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就业人口结构对城市消费影响的初步分析
1
作者 封岩 《经济要参》 2001年第48期8-19,共12页
关键词 城市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结构 城市消费人口 消费 城市公共利益 收入 劳动力资源 市场需求 市场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就业人口结构优化刍议——以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为样本
2
作者 李凤梅 王少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7年第3期44-48,共5页
我国城市就业人口结构在某些职业类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组的供求方面存在明显缺口,影响因素主要在于政策规定、收入与支出对比值、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以及求职者的判断。应当通过完善城市就业及配套政策、提升收入与支出对比值的合理性... 我国城市就业人口结构在某些职业类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组的供求方面存在明显缺口,影响因素主要在于政策规定、收入与支出对比值、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以及求职者的判断。应当通过完善城市就业及配套政策、提升收入与支出对比值的合理性、明确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提高就业人口结构透明度等途径来优化我国城市就业人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人口结构 北京市 劳动力市场 求职者
原文传递
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湾地区区域结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于涛方 吴志强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我们对环渤海湾地区所有的449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我们对环渤海湾地区所有的449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环渤海湾地区的内部结构。从分析结果来看,环渤海湾地区内部结构相对松散,不是一个紧凑的经济实体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湾地区远远未达到都市连绵区的水平,虽然其京津地区以及辽中地区初显其连绵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湾地区 结构分析 行业 区域经济结构 空间分布特征 就业人口结构 结构特征 内部结构 主成分分析 都市连绵区 区域结构 空间结构 基本特征 经济区域 就业结构 聚类分析 组合特征 经济实体 京津地区 都市区 所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经济结构的缩影——以宜兰为例
4
作者 何绵山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宜兰经济结构在台湾颇具代表性,被称为台湾经济结构的缩影。其经济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日据之前的经济,以开垦为特点;日据时期的经济,以停滞为特点;光复后的经济,以转换为特点。
关键词 台湾省 经济结构 宜兰县 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时期 产业结构 就业人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人口老化对劳力资源的影响
5
作者 H·毛瑞森 焦知岳 《河北财经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98-101,共4页
假如目前的美国人口趋势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老年人比重不断增长,而青年人比重不断下降,将会导致老年人在业率增加,使美国的劳动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关键词 劳力资源 人口老化 美国 就业人口结构 人口趋势 老年人 青年人 在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长期劳动力变动及供需预测与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钟瑶奇 米清奎 《西部论坛》 2013年第5期48-60,共13页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供需 就业人口结构 劳动力迁移率 人口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动年龄 刘易斯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培育机器人产业
7
作者 朱世强 《经贸实践》 2013年第6期36-37,共2页
省委、省政府提出“机器换人”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长远的角度看,实施“机器换人”,可以改善我省的就业人口结构,有利于和谐社会和现代化浙江的建设。从现实的角度看,推进“机器换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 省委、省政府提出“机器换人”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长远的角度看,实施“机器换人”,可以改善我省的就业人口结构,有利于和谐社会和现代化浙江的建设。从现实的角度看,推进“机器换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省制造业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我省制造2的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在推进“机器换人”过程中激活的应用市场,培育我省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培育极具发展潜力的机器人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产业 培育 装备制造业 就业人口结构 产业转型升级 历史意义 自动化程度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of Jobs-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 Job Accessibility Perspective 被引量:11
8
作者 HAN Huiran YANG Chengfeng +2 位作者 WANG Enru SONG Jinping ZHANG M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375-388,共14页
With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studies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mployed a job accessibility model, which is an evalua... With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studies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mployed a job accessibility model, which is an evaluatio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from a job accessibility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city is declining, whereas the population in the suburbs is consistently growing and forming new population centers.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mployment is still highly centralized. Job accessibility vari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but the inner-city areas(within the Third Ring road) have seen improved job accessibility over time while job accessibility in the suburbs(especially outside the Fourth Ring road) has decreased, and this has led it to become a primary area of residential and employment mismatch.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towns in the outer suburbs have not yet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to attract more jobs.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o some extent, urban planning changes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but a polycentric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not yet eviden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related housing policy also affect the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We propose some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spatial mismatch as well as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bs-housing relationship job accessibility spatial mismatch population density employment density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