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给予可卡因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小鼠动物模型(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君 关晓伟 +1 位作者 何威 任嘉谦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2-348,共7页
探讨妊娠期给予可卡因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妊娠小鼠分为3组:可卡因注射组(每日两次注射盐酸可卡因10mg/kg,COC);盐水对照组(每日两次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SAL);饮食对照组(每日两次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饮食参考可卡因给药组,SP... 探讨妊娠期给予可卡因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妊娠小鼠分为3组:可卡因注射组(每日两次注射盐酸可卡因10mg/kg,COC);盐水对照组(每日两次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SAL);饮食对照组(每日两次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饮食参考可卡因给药组,SPF)。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胎鼠血中可卡因浓度及纹状体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并结合HE染色观察胎鼠肝脏和胎盘的形态学改变。尽管COC和SPF组母鼠摄食量和体重增长量均降低,但是仅仅COC组胎鼠的体重和脑重减少。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在COC组胎鼠血浆中可检测出可卡因,并伴有纹状体神经递质含量的异常增高。同时,也观察到了COC组胎盘和肝脏的形态学变化。本研究表明,妊娠期给予可卡因能引起妊娠母体营养不良,子代脑、肝脏和胎盘发育异常;可卡因引起的胎儿发育异常是由可卡因的毒性作用而不是母体营养不良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可卡因 母体 影响 小鼠动物模型 神经递质 胎儿发育 高压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抗透明带抗体阳性小鼠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焱 陈锐 杨艳秋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626,共1页
本研究采用重组透明带蛋白抗原主动免疫法建立AZP阳性小鼠动物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形态学及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探讨疾病的反应特征,旨在为研究女性AZP阳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和手段。
关键词 小鼠动物模型 抗体阳性 透明带 立方 实验材料 蛋白抗原 发病机制 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功能不全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德玉 敖平 +2 位作者 孙淑玲 李斌 徐庆中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小剂量组 (腺嘌呤 30 0mg kg)和模型大剂量组 (腺嘌呤 6 0 0mg kg)。每组 6 0只动物 ,按 0 .1ml 10g体重分别灌胃给药 3d ,每天 1次 ,正常对照组给...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小剂量组 (腺嘌呤 30 0mg kg)和模型大剂量组 (腺嘌呤 6 0 0mg kg)。每组 6 0只动物 ,按 0 .1ml 10g体重分别灌胃给药 3d ,每天 1次 ,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 ,模型组按上述药量给予腺嘌呤。分别在给药第 7,2 1及 35天各组随机取材 ,眼眶取血 ,分离血清进行BUN及肌酐含量测定。取肾脏常规石蜡包埋 ,HE染色 ,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血清BUN造模后 35d各模型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2倍以上。肌酐在 7d及 2 1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 35d时与对照组差异已无显著性。造模后 2 1及 35d取材组织改变基本相同 ,可见肾脏肥大苍白 ,表面凹凸不平显著 ,重量增加。镜下可见 :间质有炎细胞侵润 ,出现泡沫细胞 ,肾小球萎缩 ,分界不清 ,肾小管有蛋白管型 ,钙盐沉积 ,小剂量相对轻微。结论 腺嘌呤 30 0及 6 0 0mg kg灌胃给药 3d ,小鼠肾脏组织可出现明显的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 ,同时有氮质血症 ,营养不良 ,与人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表现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小鼠动物模型 腺嘌呤 慢性肾功能不全 造模 正常 肾小球 取材 灌胃给药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主和病原体间遗传学关系小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
作者 景志忠 宁磊 张永兴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45-49,共5页
遗传因子决定着各种病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最终结果。人类基因的抗性和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在许多方面还不清楚 ,宿主对某一种病原的反应的影响多基因控制就变得更为复杂。动物模型在宿主与病原之间复杂遗传系统解剖成单一的因素控制方面... 遗传因子决定着各种病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最终结果。人类基因的抗性和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在许多方面还不清楚 ,宿主对某一种病原的反应的影响多基因控制就变得更为复杂。动物模型在宿主与病原之间复杂遗传系统解剖成单一的因素控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克隆和鉴定宿主抗性基因方面 ,小鼠能成为一个无价的实验工具。通过三个途径能够建立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小鼠模型。 (1 )目标基因小鼠突变体的培育 ;(2 )在突变小鼠中 ,宿主抗性基因位置克隆 ;(3 )绘制和描述控制宿主与病原之间复杂性的数量特性位点图。文章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的介绍进一步阐述人的感染性疾病 ,特别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的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主 病原体 遗传因子 小鼠动物模型 感染性疾病 Α-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娟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83-188,共6页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Ⅱ型)为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并受环境影响。研究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研究并应用动物模型。Ⅱ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包括肥胖糖尿病,影响能量代谢的动物模型以及其他与肥胖糖尿病相关的动物模型,它们为...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Ⅱ型)为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并受环境影响。研究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研究并应用动物模型。Ⅱ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包括肥胖糖尿病,影响能量代谢的动物模型以及其他与肥胖糖尿病相关的动物模型,它们为人类Ⅱ型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 肥胖 小鼠动物模型 依赖型 遗传性疾病 小鼠模型 多基因控制 能量代谢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袁宏 马洪升 《华西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683-684,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小鼠动物模型 慢性活动性胃炎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胃十二指肠疾病 Hp感染 实验动物模型 胃肠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疾病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白梦天 胡竹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前,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利用过敏性小鼠动物模型,大量过敏性疾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构象变化得以揭示,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食物过敏等。尽管不... 目前,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利用过敏性小鼠动物模型,大量过敏性疾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构象变化得以揭示,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食物过敏等。尽管不同疾病的过敏性疾病小鼠动物模型免疫应答类型以及表型有所差异,但其与人类免疫应答及表型变化存在相似性。在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建立过敏性动物模型的方法以及过敏性疾病表型变化,以期为过敏性疾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质量评估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动物模型 过敏性疾病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联合恩替卡韦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洪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9期2282-2283,共2页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对于慢性病毒性干预以抗病毒为主,但是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导致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病毒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对于慢性病毒性干预以抗病毒为主,但是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导致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阐述其发病机制,导致临床对其防治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小鼠动物模型 干预作用 寡脱氧核苷酸 恩替卡韦 鸟嘌呤 胞嘧啶 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董江涛 张万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8期621-623,共3页
小鼠动物模型是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能不同程度地模拟人体结核病发展过程,并且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结核病的病理损伤、存活时间以及免疫学机制,为研究感染状态下MTB生理特性,抗原表达情况及解释MTB感染... 小鼠动物模型是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能不同程度地模拟人体结核病发展过程,并且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结核病的病理损伤、存活时间以及免疫学机制,为研究感染状态下MTB生理特性,抗原表达情况及解释MTB感染的发生、维持、活化提供病原体方面的信息。成功建立MTB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对MTB感染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小鼠动物模型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综述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小鼠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静 吴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极强的DNA病毒,受病毒感染宿主的范围所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的小鼠模型能够完整地模拟人类感染HBV的过程。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采用不同方法建立的HBV...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极强的DNA病毒,受病毒感染宿主的范围所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的小鼠模型能够完整地模拟人类感染HBV的过程。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采用不同方法建立的HBV小鼠动物模型已相继建立。现对小鼠模型在乙型肝炎研究中的进展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小鼠模型 动物模型建立 病毒感染宿主 小鼠动物模型 DNA病毒 组织特异性 种属特异性
原文传递
自发性糖尿病肾病小鼠动物模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董哲毅 梅长林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重要病因。我国DN患者占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总数的15%,且逐年递增。但其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交系DN小鼠动物模型以其无可比拟的优...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重要病因。我国DN患者占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总数的15%,且逐年递增。但其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交系DN小鼠动物模型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研究DN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尚缺乏鉴定小鼠是否符合DN病变的标准,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本文就自发性DN小鼠动物模型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动物模型 糖尿病肾病 自发性 鉴定 微血管并发症 肾脏替代治疗 病理生理机制 终末期肾病
原文传递
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徐林 蒋正刚 +1 位作者 李宝华 熊思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6-740,共5页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4T1接种BALB/c小鼠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以接种后1周和4周为荷瘤早、晚期;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局...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4T1接种BALB/c小鼠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以接种后1周和4周为荷瘤早、晚期;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局部及引流淋巴结中的比例变化;通过特异性增殖和杀伤实验观察早、晚期肿瘤局部的免疫应答。结果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晚期为7.36%±0.26%,高于早期4.47%±0.88%(P<0.05);在引流淋巴结中比例变化不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增殖和杀伤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局部存在富集,这可能是导致肿瘤局部免疫反应减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CE2转导建立SARS-CoV-2 spike假病毒感染病证结合的小鼠病毒肺炎模型
13
作者 邱敏 陈欢 +2 位作者 江飞龙 朱青 刘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9期1553-1556,1565,共5页
目的建立与评价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病证结合小鼠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模型。方法3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各6只。每天把KM小鼠置于模拟寒湿环境中4 h,将表达hACE2的重组腺相关病毒(pAAV-hAC... 目的建立与评价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病证结合小鼠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模型。方法3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各6只。每天把KM小鼠置于模拟寒湿环境中4 h,将表达hACE2的重组腺相关病毒(pAAV-hACE2)采用改良悬挂法气管内给药转导至肺组织,继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pike假病毒采用相同的气管内给药方式造模。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检测体重变化、肺指数、血清炎性因子及肺部病理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法显示h ACE2在小鼠肺组织中有效表达;在寒湿环境中给予SARS-CoV-2 spike假病毒后,实验组小鼠表现出类似疫毒犯肺证候的体征;且同样喂养条件和时间下,与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实验1、2、3组小鼠出现肺指数显著增大(P<0.05或P<0.01),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病证结合小鼠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pike假病毒 重组腺相关病毒(pAAV-hACE2) 寒湿疫 病证结合 病毒 肺炎 小鼠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鼠动物模型在卵巢癌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4
作者 阮和云 黎丹戎 李力(综述)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2007年第1期71-72,共2页
裸小鼠(nude mice)是1962年英国格拉斯医院Gris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动物,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1969年丹麦Rygaard首先将人类结肠腺癌移植裸小鼠成功,从而为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开创了新局面。卵巢... 裸小鼠(nude mice)是1962年英国格拉斯医院Gris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动物,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1969年丹麦Rygaard首先将人类结肠腺癌移植裸小鼠成功,从而为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开创了新局面。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3位,而死亡率却位居榜首,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卵巢癌发病病因尚不明确及其早期诊断的困难。随着人类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株移植的成功,动物模型成为各项肿瘤实验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裸小鼠动物模型在卵巢癌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现就近年裸鼠动物模型在卵巢癌中的应用予以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动物模型 卵巢癌 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先天性免疫缺陷 小鼠动物模型 肿瘤细胞株 小鼠 动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5
作者 张华敏 李江帆 邵静 《中医研究》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假电针组、电针太冲穴组、电针神门穴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他组小鼠均接...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假电针组、电针太冲穴组、电针神门穴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他组小鼠均接受抑郁造模(共3周)。自第3周起,两个电针组小鼠在双侧太冲穴或神门穴处进行电针,假电针组将针刺入非穴位(尾巴),20 min/次,1次/d,共7 d。通过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价小鼠抑郁水平,c-Fos染色检测基底外侧杏仁核脑区的c-Fos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对比,造模后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P<0.05),在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多(P<0.05)。与假电针组对比,治疗后电针太冲穴组小鼠在中央区停留时间增多(P<0.05),电针神门穴组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电针组不动时间均缩短(P<0.01)。与假电针组对比,3个电针组基底外侧杏仁核c-Fos表达增加(P<0.01),且穴位配伍组较电针太冲穴组、电针神门穴组增加明显(P<0.01)。结论:电针太冲穴或神门穴抗抑郁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基底外侧杏仁核脑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电针 行为学 c-Fos免疫荧光染色 基底外侧杏仁核 动物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中Bregs细胞、IL-10和TGF-β的变化及其内在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杜文静 罗莉 +2 位作者 孟岩 吉鹏 董旭南(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66-2569,2575,共5页
目的:探讨Bregs细胞、血清中IL-10和TGF-β与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Ⅱ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CIA)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对照组和CIA组小鼠关节滑膜和周围细胞的变化,并提取滑膜组织中的mRNA检测其中IL-10和TGF-... 目的:探讨Bregs细胞、血清中IL-10和TGF-β与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Ⅱ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CIA)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对照组和CIA组小鼠关节滑膜和周围细胞的变化,并提取滑膜组织中的mRNA检测其中IL-10和TGF-β的变化。采用CBA法测定CIA组与对照组血清中IL-10、TGF-β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A组与对照组中Breg细胞(CD1dhighCD5+CD19high)比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足爪关节无红肿;CIA组小鼠足跖部出现肿胀,关节明显红肿增粗。CIA组与对照组关节炎评分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小鼠滑膜细胞排列整齐,无增生,无炎症细胞浸润;CIA组滑膜细胞水肿,排列不整齐,有3~5层明显增生,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并出现新生血管。与对照组相比,CIA组滑膜细胞中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同时,CIA组血清中IL-10和TGF-β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IA组小鼠脾脏中Breg细胞(CD1dhighCD5+CD19high)比例明显增多(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在CIA组小鼠血清和滑膜组织中IL-10和TGF-β表达水平、脾脏中B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Breg细胞在RA发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CIA) 小鼠动物模型 Breg细胞 IL-10 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组织学比较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忠 程富胜 +3 位作者 贾宁 车清明 尹凤琴 祝艳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9-72,I0004,共5页
目的建立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iri)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学对比观察,选择最佳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清洁级BALB/c小鼠... 目的建立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iri)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学对比观察,选择最佳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中Ⅰ组采用乙酸刺激法诱发溃疡性结肠炎,Ⅱ组采用饮用3.5%DSS溶液诱发结肠炎,Ⅲ组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观察小鼠每日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均可引起小鼠疡性结肠炎。结论 DSS诱发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理想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 右旋葡聚糖硫酸钠 幽门螺杆菌 小鼠动物模型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蔓菁总黄酮对小鼠前列腺炎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子梅 苗明三 张玉林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水蔓菁总黄酮对小鼠前列腺炎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25%消痔灵注射液建立小鼠前列腺炎模型。测量小鼠的饮水量;对前列腺组织白细胞计数、卵磷脂小体密度评分并观察前列腺的光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明显减少,... 目的:观察水蔓菁总黄酮对小鼠前列腺炎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25%消痔灵注射液建立小鼠前列腺炎模型。测量小鼠的饮水量;对前列腺组织白细胞计数、卵磷脂小体密度评分并观察前列腺的光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明显减少,前列腺匀浆中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前列腺组织形态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水蔓菁总黄酮可使小鼠前列腺炎症状减轻明显;前列腺卵磷脂小体密度积分显著增加、前列腺炎性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结论:(1)本实验成功制作了小鼠前列腺炎模型。(2)水蔓菁总黄酮对小鼠前列腺炎可显著减轻相关症状,改善前列腺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蔓菁总黄酮 前列腺炎 小鼠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19
作者 王磊 常琳 +1 位作者 彭辉 陈敏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2-575,共4页
目的本文拟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以期探讨IRF-7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高压水动力法经小鼠尾静脉注射HBV基因组... 目的本文拟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以期探讨IRF-7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高压水动力法经小鼠尾静脉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C组)、模型组(pHBV组)及空载体组(pcDNA组)小鼠肝脏中IRF-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HBV组在6 h即可检测到肝脏内HBsAg及HBcAg阳性,抗原表达在12 h达峰值,至第5天逐渐消失。pHBV组肝脏组织中IRF-7 mRNA和蛋白表达在6 h均显著上调(P<0.05),12 h达最高,随后下降,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cDNA组与正常组的IRF-7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成功构建了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肝脏组织IRF-7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与肝脏内HBV抗原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提示肝脏内IRF-7可能参与了HBV的急性感染清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7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感染 小鼠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移植性S_(180)小鼠肿瘤模型抑瘤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力 侯丽 +2 位作者 刘杰 张燕明 陈信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8-720,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观察茶多酚灌胃、腹腔注射与局部注射3种途径给药对移植性肿瘤抑制率的影响。方法: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后,随机分茶多酚灌胃给药(大、中、小剂量)、局部注射(大、中、小剂量)、腹... 目的:通过建立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观察茶多酚灌胃、腹腔注射与局部注射3种途径给药对移植性肿瘤抑制率的影响。方法: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后,随机分茶多酚灌胃给药(大、中、小剂量)、局部注射(大、中、小剂量)、腹腔注射(大、中、小剂量)、人参皂苷Rg3灌胃、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以及模型对照12组,以观察实验各组抑瘤效应。结果:茶多酚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的肿瘤抑制率均大于30%,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3种途径给药均具有明显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肿瘤抑制率 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