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花粉辐射诱导的小麦-簇毛麦相互易位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别同德 汪乐 +5 位作者 何华纲 亓增军 冯高 陈全战 李海凤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32-1438,共7页
利用60Coγ--射线处理小麦-簇毛麦6V单体添加系花粉,并给中国春授粉,在一个M1单株减数分裂中期Ⅰ检测到一个由2条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和一条完整小麦染色体构成的三价体,说明参与易位的2个小麦片段均来自同一条小麦染色体,推测两条易... 利用60Coγ--射线处理小麦-簇毛麦6V单体添加系花粉,并给中国春授粉,在一个M1单株减数分裂中期Ⅰ检测到一个由2条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和一条完整小麦染色体构成的三价体,说明参与易位的2个小麦片段均来自同一条小麦染色体,推测两条易位染色体由相互易位产生。将其中涉及外源大片段的易位染色体称为外源大片段易位(large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LAST),涉及外源小片段的称为外源小片段易位(small 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SAST)。对后代中两个易位染色体均纯合的植株(LAST″+SAST″,2n=44)进行顺次C-分带和GISH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7BS-6VS.6VL,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6VS-7BS.7BL,易位断点分别位于7B染色体短臂约FL0.60处及6V染色体短臂约FL0.70处。在M2代群体中检测到7种染色体组成类型,比例为3(LAST″+SAST″)∶20(LAST′+SAST′)∶2(LAST″+SAST′)∶1(LAST′+SAST″)∶1LAST′∶2SAST′∶22(0型),其中外源大片段和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往往相伴出现。抗病鉴定结果显示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上。对LAST′+SAST′型(2n=43)M2代单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GISH研究结果显示,88.5%的后期Ⅰ或末期Ⅰ细胞中出现T6VS-7BS.7BL和T7BS-6VS.6VL的共分离。此外,在个别后期Ⅰ细胞中观察到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发生落后和着丝粒断裂现象,并在LAST′型单株(2n=42)的自交后代中筛选到一个通过着丝粒断裂-融合产生的外源小片段插入易位T7BL.6VS-7BS,这为利用外源大片段易位进一步创制携带抗病基因的小片段插入易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分别获得了T7BS-6VS.6VL和T6VS-7BS.7BL的纯合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毛麦 6V 相互易位 外源大片段易位 外源小片段易位 小片段插入易位 白粉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海燕 赵仁慧 +3 位作者 袁春霞 张守忠 肖进 王秀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了给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用T4DL.4VS易位系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5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周9823、绵阳26、石4185、扬麦15进行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上述品种进行正反回交,研究小麦-簇毛麦T4DL... 为了给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用T4DL.4VS易位系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5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周9823、绵阳26、石4185、扬麦15进行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上述品种进行正反回交,研究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常可以与4D染色体配对形成棒状二价体。在不同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中,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方式不相同,T4DL·4VS易位染色体的传递受到小麦遗传背景的影响。测交结果表明,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0.59%(46.15%~59.1%)和24.02%(16.67%~37.75%),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T4DL·4VS易位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被引量:3
3
作者 曹亚萍 别同德 +3 位作者 陈佩度 范绍强 周元成 张姝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1,共5页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位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位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2;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毛麦 花粉辐射 易位染色体 传递率 纯合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簇毛麦V染色体引起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中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变化(简报)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纯正 尹凤英 +6 位作者 黄海泉 王振英 彭永康 谢超杰 刘志勇 孙其信 杨作民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线粒体是需氧生物中的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在能量代谢中,它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均在线粒体内完成。线粒体具有高度的生物化学和遗传上的独立性,含有DNA和核糖核蛋白体,负责合成生物体内2%-5... 线粒体是需氧生物中的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在能量代谢中,它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均在线粒体内完成。线粒体具有高度的生物化学和遗传上的独立性,含有DNA和核糖核蛋白体,负责合成生物体内2%-5%的蛋白质。线粒体DNA具有自身复制能力,控制着众多的遗传性状,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则被认为是由线粒体基因组控制的性状。由于线粒体在能量代谢、遗传性状控制等多方面的功能,近5年中,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很大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麦 染色体代换系 易位 线粒体蛋白质组 小麦白粉病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V染色体RAPD标记筛选 被引量:5
5
作者 洪敬欣 彭永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5,共3页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条OP系列引物中均扩增出结果,条带清晰可见。从20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只有1个引物OPW03在含有簇毛麦V染色体的4个材料中均扩增出1条约570 bp的谱带,而在栽培小麦和硬粒小麦中没有发现。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分子标记(OPW03-570)是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代换系 易位 染色体 RAPD标记 白粉病 抗病基因 Pm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普通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系1RS·1BL,6VS·6AL 被引量:16
6
作者 丌增军 刘大钧 陈佩度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7-273,T003,T004,共9页
为改进小麦-黑麦 1RS· 1BL易位系的抗病性,丰富栽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文通过1RS·1BL与6VS·6AL易位系杂交,在后代中利用染色体CW带技术从杂种F2中鉴定出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纯合... 为改进小麦-黑麦 1RS· 1BL易位系的抗病性,丰富栽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文通过1RS·1BL与6VS·6AL易位系杂交,在后代中利用染色体CW带技术从杂种F2中鉴定出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纯合体 1RS· 1BL,6VS· 6AL(2n= 42),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9.14 +1.86 ,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利用生物素和地高辛分别标记的黑麦和簇毛麦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在RTC和PMC中均清晰地观察到呈黄绿色的黑麦染色质和呈红色的簇毛麦染色质,小麦染色质呈蓝色,进一步证实了C-分带结果。该易位系育性正常,并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是同时利用1RS·1BL和6VS·6AL易位染色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有用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黑麦-毛麦双重易位 1BL·1RS 6VS·6AL C-分带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抗白粉病基因PmV小麦-簇毛麦补偿性插入易位系Dv6-IT2的创制与鉴定
7
作者 万文涛 赵霈泽 +6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汪尊杰 张旭 陈一鸣 别同德 赵仁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3-2020,共8页
白粉病是中国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抗白粉病基因PmV和Pm21是来自不同簇毛麦种质的同源基因,分别以T6V#4S·6DL和T6V#2S·6AL易位系的形式被育种利用。Pm21基因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其后备抗源的PmV基因却极少被利用,主要... 白粉病是中国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抗白粉病基因PmV和Pm21是来自不同簇毛麦种质的同源基因,分别以T6V#4S·6DL和T6V#2S·6AL易位系的形式被育种利用。Pm21基因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其后备抗源的PmV基因却极少被利用,主要原因是T6V#4S·6DL易位染色体的外源片段过大,在亲子代传递率低,育种利用困难。创制含PmV的补偿性小片段易位是提高传递率、减少外源基因冗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均携带PmV基因的顶端易位系Dv6T25与近着丝粒易位系Dv6T36杂交,根据外源重叠区重组原理,在F_(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出1个携PmV基因的补偿性中间插入易位系Dv6-IT2。利用簇毛麦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标记加密分析,结果表明易位片段双侧断裂重接位点分别介于35.1~36.3 Mb和85.1~85.3 Mb,外源易位片段长度约为50 Mb。将Dv6-IT2与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23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标记结果显示,抗感比符合3∶1分离比,说明PmV基因在新型易位中可正常传递。本研究成功创制了Dv6-IT2,将促进PmV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抗白粉病基因PmV 插入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成株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的选育
8
作者 侯富 金银禹 +3 位作者 张婷 王洋 孔令娜 张瑞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7-834,共8页
白粉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从小麦野生近缘种发掘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对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硬粒小麦-簇毛麦01I139(V#6)双二倍体AABBVV-3与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回交的后代中鉴定到一个小麦-簇毛麦2V#6... 白粉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从小麦野生近缘种发掘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对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硬粒小麦-簇毛麦01I139(V#6)双二倍体AABBVV-3与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回交的后代中鉴定到一个小麦-簇毛麦2V#6(2D)异代换系11-2V-1,利用11-2V-1在染色体2V和2D之间产生重组,将11-2V-1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NAU0686杂交,F_(1)自交。利用GISH/FISH和分子标记对F_(2)世代131个单株进行分子细胞学鉴定,获得了小麦-簇毛麦T2DS·2V#6L易位系11-2V-2、2V#6S端体系11-2V-3和2V#6L端体系11-2V-4新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所有F_(2)单株苗期均高感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E09,但成株期含有2V#6和2V#6L染色体臂的所有单株均表现高抗(IT=1~2),而仅含有2V#6S染色体臂或无外源染色体的单株均高感白粉病(IT=7~9),表明簇毛麦01I139的2V#6L染色体臂上携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该基因可能与小麦-簇毛麦T2BS·2V#5L易位系携带的Pm62是等位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T2DS·2V#6L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传递正常,对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因此,本研究创制的成株抗白粉病T2DS·2V#6L易位系11-2V-2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也为后续簇毛麦2VL上优异基因遗传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毛麦T2DS·2V#6L易位 白粉病 毛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组织培养和辐射诱变创造高频率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洪杰 郭北海 +5 位作者 张艳敏 李义文 杜立群 李银心 贾旭 朱至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1-519,共9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证明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能够发生属间染色体易位,易位染色体不仅有臂间易位,还有小片段易位,表明通过杂种组织培养是创造属间易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辐射处理能够大幅度促...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证明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能够发生属间染色体易位,易位染色体不仅有臂间易位,还有小片段易位,表明通过杂种组织培养是创造属间易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辐射处理能够大幅度促进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特别是易位频率达到7.4%。观察还表明,培养时间对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都有较大影响,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变异在培养的初期阶段就已出现。在一定时间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未发生变异的细胞频率逐渐下降,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细胞逐渐增多。培养时间对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细胞频率影响不大。对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培养时间延长主要是提高了端着丝点染色体的频率。在杂种培养细胞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染色体加倍细胞(2n=84),但是培养一段时间后这类细胞就逐渐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毛麦 组织培养 染色体易位 辐射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簇毛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率及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海燕 肖进 +5 位作者 袁春霞 徐涛 于春艳 孙昊杰 陈佩度 王秀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1-367,共7页
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缘种簇毛麦。小麦一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18(T1AS·1AL-6VS)和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系NAU419(T4BS·4BL-6VS-4BL)携带Pm21,高抗白粉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为了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NA... 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缘种簇毛麦。小麦一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18(T1AS·1AL-6VS)和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系NAU419(T4BS·4BL-6VS-4BL)携带Pm21,高抗白粉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为了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NAU418和NAU419为亲本分别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郑麦9023等12个小麦品种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农艺亲本进行正、反回交,研究两种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DNA分子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ollen Mother Cell,PMC MI),两种易位染色体分别可以与对应的小麦染色体配对形成棒状二价体。正、反交结果分析表明,NAU418中的小片段顶端易位染色体T1AS·1AL-6VS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8.00%~50.98%和7.89%~45.07%,NAU419中的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染色体T4BS·4BL-6VS-4BL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29.17%~52.38%和7.69%~47.06%。表明2个易位系中的易位染色体都可以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但是其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均显著低于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白粉病 小片段易位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单体异附加材料外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瑞芬 梁宏霞 赵茂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借助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 簇毛麦单体异附加材料中的外源染色体 ,并结合细胞学分析 ,追踪研究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 ,在中期I ,2份单体异附加材料花粉母细胞 (PMCs)中的二价体配对频率比预期值低 ,出现了... 借助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 簇毛麦单体异附加材料中的外源染色体 ,并结合细胞学分析 ,追踪研究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 ,在中期I ,2份单体异附加材料花粉母细胞 (PMCs)中的二价体配对频率比预期值低 ,出现了未配对的小麦单价染色体 ,附加的簇毛麦 6V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小麦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 ;在后期I ,2 0 .3%~ 2 9.3%PMCs中的 6V染色体落后 ,2 9.0 %~ 34.1%PMCs中的 6V姐妹染色单体提早分裂 ,18.2 %~ 2 6 .1%PMCs中的 6V染色体随机走向一极 ,6V染色体断裂的频率为 1.2 %~ 2 .9% ,同时有少量小麦染色体也发生了不规则分裂现象 ,表明附加的 6V染色体也影响小麦染色体后期的正常分离。另外 ,在减数分裂后期 ,观察到 1.2 %的PMCs中有簇毛麦 6V染色体和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易位的现象。这为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间产生易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单体异附加 减数分裂 基因组原位杂交 易位 外源染色体 遗传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抗病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杰 井金学 +3 位作者 陈漱阳 侯文胜 杨群慧 赵继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毛麦 双随体染色体 双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特异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宝莉 李纯正 彭永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5-8.6之间。栽培小麦、6V/6A、6VS/6AL、与6VS/6DL之间的双向电泳谱型极为相似,但与簇毛麦不同。在代换系、两个易位系和簇毛麦中检测到了特异蛋白组分16 KD/pI5.0,而在栽培小麦中未检测到该组分,这些结果表明16 KD/pI5.0蛋白可能定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代换系 双向电泳 毛麦 白粉病 特异蛋白 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系的选育与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亚萍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3-929,共7页
为了转移和利用簇毛麦1V染色体上的优质基因,用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杂交,再用中国春回交,综合运用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从BC1F1~BC1F3代中检测到1V染色体系,在BC1F2、BC2F... 为了转移和利用簇毛麦1V染色体上的优质基因,用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杂交,再用中国春回交,综合运用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从BC1F1~BC1F3代中检测到1V染色体系,在BC1F2、BC2F1代中选育出分别涉及簇毛麦1V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四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系,包括1VS·W易位系、W·1VL易位系、1VS单端体系和1VL端二体系,为小麦育种创造了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1V染色体 易位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组荧光原位杂交及C-带鉴定小麦中的簇毛麦染色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懋群 邓光兵 +4 位作者 M.Cerbah 马欣荣 陈静 O.Panaud S.Yakovlev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1-304,共4页
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对抗白粉病、高蛋白质含量“小麦×簇毛麦”杂种后代端体附加系进行染色体组荧光原位杂交,以鉴定附加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附加端体染色体为簇毛麦染色体,染色体C-带分析结果显示,该端体可能为簇毛麦... 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对抗白粉病、高蛋白质含量“小麦×簇毛麦”杂种后代端体附加系进行染色体组荧光原位杂交,以鉴定附加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附加端体染色体为簇毛麦染色体,染色体C-带分析结果显示,该端体可能为簇毛麦6Vs或7Vs染色体.该端体染色体携有抗白粉病和高蛋白质基因,利用染色体显微操作技术可对这些优良基因进行分离、克隆并加以利用.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还发现,通过“小麦-簇毛麦”易位系6Vs/7AL易位染色体转移操作,已将易位染色体转移到推广小麦品种“川育12”中.此外,还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内为相邻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染色体 染色体原位杂交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_1 的雌雄配子传递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概率 ,但在含有小麦亲本‘J 11’的杂种组合中情况不同 ,簇毛麦染色体在这个杂种组合中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都是随机的。说明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受杂种F1中小麦亲本的影响 ,推测在小麦亲本‘J 11’中可能存在一个影响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雄配子传递的基因。单个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与 6x小簇麦作为父本或母本有关。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中 ,以 4V和 7V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最高 ,而 3V的传递频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用 6x小簇麦作为桥梁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 ,创制杂种F1时 ,最好以普通小麦为父本 ,并且F3 和BC1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x小 普通小麦 杂种 染色体 毛麦 硬粒小麦 雌雄配子传递 双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曹亚萍 曹爱忠 +1 位作者 王秀娥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EST-STS标记 小麦-毛麦染色体 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2V染色体端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淑梅 徐川梅 +1 位作者 周波 陈佩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具有抗多种病害、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是可供小麦改良利用的优良遗传资源。本研究综合利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具有抗多种病害、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是可供小麦改良利用的优良遗传资源。本研究综合利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hybridization,GISH)及分子标记等技术,从普通小麦-簇毛麦2V(2D)异代换系与含有Ph抑制基因的中国春高配对材料(pairing homoeologous inhibitor,PhI)C04-13的杂交后代中选出分别含有簇毛麦2V长臂和短臂的普通小麦-簇毛麦2V端体异附加系。含有簇毛麦2V短臂的附加系在护颖颖脊上有刚毛,而在含2V长臂的附加系的护颖颖脊上没有刚毛,可将控制护颖颖脊刚毛性状的基因进一步定位在簇毛麦2V染色体的短臂上。筛选出可以追踪2V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wmc25。该分子标记和护颖颖脊刚毛形态标记可用来追踪导入小麦遗传背景中的簇毛麦2V染色体短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毛麦 端体异附加系 染色体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套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苗期耐盐性及籽粒硒和叶酸的含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志阳 贾子苗 +4 位作者 梁秋菊 王轲 唐华丽 叶兴国 张双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193,共9页
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作为小麦的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基因,是改善小麦耐盐性和提高小麦营养品质的理想材料。以小麦-簇毛麦#2和小麦-簇毛麦#3二体附加系为材料,进行耐盐性鉴定及籽粒中硒和叶酸含量的测定。发现小麦-簇毛麦#2附加... 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作为小麦的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基因,是改善小麦耐盐性和提高小麦营养品质的理想材料。以小麦-簇毛麦#2和小麦-簇毛麦#3二体附加系为材料,进行耐盐性鉴定及籽粒中硒和叶酸含量的测定。发现小麦-簇毛麦#2附加系和#3附加系在盐胁迫下的萌发率分别为16.67%-43.33%、26.67%-70.00%,均高于对照中国春(6.65%);盐胁迫下附加系DA3V#3、DA7V#3、DA2V#3和DA5V#2的萌发率分别为70.00%、56.67%、53.33%和43.33%;盐胁迫下附加系的生长正常,株高和根长均大于对照中国春,其中DA4V#2和DA2V#3的株高分别达到15.2和16.1 cm,DA2V#3根长为3.4 cm;在14个附加系和对照中,DA2V#2和DA2V#3籽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8.47和7.60μg/g。小麦-簇毛麦#2附加系和#3附加系籽粒中叶酸含量为9.00-26.10μg/100 g,大多数附加系高于对照中国春(10.98μg/100 g),其中,附加系DA4V#2和DA6V#2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DA6V#2比对照增加2.4倍。簇毛麦2V#3、3V#3和5V#2染色体可能存在耐盐相关基因,2V染色体可能存在富硒相关基因,6V#2染色体可能携带籽粒叶酸合成的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毛麦附加系 耐盐性 硒含量 叶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中簇毛麦6V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渐新 周荣华 +1 位作者 贾继增 董玉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84-390,共7页
小麦-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6A(6V)二体代换系、6AL·6VS二体易位系在细胞学上是基本稳定的,6V、6AL·6VS染色体能够通过配子稳定地传递给后代。在杂合状态下,带有6V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在单体附加系(21”W+6V’... 小麦-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6A(6V)二体代换系、6AL·6VS二体易位系在细胞学上是基本稳定的,6V、6AL·6VS染色体能够通过配子稳定地传递给后代。在杂合状态下,带有6V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在单体附加系(21”W+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1.3%)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5.9%);在单体代换系(20”W+6A’+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0.4%)低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255%),但均显著低于理论值(50%);在单体易位系(20”W+6A’+6AL·6VS)中,6AL·6VS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接近理论值(50%)。另外,对杂合状态下6V、6AL·6VS通过自交的传递率,以及小麦第6染色体组单体背景中6V通过自交的传递率作统计和分析,认为6V对6A、6D的补偿作用可能大于6V对6B的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麦 染色体 遗传稳定性 传递率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