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成株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的选育
1
作者 侯富 金银禹 +3 位作者 张婷 王洋 孔令娜 张瑞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7-834,共8页
白粉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从小麦野生近缘种发掘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对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硬粒小麦-簇毛麦01I139(V#6)双二倍体AABBVV-3与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回交的后代中鉴定到一个小麦-簇毛麦2V#6... 白粉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从小麦野生近缘种发掘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对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硬粒小麦-簇毛麦01I139(V#6)双二倍体AABBVV-3与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回交的后代中鉴定到一个小麦-簇毛麦2V#6(2D)异代换系11-2V-1,利用11-2V-1在染色体2V和2D之间产生重组,将11-2V-1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F_(1)自交。利用GISH/FISH和分子标记对F_(2)世代131个单株进行分子细胞学鉴定,获得了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11-2V-2、2V#6S端体系11-2V-3和2V#6L端体系11-2V-4新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所有F_(2)单株苗期均高感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E09,但成株期含有2V#6和2V#6L染色体臂的所有单株均表现高抗(IT=1~2),而仅含有2V#6S染色体臂或无外源染色体的单株均高感白粉病(IT=7~9),表明簇毛麦01I139的2V#6L染色体臂上携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该基因可能与小麦-簇毛麦T2BS·2V#5L易位系携带的Pm62是等位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T2DS·2V#6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传递正常,对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因此,本研究创制的成株抗白粉病T2DS·2V#6L易位系11-2V-2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也为后续簇毛麦2VL上优异基因遗传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 白粉病 毛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与RFLP标记鉴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代换系 被引量:30
2
作者 马渐新 周荣华 贾继增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上的RFLP探针psr113、psr371进行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小麦品系GN21、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6A(6V)代换系;结合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首次把簇毛麦编码的α-淀粉酶-1生化位点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长臂上,暂命名为α-Amy-Ⅴ1。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杂交与RFLP技术相结合是全面、准确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及其与小麦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 代换系 原位杂交 抗病性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克隆池PCR法筛选小麦-簇毛麦易位系6VS/6AL基因组TAC文库获得抗病基因候选克隆 被引量:5
3
作者 秦跟基 陈佩度 +2 位作者 刘耀光 方玉达 刘大钧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用根据抗病基因保守区设计的一对简并性引物 ,从小麦 簇毛麦易位系 6VS 6ALcDNA中PCR扩增获得一个具有抗病基因核苷酸结合位点 (Nucleotidebindingsite,NBS)结构特点的DNA片段克隆N7。从小麦 簇毛麦易位系6VS 6AL基因组TAC(Transforma... 用根据抗病基因保守区设计的一对简并性引物 ,从小麦 簇毛麦易位系 6VS 6ALcDNA中PCR扩增获得一个具有抗病基因核苷酸结合位点 (Nucleotidebindingsite,NBS)结构特点的DNA片段克隆N7。从小麦 簇毛麦易位系6VS 6AL基因组TAC(Transformation competentartificialchromosome,TAC)文库的 2 2块 96孔板提取所有 2 112个克隆池(每个池含约 10 0 0个克隆 )的质粒 ,再根据N7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 ,用克隆池PCR(pooledPCR)法经分级筛选从文库中获得一个阳性克隆。以N7为探针 ,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该TAC克隆为真正含有抗病候选基因的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池PCR法 筛选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6VS/6AL 基因组TAC文库 抗病基因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叶片cDNA文库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牛吉山 于玲 +1 位作者 陈佩度 刘大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共4页
用表达型质粒载体pSPORT 1构建了经白粉菌 (Erysiphegraminis)诱导 48h和未经诱导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Triticumaestivum Haynaldiavillosatranslocationline)叶片cDNA文库各一个。文库宿主菌为E .coliDH10B。非诱导文库包含约... 用表达型质粒载体pSPORT 1构建了经白粉菌 (Erysiphegraminis)诱导 48h和未经诱导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Triticumaestivum Haynaldiavillosatranslocationline)叶片cDNA文库各一个。文库宿主菌为E .coliDH10B。非诱导文库包含约 5 0万个重组cDNA克隆 ,平均插入片段为 1 2 5kb ,主要分布在 40 0bp~ 2 2kb。诱导文库包含约 30万个重组cDNA克隆 ,平均插入片段 1 2kb。用克隆的病程相关基因 (pathogenesisrelatedgene)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pWIR作探针 ,进行杂交筛库 ,杂交信号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 CDNA文库 白粉病 基因克隆 抗病基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新力 胡茂林 +2 位作者 邵军民 严引娣 井金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1-54,共4页
本文对7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种质V9128-1、V9128-3、V9129-1、V3、V4、V5、V12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研究。用小麦条锈菌对供试材料苗期接种鉴定表明,7个易位系的抗病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基因推导原理和系谱分析,可初步推测这7个易位系... 本文对7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种质V9128-1、V9128-3、V9129-1、V3、V4、V5、V12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研究。用小麦条锈菌对供试材料苗期接种鉴定表明,7个易位系的抗病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基因推导原理和系谱分析,可初步推测这7个易位系所包含的抗条锈基因不尽相同。进而对两个抗病谱较宽的易位系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对条锈菌CY30的抗条锈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3对条锈菌CY31的抗条锈基因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揭示了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为寡基因控制,为尽快利用这些宝贵抗病基因,培育小麦抗锈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小麦条锈菌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洪杰 石云素 +4 位作者 史占良 张艳敏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6,共6页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反交结实率,但是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受正反交的影响小于杂交结实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生长迅速,甚至直接诱导出绿苗,共获得不同杂交组合2005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观察还发现有少量再生植株发生形态变异,但是组织培养对提高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育性没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杂文 幼胚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1 位作者 马鸿翔 陈佩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467,472,共5页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有6对,分别位于6对染色体上。在1AS、1BS、5DS的端部同时存在45S rDNA和5S rDNA位点,并在物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同时讨论了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变异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 RDNA 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被引量:3
8
作者 曹亚萍 别同德 +3 位作者 陈佩度 范绍强 周元成 张姝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1,共5页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位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位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2;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 花粉辐射 易位染色体 传递率 纯合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cyclophil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华纲 朱姗颖 +1 位作者 王秀娥 陈佩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利用RT-PCR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克隆到1个cyp基因,命名为Ta-Hv-cyp。该基因全长为599bp,编码1条17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具有保守的功能位点W128和胞质型CyP蛋白特有的插入序列KSGKPLH48-54。BLAST分析表明,推导的... 利用RT-PCR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克隆到1个cyp基因,命名为Ta-Hv-cyp。该基因全长为599bp,编码1条17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具有保守的功能位点W128和胞质型CyP蛋白特有的插入序列KSGKPLH48-54。BLAST分析表明,推导的Ta-Hv-CyP蛋白分别与小麦、水稻、玉米、拟南芥的胞质型CyP具有98%,88%,85%和8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构建的进化树显示,推导的Ta-Hv-CyP蛋白与单子叶植物胞质型CyPs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philin基因 RT-PCR 序列分析 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正武 马东方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1042-1045,共4页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逆性强、抗条锈性强和抗白粉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9个中国目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8360进行了抗条锈性评价,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条锈性。以条锈菌小种CYR32对V8360与感病品种铭贤16...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逆性强、抗条锈性强和抗白粉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9个中国目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8360进行了抗条锈性评价,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条锈性。以条锈菌小种CYR32对V8360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置的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中一个F2代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表明,V8360对条锈菌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 V8360。从32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的4个SSR位点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与该基因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AC文库中筛选Hv-S/TPK基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玉磊 曹爱忠 +2 位作者 杨学明 王晓云 陈佩度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27-1332,共6页
本实验室已经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到一个白粉菌诱导后上调表达的抗病相关基因Hv-S/TPK,并获得了它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Hv-S/TPK的特异引物筛选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 本实验室已经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到一个白粉菌诱导后上调表达的抗病相关基因Hv-S/TPK,并获得了它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Hv-S/TPK的特异引物筛选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hromsome,TAC)文库,获得了阳性TAC单克隆,并进一步获得了含有Hv-S/TPKcDNA序列的5160bp(GenBank Accession No.EU153366)的亚克隆。对亚克隆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v-S/TPK基因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4个外显子序列与簇毛麦上已得到的Hv-S/TPK的cDNA序列100%同源。对起始密码子上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中,含有W-Box、OCS-element等与抗病相关的元件。以TAC克隆为探针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表明含有Hv-S/TPK基因的TAC克隆来自于簇毛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文库 Hv-S/TPK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套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苗期耐盐性及籽粒硒和叶酸的含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志阳 贾子苗 +4 位作者 梁秋菊 王轲 唐华丽 叶兴国 张双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193,共9页
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作为小麦的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基因,是改善小麦耐盐性和提高小麦营养品质的理想材料。以小麦-簇毛麦#2和小麦-簇毛麦#3二体附加系为材料,进行耐盐性鉴定及籽粒中硒和叶酸含量的测定。发现小麦-簇毛麦#2附加... 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作为小麦的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基因,是改善小麦耐盐性和提高小麦营养品质的理想材料。以小麦-簇毛麦#2和小麦-簇毛麦#3二体附加系为材料,进行耐盐性鉴定及籽粒中硒和叶酸含量的测定。发现小麦-簇毛麦#2附加系和#3附加系在盐胁迫下的萌发率分别为16.67%-43.33%、26.67%-70.00%,均高于对照中国春(6.65%);盐胁迫下附加系DA3V#3、DA7V#3、DA2V#3和DA5V#2的萌发率分别为70.00%、56.67%、53.33%和43.33%;盐胁迫下附加系的生长正常,株高和根长均大于对照中国春,其中DA4V#2和DA2V#3的株高分别达到15.2和16.1 cm,DA2V#3根长为3.4 cm;在14个附加系和对照中,DA2V#2和DA2V#3籽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8.47和7.60μg/g。小麦-簇毛麦#2附加系和#3附加系籽粒中叶酸含量为9.00-26.10μg/100 g,大多数附加系高于对照中国春(10.98μg/100 g),其中,附加系DA4V#2和DA6V#2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DA6V#2比对照增加2.4倍。簇毛麦2V#3、3V#3和5V#2染色体可能存在耐盐相关基因,2V染色体可能存在富硒相关基因,6V#2染色体可能携带籽粒叶酸合成的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附加系 耐盐性 硒含量 叶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川麦60-簇毛麦3V(3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洁 蒋云 +4 位作者 郭元林 王颖 邓光兵 宣朴 龙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本,以CD-3为母本,在回交自交系BC,F2群体中筛选到一个高抗条锈病的株系,命名为1901-245,并进一步对该株系进行分子标记、焚光原位杂交(FISH)及田间条绣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和熒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1901-245携带一对簇毛麦3V染色体,丢失了一对小麦3D染色体;1901-24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正常,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且3V染色体未出现单价体。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901-245及其亲本CD-3均表现为高抗小麦条锈病,而亲本川麦60则表现为高感小麦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簇毛麦3V染色体上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在1901-245的遗传背景下能正常表达;1901-245为普通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材料,高抗小麦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进一步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加以应用。另外,FISH鉴定及植株形态观察结果显示,1901-245仍含有较多亲本CD-3(CS背景)的遗传背景,因此后期可继续将1901-245与川麦60进行回交,并在后代中加大簇毛麦3V染色体的追踪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麦 3V染色体 川麦60 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 抗条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亚萍 曹爱忠 +1 位作者 王秀娥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EST-STS标记 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 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普通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系1RS·1BL,6VS·6AL 被引量:16
15
作者 丌增军 刘大钧 陈佩度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7-273,T003,T004,共9页
为改进小麦-黑麦 1RS· 1BL易位系的抗病性,丰富栽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文通过1RS·1BL与6VS·6AL易位系杂交,在后代中利用染色体CW带技术从杂种F2中鉴定出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纯合... 为改进小麦-黑麦 1RS· 1BL易位系的抗病性,丰富栽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文通过1RS·1BL与6VS·6AL易位系杂交,在后代中利用染色体CW带技术从杂种F2中鉴定出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纯合体 1RS· 1BL,6VS· 6AL(2n= 42),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9.14 +1.86 ,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利用生物素和地高辛分别标记的黑麦和簇毛麦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在RTC和PMC中均清晰地观察到呈黄绿色的黑麦染色质和呈红色的簇毛麦染色质,小麦染色质呈蓝色,进一步证实了C-分带结果。该易位系育性正常,并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是同时利用1RS·1BL和6VS·6AL易位染色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有用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黑麦-毛麦双重易位系 1BL·1RS 6VS·6AL C-分带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簇毛麦6V染色体小麦抗白粉病NIL培育与抗病遗传特性分析
16
作者 李委潞 孙英龙 +2 位作者 孙中洁 刘晓颖 王振英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5-7,共3页
以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为Pm21抗病基因供体,农艺性状优良的京411为轮回亲本,经杂交和连续7代回交、自交后培育了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京411♀/6A/6V♂//京4117),白粉病抗性遗传和抗病性检测表明,Pm21呈显性单基因遗传,近等... 以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6A/6V为Pm21抗病基因供体,农艺性状优良的京411为轮回亲本,经杂交和连续7代回交、自交后培育了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京411♀/6A/6V♂//京4117),白粉病抗性遗传和抗病性检测表明,Pm21呈显性单基因遗传,近等基因系强抗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远丰175
17
作者 吉万全 王秋英 +4 位作者 王长有 任志龙 张宏 蔡东明 王亚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丰产 抗病 优质 杂种F1代 品种权保护 父本杂交 小偃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玲 牛吉山 +3 位作者 马正强 李新燕 陈佩度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60-768,共9页
利用RT-PCR技术,从被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中获得病程相关蛋 白1(TaPr-1)。DNA克隆.该基因具有编码164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中包含24个氨基酸构 成的信号肽和140个氨基酸组成的... 利用RT-PCR技术,从被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中获得病程相关蛋 白1(TaPr-1)。DNA克隆.该基因具有编码164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中包含24个氨基酸构 成的信号肽和140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肽(MW为15.1kD).经蛋白结构比较分析,发现其与 植物中已分离的多种 PK类蛋白具一定的同源性。 Northern杂交显示,易位系被诱导 12小时 左右,该基因转录物累积最多,其在抗病易位系和感病亲本扬5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 Southern杂交表明在小麦基因组中该基因的拷贝数多于1个,且该基因在扬5和易位系中表 现多态性,表明6VS上有可能携带该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病程相关蛋白1 防卫反应基因 RT-PCR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Beclin1类似基因的分子克隆与鉴定(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吉山 于玲 +2 位作者 马正强 陈佩度 刘大钧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5-280,共6页
以小麦 簇毛麦 (Triticumaestivum Haynal diavillosa) 6VS/6AL易位系 92R1 3 7为材料 ,应用mRNA差异显示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 (rapidam plificationofcDNAends,RACE)技术对在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诱导后表达增强的基因进行了克隆。... 以小麦 簇毛麦 (Triticumaestivum Haynal diavillosa) 6VS/6AL易位系 92R1 3 7为材料 ,应用mRNA差异显示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 (rapidam plificationofcDNAends,RACE)技术对在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诱导后表达增强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分离到一个与拟南芥Beclin1类似基因同源的全长cDNA克隆 ,暂定名为小麦Beclin1类似基因。它编码 44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二级结构推导显示与人类Beclin相似 ,具有螺旋结构。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 ,小麦Beclin1类似基因在白粉菌诱导后表达增强。Southern分析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 差异显示 小麦Beclin1类似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簇毛麦抗条锈病新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14
20
作者 周新力 吴会杰 +2 位作者 张如佳 刘佩 井金学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0号生理小种,对小麦抗病种质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和铭贤169的杂交后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的抗病性符合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控制。并根据F2抗、感病单株分离比例组建抗感池,用SSR技术... 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0号生理小种,对小麦抗病种质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和铭贤169的杂交后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的抗病性符合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控制。并根据F2抗、感病单株分离比例组建抗感池,用SSR技术寻找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121个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个与抗病基因YrV1(暂命名)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gwm566和Xgwm376,遗传距离分别为3.6和5.5cM;因此,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3B染色体短臂上。这2个标记不仅能在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中检测到,而且在抗病基因供体亲本簇毛麦中也能检测到。综合抗病基因来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可以推断,YrV1很可能是1个来自簇毛麦并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 抗条锈病 遗传分析 SS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