在壳内全部软组织中的检出... 通过对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海南省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贝类含有麻痹性贝毒素;海口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含量值相对较高;各主要成分在壳内全部软组织中的检出率高于在消化腺中的检出率;未检出STX成分;GTX4、GTX2、GTX5和GTX3等是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近岸海域 麻痹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高效液相色谱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沿海近岸西加鱼毒素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徐轶肖 王爱辉 +2 位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江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0-336,共7页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调查海区均检测出染毒鱼类,总阳性检出率达50%,其中福建东山岛(77.8%)〉广东徐闻县灯楼角(66.7%)〉广东珠海担杆列岛(55.6%)〉广西涠洲岛(37.5%)〉海南三亚(37.5%)〉海南琼海(16.7%),与海域环境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鱼组织毒素含量为0~169ngP-CTX-1/kg肉,8个样品(占总样17.4%)超过100ng P-CTX-1/kg肉,达到可致人中毒水平.染毒鱼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鳂科(Holocentridae)、笛鲷科(Lutjanidae)和鮨科(Serranidae).酶联免疫法与小鼠生物法对鱼毒定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仅在福建东山岛2个鱼样中检测到P-CTX-1成分.染毒鱼类的毒素含量和鱼体重/体长没有相关性,也与其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加鱼毒素 珊瑚礁鱼类 酶联免疫 小白鼠生物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12
9
作者 杜克梅 雷芳 +1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346,共4页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11月27日产自湛江的样品,达到2.57 Mu/g,无超标.在时间分布上,该种贝类全年都含有毒素,表现出冬、春季染毒率较高,夏、秋季染毒率比较低的季节特点.广东沿海贝类毒素的检出率为25.4%,主要分布在南澳和湛江海域,含量范围介于0.31~2.57 Mu/g.福建沿海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53.9%,含量范围介于0.35~0.96 Mu/g.广西沿海的贝类样品未检出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中国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卢楚谦 吴施卫 +3 位作者 张纯超 余汉生 朱小山 刘孟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0,共4页
通过对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生物含有麻痹性贝毒素;4~5月及7~11月为两个毒性值的年高峰期;GTX4、GTX5和GTX3毒素成分的检出率较高等.
关键词 广西近岸海域 麻痹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玉柳 黄国秋 +5 位作者 叶欣宇 黎小正 吴祥庆 庞燕飞 谢宗升 陈静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5-256,共2页
介绍了美国ABRAXIS麻痹性贝类毒素试剂盒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应用该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样品各20个、北海海域文蛤样品20个,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全部试验过程在2 h内完成... 介绍了美国ABRAXIS麻痹性贝类毒素试剂盒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应用该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样品各20个、北海海域文蛤样品20个,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全部试验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0.02 ng/g,灵敏度为0.015 ng/g。应用ELISA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简便、快捷、灵敏、成本低廉等特点,非常适于快速检测的实际需求,有望作为理想的筛选分析方法之一,在水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养殖区染毒情况调查以及上市贝类质量监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酶联免疫 食品检验 小白鼠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污染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玉柳 黎小正 +4 位作者 吴祥庆 庞燕飞 韦信贤 黄国秋 童桂香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检测方法、判断标准和近年来对国内产区贝类污染DSP的检测情况。结论:腹泻性贝类毒素在国内贝类产区分布广、检出率高,但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与DSP的产生机理以及不同贝类品种对DSP的耐受能力有关。...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检测方法、判断标准和近年来对国内产区贝类污染DSP的检测情况。结论:腹泻性贝类毒素在国内贝类产区分布广、检出率高,但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与DSP的产生机理以及不同贝类品种对DSP的耐受能力有关。提出预防贝类污染DSP和预防人体DSP中毒的措施,为贝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腹泻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中的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46.32%和33.68%;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主要贝类为栉江珧、裂纹格特蛤、近江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和魁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海南岛 小白鼠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嘉雯 江涛 +1 位作者 吴锋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8-234,共7页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大亚湾 腹泻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雷 郁昂 于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24-126,共3页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的污染状况 被引量:1
16
作者 冷科明 吴霓 +2 位作者 杜克梅 吴峰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贝类的PSP阳性检出率为20.4%,无超标,其中2009春季采自澳头和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的检出值最高,为215 Mu/100 g软组织.PSP检出率呈明显季节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主要染毒贝类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晶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35-41,共7页
总结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及Azaspiracids(AZAs)贝毒的检测方法,包括小白鼠生物分析法、免疫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分析各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 总结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及Azaspiracids(AZAs)贝毒的检测方法,包括小白鼠生物分析法、免疫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分析各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贝类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检测方 小白鼠生物分析 化学仪器分析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养殖区的贝类毒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施卫 陈凯彪 +3 位作者 曾淼 邓国群 卢大鹏 柯东胜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1-534,共4页
为掌握流沙湾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作者进行了贝类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PSP毒素在各季节均有出现,但含量值较低,且染毒的生物品种不多。春季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较多,有6种,属低毒性... 为掌握流沙湾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作者进行了贝类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PSP毒素在各季节均有出现,但含量值较低,且染毒的生物品种不多。春季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较多,有6种,属低毒性值和中等毒性值成分,但其总毒性值相对较高;而在冬季样品中,春季出现的各毒素成分均未被检出,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新的中高毒性值的毒素成分,但其总毒性值低于春季。污染的主要贝类品种是牡蛎。(2)DSP毒素的含量值较高,季节性和染毒的生物品种均较为普遍。但OA成分未检出。(3)在贝类消费方面,PSP和DSP毒素一年四季均应予以关注,但PSP更应注意春季,而DSP应多注意秋季。在该海域,应重点注意的是DSP毒素的危害。(4)该海域存在能产生DSP毒素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和DSP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MBA)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流沙湾养殖区
原文传递
湛江港临近海域养殖区的贝类毒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施卫 曾淼 +4 位作者 江天久 柯东胜 谢海平 郭素卿 徐志斌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8-722,共5页
为掌握湛江港临近海域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近几年来,作者在多个采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多种贝类体中检测出PSP,而DSP则更为普遍。(2)所检测的12种PSP成分在该海域均存在。不同的贝... 为掌握湛江港临近海域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近几年来,作者在多个采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多种贝类体中检测出PSP,而DSP则更为普遍。(2)所检测的12种PSP成分在该海域均存在。不同的贝类,其毒素成分情况有所不同。PSP各成分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消化腺中各毒性成分含量值相对较高。(3)PSP毒素值较低,未超标,仅在春秋季节检出。DSP毒素在各季节均存在,并有超标现象,从阳性率和超标率来看,秋季>春季>冬季。春秋季节应特别注意水产品的食用安全。(4)多处地区毒素含量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和DSP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MBA) 高效液相色谱(HPLC) 湛江港临近海域养殖区
原文传递
2011年~2012年天津市场流通贝类毒素状况调查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丹 高丽娜 《天津水产》 2013年第2期34-38,共5页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间天津市场上交易的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与腹泻性贝毒(DSP)两种指标进行抽样检测。采用国标小白鼠生物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检测。在所抽查的10种,103个贝类样品中,有3种16个样品PSP呈阳性,毛蚶在5、6、7月结果...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间天津市场上交易的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与腹泻性贝毒(DSP)两种指标进行抽样检测。采用国标小白鼠生物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检测。在所抽查的10种,103个贝类样品中,有3种16个样品PSP呈阳性,毛蚶在5、6、7月结果呈阳性,虾夷扇贝采集均呈阳性,波纹巴非蛤在6月中有染毒现象。毛蚶样品的DSP只有5月、8月呈阳性,且全部超标。两种毒素在天津市场范围内检出率及含量整体水平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毒素 PSP DSP 小白鼠生物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