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叶锈菌2个候选效应因子的克隆及其qRT-PCR分析
1
作者 李建嫄 李林 +2 位作者 刘华梁 杜军霞 郭丽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99-102,共4页
小麦叶锈病是由隐匿柄锈菌(Puccinia triticina,Pt)侵染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对小麦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Pt产生的吸器是产生效应因子的主要场所,而效应因子是Pt致病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早期构建的小麦叶锈菌单胞菌系13-5-28-1(JHKT)在... 小麦叶锈病是由隐匿柄锈菌(Puccinia triticina,Pt)侵染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对小麦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Pt产生的吸器是产生效应因子的主要场所,而效应因子是Pt致病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早期构建的小麦叶锈菌单胞菌系13-5-28-1(JHKT)在休眠孢子、萌发夏孢子和侵染6 d的转录组文库,在系统筛选候选效应因子的基础上,选取两个候选效应因子Pt12448和Pt34354进行克隆,利用qRT-PCR分析候选效应因子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其中Pt12448基因表现为后期诱导上调,Pt34354基因则为前期诱导上调。研究结果将推进对小麦叶锈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效应因子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MFR的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蒲志刚 刘太国 +1 位作者 张敏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4,共6页
用 AFLP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 2 3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 ,共筛选了 64对引物 ,获得一对引物( M0 5/E0 3 )可在 MFR小种中扩增出一条特异性 DNA片段 ,进行回收、克隆、测序 ,结果表明该片段具有 32 5个碱基。根据特异性片段... 用 AFLP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 2 3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 ,共筛选了 64对引物 ,获得一对引物( M0 5/E0 3 )可在 MFR小种中扩增出一条特异性 DNA片段 ,进行回收、克隆、测序 ,结果表明该片段具有 32 5个碱基。根据特异性片段序列设计出 SCAR标记引物 ,对 60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分离物进行回检结果表明 ,研制的 SCAR标记能够准确区分 MFR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分子标记 毒性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1年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盼盼 孟庆芳 +3 位作者 郭楠 张林亚 闫红飞 刘大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94,共4页
采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和21个辅助鉴别寄主,在小麦苗期对2009-2011年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184个单孢子堆上纯化分离的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河南省主要优势致病类型为THTS、THTT、THKS、PHK... 采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和21个辅助鉴别寄主,在小麦苗期对2009-2011年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184个单孢子堆上纯化分离的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河南省主要优势致病类型为THTS、THTT、THKS、PHKT、PHTT、THPS、PHKS、PHSS、THFS、THPN和THSS,出现总频率为52.13%。毒性基因V1、V2c、V3、V16、V26、Vb、V25和V37的平均毒性频率超过95%,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河南省几乎完全丧失了抗性;毒性基因V9、V24、V19、V38和V47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4%,说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有效抗病基因,尤其毒性基因V24的毒性频率为0,表明目前河南省无对其表现出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小种。另外,毒性基因V11、V15、V17、V30、V10、V14a、V23、V29、V18、V21、V32、V33+34、V36和V39等的毒性频率在2009-2011年际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特异分子标记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康健 张林 +2 位作者 张梦雅 闫红飞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7,共5页
利用21对EST-SSR引物、30对SSR引物及40对小麦叶锈菌EST引物,以小麦条锈菌为对照,对小麦叶锈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三类引物在小麦叶锈菌和小麦条锈菌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55、77、53个稳定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5、36、12个... 利用21对EST-SSR引物、30对SSR引物及40对小麦叶锈菌EST引物,以小麦条锈菌为对照,对小麦叶锈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三类引物在小麦叶锈菌和小麦条锈菌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55、77、53个稳定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5、36、12个,平均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45.45%,46.75%,22.64%。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1~9,3种引物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6、2.6、1.3。2对小麦叶锈菌中单一等位基因的EST引物EST-6和EST-23可在小麦叶锈菌中分别扩增出625和384bp的特异片段。进一步用其他6种锈菌和小麦散黑穗病菌对这2个特异引物进行检测,均未扩增出其特异性片段,表明引物EST-6和EST-23在小麦叶锈菌中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分子标记 EST-SSR SSR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异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申志新 王焕如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本研究采用小麦叶锈菌的4个单孢菌株和由这4个单孢菌株组成的1个混合菌株,分别对5个小麦慢锈品种接种,继代繁殖8代和16代后,对所表现的潜伏期、侵染效能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并提出用病害量=1/潜伏期×侵染效能×产孢量作为参数来... 本研究采用小麦叶锈菌的4个单孢菌株和由这4个单孢菌株组成的1个混合菌株,分别对5个小麦慢锈品种接种,继代繁殖8代和16代后,对所表现的潜伏期、侵染效能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并提出用病害量=1/潜伏期×侵染效能×产孢量作为参数来评价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潜伏期、侵染效能或产孢量在某些特定的品种:菌株组合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相应地导致病害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通过小麦叶锈菌与小麦品种间的继代互作,可以导致叶锈菌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异。但这些变异,未能导致慢锈品种变为快锈品种或快锈品种变为慢锈品种。为了检查寄生适合度属性的变异是否由于锈菌本身的变异,对各组合的第1、8和16代的叶锈菌的夏孢子芽管的核相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锈菌出现的异核现象仅占0.18—2.00%,不能解释是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小种鉴定,也没有观察到毒性发生变异。作者认为,在寄主和病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些微观上的变异未必能在宏观上观察到,当人们检查到明显的变化时,可能是由于突变,也可能是由于渐变造成的。量变质变,质变建立在量变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叶锈菌 相对寄生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瑾 张勃 +5 位作者 孙振宇 贾秋珍 曹世勤 骆惠生 王晓明 金社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4-772,共9页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生理小种 群体结构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全宝 孟庆芳 +1 位作者 杨文香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4,共5页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7%、3.42%和2.56%。毒性基因V2a、V9、V24、V3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特别是V38的毒性频率为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有很好的抗叶锈性。V1、V3ka、V30、V18、V14ab、V15、V20、V21、V23、V28、V29、V32、V33+34、V36、V44和V45的毒性频率都在30%-60%之间,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V2c、V3、V16、V26、V11、V17、V13、V10、V14a、V2b、V3bg、V14b、V25、V33、V34和V73的毒性频率都〉6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2003—2004年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群体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盼盼 张林亚 +2 位作者 贾胜娟 闫红飞 刘大群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7,共7页
通过对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和EST-SSR多态性分析,为河北省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利用34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21对ESTSSR引物对河北省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的30个单孢子分离... 通过对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和EST-SSR多态性分析,为河北省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利用34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21对ESTSSR引物对河北省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的30个单孢子分离纯化小麦叶锈菌株进行毒性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间毒性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为0.70~1.00,分子遗传多态性的相似系数为0.80~1.00。部分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聚在同一亚组,表明小麦叶锈菌株地理来源与毒性多态性和遗传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毒性多态性和SSR分子多态性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EST—SSR 毒性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及小麦抗叶锈基因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大庆 黄国红 +1 位作者 杨文香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76,共6页
在病害三角关系中 ,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是决定病害发生与否的内在因素。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人们已对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和小麦抗叶锈基因分析作了大量的研究。在本文中综述了这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毒性基因 锈基因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东小麦叶锈菌毒性与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敏青 孟庆芳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6,共6页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来自四川和山东两省的60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已知所含抗叶锈基因的品系对这些菌株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较高且差异不大,为0.78~1.00,表明小麦叶...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来自四川和山东两省的60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已知所含抗叶锈基因的品系对这些菌株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较高且差异不大,为0.78~1.00,表明小麦叶锈菌所含毒性基因差异不大,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两省间/内小麦叶锈菌株的DNA多态性和毒性多态性丰富。小麦叶锈菌株的地理来源与毒性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其地理来源、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存在相关性。相同致病类型存在毒性差异,同一致病类型内遗传多态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毒性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原宗英 武英鹏 刘敏捷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448-450,共3页
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 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V39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V2a,V3Bg,V18,V21,V23,V27+31,V33的毒性频率在30%~7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山西省不同区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考虑多个抗性基因同时利用;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14a,V14b,V15,V16,V17,V20,V22a,V26,V30,V31,V32,V35,V36,V37,V22b的毒性频率大于70%,它们对应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抗叶锈病品种选育中为无效基因,如果单独利用则没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原宗英 李艳芳 《山西农业科学》 1999年第2期52-54,共3页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现频率较低(2637%),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其次,毒性基因V15,V20,V25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15%,7625%,7808%,对应的抗性基因Lr15,Lr20,Lr2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此以外,其余21个毒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8174%,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无效基因,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没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抗性基因 毒性基因 锈菌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萌发条件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高峰 李子坤 袁爱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116,232,共5页
1914年,E.C.Stackman等首次发现了小麦秆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并提出了生理小种的概念。小麦锈病根据其侵染、发病部位的差异分为条锈、秆锈和叶锈。四川、重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早春3-4月温度适合条锈病的发生,当早春气温偏高... 1914年,E.C.Stackman等首次发现了小麦秆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并提出了生理小种的概念。小麦锈病根据其侵染、发病部位的差异分为条锈、秆锈和叶锈。四川、重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早春3-4月温度适合条锈病的发生,当早春气温偏高时叶锈和秆锈也有可能严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萌发条件 小麦条锈病 小麦锈菌 生理分化 生理小种 小麦锈病 发病部位
原文传递
2007年陕西、湖北和四川三省小麦叶锈菌苗期毒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武延超 孟庆芳 +2 位作者 杨文香 温晓蕾 刘大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95-198,共4页
采用40个鉴别寄主在苗期对2007年采自中国四川、湖北和陕西省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四川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TT,出现频率为11.1%;湖北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QT、THQS、THQR、THQN和PHSP,出现总... 采用40个鉴别寄主在苗期对2007年采自中国四川、湖北和陕西省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四川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TT,出现频率为11.1%;湖北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QT、THQS、THQR、THQN和PHSP,出现总频率为61.8%;陕西省主要致病类型为PHST和FHST,出现总频率为17.1%。三省小麦叶锈菌的群体结构组成复杂。毒性基因V9、V19、V24、V38、V39、V40、V41、V42、V43和V45在三省中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小于21%,其中V9、V24和V38的毒力频率为0,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小麦抗叶锈病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2c、V3、V3bg、VB、V11、V14a、V14b、V16、V25、V26和V33在三省中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大于70%,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为无效抗叶锈基因。毒性基因V1、V2a、V15、V19、V28和V30的毒性基因频率在三省中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Pt18906激发TcLr27+31的双层防御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齐悦 吕峻元 +4 位作者 张悦 韦杰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71-2384,共14页
【目的】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过程中病菌向寄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以调控寄主防御反应、发挥毒性功能。开展对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探索小麦叶锈... 【目的】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过程中病菌向寄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以调控寄主防御反应、发挥毒性功能。开展对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探索小麦叶锈菌的致病机制,为病害的持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叶锈菌13-5-72与感病品种Thatcher互作的cDNA为模板扩增效应蛋白Pt18906,通过SignalP 4.1、TargetP 1.1、TMHMM 2.0和EffectorP 2.0软件对Pt18906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利用在线软件Swiss-Model预测Pt18906的三级结构,利用在线软件SOPMA预测Pt18906的二级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Pt18906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借助于烟草的异源表达系统对Pt18906进行抑制Bax和INF1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能力验证,利用酵母系统验证Pt18906的信号肽是否具有分泌功能,采用氨基酸逐步缺失的方法缺失突变Pt18906,从而确定其功能毒性motif;通过在烟草中瞬时表达Pt18906-GFP融合蛋白,结合质壁分离技术分析Pt18906的亚细胞定位,得出效应蛋白的作用位点;利用瞬时表达技术在以Thatcher为背景的不含抗病基因和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全套近等基因系上开展Pt18906无毒性功能分析;采用细菌三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介导的瞬时转化分析Pt18906对寄主防御反应的调控。【结果】从小麦叶锈菌13-5-72与感病品种Thatcher互作6 d的转录组文库中获得一个在接种24 h后显著高表达的、基因全长序列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的候选效应蛋白Pt18906,该效应蛋白缺乏已知的功能结构域和保守基序,工作环境偏碱性,在烟草细胞中瞬时表达Pt18906,Pt18906能够抑制Bax和INF1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表明该效应蛋白具有毒性功能,并且通过构建缺失突变体明确其28—47位氨基酸对其毒性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效应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表明其作用于细胞内。Pt18906在单基因系抗病品种TcLr27+31和TcLr42上能够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表明该效应蛋白的无毒性,Pt18906能够引起TcLr27+31中胼胝质的积累和活性氧的迸发,胼胝质随注射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积累,活性氧在注射后的10 min达到最高。【结论】位于28-47位的氨基酸决定Pt18906的毒性主要功能,Pt18906能激发小麦TcLr27+31双层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小麦锈病 效应蛋白 胼胝质 活性氧 致病性 防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载体及温度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宏鹏 张河山 +6 位作者 杜冬冬 赵赛 闫红飞 孟庆芳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125-128,共4页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所测最适温度20℃下,以6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芽管生长率和芽管生长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在无纺布上的夏孢子的芽管长度最长达到465.85μm,微孔滤膜上的夏孢子芽管伸长速度最快,而在这6种材料上夏孢子12 h的萌发率基本相同。微孔滤膜更利于萌发孢子的收集,因此,微孔滤膜是最适宜的萌发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夏孢子 萌发 培养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万菁婧 孟庆芳 +2 位作者 杨文香 温晓蕾 刘大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929-16930,共2页
[目的]为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及已知基因的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8年采集自山东省的62株叶锈菌菌株标样进行测定,计算其毒性频率。[结果]62株菌株共划分为35个致病类型,其中THSS、... [目的]为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及已知基因的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8年采集自山东省的62株叶锈菌菌株标样进行测定,计算其毒性频率。[结果]62株菌株共划分为35个致病类型,其中THSS、PHSS、THQS、THTS、FHSS、PHQT和THTT为优势致病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7%、6.5%、6.5%、6.5%、6.5%、4.8%、4.8%;根据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可确定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4、Lr30、Lr36、Lr39、Lr42、Lr21+39、Lr45和Lr47为目前山东省有效抗病基因(组合)。[结论]该研究为山东省小麦叶锈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上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其小种命名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薇 刘太国 +1 位作者 何月秋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8-142,共5页
由于地理生态条件、叶锈菌群体结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相应的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小种命名方法。美洲、中国、欧洲、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均采用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分别含有Lr1、Lr2 a、Lr2 c、Lr3... 由于地理生态条件、叶锈菌群体结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相应的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小种命名方法。美洲、中国、欧洲、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均采用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分别含有Lr1、Lr2 a、Lr2 c、Lr3、Lr9、Lr16、Lr24、Lr26、Lr3 ka、Lr11、Lr17和Lr30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但附加的辅助鉴别品种不尽相同;澳大拉西亚和印度的鉴别寄主自成体系。这种格局不利于国家间研究结果的对比和交流。因此,建立一套国际通用鉴别体系实属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鉴别寄主 生理小种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的一个小麦叶锈菌特异分子标记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文月 王丽珊 +5 位作者 郭鹏 王菲 王逍冬 刘大群 王海燕 孟庆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1-1229,共9页
小麦叶锈菌毒性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往往导致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推广种植几年后的抗性丧失。因此,开发用于田间小麦叶锈病的诊断与预测预报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已经完成小麦叶锈菌PHNT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 小麦叶锈菌毒性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往往导致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推广种植几年后的抗性丧失。因此,开发用于田间小麦叶锈病的诊断与预测预报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已经完成小麦叶锈菌PHNT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在数据库中挑选候选效应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明确其在叶锈菌侵染小麦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模式,根据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候选效应蛋白,再根据编码候选效应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小麦叶锈菌PHNT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旨在开发小麦叶锈菌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在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24个候选效应蛋白,qPCR检测明确其中17个具有明显的表达差异。PCR扩增结果表明,基于候选效应蛋白基因PTTG-05290设计的引物在小麦叶锈菌PHNT中获得一条920 bp的条带,且在检测的25种叶锈菌生理小种中均稳定存在,而在小麦条锈菌、菜豆锈菌、枣树锈菌、柳树锈菌、苹果树锈菌及芦苇锈菌6种锈菌中不能获得有效扩增,表明该引物在小麦叶锈菌中具有特异性。qPCR结果表明,PTTG-05290在叶锈菌侵染小麦4 d时达到表达高峰,表达量为0 d的218倍,而0.5 d时便大量检测到该基因。因此,PTTG-05290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小麦叶锈菌的田间早期检测及预测预报,对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田间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效应蛋白 特异性分子标记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方法
20
作者 赵宝海 《知识经济》 2010年第16期134-134,共1页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由于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结果,弄清小种消长动态及其致病性特点,对于指导抗锈育种、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及品种的合理部署、达到病害的持久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近等基因系 毒性基因 致病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